close

2007 紅氣球  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

p1062877463  

編劇: 侯孝賢 Hsiao-hsien Hou, François Margolin

演出: 茱麗葉畢諾許 Juliette Binoche, Simon Iteanu and Fang Song

侯導說,紅氣球象徵「自由」,1956年的小孩看似不自由,其實心很自由;反觀現代小孩看似自由,甚麼物質享受都有,其實不自由。剛好對比畢諾許演的巴黎婦女,和宋方演的大陸留學生兼差當保母,一混亂、一隨意的東西女性心境與處境。

畢諾許談侯孝賢導演

茱麗葉畢諾許讚侯孝賢導演說:「他在我心裡開了一扇門」

從影已經20多年的茱麗葉畢諾許,與無數大師級導演合作過,但她表示,在與侯孝賢導演合作了《紅氣球》後,心裡有什麼東西就此被開啟了。

在戲中染了一頭金頭髮的畢諾許表示:「侯孝賢是當代電影的大師,一個電影的發明家,如果我們可以看到電影的未來,我相信那是由侯導帶領著大家找到的。」

茱麗葉畢諾許在「紅氣球」飾演一個在巴黎擔任偶戲配音員的單親媽媽。她在這次首度嘗試沒有劇本的即興演出中,探索自己表演的新領域。

她說:「我等這樣的一次演出已經等很久了。作為一個演員,當然希望自己可以到達演藝的高峰,讓自己的靈魂可以在鏡頭前綻放、盛開。」畢諾許表示:「跟侯導的合作充滿了道家哲學,讓你維持一種生命自然的狀態,他會去接收與傾聽,而不像西方導演往往以強勢作風加以控制。而當你給予演員更多空間,演員自己往往也會變得更有創意。」

她在片中的工作,正是為木偶戲配音,這項安排剛好讓導演向觀眾揭露了中國皮影戲舞臺後方的神奇魅力,把這部他在巴黎偷閒拍出來的作品,跟他最美的作品之一《戲夢人生》(Le Maitre de marionnettes,1993) 連結了起來。

《紅氣球》1956年法國劇情短片

《紅氣球》(Le Ballon rouge,1956)由艾伯特.拉莫里斯(Albert Lamorisse)執導,講述男孩與一個紅氣球的故事,片長34分鐘無任何對白,擊敗費里尼拿下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

小男孩巴斯卡跟一個紅氣球成了好朋友,甚至如寵物般馴服了它。氣球,開始有了自己的生命。它跟著小男孩到學校、巴士站、甚至教堂。他們在巴黎的街頭巷弄裡玩耍,嬉戲,躲避一群想戳破氣球的頑皮少年的追擊。這部片長34分鐘,沒有任何對白的劇情短片,得到1956年坎城影展最佳短片金棕櫚獎、並於1957年的奧斯卡中擊敗費里尼的《大路》,得到當年最佳原著劇本。50年後,來自台灣的侯孝賢導演,則拍攝了《紅氣球》表達致敬與呼應之意。

拍攝花絮

·法國導演艾伯特·拉摩里斯執導的《紅氣球》曾在1956年獲坎城電影節最佳短片獎,為向該片致敬,侯孝賢也特地將新片命名為《紅氣球2006》。

·本片是2007年坎城電影節非競賽單元開幕影片

·本片是繼《咖啡時光》後,侯孝賢導演第二次執導外語影片

幕後製作

這部《奧塞》將由侯孝賢前年的作品《咖啡時光》班底負責攝製。該片的劇本也由侯孝賢本人和法國編劇弗蘭·馬格林撰寫。在已經完成的劇本中,朱麗葉扮演的女主角是個心中只有工作,忽視家庭的中產階級女性。某一天,她突然驚覺兒子已經長大,自己錯過了太多事情。據透露,這是一部談美、談心情和感傷寂寞的電影,也一貫吻合侯孝賢本人的風格。劇情將主要圍繞在女主人、她的孩子與擔任孩子保姆的華人大學生之間的關係展開。而整部影片的視角也通過這位華人大學生對於這個家庭的觀察來展開。

【關於導演】

侯孝賢無疑是華人電影圈少數幾個殿堂級導演之一。從早期作品《冬冬的假期》、《風櫃來的人》到後來的《悲情城市》、《童年往事》、《海上花》再到《最好的時光》,侯孝賢用作品刻畫了幾代台灣社會的變遷更迭,也成為眾多藝術青年心中的一塊豐碑。如果要用兩個詞來概括這位大導演的最新動向,則非“國際化”和“致敬”莫屬。 2004年,侯孝賢在東京拍攝了日語影片《咖啡時光》,向逝去的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致敬;三年後,侯導的新作又將鏡頭對準了巴黎,而這一次的致敬對象則是1956年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的法國電影《紅氣球》。

作為同時在坎城電影節亮相的華人導演作品,《紅氣球的旅行》也讓人不禁聯想到王家衛影片《藍莓之夜》。以藝術和小資著稱的王家衛拉上裘.德洛和爵士歌手諾拉·瓊斯聯袂出演,可謂噱頭十足。而侯孝賢的演員陣容裡則有著大名鼎鼎的朱麗葉·比諾什,這位被譽為法國最美麗女人的女星一向選片品位高雅,其出演的《布拉格之戀》、《新橋戀人》等影片都是藝術電影的典範之作。然而兩強相遇並非一定要一較高下,當侯孝賢被問及如何看待《紅氣球的旅行》與《藍莓之夜》的競爭時,這位大導演就頗具大將風度的表示,能讓國際影壇更多的看到華人導演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關於影片】

儘管片名相似,侯孝賢新作《紅氣球的旅行》講述的卻是一個與當年《紅氣球》完全不同的故事。 《紅氣球》以一個男孩與一隻紅氣球的故事貫穿始終,簡單卻令人動容,全片時長僅35分鐘,是電影史上有名的小成本大收穫影片之一;而《紅氣球的旅行》則以一個華人大學生的視角出發,拍足兩個小時,刻畫了生活在巴黎的現代人復雜而忙亂的情感與內心,那隻著名的“紅氣球”只是時不時在畫面中自由漂浮。

在製作班底方面,《紅氣球的旅行》幾乎是由《咖啡時光》的原班人馬攝製完成。但《咖啡時光》的編劇是由侯孝賢與老搭檔台灣女作家朱天文打造,《紅氣球的旅行》卻出自侯導與法國編劇弗蘭·馬格林之手。這也意味著侯孝賢的國際化步伐日趨堅定,為觀眾所熟知的“台灣氣質”在這部影片中也就踪影難尋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紅氣球的旅行》中,有一幕電影學院學生兼保姆Song向男主人公Simon介紹1956年那部《紅氣球》的場景,Song漫步在巴黎街頭,用DV隨手拍下周圍的一切,而那個偶然出現的中國布袋戲表演一定會讓熟悉侯孝賢電影的觀眾聯想到他在1993年拿下坎城電影節評審委員會特別大獎的影片《戲夢人生》——可見,侯導其實也是偷偷的向自己過往的作品致敬了一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盆栽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