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1787024588  
it維多里奧·狄西嘉 VITTORIO DE SICA

作品表

1974 旅行
1973 悠長的假日
1972 Lo chiameremo Andrea
1970 情侶
1970 兩個月亮 Sunflower
1970 費尼茲花園
1968 淚灑相思地
1967 七段情
1967 女巫
1966 新世界
1964 意大利式結婚
1963 昨天今天明天
1962 萬劫餘生情海恨
1962 三艷嬉春 Boccaccio '70
1961 Giudizio universale, Il
1960 烽火母女淚
1958 布魯克林的安娜
1956 屋頂
1954 那不勒斯的黃金
1953 終站
1953 Villa Borghese
1952 風燭淚
1951 米蘭的奇蹟
1948 單車失竊記 The Bicycle Thieves
1946 擦鞋童
1945 La porta del cielo
1944 孩子在看著我們
1942 加里波第在修道院
1941 Teresa Venerdì
1940 紅玫瑰
1940 Maddalena, zero in condotta

p2245908512  

維多里歐‧迪西嘉 基本資料

性別: 男
星座: 巨蟹座
出生日期:1902-7-7(意大利)
去世日期:1974-11-13(法國)
出生地: 意大利,拉齊奧,弗羅西諾內,索拉
職業: 演員 / 導演 / 編劇 / 製片
更多外文名: De Sica
更多中文名: 維托里奧·狄西嘉/ 維多里奧得西嘉/ 維托利歐·德·西卡 / 維托里奧·德·西卡

p2245911442  

意大利導演兼演員。二戰後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復興中重要導演,而且是一位極具才幹與魅力的演員。其作品對戰後意大利底層人民流露出深厚的人文關懷,而且風格極其自然,毫無矯飾。

p1935780978  

16歲登上銀幕,21歲跟他人一起搭台演戲,成為舞台劇的偶像巨星。 1932年開始成為電影明星,主演浪漫喜劇。 1939年初執導筒,出師不利,未顯才華。後來開始跟羅西里尼和維斯康提一起關注老百姓的生活,1942年以《孩子在看著我們》掀起一場電影的革命。戰後執導《偷自行車的人》,將新現實主義美學發揮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之後因導演作品的商業失敗,將主要經歷轉向表演,一輩子共參演了150多部影片。 60年代曾執導少量佳片,但總體份量遠不如前。

p2245911158  

維多里歐‧迪西嘉,意大利著名導演、演員,二次世界大戰後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復興中重要導演,而且是一位極具才幹與魅力的演員。他的《偷自行車的人》Bicycle Thieves(1948)是對戰後意大利勞工階級生活的深入研究,體現出一種自然風格。他在當時所具有的意義,從歷史的觀點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他早年致力於演戲,一九二三年首次在舞台上作職業性演出,二十年代時是一位相當受歡迎的舞台偶像與歌星。三十年代後,他又兼做導演。 1944年導演的《孩子們在看》一片在他的導演生涯中有著重大的意義,被稱為意大利新寫實電影的先驅作品,其價值十分崇高。他的影片樸實、自然、注重細節,富於生活氣息,充滿對普通人的同情和關懷。他是意大利名副其實的影壇巨匠。

p1935780517  

獎項

坎城電影節 獲獎:2 提名:5

獲獎
·第9屆(1956) - 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獎 屋頂IL Tetto (1956)
·第4屆(1951) - 電影節大獎 米蘭的奇蹟Miracolo a Milano (1951)
提名
·第14屆(1961) - 金棕櫚獎 烽火母女淚La Ciociara (1960)
·第9屆(1956) - 金棕櫚獎 屋頂IL Tetto (1956)
·第8屆(1955) - 金棕櫚獎 那不勒斯的黃金Oro di Napoli, L' (1954)
·第6屆(1953) - 電影節大獎 終站Stazione Termini (1953)
·第5屆(1952) - 電影節大獎 風燭淚Umberto D. (1952)

柏林國際電影節 獲獎:3 提名:1

獲獎
·第21屆(1971) - 金熊獎 費尼茲花園Il Giardino dei Finzi-Contini (1970)
·第21屆(1971) - Interfilm獎-奧托·迪貝柳斯電影獎 費尼茲花園Il Giardino dei Finzi-Contini (1970)
·第21屆(1971) - Interfilm大獎
提名
·第8屆(1958) - 金熊獎 布魯克林的安娜Anna di Brooklyn (1958)

奧斯卡金像獎 獲獎:2 題名:2

獲獎
·第44屆(1972) - 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 費尼茲花園Il Giardino dei Finzi-Contini (1970)
·第37屆(1965) - 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 昨天今天明天Ieri, oggi, domani (1963)
提名
·第38屆(1966) - 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 意大利式結婚Matrimonio all 'italiana (1964)
·第30屆(1958) - 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 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1957)

explore_neorealism_819_084_w_original  

Italian Neorealism

The neorealist movement began in Italy at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as an urgent response to the political turmoil and desperate economic conditions afflicting the country. Directors such as Roberto Rossellini, Vittorio De Sica, and Luchino Visconti took up cameras to focus on lower-class characters and their concerns, using nonprofessional actors, outdoor shooting, (necessarily) very small budgets, and a realist aesthetic. The best-known examples remain De Sica’s Bicycle Thieves, a critical and popular phenomenon that opened the world’s eyes to this movement, and such key earlier works as Rossellini’s Open City, the first major neorealist production. Other classics of neorealism include De Sica’s Umberto D. and Visconti’s La terra trema, but the tendrils of the movement reach back to De Sica’s The Children Are Watching Us and forward to Rossellini’s The Flowers of St. Francis, as well as to some filmmakers who did their apprenticeships in this school, Michelangelo Antonioni and Federico Fellini—and far beyond.

 

作品介紹

1974 旅行

023642.80864576_270X405X4  

導演: 維多里歐‧迪西嘉
編劇: Diego Fabbri / Massimo Franciosa
主演: 蘇菲亞羅蘭/ 理查德·伯頓/ 伊安·邦納/ Barbara Pilavin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 法國
語言: 意大利語
上映日期: 1974-03-11
片長: 102 分鐘
又名: The Voyage / 相見恨晚

 

1973 悠長的假日

p533252271  

導演: 維多里歐‧迪西嘉
編劇: 塞薩·柴伐蒂尼
主演: 尼瓦多·莎瓦特利/ 弗洛琳達·布爾康/ Daniel Quenaud / José María Prada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 西班牙
語言: 意大利語
上映日期: 1973-08-14
片長: 112 分鐘 / Spain: 100 分鐘
又名: 故國夢 / A Brief Vacation / 悠長假期

 

1970 兩個月亮 Sunflower

p2007047286  

導演: 維多里歐‧迪西嘉
編劇: 托尼諾·格拉 / 喬治·姆季瓦尼
主演: 蘇菲亞羅蘭/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 柳德米拉·薩維里耶娃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法國/ 前蘇聯
語言: 意大利語 / 英語 / 俄語
上映日期: 1970-03-14
片長: 101 分鐘/ Portugal: 98 分鐘(cut version)
又名: 真愛不流淚/ 第二個月亮/ Sunflower / 向日葵

fx_fsatm0874570_0003  

入圍1971年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

fx_fsatm0874570_0001  

這是德西卡的從俗之作,在內容上流於一般言情片的老套,不過在敘事手法上仍維持相當高雅的格調。部分外景在莫斯科實地拍攝。

fx_fsatm0874570_0002  

與維斯康蒂有著同等地位的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導演德西卡在本片中用通俗而平實的手法表現了一對夫妻在戰爭陰影下的生活。同維斯康蒂的貴族化不同,德西卡一直強調平民化的敘事方式。本片除首尾在意大利拍攝外,大部分場景都在俄羅斯拍攝,相當優美,而索非亞·羅蘭和馬斯特羅亞尼的精湛演技也是本片的一大亮點。

 

1970 費尼茲花園

012152.58993629_270X405X4  

導演: 維多里歐‧迪西嘉
編劇: 維多里歐‧迪西嘉/ 烏戈·皮羅
主演: 多米尼克·桑達/ 里諾·卡波里奇諾/ Fabio Testi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 西德
語言: 意大利語
上映日期: 1970-12-02
片長: 94 分鐘
又名: 悲慘的青春/ The Garden of the Finzi-Continis

p1676619997  

 

影片用抒情的風格,著重描寫了主角一家的鴕鳥心態,有些片斷頗為悲愴,但整體略有空洞感,已失去德西卡早期作品的樸實感人力量。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1968 淚灑相思地

p1993829857  

導演: 維多里歐‧迪西嘉
編劇: Julian Zimet / Peter Baldwin
主演: 費·唐納薇/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 Caroline Mortimer / Karin Engh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意大利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68-12-19
片長: 88 分鐘
又名: 淚灑相思地/ 愛情終結/ A Place for Lovers / 情人們的老地方/ 趁當年

雖然男女主角在拍攝本片時假戲真做,但絕症愛情故事的套路實在太俗套了。

 

1967 七段情

s3269943  

導演: 維多里歐‧迪西嘉
編劇: 塞薩·柴伐蒂尼
主演: 雪莉·麥克雷恩/ Elspeth March / 彼得·塞勒斯
類型: 劇情 / 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 美國 / 法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67-06-27
片長: 100 分鐘 / USA: 108 分鐘(DVD version)

本片導演乃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名導維多里歐‧迪西嘉,演員薈萃了阿倫·亞金、麥克爾·凱恩、彼得·塞勒斯、雪麗·麥克蓮恩、菲利普·諾瓦雷、萊克斯·巴克、羅塞諾·布萊吉、安妮塔·埃克伯格等多位英國和意大利的演員,群星薈萃。

本片是由7組關於“通姦"的短篇故事所構成:
"Funeral Possession"(葬禮擁有)講述一名剛剛喪夫的寡婦在丈夫的葬禮上還不時釣金龜的故事;
"Amateur Night"(業餘藝術家之夜)講述憤怒的妻子變成拉客妓女發洩的故事;
"Two Against One"(二對一)講述表面上正經的姑​​娘實際上卻有另外的一面;
"Super Simone"(超級西蒙)妻子西蒙用進各種方法使他的書呆子作家丈夫能從書堆中爬出來,可他始終無動於衷;
"At the Opera"(一場歌劇)一場歌劇;
"Suicides"(自毀)講述一件死亡合同;
"Snow"(斯諾)一個疑心病的丈夫僱偵探去查他的妻子。

 

1967 女巫

s4430124  

導演: 盧奇諾·維斯康蒂/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維多里歐‧迪西嘉/ Franco Rossi / 莫洛·鮑羅尼尼
編劇: 莫洛·鮑羅尼尼 / Fabio Carpi
主演: 肖瓦娜·曼加諾/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安妮·吉拉爾多/ 弗朗西斯科·拉瓦爾/ 馬西莫·吉洛提
類型: 劇情 / 喜劇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 法國
語言: 意大利
上映日期: 1967-02-22
片長: Germany: 121 分鐘/ Spain: 120 分鐘/ USA: 105 分鐘
又名: The Witches

 

1964 意大利式結婚

p2269722813  

導演: 維多里歐‧迪西嘉
編劇: 雷納托·卡斯特拉尼/ 托尼諾·格拉
主演: 蘇菲亞羅蘭/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 Aldo Puglisi / Tecla Scarano / 瑪麗盧·托洛
類型: 劇情 / 喜劇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 法國
語言: 意大利語
上映日期: 1964-12-18
片長: 102 分鐘
又名: 啼笑姻緣路/ 意大利式婚禮/ 結婚進行曲/ Marriage Italian-Style

整部影片以“結婚”為線索,帶出了博愛、包容的主旨。波瀾起伏的喜劇衝突、幽默的對話和演員的精彩表演也為本片增添了異彩,開啟了60年代,意大利式愛情喜劇在世界上到處賣座的熱潮。

 

1963 昨天今天明天

p1789582183  

導演: 維多里歐‧迪西嘉
編劇: 愛德華多·德·菲利波/ 塞薩·柴伐蒂尼/ 塞薩·柴伐蒂尼
主演: 蘇菲亞羅蘭/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
類型: 喜劇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 法國
語言: 意大利語
上映日期: 1963-12-19
片長: Argentina: 118 分鐘/ France: 118 分鐘/ Netherlands: 117 分鐘/ USA: 119 分鐘
又名: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本片分別以三個都市傳奇故事為代表,充分刻畫出意大利人的民族氣質,和當時的特別社會氛圍,以喜劇的笑聲來表達對這些怪異現象的嘲諷,男女主角都有精湛的演出,從此展開了羅蘭與馬斯楚安尼的銀幕情侶搭檔,在六七十年代曾瘋靡一時。曾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1962 三艷嬉春 Boccaccio '70

p2261535624  

導演: 維多里歐‧迪西嘉/ 費德里科·費里尼/ 馬里奧·莫尼切利/ 盧奇諾·維斯康蒂
編劇: 喬瓦尼·阿爾皮諾/ 塞薩·柴伐蒂尼/ 費德里科·費里尼/ Goffredo Parise
主演: 蘇菲亞羅蘭/ Marisa Solinas / Germano Gilioli / 安妮塔·艾克伯格/ 羅密·施奈德
類型: 喜劇 / 愛情 / 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 法國
語言: 德語 / 意大利語
上映日期: 1962-02-22
片長: Argentina: 205 分鐘/ Germany: 125 分鐘(3 episodes) (cut) / Netherlands: 158 分鐘(3 episodes) / USA: 150 分鐘(3 episodes) (cut) / France: 150 分鐘(3 episodes) ( cut) / 208 分鐘(4 episodes)
又名: 博迦丘70年 / 誘惑

四位重量級意大利導演用各自的手法捕捉薄伽丘的精神,以羅馬為舞台呈現大型世像圖。雖然只是部短片,但費里尼卻以輕鬆嘲諷但不失沉重的語氣來講述這個揭露上層階級虛偽道德觀的故事。安東尼博士是個值得探討的人物,他面對價值崩潰、道德淪喪感到無能為力,妄圖以虛偽的面具來掩蓋自己內心的慾望,但當巨大的女郎形像從廣告中走出與他同樂時,他的本性終於顯露。費里尼用夢幻與現實交錯的手法同時製造出荒誕與沈重兩種調子,極具表現力,在本片中給人印象最為深刻。

 

1960 烽火母女淚

p2281595873  

導演: 維多里歐‧迪西嘉
編劇: 塞薩·柴伐蒂尼
主演: 蘇菲亞羅蘭/ 讓-保羅·貝爾蒙多/ Eleonora Brown / Carlo Ninchi
類型: 劇情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 法國
語言: 意大利語 / 德語
上映日期: 1960-12-22
片長: 100 分鐘
又名: 兩個女人/ 戰地兩女性/ 烽火母女情/ Two Women

影片以樸實無華的畫面,展示了法西斯主義帶來的種種災難。沒有空洞的說教,全憑細節的描寫。羅蘭的演繹動人傳神,特別是被強暴一幕戲的處理,很見功力,但略嫌​​有點煽情。影片為她帶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非英語片女演員)和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等榮譽。

 

1958 布魯克林的安娜

1956 屋頂

p2275889115  

導演: 維多里歐‧迪西嘉
編劇: 塞薩·柴伐蒂尼
主演: 加布里埃拉·帕洛塔/ Giorgio Listuzzi / Gastone Renzelli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 法國
語言: 意大利語
上映日期: 1956-10-06
片長: 91 分鐘 / East Germany: 97 分鐘
又名: The Roof

本片中,導演德西卡實踐新現實主義的主張:永遠更真實地反映生活,把電影攝影機架在道路上,或者把它架在鑰匙孔處。西方評論認為,在這部影片中,德·西卡依然保持了自己原有的風格。由於影片的主人公最後解決了住房問題,因而本片又被稱為“玫瑰色的新現實主義”。這部影片之後,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由於各種原因—度停頓。

德西卡作品,此片秉承了意大利現實主義精髓,關注戰後普通民生,劇情一波三折,演員演技精湛,鏡頭也十分講究;一對相愛的小夫妻苦於無地可住(說明蝸居之苦,全世界各年代通用),在遭遇家庭排擠、投奔朋友無解、租房無望後,急中生智,充分利用丈夫的手藝行當,意欲在一夜之間令“江山大改”,雖最後緊急關頭屋頂尚留一方空白,但結尾處警察的高抬貴手,給本片留下溫馨餘味;片名《屋頂》乃本片泉眼,處處著眼,並擔當了屋子和家庭的象徵。

 

1953 終站

202_box_348x490_original  

導演: 維多里歐‧迪西嘉
編劇: 路易吉·基亞里尼/ Giorgio Prosperi
主演: 珍妮弗·瓊斯/ 蒙哥馬利·克利夫特/ Gino Cervi / 理查德·貝梅爾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 美國
語言: 英語 / 意大利語 / 法語
上映日期: 1953-04-02
片長: 90 分鐘 / USA: 63 分鐘
又名: 終點站/ Indiscretion of an American Wife / Terminal Station Indiscretion

作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旗手的德·西卡在1952年的《溫別爾托·D》之後便開始了他的意大利通俗劇階段。同費里尼、安東尼奧尼一樣,德·西卡也同樣要面對戰後意大利的重建之後的現實。他以更為通俗劇的方式把鏡頭轉向了已經成為“普通人”的中產階級。德·西卡的這一轉變似乎改變了新現實主義的立場,削弱了社會控訴的左翼立場。 《終站》就是在此情況下的轉型之作,辛辣幽默的諷刺成為他的主要表達方式。但正如巴讚的準確判斷,新現實主義的真正具有突破意義的地方並非是外觀上的寫實,而是打破了敘事的方式。德·西卡的轉變某種意義上並未改變他“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戲劇元素”的立場。

indescretion_w_original  

An American housewife (Jennifer Jones) vacationing in Italy reluctantly decides to put an end to her brief affair with an Italian academic (Montgomery Clift). She flees to Rome’s Stazione Termini, where she bids him farewell, but he begs her to stay. The film’s plot is simple; its production was not. The troubled collaboration between director Vittorio De Sica and producer David O. Selznick resulted in two cuts of the same film. De Sica’s version, Terminal Station, was screened at a length of one-and-a-half hours, but after disappointing previews, Selznick severely re-edited it and changed the title to Indiscretion of an American Wife without De Sica’s permission.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is proud to present both versions of this controversial release.

 

1952 風燭淚

p2180740520  

導演: 維多里歐‧迪西嘉
編劇: 塞薩·柴伐蒂尼/ 維多里歐‧迪西嘉
主演: Carlo Battisti / Maria-Pia Casilio / 麗娜·甄納里/ Ileana Simova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語言: 意大利語
上映日期: 1952-01-20
片長: 89 分鐘
又名: 溫別爾托D / 恩貝托·迪

p2180740496  

德西卡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系新現實主義傑作。非常簡潔明了的敘事,對底層社會無限的同情心,毫不做作的自然表演(主角系大學教授,非職業演員),讓人淚流滿面後沉思社會的不公。一部關於絕望的電影,投注了極大的激情,但又溫柔得潤物細無聲。影片被某些政治人物貶為抹黑意大利的負面作品。

Film_201w_UmbertoD_original  

This neorealist masterpiece by Vittorio De Sica follows an elderly pensioner as he strives to make ends meet during Italy’s postwar economic recovery. Alone except for his dog, Flike, Umberto struggles to maintain his dignity in a city where human kindness seems to have been swallowed up by the forces of modernization. His simple quest to satisfy his basic needs—food, shelter, companionship—makes for one of the most heartbreaking stories ever filmed, and an essential classic of world cinema

 

1951 米蘭的奇蹟

p1703388470  

導演: 維多里歐‧迪西嘉
編劇: 維多里歐‧迪西嘉/ 塞薩·柴伐蒂尼
主演: 埃瑪·克瑞姆悌克/ Francesco Golisano / 保羅·斯陶帕
類型: 劇情 / 喜劇 / 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語言: 意大利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1951-02-08
片長: 100 分鐘/ France: 92 分鐘/ 90 分鐘
又名: 慈航普渡/ 米蘭的奇蹟/ Miracle in M​​ilan

《偷自行車的人》退出後次年,德西卡又拍攝了本片,跟前作相比,想像力高漲但條理稍嫌不足。影片在新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又融入了浪漫幻想和寓言的表現方法,比起單純反映殘酷現實的寫實手法,更加新穎別緻,屬於一部又甜又酸的社會喜劇。影片為德西卡帶來當年坎城影展的金棕櫚大獎。
該片拍攝於1951年,由維多留·得·西卡導演,獲得了第四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作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重要奠基人的維多留·得·西卡在本片中融入了幻想式寓言,傳達了社會底層人民對主宰社會的壟斷階級的鬥爭呼聲。片中隱晦和虛幻迂迴的表現手法,令影片具有了詩一般的隱喻色彩,從而給這部新現實主義影片注入了一種富有魅力的抒情風格。

 

1948 單車失竊記 The Bicycle Thieves

p1455250545  

導演: 維多里歐‧迪西嘉
編劇: 阿道夫·弗蘭奇/ 塞薩·柴伐蒂尼/ 杰拉爾多·圭列裡/ 蘇索·切基·達米科/ 維多里歐‧迪西嘉/ 奧雷斯特·比安科利
主演: 朗培爾托·馬齊奧拉尼/ 恩佐·斯泰奧拉/ 莉安拉·卡雷爾/ Gino Saltamerenda / 維多里歐‧迪西嘉
類型: 劇情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語言: 意大利語
上映日期: 1948-11-24
片長: 93 分鐘 / Spain: 80 分鐘(DVD edition)
又名: 單車失竊記/ 單車竊賊/ The Bicycle Thieves

p2136706112  

拍攝花絮

·影片中的所有演員都是業餘演員,維多里歐‧迪西嘉決定不採用職業演員。
·里奇工作的時候,在牆上貼的一張海報,是麗塔·海華斯拍攝的電影《蕩婦吉爾達》(Gilda 1946)。
·維多里歐‧迪西嘉表示,他是根據演員們走路的樣子來選擇他們的角色,包括布魯諾和安東尼奧,
·在電影的後半部分有一幕,是布魯諾在穿過大街的時候差不多向前跑了兩次,這並是不在預演排練之中的。因為當時在現場拍攝的時候,正好同時有兩輛汽車經過。
·《偷自行車的人》面世之初,被多數人視為一部馬克思主義式的寓言,加上編劇柴伐梯尼本人還是一名意大利共產主義者,更有甚者,左翼作家卡挪夫批評影片結尾的處理“雖然有卓別林式的高尚但是削弱了社會批判色彩”。
·在電影殺青之後,男主角朗培爾拖·馬奇奧拉尼(Lamberto Maggiorani)倒是真的開始為尋找工作而發愁起來。
·前期的製片人大衛·塞爾茲尼克原來打算是讓加里·格蘭特出演男主角,而維多里歐‧迪西嘉則更加青睞於亨利·方達,當然了,這都是在他們決定採用全體業餘演員之前的想法。
·《偷自行車的人》在第一次發行的時候產生極其巨大的影響,1952年當英國電影雜誌《視與聽》第一次發起國際範圍內的電影人和影評家投票,該片被選為歷年來最偉大的電影。投票每十年一次,在1962年《偷自行車的人》降到第六位,隨後就跌落出了榜單。影片在1999年重新發行之後,新一代的觀眾得以看到了一部如此簡單、直接和真實的作品,才發現“它是如此與眾不同”。

p2136706228  

幕後製作

新現實主義代表作品

1949年獲得奧斯卡特別榮譽獎,歷年來在大大小小的評選中都能入圍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在任何意義上都可以說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一部簡單但有力量的作品。影片上映至今已有近60年曆史,導演維多里歐‧迪西嘉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演好一個角色——那就是他自己。劇本最先是由意大利首席編劇塞薩·柴伐蒂尼創作出來,他聯合了多位從1940年代至1970年代活躍於影壇的重要歐洲導演。在柴伐蒂尼的日記中,記載了他和德·西卡是如何為了這部電影而參觀了一家妓院以及後來看面相女人的房間,這個女巫后來也成為影片中的一個角色。我們從這些記載中認識到,德·西卡以及編劇,完全的低成本製作,所有場景在羅馬街頭實地拍攝,以平民化的劇情推進,既不說教,也不昇華,最​​徹底地接近那些戰後的特殊時期,即​​意大利經濟癱瘓、陷入困境的大時代背景,從中獲得創作靈感。

p2136706550  

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

《偷自行車的人》故事很容易就能複述出來,劇本最初源於一則兩行文字的新聞:一個失業工人和他的孩子,為了尋找他們丟失的自行車在羅馬街頭奔波24小時,結果一無所獲。而在這部電影當中所要講述的其實也就這麼簡單。
里奇是一個整日在等到工作的男人,這一天,他得到了一份工作,條件是必須要有一輛自行車。實際上里奇沒有車。為了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妻子瑪麗亞便把家裡所有的床單拿出去典當。有了自行車之後,里奇從事的工作就是到處張貼海報,在電影院的廣告欄裡粘貼了巨大的麗塔·海華斯的電影海報,這就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一個是好萊塢光鮮亮麗的世界,一個是新現實主義的日常生活。瑪麗亞於是去感謝預言里奇能夠找到工作的巫婆。在外面等候她的里奇,把自行車放在門口也上樓去看。此時德·西卡和我們開了一個玩笑,大家都以為當里奇回來的時候自行車已經被盜,但是它仍然還在。

隨後,毫無疑問,車還是被偷了,被另一個需要工作的男人。里奇和他的兒子佈魯諾四處尋找自行車。在大城市羅馬這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連警察局也愛莫能助。終於里奇決定放棄了,他對布魯諾說:“你必須活著同時忍受著痛苦。” 此時他已被絕望折磨得精疲力竭後,他問兒子:“想不想來點批薩?”於是他們烈士般地走進一家餐館,安東尼奧甚至給自己​​要了點酒。稍後不久,里奇意外認出了偷車賊然後追踪他進了一家妓院。一群非常醜陋的圍觀者。警察的到來也沒有起作用。終於在影片最著名的這段場景中結束,里奇妄想為自己偷一輛車,延續了偷車和貧窮的循環。

p2136706672  

非職業演員的經典演繹

新現實主義,作為一個電影學術語,可以有很多方面的意義,但是它通常指的是電影中工人階級的生活,設置在貧窮的文化背景之中,並且暗示這樣的信息如果財富能夠平分社會將更加合理。主演朗培爾拖·馬奇奧拉尼是一名非職業演員,扮演一位每天早晨都加入到求職大軍的行列中並且非常絕望的男人里奇。根據德·西卡的介紹,在籌拍《偷自行車的人》的時候,有一位美國製片商願意提供數百萬美元的資金來贊助他,但提出的條件是必須啟用好萊塢當時大紫大紅的演員加里·格蘭特來出演男主角。德·西卡沒有答應,他決定不用任何的職業演員。
德·西卡在羅馬的就業市場中尋找到一位當時真正處於失業之中的工人來扮演他的安東尼奧,一個在街上看熱鬧的男孩來出演安東尼奧的兒子,他的妻子則由一位新聞記者來扮演。值得一提的是,煉鋼工人朗培爾拖·馬奇奧拉尼在影片中精彩演繹了這樣一個日後成為永恆經典的角色之後,又回到了羅馬的就業市場中重新陷入失業的危機之中。有一位德·西卡的同行這麼評價他:“他是寧可要現實,不要浪漫;要世俗,不要閃閃發光;要普通人,不要偶像。”

p2136706315    

Hailed around the worl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movies ever made, the Academy Award–winning Bicycle Thieves, directed by Vittorio De Sica, defined an era in cinema. In poverty-stricken postwar Rome, a man is on his first day of a new job that offers hope of salvation for his desperate family when his bicycle, which he needs for his work, is stolen. With his young son in tow, he sets off to track down the thief. Simple in construction and profoundly rich in human insight, Bicycle Thieves embodies the greatest strengths of the Italian neorealist movement: emotional clarity, social rectitude, and brutal honesty.

 

1946 擦鞋童

s1650789  

導演: 維多里歐‧迪西嘉
編劇: 阿道夫·弗蘭奇/ Cesare Giulio Viola
主演: 弗朗科·英特朗吉/ 里納爾多·斯默東尼/ Annielo Mele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語言: 意大利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1946-04-27
片長: 93分鐘
又名: Shoeshine / Shoe Shine

德西卡一如他的舊作《孩子們注視著我們》一樣,將視覺和關注放置在社會最需要關心的孩子身上,故更容易令觀者動容。兒童演員在片中有極出色表現。香港電影界在50年代曾翻拍此片。同其他新現實主義大師相比德·西卡更加註重對於兒童在戰敗後悲慘命運,講述他們因為社會動盪造成不公而導致的不幸境遇,其後他的《偷自行車的人》1948成為了那個年代的代表作,而《擦鞋童》也因為它流暢的敘事和生活化的表演以及人性關懷因而獲得第20屆的奧斯卡“特別榮譽獎(也就是以後的最佳外語片獎)。

 

1944 孩子在看著我們

323_box_348x490_original  

導演: 維多里歐‧迪西嘉
編劇: Cesare Giulio Viola / Margherita Maglione / 塞薩·柴伐蒂尼/ 阿道夫·弗蘭奇/ Gherardo Gherardi / 維多里歐‧迪西嘉
主演: 埃米利奧齊戈里/ Luciano De Ambrosis / Isa Pola / Adriano Rimoldi / 埃米利奧齊戈里/ 更多...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語言: 意大利語
上映日期: 1944-10-27
片長: 84 分鐘/ USA: 79 分鐘(cut version) / Finland: 82 分鐘(1980)
又名: 孩子們注視著我們/ The Children Are Watching Us / The Little Martyr

“二戰”期間,德·西卡由表演轉向了導演。他執導的最初四部電影是承襲當時意大利電影傳統的產物。而他執導的第五部電影《孩子在看著我們》則是一部頗具洞察力的成熟之作,它深入地展示了成年人的荒唐行為對孩子們天真的頭腦產生的不良影響。同時這部電影還是德·西卡與編劇愷撒斯·柴伐蒂尼之間的合作的開始。此後他們的偉大合作產生了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的兩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擦鞋童》和《偷自行車的人》。

Film_323w_ChildrenWatchingUs_original  

In his first collaboration with renowned screenwriter and longtime partner Cesare Zavattini, Vittorio De Sica examines the cataclysmic consequences of adult folly on an innocent child. Heralding the pair’s subsequent work on som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Italian neorealism, The Children Are Watching Us is a vivid, deeply humane portrait of a family’s disintegration.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盆栽何 的頭像
    盆栽何

    台中盆栽村 何國銘+何永裕+MH

    盆栽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