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2168124667

1979 現代啟示錄 Apocalypse Now ( 編劇 導演 )

導演: 法蘭西斯柯波拉
編劇: 法蘭西斯柯波拉  約翰‧米利爾斯
演員: 馬龍白蘭度  馬丁辛  勞勃杜瓦  佛德瑞克佛斯特


改編自康拉德原著小說《黑暗之心》,是柯波拉籌畫四年,耗資千萬的代表作之一,曾獲坎城影展大獎和奧斯卡最佳攝影、音響兩座大獎。

本片描述越戰期間一名美國上尉(馬丁辛飾)奉命深入柬埔寨叢林,尋找一名據地為王的美軍上校寇茲(馬龍白蘭度飾),並將他暗殺的故事。柯波拉藉由美國上尉的任務之旅,帶領著觀眾歷經一場迷惑、混亂和超現實的漫長探索。

雖然本片在當年是一部備受爭議的作品,但整體而言,《現代啟示錄》的確是一部能夠震撼人心的電影。柯波拉的手法雄渾,將砲火漫天的越戰,塑造成人類末世的地獄景觀,是一部非常值得探討的戰爭史詩鉅片,尤其劇中以交響樂搭配直昇機大屠殺的一幕,更是眾多影迷們所稱道的經典鏡頭。

越戰後期,美軍上尉威拉德(馬丁辛 Martin Sheen 飾)奉命沿湄公河而上,搜尋脫離美軍在柬埔寨建立了自己的王國的科茨(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飾)上教,將他帶回或殺死。科茨上教曾經是美軍在越戰中的英雄,戰功赫赫。然而,忽然有一天,他失踪了。隨後,情報指出他在柬埔扎建立了自己的王國,自己的軍隊,專門反對美軍。

威拉德與幾名士兵一路沿河而上,途中他們目睹了種種暴行、殺戮,目睹了無論美軍士兵還是當地人在長期的戰爭中精神扭曲,做出的種種非正常的行為,威拉德感到了極大的震撼。

威拉德最後在柬埔寨科茨的王國中被當地人捉住,見到了科茨。然而,科茨竟欲求一死,叫威拉德將這裡炸為平地…

fx_faen00078788_0004

幕後花絮

1 喬治·盧卡斯最初確定是《現代啟示錄》導演,他從約翰·米利厄斯手中拿到了劇本。盧卡斯最初是計劃把電影拍成半記錄片的形式,地點設在戰爭依然如火如荼的越南南部。

2 弗蘭西斯·福特·科波拉本來是電影的執行製片,試圖和華納兄弟做成製片計劃的生意,交易不成之後,他開始投入到《教父》(1972)的拍攝中去。

3 1977年西貢淪陷,盧卡斯已經在忙於拍攝他的《星球大戰》,而米里烏斯對該片毫無興趣,盧卡斯於是把執導該片的大權交給了夢寐以求的科波拉。

4 科波拉自認為馬龍·白蘭度對約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一定很熟悉,並且認為他是電影的不二人選,滿心期待著這位傳奇演員的出現。沒想到白蘭度從來沒有讀過《黑暗之心》,甚至不知道其詩句。

5 更糟糕的是,白蘭度已經嚴重發胖(柯茨在小說中反復被描述為一個瘦骨如柴的高個子)。於是,科波拉決定把白蘭度拍攝成人高馬大、殘忍野蠻的樣子,並且確保鏡頭里不能出現白蘭度隆起的將軍肚。

6 威拉德在他的賓館房間裡獨自醉酒這場戲裡,馬丁·辛確實已經醉了。電影中能到的辛醉酒的舉止是他的真實反映。當辛打碎鏡子,正如電影中展示的那樣,他的確傷到了自己的手。

7 科波拉為該片拍攝了將近200個小時的電影膠片。原拍攝計劃是六個星期,結果持續了16個月。其中為了拍攝颱風大破壞這場戲,就延遲了好幾個月。

8 法蘭西斯柯波拉在電影拍攝期間減重100磅。

9 科波拉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剪輯《現代啟示錄》,當快要剪完時,他意識到馬丁·辛應該為電影增加一些敘述性的畫外音。然而當時辛根本抽不出時間來配音。科波拉讓他的兄弟喬·伊斯特伍茨來幫忙。

10 在1976年辛拍攝期間突發心髒病時,伊斯特伍茨也為辛充當了替身。但伊斯特伍茨並沒有在因為他的工作而在演職員表上留下名字。

11 1979年5月,該片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成為史上第一部獲得此項大獎卻尚未完成的影片。由於坎城評委會意見無法統一,於是與施隆多夫的《鐵皮鼓》共同分享最佳影片獎。

 c8YfXWqnXgxCssj5dRcPTygSVkm

穿幫鏡頭

·連續性:柯茨被殺後,威拉德翻看他的手稿,紙張的厚度有變化。
·事實錯誤:一架Huey直升機最大限度的重量是10,500 磅。對於這種機型而言,要想拉起一艘河裡的油船(PBR),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為這些船怎麼也有15,000到19,000 磅。
·連續性:船上的遮蓬被摧毀之後,被一些大型的葉子取代。當他們在橋下的時候遮蓬又出現了。在隨後的一組鏡頭之後,遮蓬再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葉子。
·發現錯誤:“Clean”要放母親寄來的錄音信的磁帶,拿出了一個磁帶錄音機,裡面並沒有電池。
·發現錯誤:當威拉德在讀一些關於柯茨的新聞報導時,其中一篇文章的內容是西德、伊朗和美國關於核能源問題之爭的。這與柯茨毫無關係。
·時代錯誤:在柯茨個人檔案中記載他的榮譽,其中有一條是策劃了一次慶典活動(或者是閱兵儀式)的眼鏡蛇武裝直升機的飛行,時間是在“1965年8月30日”。然而第一批眼鏡蛇武裝直升機的原型直到1965年9月7日才開始飛行。
·連續性:在Clean被擊中後,滴落在船的帆板上的血時而有時而沒有。
·事實錯誤:在影片通篇經常可以看到越共使用曳光子彈,尤其在PT船上被敵軍火力進攻的時候,可以看到是紅色的。事實上,越共使用的是綠色的追踪彈藥,美國軍隊才使用紅色的追踪彈藥。

fx_faen00078788_0001

幕後製作

面目全非的改編

雖說《現代啟示錄》改編自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 )的小說《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但影片明顯與原著大相徑庭。康拉德在《黑暗之心》中融入了自己在非洲的親身經歷,當時他曾任一艘蒸汽輪船的船長。小說故事發生在19世紀的剛果自由邦,庫爾茨和馬洛(影片中的威拉德)都為比利時貿易公司工作,該公司在非洲殘酷剝削當地工人。當馬洛抵達庫爾茨的領地時,他發現已經陷入瘋狂的庫爾茨統治著一個小部落。在小說結尾,庫爾茨死在返程途中。小說中的馬洛是一名被派往庫爾茨領地收集象牙的領航員,後來馬洛逐漸迷上了庫爾茨,當發現庫爾茨的健康狀況非常糟糕時,馬洛極力將他安全的帶回家鄉;而在電影中,威拉德是想將庫爾茨置於死地的刺客。

早在拍攝1969年的《雨人》(The Rain People)時,時任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助手的喬治・盧卡斯就鼓動約翰・米利厄斯(John Milius)寫出一部越戰電影,後者想到改編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只是他無意執導,而是希望盧卡斯擔綱。不過,導演卡羅爾・鮑拉德(Carroll Ballard)曾稱他在1967年就產生了拍攝《現代啟示錄》的想法,當時米利厄斯還沒開始動筆,他和製作人喬爾・蘭登(Joel Landon)達成協議,兩人希望得到康拉德小說的改編權但終未如願。

科波拉支付給米利厄斯15000美元編寫劇本,並承諾如果影片拍攝成行,將再追加1萬美元。米利厄斯的劇本初稿完成於1969年,原定片名為“迷幻戰士”(The Psychedelic Soldier)。雖說影片劇本改編自《黑暗之心》,卻明顯與原著大相徑庭。康德拉在《黑暗之心》中融入了自己在非洲的親身經歷,當時他曾在一艘蒸汽輪船上任船長。小說故事發生在19世紀的剛果自由邦,庫爾茨和馬洛(影片中的威拉德)都為殘酷剝削非洲工人的比利時貿易公司工作。當馬洛抵達庫爾茨的領地時,他發現已經陷入瘋狂的庫爾茨統治著一個小部落。在小說結尾,庫爾茨死在返鄉途中。小說中的馬洛是一名被派往庫爾茨領地收購象牙的領航員,後來馬洛逐漸迷上了庫爾茨,當發現庫爾茨的健康每況愈下時,馬洛極力想將他護送回家;而在電影中,威拉德是想把庫爾茨置於死地的刺客。米利厄斯希望將康德拉的小說當作一種寓言,因為小說情節過於簡單,根本無法完全遵從。在構思人物時,他還借鑒了身邊的第一手素材,他的好友弗萊德曾親眼目睹越共砍掉了村民們的手臂。科波拉告訴米利厄斯:“將你想要的每段場景都寫進這部電影。”米利厄斯先後修改了10稿,總計超過了1000頁。在60年代,嬉皮士中流行著一種鈕扣徽章,上面寫著“Nirvana Now”,米利厄斯深受啟發,遂將片名改為“Apocalypse Now”。

vZzkgnDwf28mxAbEIPSQ4aohNDF

歷時漫長的籌備

科波拉完全被米利厄斯的劇本吸引了,他將其形容為“一部喜劇和一部可怕的心理恐怖片”。喬治・盧卡斯起初有意執導本片,但要排在《五百年後》(THX 1138)之後,在1971年才能開拍。他計劃在加州斯托克頓與薩克拉曼多之間的稻田中拍攝本片,他的好友、製作人加里・庫爾茨(Gary Kurtz)還曾特地前往菲律賓物色拍攝地。按照兩人的最初構想,影片拍攝預算為200萬美元,採用紀錄片風格,使用16mm攝影機,僱用真正的士兵。不過,後來盧卡斯開始投身於《美國風情畫》,於是耽誤了《現代啟示錄》的拍攝。 1974年春,科波拉開始同製作人弗萊德・魯斯(Fred Roos)和加里・弗雷德里克森(Gary Frederickson)商談影片的拍攝事宜。

在拍攝《教父2》時,科波拉曾先後邀請盧卡斯和米利厄斯執導本片,但兩人都在忙於其他影片。科波拉決定親自執導和製作,他認為本片揭示了現代戰爭的本性,闡釋了善惡之間的區別以及美國社會對其他國家造成的影響。科波拉希望影片能帶領觀眾體驗一次前所未有的戰爭經歷,能促使觀眾產生和越戰老兵一樣的感受和反應。赴澳大利亞宣傳《教父2》時,科波拉和他的製作人曾前往北昆士蘭的凱恩斯考察當地叢林。後來他決定在菲律賓拍攝,因為便於利用美式裝備和廉價勞動力,而且製作人弗萊德・魯斯曾在菲律賓拍攝過兩部小成本電影,在當地結交了一些朋友。 1975年末,科波拉重新修改了米利厄斯的劇本,並與聯美電影公司商談投資金額。按製作人弗雷德里克森的估算,影片拍攝預算在1200萬至1400萬美元之間。後來科波拉的美國西洋鏡電影公司(American Zoetrope)向海外發行商募集了800萬美元,聯美電影公司出資750萬美元。在拍攝經費落實之後,弗雷德里克森與菲律賓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共進晚餐,後者同意讓菲律賓軍方協助拍攝。

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是扮演威拉德的最初人選,但他因不願出國拍片17周而謝絕了科波拉的邀請。科波拉又找到艾爾・帕西諾,可帕西諾認為影片拍攝週期過長,而且在多米尼加共和國拍攝《教父2》時,帕西諾曾飽受肺炎之苦,於是他一直對熱帶叢林心有餘悸。後來傑克・尼科爾森、羅伯特・雷德福和詹姆斯・凱恩也相繼與本片失之交臂。科波拉和魯斯想起了馬丁・希恩,在《教父》開拍前的選角過程中,馬丁・希恩曾為得到邁克爾的角色參加試鏡,雖然他未能如願,但還是給科波拉和魯斯留下了深刻印象。不過希恩當時片約在身,一時無法出演本片。最終,科波拉決定啟用出演過《窮街陋巷》的哈威・凱特爾(Harvey Keitel)。 1976年初,為了說服馬龍・白蘭度扮演庫爾茨,科波拉開出了350萬美元的天價,而白蘭度在片中的戲份只需拍攝一個月,這種巨額片籌在當時是前所未聞的。

p795107694

一波三折的拍攝

1976年3月1日,科波拉率全家飛赴馬尼拉,為了長達5個月的拍攝,他們在那裡租住了一套大房子。 3週後,影片正式開拍。不過影片剛剛開拍不久,科波拉就對哈威・凱特爾的表演大為不滿,他認為凱特爾很難能將威拉德塑造成一位被動的旁觀者。看過最先拍完的一段鏡頭後,科波拉立即返回洛杉磯用馬丁・希恩替下了凱特爾。

5月26日,劇組在菲律賓的Iba遭遇了熱帶暴雨,滂沱大雨毀掉了影片佈景,劇組不得不停止拍攝。藝術指導迪安・塔沃拉里斯(Dean Tavoularis)回憶道:“雨越下越大,外面白茫茫一片,所有樹木的彎角都達到了45度。”片中花花公子性感女郎的表演佈景也難逃厄運,一個月的拍攝計劃徹底泡湯。大多演職人員選擇回國休整,而塔沃拉里斯則繼續帶隊在當地尋找新的外景地並重新搭建佈景。據科波拉的妻子埃莉諾稱,影片拍攝被迫延誤6週,拍攝預算由此驟增200萬。

同年6月,回到美國的科波拉看到了一本關於成吉思汗的書,隨即產生了完善庫爾茨角色的新想法。馬龍・白蘭度抵達馬尼拉時大腹便便,他和科波拉一起重新改寫了片尾,儘管當時白蘭度的體形有礙觀瞻,但科波拉毫不介意,他讓白蘭度穿上黑色服裝,只拍攝白蘭度的臉部,甚至還啟用了一位身材高挑的替身演員。

1976年聖誕節過後,科波拉粗略觀看了已經完成的所有膠片,結尾依然懸而未決。 1977年初,科波拉返回菲律賓繼續拍攝。 3月5日,馬丁・希恩心髒病突發並且苦苦掙扎了400米才得到救助,4月19日,病情痊癒的希恩重返片場。有謠言稱《現代啟示錄》曾有多個結尾,影片音效師理查德・貝格斯(Richard Beggs)澄清說:“影片從來沒有五種結局,即使剪輯版本不同,但確實只有一個片尾。 ”之所以會謠言四起,歸根結底是因為科波拉頻繁改動劇本,科波拉承認自己曾對結尾一籌莫展,因為體態過胖的白蘭度無法表演劇本中的場景。

p795103429

遭遇難產的上映

5月21日,《現代啟示錄》終於殺青。科波拉告訴剪輯、音效師沃爾特・默齊(Walter Murch)只能給他4個月時間完成影片音效,默齊發現劇本使用了旁白,但科波拉在拍攝中未予採納。經過估算,如果沒有旁白,完成片中所有音效需要10個月,默齊必須另闢蹊徑,最終,他決定一改初衷,親自為影片錄製旁白。 9月,科波拉向妻子坦言,影片如期上映的機率只有20%。科波拉找到聯美電影公司上層,要求將影片首映日期從1978年5月推延至10月。在承受影片巨大壓力的同時,科波拉一家也遭遇了危機,因為弗朗西斯有了婚外戀。到了1978年5月,科波拉決定再將影片映期推遲到翌年春季。 1979年4月,在科波拉組織的試映會上,900人有幸觀看了尚未完成的影片,但反響不容樂觀。科波拉隨即接到坎城電影節的邀請,雖然聯美公司不想在眾多媒體面前上映未完成版本,可科波拉想到了在1974年贏得金棕櫚獎的《竊聽大陰謀》(The Conversation),於是同意參展。在坎城電影節開幕的一周前,科波拉將影片秘密預映了三場,每場的版本都有所不同,科波拉本以為評論界會大加讚賞,卻不料作家兼主持人羅娜・巴雷特(Rona Barrett)在電視節目中大放厥詞,將《現代啟示錄》稱為“令人失望的敗筆”。在坎城上映的前夜,科波拉電影公司的技師們仍在忙碌,為達到四聲道效果,他們在影院牆上安裝了額外的音箱。當長達3小時的《現代啟示錄》在坎城落下帷幕時,現場觀眾給予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波拉譴責了攻擊他和這部電影的媒體,影評人雷克斯・里德(Rex Reed)憤然離席。最終,《現代啟示錄》和《鐵皮鼓》同獲當年的坎城金棕櫚獎。

eNkL6ruKcRiaT9Gt1SkbRqrgigT

獎項

坎城電影節(1979;第32屆) 獲獎:2

獲獎
·主競賽單元-主競賽費比西獎 法蘭西斯柯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法蘭西斯柯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奧斯卡金像獎(1980;第52屆) 獲獎:2 提名:6

獲獎
·奧斯卡獎-最佳攝影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 Vittorio Storaro
·奧斯卡獎-最佳音響 沃爾特·默奇 Walter Murch Mark Berger Richard Beggs Nathan Boxer
提名
·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法蘭西斯柯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弗雷德·魯斯 Fred Roos 加里·弗雷德里克森 Gray Frederickson 湯姆·斯滕伯格 Tom Sternberg
·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勞勃杜瓦 Robert Duvall
·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法 蘭西斯柯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 約翰·米利厄斯 John Milius 法蘭西斯柯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
·奧斯卡獎-最佳藝術指導 迪安·塔沃拉里斯 Dean Tavoularis Angelo P. Graham George R. Nelson
·奧斯卡獎-最佳電影剪輯 Richard Marks 沃爾特·默奇 Walter Murch Gerald B. Greenberg Lisa Fruchtman

p795102128IMG_2485.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盆栽何 的頭像
    盆栽何

    台中盆栽村 何國銘+何永裕+MH

    盆栽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