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0 火星任務 Mission to Mars ( 導演 )

p686618740  

導演: 布萊恩狄帕瑪
編劇: 格雷厄姆·約斯特/ 吉姆·托馬斯/ John Thomas / 洛威爾·凱農
主演: 加里·西尼斯/ 蒂姆·羅賓斯/ 唐·錢德爾/ 康妮·尼爾森/ 傑瑞·奧康奈爾
類型: 劇情 / 科幻 / 驚悚 / 冒險
官方網站: www.cinopsis.be/missiontomars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0-03-06(美國)
片長: 114分鐘
又名: 目的地火星/ 火星計劃/ 火星使節

·影片提前15天拍攝完成。
·本片攝影指導史蒂芬·H·布魯姆曾為布萊恩狄帕瑪的《蛇眼》、《不可能的任務》、《情梟的黎明》、《殺機邊緣人》、《越戰創傷》、《鐵面無私》和《粉紅色殺人夜》掌鏡,剪輯師保羅·赫希也曾參與製作了《兇線》、《憤怒》、《魔女嘉莉》、《迷情記》、《姐妹》和《嗨!媽媽》等9部德·帕爾瑪作品。
·片中佔地55英畝的火星表面在溫哥華南部的弗雷澤沙丘打​​造而成,是影史上最大的佈景之一。除了雕刻沙丘之外,美工部門還在地表覆蓋了大量水泥,並用消防水龍噴灑了12萬加侖的紅色環保乳膠漆。
·為打造出火星沙塵暴,影片特效部門製造了10台裝有V8引擎的風機,其最大輸出功率可達350馬力。
·片中的火星車由藝術指導艾德·維勒和蝙蝠車之父蒂姆·弗萊特瑞(Tim Flattery)聯手設計而成。
·影片的特效畫面多達400多個。
·片中宇航服重62磅,在拍攝初期,演員穿上這種宇航服需耗時50分鐘,後來經過技術改進,這一過程縮減為20分鐘。為保持演員呼吸順暢和防止面罩上霜,宇航服的背包內裝有用於向頭盔提供新鮮空氣的冷卻系統。
·加里·西尼斯在片中扮演的吉姆與他在《阿波羅13號》中扮演的本如出一轍。
·本片被法國《電影手冊》評選為2000年十大佳片。

幕後製作

為參與影片拍攝,美國宇航局(NASA)與製片方簽署了《太空行動協議》(Space Act Agreement),雙方從此開始了長達一年的密切合作。保持太空行走時間紀錄及服役時間最長的前宇航員斯多里·馬斯格雷夫(Story Musgrave)和參與拍攝《絕世天劫》的喬·艾倫(Joe Allen)任本片技術顧問。兩人在影片醞釀階段便加入進來,除了審查劇本的準確性外,他們還在影片開拍前與演員會面,講述了自己的太空經歷。拍攝期間,馬斯格雷夫經常出現在片場,協助演員模擬失重狀態。製作人湯姆·雅各布森說:“我們的宇航局顧問之所以會對影片劇本情有獨鍾,不僅是由於其中內容有關火星之旅和航天科學,還因為他們喜歡這個故事。我發現他們都是夢想家,身為技術專家、工程師、飛行員和物理學家的他們還是不折不扣的探險家,而影片故事正展現出他們所熱衷的太空夢想和探險精神。”

參與本片拍攝的其他專家還有曾主管NASA先進項目及未來概念的劉易斯·皮什(Lewis Peach)、國際空間站首席科學家凱茜·克拉克(Cathy Clark)和“火星探險者”計劃的首席科學家及著名火星專家馬特·格倫貝克(Matt Golombek)。格倫貝克在宇航局的工作是繪製火星地圖和推薦安全著陸點,片中真實可信的火星風貌全都歸功於他的精心指導。

對本片導演布萊恩狄帕瑪來說,片中的火星地理環境最具挑戰,因為演員周圍的一切都需憑空打造。為此,他使用了電腦動畫軟件和動畫情節串連圖板,以幫助預覽主要動作場景。德·帕爾瑪解釋說:“我們必須想像和創造出太空,它會從最初情節串連圖板上的畫像變為動畫,再最終成為虛擬空間。就本片而言,我們毫無現實依據,好在先進的電腦技術能夠幫助我們創造一切。”

在片中首次與德·帕爾瑪合作的藝術指導艾德·維勒曾參與拍攝《超時空接觸》、《奪寶奇兵》、《鬼驅人》、《魔域奇兵》、《衝鋒飛車隊第三集》、《聖戰奇兵》和《回到未來3》,對太空題材電影的視覺效果並不陌生。在德·帕爾瑪的指導下,維勒完成了一系列壯觀佈景,其中包括“Mars Recovery”飛船的艙內佈景,前宇航員馬斯格雷夫對機艙贊不絕口:“那是所有宇航員的夢想,會激發出無窮無盡的想像。”

因為參照了羅伯特·朱布林(Robert Zubrin)的“Mars Direct”計劃,所以《火星任務》中的空間技術與美國宇航局在載人火星登陸計劃中運用的相關技術非常相似,其中包括太空交通工具、人類生存環境、火星登陸步驟和火星表面的運輸。按照朱布林的計劃,最先抵達火星的將是一艘用於返回地球的無人駕駛機器人飛船,總行程大概需要耗時3年,一旦在火星著陸之後,機器人會立即從火星大氣和土壤中提取返程燃料。當一切準備就緒之後,載人飛船才會發射升空,因為多數物資已經先期抵達,所以宇航員可以輕裝上陣開始長達半年的火星之旅。維勒於1998年11月開始著手籌備,當時距影片開拍還有8個月。為呈現出真實可信的空間技術,他詳細閱讀了朱布林所著的《The Case for Mars》,並走訪了多位就職於美國行星協會和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專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盆栽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