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1987)
導演: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編劇: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 馬克·派普羅
主演: 尊龍 / 陳沖 / 彼得·奧圖爾 / 英若誠 / 黃自強 / 更多...
類型: 劇情 / 傳記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 中國大陸 / 英國 / 法國
語言: 英語 / 漢語普通話 / 日語 / 俄語
上映日期: 1987-10-04(東京國際電影節) / 1987-10-23(意大利)
片長: 163分鐘 / 219分鐘 (電視版)
又名: 末代皇帝溥儀(港)
劇情簡介
溥儀(尊龍 飾)的一生在電影中娓娓道來。他從三歲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隻蟈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個不明所以的名詞。長大了,他以為可以變革,卻被太監一把燒了朝廷賬本。他以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卻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後,他坐上了從俄國回來的火車,身邊是押送監視他的解放軍。他猜測自己難逃一死,便躲在狹小的衛生間裡,割脈自殺。然而他沒有死在火車上,命運的嘲笑還在等著他。文革的風風雨雨,在他身上留下了斑斑傷痕。
拍攝花絮
·這是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的故事片,也是1949年以來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全力合作的關於中國的西方電影。第一部在獲准在紫禁城內拍攝的西方電影是Lucy Jarvis1973年為NBC公司拍攝的紀錄片《紫禁城》。
·溥儀的弟弟溥杰和幫助溥儀完成自傳的李文達都被聘為本片顧問。 ·劇組還採訪了一些跟溥儀有關的人,包括他的妻子、監獄長、男僕都給與了本片一些意見。 ·影片一共使用了1萬9千名臨時演員。
·片中出現的喇嘛是禁止被女人碰的,所以劇組特地為他們聘請了男性服裝助理來協助他們穿衣。 ·為了製作朝廷上人們的假髮,髮型師Giancarlo di Leonardis使用了2200磅頭髮。為了登基那場戲,他的工作人員花了10天培訓了50名中國員工,使他們能在兩小時之內搞定2000名臨時演員的假髮和辮子。
·劇組聘請了一名意大利廚師為攝製組的外國成員做飯。他一共帶來了2萬2千瓶意大利礦泉水,450磅意大利咖啡,250加侖橄欖油和4500磅麵粉。
·片場的管理非常嚴格,飾演溥儀的英國老師莊士敦(Reginald Johnston)的彼得·奧圖(Peter O'Toole)有一次因為忘帶通行證而被劇組拒之門外。
·為了飾演旗人,2000名士兵剃了光頭。長官勸說他們這顯示了與意大利和英國間的國際友誼,並給每名士兵發放了3.5美元的獎金。 ·影片使用了1100名學生來飾演文革期間的紅衛兵。導演貝托魯奇花了很多長時間來給他們灌輸憤怒的情緒,因為這些孩子們都體會不到文革中的那種情感。
·貝托魯奇當時向中國政府提交了兩個拍攝計劃,另一個是安德烈·馬爾羅(Andr Malraux)的小說《人的命運》(La Condition Humaine)。中國政府同意了本片的拍攝,並對內容沒有作任何限制。
·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為本片提供了他們的攝影棚和大量的臨時演員,作為回報他們得到了本片的國內發行權。 ·建於15世紀的面積廣闊的紫禁城有著高而厚重城牆,為影片的拍攝提供了絕佳的隔音效果,儘管當時中國的攝製組成員還不太習慣同期錄音。
·由於不允許機動車輛進入,連彼得·奧圖都只能用自行車作為工具出入片場。 ·這是第一部被美國電影協會MPAA評為PG-13級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製片人傑瑞米·托馬斯(Jeremy Thomas)單槍匹馬地為影片籌得了2500萬美元資金。
·影片拍攝期間恰逢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華,但是攝製組得到了政府的優先權,使得女王無法參觀紫禁城。 ·影片中扮演長官的英若誠當時是中國文化部副部長。
·影片中看守城門的長官是陳凱歌扮演的
穿幫鏡頭
·當莊士敦跟溥儀互道再見後,莊士敦身後跟隨著樂師,這時能夠看見投射在玻璃上的影子。
·莊士敦1931年乘船離開中國時,售票點的窗子上能看到用簡體中文寫的工作時間。而那個年代用的應該是繁體字。
·當王妃生產時,你能聽到嬰兒的哭聲,但出現在鏡頭里的嬰兒卻是安靜的表情。
幕後製作
電影
這是歷史上第一部獲准進入北京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以溥儀的家庭教師莊士敦所寫的《紫禁城的黃昏》為原始架構,參考了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關著作,創造出一部偏西方視角、但製作認真的傳記電影。由意大利揚科電影公司、英國道奧電影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攝製。中國背景、中國故事、中國人物,混雜了西方人的觀念與技法。影片以一個特殊人物一生的傳奇經歷,反映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影片的攝影和服裝等尤為氣派,溥儀的人物塑造迴避了臉譜化的窠臼。
《末代皇帝》所詮釋的溥儀,不單純是一個皇帝的歷史,而是一個作為皇帝的人的故事。對於歷史問題的認識,向來嚴肅謹慎的中國人認為“講故事和歷史完全是兩回事,細節的處理應當尊重歷史的真實。”貝托魯奇版《末代皇帝》可能和“史實”和“傳說”都無關,他眼中的溥儀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無法擺脫被囚禁命運的生命個體,成份複雜、面目模糊的一個可以和觀眾進行心靈溝通的人。
本片的編導從人性角度出發,表現了溥儀如何從一個普通入變為“神”,又從“神”變為人的故事。一系列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作為溥儀的生活環境得到表現。影片的藝術技巧嫻熟,人物的內心的矛盾和孤獨、對人情的渴求、對外部世界的嚮往以及接受改造時的痛苦思想鬥爭,都得到深入的展示。本片寫出了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人。結構上,影片採用的是現實與回憶交叉的手法,保持了扣人心弦的戲劇懸念。與人物心理相合的色調和佈景,優美的畫面構圖給人以審美的享受。影片的成功,是各國創作人員密切合作的結果。本片獲得1987年第60屆美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服裝獎、最佳作曲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音響效果獎、最佳攝影獎和最佳美工獎。
導演
當意大利人貝托魯奇以純粹的西方人的眼光關注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故事,他會有什麼不同的發現呢?貝托魯奇在接受法國《首映》雜誌記者採訪時曾說:“要是我對溥儀沒有同情,我就不會拍這部影片了。我甚至喜歡那些可憎的人物,我需要愛攝影機前的所有人物。即使他們是惡劣的,我也設法使他們具有某種悲劇性,從而產生一點高貴感。……這些人物雖是可憎的,但他們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並不諒解他,可他們也是命運之神的玩物。所以,任何人都不過是歷史的犧牲品。”
1972年當貝托魯奇籌拍他那部驚世駭俗之作《巴黎最後的探戈》時,他的同胞也是師輩的安東尼奧尼正在處於“文革”時期的中國拍攝紀錄片《中國》,自稱是“一個帶著攝影機的旅行者”的安東尼奧尼遭遇了中國境內聲勢浩大的批判。當時貝托魯奇聲援安東尼奧尼,認為“這部描繪中國城鄉詩篇的記錄片《中國》是真正關於中國人的電影。”那場風波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文化的碰撞,而是當時極左思潮和西方現代思想之間發生的衝突。十多年後,當貝托魯奇帶著150名中國人,100名意大利人和20名英國人的攝製組來到真實的中國,他在“歷史”與“故事”之間,首先選擇了“故事”。
演員
溥儀——尊龍
尊龍10歲進入香港京劇名伶粉菊花的春秋戲劇學院(著名的香港影星蕭芳芳和陳寶珠就是師出粉菊花),1969年到美國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涉足美國舞台劇之後,出演電影《龍年》讓尊龍建立了國際影響度。據尊龍的助理說,當年貝托魯奇在面試男主角時,尊龍是第一個,而且貝氏也的確是一眼就相中了氣質獨特的他,但是貝氏不相信這個男一號會來得這麼容易,所以又在美國以及亞洲地區尋找了很長一段時間,最終,他還是回到了尊龍身上。
婉蓉——陳沖
陳沖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以《小花》迷倒無數觀眾,初出茅廬的她輕而易舉地捧走了新時期中國電影的第一尊百花獎“最佳女演員”。在《小花》之後,陳沖又相繼主演了凡響平平的《海外赤子》和頗有爭議的《甦醒》,此後便留學美國尋找她的藝術夢。比起後來居上的鄔君梅,陳沖初到美國時發展並不順利,1987年出演《末代皇帝》是一個翻身的機會。
文繡——鄔君梅
這部影片對於飾演王妃文繡的鄔君梅來說是個通向美國的機遇。 1984年上影厂拍攝由黃蜀芹執導的影片《青春萬歲》,還在上中學的鄔君梅首次參演,那一年她16歲。在《末代皇帝》中演技還顯青澀的她當時片酬只有600元人民幣。但是拍攝此片後就赴美留學,後來星途坦蕩,曾在華裔女導演王穎、英國導演格林納威的影片中擔任女主角。
獲獎情況
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 (1988)
最佳影片 傑瑞米·托馬斯
最佳導演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最佳改編劇本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 馬克·派普羅
最佳攝影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
最佳剪輯 加布里埃·克里斯蒂亞尼
最佳音響 比爾·羅 / 伊万·夏羅克
最佳藝術指導 布魯諾·切薩里 / 費迪南多·斯卡爾菲奧蒂 / 奧斯瓦爾多·德西代裡
最佳服裝設計 詹姆斯·艾奇遜
最佳原創配樂 大衛·伯恩 / 坂本龍一 / 蘇聰
第12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1989)
最佳外語片
第13屆報知映畫賞 (1988)
海外作品獎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