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cycle Thieves   

1948 單車失竊記 The Bicycle Thieves

導演: 維多里歐‧迪西嘉
編劇: 阿道夫·弗蘭奇/ 塞薩·柴伐蒂尼/ 杰拉爾多·圭列裡/ 蘇索·切基·達米科/ 維多里歐‧迪西嘉/ 奧雷斯特·比安科利
主演: 朗培爾托·馬齊奧拉尼/ 恩佐·斯泰奧拉/ 莉安拉·卡雷爾/ Gino Saltamerenda / 維多里歐‧迪西嘉
類型: 劇情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意大利
語言: 意大利語
上映日期: 1948-11-24
片長: 93 分鐘 / Spain: 80 分鐘(DVD edition)
又名: 單車失竊記/ 單車竊賊/ The Bicycle Thieves

  

劇情簡介

二戰過後,羅馬同許多城市一樣,充斥失業和貧困,人們常常為一個工作機會爭得頭破血流。已失業多時的里奇(Lamberto Maggiorani)費勁千辛萬苦獲得一份海報張貼的工作後,卻為這份工作需要一輛自行車犯愁,為了以後的日子好過,他用妻子的嫁妝--床單從換回已經當掉的自行車,不想,他的自行車在上班第一天就被盜。里奇同兒子佈魯諾(Enzo Staiola)尋遍羅馬大街小巷,也沒能找到他賴以活命的自行車,眼見無指望的日子又要降臨,里奇決定以牙還牙,可是他的運氣卻沒有別的小偷好。

拍攝花絮

·影片中的所有演員都是業餘演員,維多里歐‧迪西嘉決定不採用職業演員。

·里奇工作的時候,在牆上貼的一張海報,是麗塔·海華斯拍攝的電影《蕩婦吉爾達》(Gilda 1946)。

·維多里歐‧迪西嘉表示,他是根據演員們走路的樣子來選擇他們的角色,包括布魯諾和安東尼奧,

·在電影的後半部分有一幕,是布魯諾在穿過大街的時候差不多向前跑了兩次,這並是不在預演排練之中的。因為當時在現場拍攝的時候,正好同時有兩輛汽車經過。

Vittorio de Sica's Ladri di Biciclette (the Bicycle Thief-1948) -  CineMontage
·《偷自行車的人》面世之初,被多數人視為一部馬克思主義式的寓言,加上編劇柴伐梯尼本人還是一名意大利共產主義者,更有甚者,左翼作家卡挪夫批評影片結尾的處理“雖然有卓別林式的高尚但是削弱了社會批判色彩”。

·在電影殺青之後,男主角朗培爾拖·馬奇奧拉尼(Lamberto Maggiorani)倒是真的開始為尋找工作而發愁起來。

p2136706112

·前期的製片人大衛·塞爾茲尼克原來打算是讓加里·格蘭特出演男主角,而維多里歐‧迪西嘉則更加青睞於亨利·方達,當然了,這都是在他們決定採用全體業餘演員之前的想法。

·《偷自行車的人》在第一次發行的時候產生極其巨大的影響,1952年當英國電影雜誌《視與聽》第一次發起國際範圍內的電影人和影評家投票,該片被選為歷年來最偉大的電影。投票每十年一次,在1962年《偷自行車的人》降到第六位,隨後就跌落出了榜單。影片在1999年重新發行之後,新一代的觀眾得以看到了一部如此簡單、直接和真實的作品,才發現“它是如此與眾不同”。

p2136706228  

幕後製作

新現實主義代表作品

1949年獲得奧斯卡特別榮譽獎,歷年來在大大小小的評選中都能入圍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在任何意義上都可以說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一部簡單但有力量的作品。影片上映至今已有近60年曆史,導演維多里歐‧迪西嘉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演好一個角色——那就是他自己。劇本最先是由意大利首席編劇塞薩·柴伐蒂尼創作出來,他聯合了多位從1940年代至1970年代活躍於影壇的重要歐洲導演。在柴伐蒂尼的日記中,記載了他和德·西卡是如何為了這部電影而參觀了一家妓院以及後來看面相女人的房間,這個女巫后來也成為影片中的一個角色。我們從這些記載中認識到,德·西卡以及編劇,完全的低成本製作,所有場景在羅馬街頭實地拍攝,以平民化的劇情推進,既不說教,也不昇華,最​​徹底地接近那些戰後的特殊時期,即​​意大利經濟癱瘓、陷入困境的大時代背景,從中獲得創作靈感。

p2136706550  

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

《偷自行車的人》故事很容易就能複述出來,劇本最初源於一則兩行文字的新聞:一個失業工人和他的孩子,為了尋找他們丟失的自行車在羅馬街頭奔波24小時,結果一無所獲。而在這部電影當中所要講述的其實也就這麼簡單。

里奇是一個整日在等到工作的男人,這一天,他得到了一份工作,條件是必須要有一輛自行車。實際上里奇沒有車。為了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妻子瑪麗亞便把家裡所有的床單拿出去典當。有了自行車之後,里奇從事的工作就是到處張貼海報,在電影院的廣告欄裡粘貼了巨大的麗塔·海華斯的電影海報,這就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一個是好萊塢光鮮亮麗的世界,一個是新現實主義的日常生活。瑪麗亞於是去感謝預言里奇能夠找到工作的巫婆。在外面等候她的里奇,把自行車放在門口也上樓去看。此時德·西卡和我們開了一個玩笑,大家都以為當里奇回來的時候自行車已經被盜,但是它仍然還在。

Why You Should Still Care About 'Bicycle Thieves' - The New York Times

隨後,毫無疑問,車還是被偷了,被另一個需要工作的男人。里奇和他的兒子佈魯諾四處尋找自行車。在大城市羅馬這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連警察局也愛莫能助。終於里奇決定放棄了,他對布魯諾說:“你必須活著同時忍受著痛苦。” 此時他已被絕望折磨得精疲力竭後,他問兒子:“想不想來點批薩?”於是他們烈士般地走進一家餐館,安東尼奧甚至給自己​​要了點酒。稍後不久,里奇意外認出了偷車賊然後追踪他進了一家妓院。一群非常醜陋的圍觀者。警察的到來也沒有起作用。終於在影片最著名的這段場景中結束,里奇妄想為自己偷一輛車,延續了偷車和貧窮的循環。

p2136706672  

非職業演員的經典演繹

新現實主義,作為一個電影學術語,可以有很多方面的意義,但是它通常指的是電影中工人階級的生活,設置在貧窮的文化背景之中,並且暗示這樣的信息如果財富能夠平分社會將更加合理。主演朗培爾拖·馬奇奧拉尼是一名非職業演員,扮演一位每天早晨都加入到求職大軍的行列中並且非常絕望的男人里奇。根據德·西卡的介紹,在籌拍《偷自行車的人》的時候,有一位美國製片商願意提供數百萬美元的資金來贊助他,但提出的條件是必須啟用好萊塢當時大紫大紅的演員加里·格蘭特來出演男主角。德·西卡沒有答應,他決定不用任何的職業演員。

德·西卡在羅馬的就業市場中尋找到一位當時真正處於失業之中的工人來扮演他的安東尼奧,一個在街上看熱鬧的男孩來出演安東尼奧的兒子,他的妻子則由一位新聞記者來扮演。值得一提的是,煉鋼工人朗培爾拖·馬奇奧拉尼在影片中精彩演繹了這樣一個日後成為永恆經典的角色之後,又回到了羅馬的就業市場中重新陷入失業的危機之中。有一位德·西卡的同行這麼評價他:“他是寧可要現實,不要浪漫;要世俗,不要閃閃發光;要普通人,不要偶像。”

Where to begin with Vittorio De Sica | BFI     

Hailed around the worl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movies ever made, the Academy Award–winning Bicycle Thieves, directed by Vittorio De Sica, defined an era in cinema. In poverty-stricken postwar Rome, a man is on his first day of a new job that offers hope of salvation for his desperate family when his bicycle, which he needs for his work, is stolen. With his young son in tow, he sets off to track down the thief. Simple in construction and profoundly rich in human insight, Bicycle Thieves embodies the greatest strengths of the Italian neorealist movement: emotional clarity, social rectitude, and brutal honesty.

Sight & Sound Poll 2012: Bicycle Thieves | Current |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Dinner and a Movie: Bicycle Thieves | Movie Blog | SBS Movies

The Tribulations of the Working Class: Bicycle Thieves (Vittorio De Sica,  1948) – Senses of Cinema

Vittorio de Sica and Enzo Staiola filming Bicycle Thieves (1948) | Movie  directors, Film history, Film

arrow
arrow

    盆栽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