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ke Jia 賈樟柯
作品表
2016 在清朝
2014 後會無期 Continent(演員)43歲
《天注定》A Touch of Sin | 2013 | 中國 | 賈樟柯 42歲
2011 311即景:我們的家 3.11 A Sense of Home Films 40歲
《東》| 2006 | 中國 | 紀錄片 | 賈樟柯 35歲
1997 小山回家 Xiao Shan Going Home 26歲
賈樟柯
導演
羅馬拼音 Jia Zhangke
國籍 中國
出生 1970年5月24日
中國 中國山西省汾陽
職業 導演、編劇
語言 中文
教育程度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配偶 趙濤(結 2011年)
賈樟柯(1970年5月24日-),生於中國山西省汾陽,中國獨立電影導演與編劇。
賈樟柯考了3年終於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並於1997年,在大學期間,他觀摩了上百部的電影,同時,結識了日後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很重要的幾個夥伴。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
他用了的兩星期後寫完的他的長片處女作《小武》的本子,並用21天拍完,後來這部處女長片連獲得獎。
賈樟柯作品《二十四城記》記錄的主題是變遷。影片講述一個有著50年歷史,3萬名職工及10萬名家屬的國營老廠,即將被一片開發周期長達30年的現代化地產樓盤所取代的故事。
2009年7月22日,賈樟柯對墨爾本電影節官方邀熱比婭出席,並播放以熱比婭為中心人物的紀錄片《愛的十個條件》這一舉動表示不滿,與當日發表了退出該電影節的申明,並聯合了中國導演唐曉白、趙亮攜帶各自電影作品退出了墨爾本電影節。雪梨晨報在報導此事時,則懷疑此行動是受到中國政府方面的影響。
2011年9月,他擔任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評審團主席。9月11日,他和趙濤同時在微博上宣布兩人結婚的喜訊,並展示了兩人在威尼斯拍攝的婚紗照。
評價
法國《電影手冊》評論他的首部長片《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誌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賈樟柯,中國著名電影導演。1993年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1997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在大學期間,他觀摩了上百部的電影,同時,結識了日後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很重要的幾個夥伴。
賈樟柯本對繪畫有所造詣的他,一次偶然的機會觀看了電影《黃土地》之後,便激發了內心對電影的熱愛。他1991年開始考北京電影學院,但失敗了兩次,直到1993年才如願以償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為了實現孩童時期的導演夢,他組織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由此開始了他的電影實踐。1995年拍攝第一部57分鐘的短片《小山回家》得了香港映射節的大獎。儘管這不是一個成功的作品,但它為賈樟柯提供了一個機會,開始他的成名作《小武》。在這部影片中,他的獨特視角與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與深入的表達。《小武》在國際廣受好評,得了8個獎,也成為國內小資青年的追逐對象,賈樟柯一舉成名。彼時,法國《電影手冊》評論:“《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誌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葛列格爾則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其後,賈樟柯又拍攝了《月臺》、《任逍遙》、《世界》等幾部長片。2006年在拍攝紀錄片《東》時,他決定套拍故事片《三峽好人》,該片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一舉拿下金獅大獎。賈樟柯中國第六代導演領軍者的地位得以確立。
在中國電影集體向好萊塢投降,沉淪於虛無縹緲的非現實主義題材的時候,賈樟柯對中國現實的強烈人文關注顯得尤為可貴。從《小武》發端,到如潮好評的《三峽好人》,賈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為理解中國的一種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詮釋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
與曾經流行的批判現實主義相比,賈樟柯的敘事更為沉靜和不張揚,從不做單純的道德判斷,而是通過個性鮮明的紀實性風格一一拓展;與現代虛無主義相比,賈樟柯更是從不故弄玄虛,傾力專注於歷史變遷中的細枝末節,在冷酷的現實中保持著一種溫暖的基調。
他的電影有自己的世界,並且在以自己的方式在思考這個世界變遷的意義。因此,如果把賈樟柯置於更宏大的歷史座標中考量,他掀起的最大波瀾,甚至已經不是幾部電影所能概括。隔了十年回頭去看,賈樟柯影像的文本意義恰恰是對正在經歷激烈全球化變遷的古老中國的一段驚心動魄的記錄,所有的細節已經沉澱到時間的潛流裡去,留下的是一個個沉默的動容、一段段不朽的絕唱。也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或沉重。”
賈樟柯曾經說過一句話,“當一個社會急匆匆往前趕路的時候,不能因為要往前走,就忽視那個被你撞倒的人。”在過去的10年當中,他特立獨行,用他的鏡頭語言去描繪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時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
2009年7月22日,賈樟柯對墨爾本電影節官方邀請熱比婭出席,並播放以熱比婭為中心人物的紀錄片《愛的十個條件》這一舉動表示不滿,與當日發表了退出該電影節的申明,並聯合了中國導演唐曉白、趙亮攜帶各自電影作品退出了墨爾本電影節。2011年9月,他擔任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評審團主席。
[2015釜山影展20周年] 「史上十佳亞洲電影」和「十佳亞洲導演」
[電影筆記 Cahiers du Cinema] 四亞洲導演選10年佳片-青山真治+賈樟柯 篇
電影作品
2014 在清朝
《山河故人》Mountains May Depart | 2015 |
《天注定》A Touch of Sin | 2013 | 中國 | 賈樟柯 42歲
2011 311即景:我們的家 3.11 A Sense of Home
導演: 河瀨直美 / 維克多·艾裡斯 / 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 桃井薰 / 賈樟柯
2011 語路
賈樟柯與6位年輕導演一同探訪中國當下文化、社會公益、財經各個領域的12位追夢人士,用12部記錄短片構築成一部集錦長片《語路》。該片無論就其題材還是形式均有創新,被觀眾稱為“難能可貴的勵志電影”。
《語路》聚焦地產大亨潘石屹、意見領袖羅永浩、賣菜網創辦人曹非、舞蹈家黃豆豆、崑曲演員張軍、環保人士趙中、畫家徐冰、記者王克勤、民謠音樂代表周雲蓬(微博)、艾滋病媽媽張穎、服裝設計師王一揚、訂製旅遊公司創始人肖鵬等12位在當今時代在不同領域中不懈追逐夢想的代表人物。他們中有業已成功的行業領袖,還有正在路上逐夢的草根代表賈樟柯表示,希望能夠通過他們自己講述追逐夢想不懈努力的經歷來激勵與說服青少年,尋找到自己的夢想,堅持自己的逐夢之路。
2008 河上的愛情
第65屆威尼斯電影節非競賽單元
這部短片除了賈樟柯的“御用”演員趙濤和王宏偉外,還邀請了郭曉冬、郝蕾加盟,分別扮演畢業十年再度聚首的四位大學同學。該片於蘇州古城拍攝,講述分手十年的大學同學再次相逢的故事。影片延續了賈樟柯以往電影中的傷感,也是他首次以全篇幅表現愛情這一主題。賈樟柯表示,影片是和自己一樣“生於70年代人的青春哀歌”。
2007 無用
《東》| 2006 | 中國 | 紀錄片 | 賈樟柯 35歲
2005 這一刻
2004 世界
2001 公共場所 In Public
2001 狗的狀況 The Condition of Dogs
1996 嘟嘟
1995 小山回家
導演闡述
拍完《小山回家》後,總有人問我,為什麼要用7分鐘的長度,全片十分之一的時間,而僅僅兩個鏡頭去表現民工王小山的行走呢?我知道,對他們來說,這7分鐘定定等於28條廣告,兩首MTV,我不想再往下計算,這是這個行業的計量方法,是他們的方法。對我來說,如果有一個機會讓我與別人交談,我情願用自己的方式說一些實話。
所以,我決定讓攝影機跟踪失業的民工,行走在了歲末年初的街道上,也就是在那段新舊交替的日子裡,我們透過攝影機,與落魄的小山一起,遊走於北京的寒冷中。這長長的7分鐘,與其說是一次專注的凝視,更不如說是一次關於專注的測試。今天,當人們的視聽器官習慣了以秒為單位進行視聽轉換的時候,是否還有人能和我們一起,耐心地凝視著攝影機所面對的終極目標,那些與我們相同或不同的人們?
可以不斷轉換的電視頻道改變了人們的視聽習慣,在眾多的視聽產品面前,觀眾輕易地選擇了本能需要。藝術家們一味地迎台,使自己喪失了尊嚴。再也沒有人談論藝術的現狀和我們的對策,藝術受到了藝術家的調侃,許分人似乎找到了出路--那就是與藝術迅速劃清界限。他們將創作變為了操作,在躲避實用主義的擠兌同時,使藝術成為了一種實用。一切都處於職業規範,甚至不惜壓抑激情與力量,藝術中剩下的除了機巧還有什麼?
如果這種藝術的職業化僅僅以養家糊口為目的,那我情願做一個自由自在的業餘導演,因為我不想失去自由。當攝影機開始轉動的時候,我希望永遠能問自己一聲,眼前的一切是否是你真正的所思所感。
一時間,單純的情緒表現成為一種藝術時尚,無論繪畫、音樂,還是電影,都停留在了情緒的表層而難以深入到情感的層面。在某部新生代電影MTV式的一千多個鏡頭中,創作者關注的並非生命個體而是單純的自己,雜亂的視聽素材編織起來的除了自戀還是自戀。許多作品猶如自我撫摸,分散的視點事實上拒絕與人真誠交流。藝術家的目光不再稅利,進而缺乏專注。許多人沒有力量凝視自己的真情實感,因為專注情感就要直面人性。一些影片快速的節奏與激情無關,相反只代表著他們逃離真實的狀態。因而,當我們這些更為年輕的人一旦擁有攝影機,檢驗自己的首先便是是否真誠而且專注。 《小山回家》中,我們的攝影機不再漂移不定,我願意直面真實,層管真實中包含著我們人性深處的弱點甚至齷齪。我願意靜靜地凝視,中斷我們的只有下一個鏡頭下一次凝視,我們甚至不像侯孝賢那樣,在凝視過後將攝影機搖起,讓遠處的青山綠水化解內心的悲哀。我們有力量看下去,因為--我不迴避。
不知從哪一天起,總有一些東西讓我激動不已。無論是天光將暗時街頭擁擠的人流,還是陽光初照時小吃攤冒出的白汽,都讓我感到一種真實的存在。無論舒展還是扭曲著的生命,都如此匆忙地在眼前浮動。生命在不知不覺中流失,當它們走過時,我聞到了它們身上還有自己身上濃濃的汗味。在我們的氣息融為一體的時候,我們就此達成溝通。不同面孔上承載著相同的際遇,我願意看民工臉上灰塵蒙蓋下的疙瘩,因為它們自然開放的青春不需要什麼“呵護”,我願意聽他們吃飯時呼呼的口晌、因為那是他們誠實的收穫。一切自然地存在著,只需要我們去凝視、去體會。
於是,我們的目光所及,不再是自我放逐時的苦痛。在我們的視野中,每一個行走著的生命個體都能給我們一份真摯的感動,甚至一縷疏散的陽光,或者幾聲沉重呼吸。我們關注著身邊的世界,體會著別人的苦痛,我們用我們對於他們的關注表達關懷。我們不再像他們那樣,迴避生命的感傷,而直接尋找理性的輝光;我們也不再像他們那樣,在搖滾樂的喧囂聲中低頭凝望自己的影子,並且自我撫摸。我們將真誠地去體諒別人,從而在這個人ID\漸冷、後意失慧的江代申努力為通人與人2間的思想。我們將把對於個體生命的尊重作為前提並且加以張揚。我們關注人的狀況,進而關注社會的狀況。我們還想文以載道,也想背負理想。我們忠實於事實,我們忠實於我們。我們對自己承諾--我不修改。
因而,當我們將攝影機對準這座城市的時候,必然因為這樣一種態度而變得自由,自信並且誠實。對我來說,獲得態度比獲得形式更為重要。想明白用什麼方法拍電影和想明白用什麼態度看世界永遠不可分開,它使我獲得敘事狀態,進而確立影片的整體形態。無論《有一天,在北京》、《小山回家》還是《嘟嘟》,我都願意獲得這樣一種基礎性的確立。這是談話的條件,也是談話的方式。
《小山回家》之所以要分解屏幕功能,使其集中體現多種媒體的特徵,就是要揭示王小山以及我們自己的生存狀態。在越來越飛速發展的傳媒面前,人類的群體被各種各樣的媒體包圍進而瓦解;這也許就是人類越來越冷漠的原因。我們越來越缺乏自主的思者和麵對面的交流,我們傳達思想的方式已經被改變。人們習慣了和機器交流,習慣了在內心苦悶的時候去傾聽“午夜情話”;習慣了在“焦急時刻”的時候會討論社會;習慣了收看“名不虛傳”後再去消費。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指標化和概念化,而這些指標和概念又有多少不是被傳媒所指定的呢?從中央電視台不斷開通的頻道、到《北京青年報》不斷擴大的版面,所有的這些都改變著人們。而來自安陽的王小山,便生活在這些被傳媒改造過或改造著的人群之中。傳媒的影響滲透到了城幣的每一個角落,而這一切,也便是主人公王小山大的處境。而另一方面,影片的部分段落之所以敢於將畫面捨棄,而換之以廣播劇式的方式演進情節。就是源於傳媒發展後,廣播所喚起人們對於聽覺的重新註意。而影片之所以敢於同時捨棄聲畫而換之以中文電腦似的方式讓觀眾直接閱讀文字,世是源於人們對電腦形成的已有的閱讀習慣。這樣擴展到《小山回家》的其他方面,如文字報導、廣告的滲入、《東方時空》式的剪輯,都使影片盡可能地綜台已有的媒體形式,從而使觀眾在不斷更換接受方式的同時,意識到此時此刻的接受行為,進而引起觀眾對於接受事實、對於傳媒本身的反思。
今天,單純的電影語言探索,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對我來說,如何在自己的影片中形成新的電影形態,才是我真正的興趣所在。因而,我有意將《小山回家》進行平面化.板塊化的處理,在線性的情節發展中,形成雜誌式的段落拼貼。在段與段、塊與塊的組合中,我似乎感覺到了那種編輯的快感,而編輯行為本身也誘發了對電影的反思。既然好萊塢利用流暢的剪接矇騙觀眾,我倒不如使自己的剪接再主觀一些。我們剪接使我不能隱瞞素材的斷裂性和零散性,這正符合我的真實原則。
還記後1994年那個冬天,我們否決了許多諸如”大生產”、'前進”等文詞上的創意,將我們這個自發組成的群體命名為“青年實驗電影小組”。我們喜歡它的平實,在這個平實的名字中,有我們喜歡的三個詞語--青年、實驗、電影。(賈樟柯)
電影筆記
《賈想1996-2008:賈樟柯電影手記》 (2009年)
《中國工人訪談錄:二十四城記》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