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五月風暴 Something in the Air
導演: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編劇: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主演: Clément Métayer / 蘿拉·克雷頓 / Félix Armand / Léa Rougeron / Hugo Conzelmann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語言: 英語 / 法語 / 意大利語
上映日期: 2012-09-04(威尼斯電影節) / 2012-11-14(法國)
片長: 122分鐘
又名: 五月之後 / 空中之物 / Something in the Air
1970年代初期,各種各樣的思潮撞擊著這個脆弱的年代。而影片的主人翁吉爾斯就生活在這一片慌亂和雜亂之中。在不同思潮的影響下,吉爾斯積極參與著各種政治運動,他熱愛攝影和繪畫。雖然他的朋友指責他,說他政治形態不夠堅決,但是吉爾斯還是我行我素地艱難的活著。可是,在一系列關於愛情、政治方向、意識形態的挫折和選擇之後,吉爾斯和他的那群朋友不得不做出果斷的選擇,他們要在亂世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五月風暴》關於電影
阿薩亞斯撰寫劇本從不假他人之手,在原有劇本的基礎下,建構出這場具有歷史意涵與時代意義的電影。除此之外,音樂也是《五月風暴》不可或缺的成功的關鍵之一。
阿薩亞斯撰寫劇本從不假他人之手,在原有劇本的基礎下,建構出這場具有歷史意涵與時代意義的電影。在攝影方面找來了曾為《阿拉斯加之死》、《浪蕩世代》《錯的多美麗》、《巴黎我愛你》掌鏡,同時也是他御用攝影師的艾瑞克戈蒂埃。而擔負重責大任的美術設計、造型設計和視覺特效團隊也是阿薩亞斯合作多次的人選,堅強團隊無比驚艷!
除此之外,音樂也是《五月風暴》不可或缺的成功的關鍵之一,阿薩亞斯認為「音樂應該是可以在電影中釋放無限自己的元素,也能夠連結詞曲和故事的意義」,《五月風暴》使用大量的 70、80年代音樂,而且很多都是英國歌曲,可以察覺那個年代跨國間的文化激盪,例如:「前衛樂團-Pink Floyd的主唱西德巴雷特〈TERRAPIN〉、牛心隊長和他的魔術樂隊的〈ABBA ZABA〉等,而片尾曲則是英國迷幻搖滾樂團-軟機器,由創團元老已故歌手凱文艾爾斯演唱的〈DECADENCE〉。
除了經典音樂外,阿薩亞斯也邀請了英國歌手,同時也身兼演員、作家身份的強尼弗林,重新演繹菲爾歐克斯的經典名曲〈BALLAD OF WILLIAM WORTHY〉,致敬意味濃厚。此外,在片中可見一場演唱會場景,表演者- AFTER ME樂團是法國吉他之神尚馬克孟特拉地為電影《五月風暴》而組成的,孟特拉不但創作了〈After Me〉這首歌,更為電影現場即席演出。
《五月風暴》融合鄉村、搖滾、藍調、前衛和迷幻的音樂元素,配合劇情轉折與故事發展,讓觀眾仿佛置身於1970年代,大開眼界之餘也一飽耳福。
年輕演員 激盪出同一個年紀 不同世代的差異
《五月風暴》中除了女主角蘿拉柯彤演出經驗較為豐富外,其餘演員幾乎清一色都是首次在電影中參與演出,阿薩亞斯找來年紀相仿的幾位年輕演員擔綱,包括男主角克雷蒙梅泰耶、男配角菲利克斯阿曼德與女配角卡洛兒康碧絲等,都是初次嘗試大螢幕,戲份相當吃重。在阿薩亞斯成熟又準確的執導下,每位演員精彩到位的表現,讓人看見法國電影未來閃耀的“新星“。
此外,片中學運的臨時演員們,都是從巴黎街頭的年輕人中挑選出來的,由於都是素人演員,也正好符合片中所欲體現的青澀浪漫與憤怒衝動的自然流露。其實這是導演的別有用心,不論主角或者驚鴻一瞥的臨演,阿薩亞斯期盼透過這些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演員,激盪出同一個年紀,不同世代的反思。
《五月風暴》導演
「我享受拍電影的過程 因為每次都是一種有如冒險般的膽量試煉!」-奧利佛阿薩亞斯
奧利佛阿薩亞斯 Olivier Assayas
阿薩亞斯:「我享受拍電影的過程 因為每次都是一種有如冒險般的膽量試煉!」
《五月風暴》是阿薩亞斯第十四部作品,也是自傳意味濃厚的電影,依舊可見阿薩亞斯作品裡充滿高度原創性與生命的探索。他曾說 :「我享受拍電影的過程,因為每次都是一種有如人生冒險般的膽量試煉」,一如片中充滿冒險精神的年輕學子,活在不確定又富有創意的年代,激發出的革命情感與自身價值的摸索,阿薩亞斯信手拈來的影像風格,精確到位令人無法抗拒。
奧利佛阿薩亞斯,1955年生於巴黎,是九零年代崛起的新銳派導演,從小就受擔任編劇的父親耳濡目染,也早與電影界有所接觸。1980年到1985年間,他一直擔任國際權威電影期刊「電影筆記」的影評主筆,之後與法國名導演泰希內(Andre Techine)合編《激情密約》這部讓泰希內得到1985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作品,也讓阿薩亞斯的才華大受讚賞。1986年以首次執導演筒的《失序狀態》便入選威尼斯影展並獲國際影評人獎,為阿薩亞斯的導演生涯,邁開了成功的第一步,隨後多部作品屢獲國際間重要影展的喜愛與注目。
他的作品中看似充滿濃厚的法國風味,並無特別之處,卻又經常蘊藏著各種文化的融合。他與亞洲影壇接觸經常成為焦點,他跟台灣電影界淵源深厚,曾經紀錄台灣最重要的電影創作者而拍了《侯孝賢畫像》,另外最耳熟能詳就是他和香港女星張曼玉的婚姻,也曾是港台追逐的新聞焦點。2004年為張曼玉量身打造的《錯的多美麗》讓她勇奪坎城影后寶座,更是史上第一位在坎城獲此殊榮的華語女星。
導演的話
「在70年代初,那個倉促的歲月中,我仍想要抓住為賦新詞強說愁那個青春年少的感覺。」
「人們不太提及這個時期 : 1968年的五月風暴是社會動盪的始作俑者,也是法國人民追求個人自由的一種表現。它為我們打開了新的局面,影響至今。」
「70年代的法國青年都帶著一種批評的,反叛的卻又正面的目光來看待政治,這樣的目光不一定準確無誤,但卻無任何偏見與偽裝。」
《五月風暴》演員
克雷蒙梅泰耶、蘿拉柯彤、菲利克斯阿曼德、卡洛兒康碧絲共同展開《五月風暴》。
克雷蒙梅泰耶 ∣Clement Metayer / 飾演吉爾斯(Gilles)
和片中多數演員一樣《五月風暴》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他飾演熱愛繪畫和攝影的男孩,交雜在愛情探索和政治表態之間,最後毅然決然地選擇拍片。和飾演的角色吉爾斯有共同的興趣,克雷蒙梅泰耶說:「我不認為我是在“演”吉爾斯這個角色,可能是因為他跟我真實的生活很相似,因為我也喜歡畫畫、玩音樂,未來的夢想也是繼續朝電影圈發展,所以我可以很投入在這個角色中。此外,導演給我們關於角色的資訊也很少,不全然地解釋清楚各個角色,留給我們很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1993年生於馬賽,克雷蒙梅泰耶目前還是持續在進行短片拍攝和音樂創作,這位耀眼的帥氣新星,未來在影壇的發展勢必指日可待。
蘿拉柯彤 ∣Lola Creton / 飾演克莉絲汀(Christine)
《五月風暴》片中她飾演一位理性、堅強又具有政治理想的女孩,追求社會正義是他的使命,然而和男主角吉爾斯之間的情感糾葛直到最後卻無疾而終。蘿拉克雷彤一改過去溫柔可人的形象,轉而成為一位有想法又獨立的時代新女性,精彩表現可圈可點,令人目不轉睛。
1993年生於巴黎,10歲時就開啟了演藝生涯。陸續接演《蒂伯巴赫村的孩子們》、《藍鬍子》等片。2011年擔任《再見初戀》一片的女主角開始在國際間受到矚目、展露頭角,同時該片導演也將蘿拉克雷彤引薦給阿薩亞斯,她清新脫俗的氣質,相當符合《五月風暴》克莉絲汀的樣貌,這也是阿薩亞斯擢用她的關鍵。蘿拉柯彤即將在《巴黎日和》導演克萊兒丹妮絲的新片《Les salauds》中,與性格男星文森林頓、實力派女星齊雅拉馬斯楚安尼同台飆戲,令人高度期待這顆即將閃耀影壇的氣質新秀!
菲利克斯阿曼德∣Felix Armand / 飾演艾倫(Alain)
菲利克斯阿曼德,1991年生於巴黎,高中時主修文學,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並於洛杉磯完成自己的首部音樂錄影帶,未來的目標是希望能專職當一位演員。在《五月風暴》裡飾演男主角吉爾斯的好友,兩人興趣相投並在藝術上相互砥礪,在一場聚會中結識一位英國女孩,兩人迅速陷入熱戀,但是好景不長,距離成了最大的隔閡。菲利克斯阿曼德雖然演出經驗不多,但精確的演出表現不俗,其中有多場與男主角的精彩對話,令人印象深刻。
卡洛兒康碧絲∣Carole Combes / 飾演洛兒(Laure)
卡洛兒康碧絲,1992年生於巴黎,對於時尚和電影相當熱衷,她的夢想是成為演員,而《五月風暴》則是她首部電影演出作品。在片中飾演男主角吉爾斯的藝術家前女友洛兒,她是個善於公關交際,性格卻難以捉摸的女子,有著天馬行空的幻想,卻羨慕吉爾斯的實際。雖然這是卡洛兒康碧絲的螢幕處女秀,戲份也不如女主角蘿拉克雷彤來得多,看似平靜、與世無爭的神情其實藏著不為人知的鬱悶和哀愁,面對這樣的角色,她也坦言是個很大的挑戰,但精彩的演出,讓人難以相信這是她第一部作品,更是影壇的大發現。
拍攝花絮
·《五月之後》堪稱是阿薩亞斯早期作品《所有那個年紀的男孩女孩》、《冷水》、《八月底九月初》等片的續集,主角是一群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帶有著他個人的自傳性質。
·阿薩亞斯表示《五月之後》不僅僅是一個“法國故事”,而且是關於“70年代的整個世界”,也將是他對於那個激情燃燒歲月的全面回憶。
·《五月之後》由法國MK2與美國IFC合拍,使用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拍攝。
·影片中扮演1971年巴黎學生的演員們,是導演從街上的年輕人中挑選出來的。這些沒有經歷過正規演藝訓練的小演員們,更好地體現出了導演所希望表達的那種青澀和衝動情感。
幕後製作
導演阿薩亞斯出生於1955年的一個巴黎中產階級家庭,上世紀70年代他正好處於自己的青春期,這也讓不少媒體認為,這部《五月之後》多少有其自傳電影的味道。對此,阿薩亞斯予以了否認:“我不喜歡用影片呈現所謂的自傳,因為如果我要拍攝自己的故事,總會加入自己的回憶,但回憶總會被不經意地歪曲或美化。這一點,在回憶青春期的階段尤為明顯,那個階段的生活對涉世未深的我們影響最為深刻。”阿薩亞斯表示,自己將青春作為藝術的靈感來源,甚至用它來衡量自己的得失,“我成長與上世紀70年代中期,但在影片中我並沒有選擇這個時間段。我經歷了1968年的'五月風暴',但當時的我太年輕,是一個很糟糕的旁觀者,我的視角、觀點和參與的態度都不積極。但在這部影片中,我試圖反思和理解那個多事之秋。”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扮演1971年巴黎學生的演員們,是導演從街上的年輕人中挑選出來的。這些沒有經歷過正規演藝訓練的小演員們,更好地體現出了導演所希望表達的那種青澀和衝動情感。阿薩亞斯說:“我不想充滿野心地區展示一個大時代,只想告訴大家,還存在一個和我們今天所生活的社會不一樣的時代。”
導演訪談
電影中的這些60年代末的年輕人都對工人階級有感情,但是您並沒有把他們設定為出自工人階級,有什麼原因嗎?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電影中只有主角被設定了出身背景,像我一樣來自資產階級。其它的角色都沒有階級的設定。他們來自我曾經生活過的巴黎的中產家庭。這群來自四面八方的年輕人,他們當中還有工人、僱員、藝術家、公務員。他們是一群走向社會的中學生,不是真的發起1968思潮運動的那群人。
第一次抗議示威活動現場出現很多暴力行為,您是不是從電影《瘋狂的馬克思》中的那對騎著摩托拿著警棍的警察的身上得到的想法?
騎著摩托車的法國防暴警察,這種新奇的特殊警察編隊形式在1971年是非常少見但卻是真實存在的,1968年的時候還沒有。後來因為一個學生被打致死的事件發生以後,這種警察編隊便被解散了。
為什麼這麼多年以後,您才將那個時代的故事拍出來?
我已經拍過一部關於我的青少年時期的電影《冷水》,但是那部電影相對來說更有詩意,而《五月之後》這部電影是虛構的,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很悲情。這裡面有愛情、溫柔、自然,但是我並沒有將重點放在青春時代的玩樂和打情罵俏上,因為我的青少年是就不是那樣的。我只記得憂愁和政治動盪,急進主義者都很悲哀也很衝動,這些特徵在1968年五月風暴的年輕人身上表露無遺,雖然他們是為了在社會上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方向。
電影是不是傳達了對未來的希望?
我的電影沒有傳達什麼信息,我只是描寫了一個真實存在的時代,一群在政治思潮影響下的相信未來的學生。我認為通過電影,觀眾都可以從中找到他們想要的信息。我不認為電影是一種有效的交流方式,它是藝術,它展現的是這個複雜的世界上存在的矛盾,觀眾看了之後會有自己的觀點想法。我不想引導他們去看什麼,或者特意的去告知他們什麼,那是新聞要做的事。
你認為如今還會有像電影中那樣的言論自由的革新運動嗎?
我認為沒有,這部電影正是宣洩了我對這種現狀的不滿。今天,信息都被籠統的定義成好的和壞的,每個人都能達成所願。但是那個時候完全不是這樣子的,當權者壟斷信息的傳播,所以文化思潮運動就發展成了一個積極的,跨國鬥爭性的網絡。文化思潮,新聞自由和實驗性的電影院現在很稀少,所以才讓會讓人憧憬,現今社會已經不存在的東西。
講述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法國“五月風暴”平息後,一群剛畢業的年輕人艱難地在社會中尋找自己位置的《五月之後》(Something in the Air)在北美上映之後,媒體綜評83分,爛番茄方面新鮮度82%,23人投出新鮮番茄,5人砸出爛番茄,第69屆威尼斯電影節金奧塞拉獎-最佳編劇獎獲得者,在大洋彼岸同樣收穫喝彩,《綜藝》雜誌、《好萊塢報導者》、《鄉村之音》等多家媒體出具滿分評論!
“片中通過阿薩亞斯的視角細緻地描繪出那個時代的細節與夢想,從過去到今天,一直都是那樣地栩栩如生”,“這絕不是一部革命性作品,《五月之後》的主題中蘊含著一種寧靜但不詳的異樣。整部影片的基調深情、挖苦但並不放縱”,“一個精美的手工藝品,附著著對那個時代的尖銳觀點”,“本片證明大銀幕是一個能讓記憶重生的地方”,“導演所營造的氛圍是如此真實和生動,以至於你已經開始去呼吸他的講述,而不僅僅是聆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