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監製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史蒂夫·高林 強·奇里克
劇本 吉勒莫·亞瑞格
主演 布萊德·彼特 凱特布蘭琪 蓋爾·嘉西亞·貝納 菊地凜子 役所廣司
配樂作曲 古斯塔沃·桑塔歐拉拉
攝影 羅德里戈·普里托
剪輯 道格拉斯·克萊斯
史蒂芬·麥瑞昂
片長 142 分鐘
產地 法國 美國 墨西哥
語言 英語 西班牙語 阿拉伯語 法語 日語 日本手語 柏柏爾語
《火線交錯》(英語:Babel)是一部於2006年上映的劇情電影,由墨西哥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執導,吉勒莫·亞瑞格編劇,以多線劇情完成導演阿利安卓包括《愛情像母狗》和《靈魂的重量》在內三部電影的「死亡三部曲」。
《火線交錯》是以四段分別發生在摩洛哥、日本、墨西哥和美國的劇情交織而成,由法國、墨西哥和美國跨國聯合製作,在2006年坎城影展首映,隨後在多倫多國際影展與薩格勒布影展公開放映。 2006年10月27日在美國部份城市上映。台灣於2006年12月22日上映,香港於2007年1月12日上映,中國大陸於2007年3月13日上映。本片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七項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最終獲得最佳配樂獎。
日本於2007年4月28日上映,由於至少有15名觀眾投訴其中一段夜總會場景的片段閃光不斷,維時約一分鐘,感到頭暈,發行商在全國300間戲院,貼出警告告示 。
幕後花絮
《火線交錯》的2500萬美元預算來自各方投資,以派拉蒙優勢(Paramount Vantage)作為統籌,派拉蒙優勢電影公司是派拉蒙集團收購夢工廠後重組成立的新公司, 《火線交錯》是該公司的創業作,2005年5月開始拍攝,歷時一年。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為本片命名時,準備過許多不同的片名,最終以《聖經》創世記第11章中的巴別塔定名,「讓本片的隱喻更有意義」,阿利安卓認為拍攝《火線交錯》的過程有如建築一座巴別塔,四段劇情各有不同的語言,本質上是四部不同的電影,他試著不以旁觀者的觀點來穿透四種不同的文化。 《火線交錯》和《愛情像母狗》及《靈魂的重量》並列為阿利安卓的「死亡三部曲」,他自己則認為這三部電影除了同是運用多線劇情的重疊架構外,唯一的共同點「就在於最終它們都是親子的故事」。
《火線交錯》拍攝初期,除了布萊德·彼特和凱特·布蘭琪已經領銜確定外,其他演員都是後來才加入,劇組人員甚至到了摩洛哥才在開拍七天前,向村子裡的回教寺院借用廣播系統,臨場徵選摩洛哥篇的演員。而墨西哥篇則大多啟用《愛情像母狗》合作過的演員。阿利安卓原本希望在日本篇能啟用真正的聽障少女作主角,徵選九個月沒有下文之後,他才決定找菊地凜子出演千惠子這個角色。
為了讓各段劇情都能獨具風格,攝影師羅德里哥·皮亞哥(Rodrigo Prieto)利用各種不同的電影膠捲和格式,將劇中角色的個人情感透過視覺化表現出來,以影像品質的細微差異,諸如顆粒質感、色彩飽和度和背景銳利度,「我們得以強調實質上和精神上處於不同位置時的感受」。藝術指導布里姬·布蘿赫(Brigitte Broch)用各種不同的紅色調為影片上色,摩洛哥是橘紅色,墨西哥是鮮紅色,最後用微微的紫紅色來描繪日本。在剪輯方面,《火線交錯》使用超過2500個個別鏡位,有大量影音可供剪輯,大約是4000段左右的影片量。以《斷背山》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的古斯塔沃·桑陶拉利亞(Gustavo Santaolalla)為本片找到一種既能連結各方文化,又能保持主體性的樂器烏德琴。烏德琴是阿拉伯無琴格樂器,佛朗明哥吉他與墨西哥吉他之母,還散發著日本古箏的音色,正好適合用來串連劇中來自美國、摩洛哥、墨西哥及日本等地的角色劇情,與其它樂器合在一起,交織出本片的音樂錦織。
影片製作背景
導演的製作理念與思考中心
火線交錯的中心點,是一個21世紀生活的核心:溝通。這部片處理這個令人繁亂的矛盾,雖然我們現在居住在一個最新、最頂尖的科技讓全球溝通簡便暢通的世界,人們還是覺得很孤立也彼此遠離。
亙古以來,巴貝爾塔的故事一直是解釋人類如何會分離成許多不同文化和語言的方法-不過對崗札雷伊納利圖來說,那也是提醒人們:被表面的障礙和誤解所隔離的一個強烈警告。在敘述片中角色生長的城市之際,導演避免運用"旁觀者"的觀點。
取而代之的是,他依循他稱之為"觀察和吸收"的過程。除了仔細觀察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他還選擇與許多能提供他不只卓越的自然演技,也能提供對於當地文化微妙之處獨特觀點的非專業演員合作。而在從角色的觀點,而非導演的觀點來敘述故事的終極挑戰中,導演讓這群演員對於在另一個國家可能會有不同意義的情況,發展出他們自己的反應。
四段故事的串聯:深度分析
四個故事中的第一個:敘述一對到摩洛哥這個穆斯林國家渡假,卻遇上一樁悲慘意外,而當地的語言和文化卻令人費解,因而必須掙扎求生的美國夫婦。凱特布蘭琪和布萊德彼特飾演的角色之間的關係所隱含的矛盾,正是溝通不良更貼切的例子。
「從外表看,他們就像一對在沙漠裡迷失的夫妻,而實際上,他們是一對在孤寂之中找到彼此的迷失夫妻。"導演說。理查和蘇珊的故事,不只是一對美國夫妻一起絕望的迷失在沙漠裡,更是兩個對彼此失去尊重的人,來到沙漠來找尋彼此。關鍵就在於他們失去了一個孩子的事實,還有隨著那樁災難之後而湧現的悲傷和罪惡感。」
和這樁破碎的婚姻故事纏繞在一起的,就是意外危害許多生命,並在全球引發一連串他們完全無法想像的事件的兩個摩洛哥小孩的故事。這裡存在著一種更常見的溝通不良模式,由於一個天真的選擇出了錯,手足競爭的情況達到頂點。「摩洛哥小孩的故事不只是警察追捕一個男孩的悲劇,更意味著在一個高度講究精神層面的穆斯林家庭裡的道德瓦解。尤塞夫偷看他姊姊脫衣服,這對於孩子的父親來說,比他們對一輛巴士開槍的事實要更重要。當價值崩潰時,任何事物都不再有意義;當連結的環扣斷裂時,腐壞的不是環扣,而是鎖鏈本身。」
另一個故事圍繞著一位在富饒的加州工作的墨西哥保母,她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帶著兩個美國小孩非法越過邊界。她的故事是個寓言,概述數千名試圖跨越美國邊界的人的情況-這情況點出許多移民住在海外的挫折感,他們無法完全溝通以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過更好的生活。
最後的故事聚焦在一個鰥居的父親,住在熱鬧繁華的大都會東京,試圖和他失聰的女兒建立起情感上的聯繫。這故事也描述一位少女陷入性愛遊戲中,將那當成滿足她對愛的渴望的一種方法,表達另一種語言-身體。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說"溝通成為不只是說了或沒說什麼,同時也是肉體上的反應。以知惠子這個日本少女的例子來說,除了缺乏母愛還受苦於無法言語。當用言語感動或被言語感動不是選項時,身體成為一個工具,就像一個武器或是一項邀請。
四個故事中的每個故事都與父母和子女、不幸和超然、個人和全球有關-每個故事也都和渴望溝通有關。最後,崗札雷伊納利圖主張電影共通、視覺的語言是藝術家能打破他在火線交錯一片中所探索的藩籬和溝通不良的一個方法。他總結說到"我相信語言會像海市蜃樓一般誤導並混淆我們。它們能讓我們對別人更懷有猜疑之心。不過我也認為影像和音樂是打破語言藩籬的最完美工具。
影像毋須翻譯,因為它們引發共通的人類情感。電影就像世界語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