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2111640468

地心引力 Gravity (2013)
導演: 阿方索·卡隆
編劇: 阿方索·卡隆 / 霍納斯·卡隆
主演: 桑德拉·布洛克 / 喬治·克魯尼 / 艾德·哈里斯 / 奧托·伊格內修森 / 法爾杜特·夏爾馬 / 更多...
類型: 科幻 / 驚悚 / 災難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
語言: 英語 / 格陵蘭語
上映日期: 2013-11-19(中國大陸) / 2013-08-28(威尼斯電影節) / 2013-10-04(美國)
片長: 91分鐘
又名: 引力邊緣(港) / 地球引力 / 重力 / Gravedad
IMDb鏈接: tt1454468


劇情

美國太空梭探索者號在太空執行修理哈伯望遠鏡的任務期間,由於俄羅斯用飛彈炸毀了一顆自己的衛星的計算失誤,其碎片造成連鎖反應,將探索者號擊毀。三名正在執行太空漫步的太空人中的兩名,萊恩·史東博士和麥特·科沃斯基機長倖存。他們失去了和休斯頓太空中心的通訊。他們決定利用攜帶的推進器前往不遠處的國際太空站。

到達國際太空站之後,史東抓住了一個扶手,但科沃斯基的撞擊使得他們又飛出。史東的鞋被一條纜繩纏住所以兩人沒有飛遠。因為推進器已經沒有燃料,科沃斯基自行脫離,使史東可以平安進入太空站。站內人員已經撤離,但還有足夠呼吸的氧氣。一個故障造成站內起火,史東在滅火失敗之後及時逃入聯合號太空船。在太空碎片第二次襲來之際,聯盟號終於脫離太空站,準備飛往中國的天宮太空站,但太空船卻沒有燃料。

史東的無線電系統只能找到一個不懂英語的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她降低艙內氧氣量準備自盡。朦朧中她看到科沃斯基回來,告訴她可以用著陸緩衝推進器來作為動力。醒來之後,史東發現科沃斯基只是她缺氧時的幻覺。她利用著陸緩衝推進器和隨身攜帶的滅火器終於到達一百英里外的天宮。

天宮太空站因為太空碎片的襲擊已經偏離軌道,即將墜入大氣層。史東及時進入太空船,啟動返航程序,在聽到無線電通訊中說營救人員已經出動之後,墜落在一個荒無人煙的湖泊中。

p2152859994

製作

位於亞利桑那州的 Lake Powell 是片中返回艙著陸後的取景地

艾方索·柯朗之子喬納斯·柯朗(1984年出生,墨西哥導演、編劇)為劇本的創作者。 2008年喬納斯·柯朗寫了一個講述兩個人身處荒漠險境求生的故事劇本,他把這個劇本交給父親請他提出意見,阿方索說,「我對這個故事沒什麼想法,不如你幫我寫個別的吧。」於是喬納斯保留了原劇本中兩個主角、一段艱難旅程的設定,卻把背景從沙漠改成了宇宙,成為《地心引力》最初的故事雛形。影片預算為一億美元,採用數位方式拍攝,視覺特效由Tim Webber負責在倫敦製作,後期轉制為3D電影,於2011年5月在英國倫敦開拍,其他取景地還包括亞利桑那州。

為呈現出最真實的太空場面,導演艾方索·柯朗放棄利用廠景拍攝,以全CG打造猶如太空實地背景,而協助演員拍攝的道具亦非常特別,攝影師與視覺效果顧問設計出一個內附4,096個LED燈泡的巨型燈箱,燈光、鏡頭及吊架等拍攝用具,全都可透過電腦同步,讓演員恍如被宇宙包圍旋轉,營造穿梭宇宙的效果。

p2131410670

《地心引力》關於製作

在地球上方六百公里處,溫度在攝氏125度和零下100度間來回波動。沒有物質傳遞聲音。沒有大氣壓力。沒有氧氣。人類在太空中無法存活……。

「我一直對太空和太空探索充滿興趣」,太空驚悚鉅獻《地心引力》的大導演、製作兼共同編劇艾方索柯朗如是說。他接著表示:「一方面來說,能把自己和地球之母分離有種神話和浪漫的色彩,但以很多方面來說,如果一切生機盡在地球,離開地球實在不合理。」

就在此刻,在地球上方數百哩處,有許多人在生死一瞬間的情況下工作著。自從人類在數十年前開始脫離地球大氣層,並深入探索太空以來,太空飛行的危險與日俱增,然而那些危險都是人類造成的。過去任務造成的垃圾和失靈的衛星匯集成的殘骸團,能在瞬間造成重大災害。太空總署把這種情況命名為:凱斯勒症候群。

與柯朗共同擔任《地心引力》製片的大衛海曼說:「這是真實的問題。每個螺絲釘,或是每件被丟掉或遺留的垃圾,都匯集在一起,以高速按軌道運行,當發生撞擊時,又產生出更多殘骸。這不僅對太空人來說很危險,對太空梭甚至地球來說也很危險。」

在《地心引力》中扮演菜鳥太空人蕾恩史東的珊卓布拉克,從真實太空人的口中學習他們如何面對工作與威脅。她說:「我以前覺得太空人上太空是為了追求刺激和探險,但當我和他們談話,他們對世界的摯愛和他們眼中所見,地球的海洋和山川及城市的萬家燈火,他們對地球美景的讚賞真的深深感動了我。了解到我們在浩瀚宇宙中多麼渺小真是太驚人了。」

在片中飾演珊卓布拉克搭檔的喬治庫隆尼補充:「我在太空競賽的年代成長,我一直熱愛太空探險的概念,也崇拜這些從事探索太空的人,他們真的是最後的邊境終極先鋒。」

但向外探索也有其風險和代價。珊卓布拉克說:「看到人類慢慢毀滅地球很令人傷心,但我們沒看到的是:太空中人類的垃圾也在運行,製造問題。」

這個問題引發了一連串事件,迫使《地心引力》中的主角為自己生存奮力一搏,並將我們帶到驚人、真空又致命的太空。

1  

片頭場景設置在地球大氣層上方那個寂靜的深淵中,探索號太空梭在那裡按軌道運行。被連結在機械手臂上的任務專家蕾恩史東,正在為哈伯望遠鏡裝上新的掃描系統。史東博士對太空無重力狀態的明顯不適感,和任務指揮官麥特科沃斯基的一派輕鬆形成強烈對比。這是由喬治庫隆尼所飾演的太空人科沃斯基的最後一趟太空旅程,他正開心地測試著新型的背包火箭推進器,這讓他能脫離傳統繫繩的束縛。

在地球上方的另外一頭,鄰近廢棄衛星的引爆任務,造成大量尖銳碎片在太空中飄流,引發一連串骨牌效應,並在探索號的軌道上形成一團殘骸狂潮。殘骸的撞擊力引發致命效應,摧毀了太空梭也讓史東和科沃斯基成為僅存的兩名生還者。他們與指揮中心全面失聯,也失去了求救和獲救的可能。在黑暗中飄流,他們若想返回地球,就必須想辦法突破自己的極限和慣性。

《地心引力》的劇本由艾方索柯朗和他的兒子喬納斯柯朗共同編寫,這是他們第一次正式合作。艾方索說:「我受到喬納斯對本片概念的啟發。他對生死存亡節奏步調的鋪陳,並用單一人物的眼光去檢視這一切的那種手法,深深地吸引了我。但同時,將故事設置在宇宙中,立刻將時空背景放到最大,並提供了很多使用暗喻手法的可能性。」

喬納斯柯朗補充:「太空的概念對我和父親來說都很有趣,在這樣的場景中存活並不容易,他們離家數千英里遠,所以對一部關於突破千辛萬苦找路回家的電影來說,這是再完美不過了。我們也希望這個故事很真實,所以必須嚴謹的查證並去熟悉太空探索的知識,這樣才能拍出令人信服的情節。」

2  

在很早期時,艾方索柯朗就找來了曾和他在《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中合作過的製片大衛海曼。海曼說他很珍惜能有幸和導演再度合作。「他邀請我加入時我真是受寵若驚。艾方索是當代大師之一,擁有無窮創造力和想像力。他深具啟發性,能帶出周遭人最大的潛能。」

「劇本很棒的一點是,它在很多方面不僅屬於科幻片的範疇,但又遠遠超越這種局限」,海曼繼續說:「我得先抓緊機會加入,拍片的現實面之後再來討論。」

這些製片家隨後發現他們必須突破現有科技的限制,才能完整訴說一個發生在無重力空間的故事。「我得說我剛開始時有點天真,我以為拍片過程會容易許多」柯朗坦承。「是的,我知道得用上一些特效,但直到我使用傳統的方法開拍後,我才了解到,要想拍出我想要的效果,我們得開創出一套全新的拍攝手法。」

為了達成這點,柯朗找來攝影指導艾曼努爾“切沃”盧貝茲基,和視效總監提姆韋柏。「從一開始,切沃,提姆和我就決定,我們要讓一切看起來像我們把攝影機帶到了外太空。如果可能我還真想直接去太空拍,但那當然不可行」,柯朗笑說。

一切雖然不簡單,但簡單來說,製片小組不想要那種科幻片中經常出現的的綺麗風貌。相反地,他們想顯示出被流放在人類眼中最險惡的環境中時,那種極度悲慘的處境。

然而那種觀點顯然改變了一切遊戲規則。

製片小組發明了一整個系統,來創造出飄流太空中的的逼真視覺和感官效果。

3  

韋柏向導演建議,要想達成逼真效果,唯一的方法是創造出完整的虛擬場景。柯朗揭露:「我一開始時很質疑,我想要盡可能地用傳統方法搭景拍攝。但在實驗過不同科技技巧後,很明顯地提姆是對的。」

這樣的決定讓《地心引力》成為第一部融合了真實動作,電腦動畫,和電腦特效的先驅,片中不論是場景,背景,甚至是服裝都經過數位合成。

要傳達身處太空的感覺最重要的一環就是重現出無重力狀態。為了顯現出導演柯朗著名的連續流暢鏡頭,傳統吊鋼絲手法勢必不可行,也不可能使用被太空總署暱稱為「嘔吐彗星」的無重力飛機,這種飛機快速飛高再以拋物線跌落,創造出短暫的無重力狀態。導演詳述:「吊鋼絲時,會看出演員身上的垂墜,地心引力還是會牽引其他東西下垂。然後嘔吐彗星只對很短的畫面有用,而且不是所有人都能應付那種折磨。」

最後製片小組決定結合數種劃時代的技術,來將演員和觀眾們帶上太空。他們也使用了鋼絲,由資深特效總監尼爾考博德和他的團隊設計了一個12條鋼絲的索具,再請來木偶操縱專家掌控,好讓珊卓布拉克在某些特定的鏡頭中看似在「飄浮」。

在別的鏡頭中,演員被綁在特製的索具上,隨著索具翻滾傾斜,以符合劇情所需要的角度。柯朗和盧貝茲基得以將攝影機安裝在一般用於生產汽車的電腦控制大型機械手臂上,藉以取得他們所需的高難度鏡頭角度。

然而片中最創新的工具,或許是一個由盧貝茲基和韋柏所創,被稱為「光盒」的場景。外表看來貌似中空的方塊,四面的牆平板光滑,但卻安裝了上千顆小型LED燈泡。盒如其名,光盒的目的是要在角色身上打上足夠的光線。比方說,在那幕驚心動魄的畫面,也就是蕾恩被拋向太空,並不受控制的旋轉飄流時,用傳統的打光方式,無法取得全身各個部位均勻的亮度。

光盒,機械手臂攝影機,和傾斜移動索具,都可用電腦控制來同步操作,這簡單來說,讓柯朗和他的同事,能讓宇宙在演員身旁打轉,藉此達到那種演員在宇宙中飄流的假象,而飄流在這裡是主要動詞。

《地心引力》從一開始就被設定為3D的聲光視覺饗宴。喬納斯柯朗說:「我們的概念一直是要將本片用3D效果呈現,因為我們希望讓大家沉浸在畫面和劇情中。」

即便如此,艾方索柯朗強調:「拍成3D電影的目的不是要讓東西朝觀眾臉上飛去。我們想走低調路線,讓觀眾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p2163681843

雖然拍攝《地心引力》時劇組創建了許多科技上的革新,對卡司和製片小組來說,這趟旅程的中心仍是片中的靈魂人物蕾恩,而她在片中大多數時間都是獨自一人。

珊卓布拉克說:「我認為故事的主題是關於人類為何會在看似全無希望的時刻仍然奮力一搏。是什麼讓我們願意往前推進,以防錯過前面的可能生機?」

「這故事也是關於一位女性的覺醒,她在經歷喪親之痛後,原本封閉身心,後來重新發現自己的目標和人生的意義,因此奮力一搏」,海曼補充。

喬納斯柯朗說:「所以對我們而言,“地心引力”這個詞不只代表那股讓物體吸附地表的力量,那更是召喚我們回家的力量。」

導演也證實:「在片中不斷出現的地球景象顯示,地球是一個美麗及滋養萬物的地方。而在上方飄流的,卻是一個捨棄自己滋養天份和女性特質的女人。我們想要將這種隱射的寓意,放在一個在太空中,逐漸往黑暗深處飄流的角色身上來探討,她在某程度上是她自己慣性的受害者,她選擇遠離地球,遠離自己人性化的一面,也捨棄了與他人之間的聯結。即便本片中充斥著最新科技和視效,我們一直都清楚蕾恩的奮鬥,代表著每個人在遭逢人生劇變時,必須披荊斬棘才能找到新的自我。這是個關於重生的旅程。」

4  

評價

媒體綜評96分,羅傑-艾伯特.com、《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帝國》雜誌、《洛杉磯時報》、《滾石》、《紐奧良時報》、《環球郵報》、《舊金山紀事報》、《紐約郵報》、《紐約每日新聞》、《夏洛特觀察者報》、《紐約時報》、《娛樂周刊》、《俄勒岡人報》、《坦帕灣時報》、《紐約雜誌》、《鄉村之音》、《時代周刊》、《綜藝》、《好萊塢報導者》等等媒體都給出滿分;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8%,贏得各方盛讚。  更被《時代周刊》和《好萊塢報導者》選為年度十佳影片第一名。

美媒代表性評價:「影史上最好的太空題材影片,沒有之一」,「電影院中的極致試聽享受,一部擁有深邃靈魂的技術神跡」,「堪稱太空史詩的驚人佳作!波瀾壯闊的視覺景觀難以用語言形容,誇張至震撼的3D特效絕對是奇蹟」,「完美的創意設計,完美的情節鋪陳,其中還參雜著神秘的優雅」,「輕舞芭蕾和冷汗噩夢的完美結合,那種混雜著美麗與恐怖的基調,讓最終的浪漫得以升華」,「事實證明,這部影片是一個偉大的電影作品,一個技術與故事線完美嵌合的傑作,即有驚人的視覺特效又有對生活的熱愛!」

著名導演詹姆斯·卡麥隆稱讚本片是他看過最棒的太空冒險片。導演葛雷摩·戴托羅亦大讚《引》片「讓人為之驚艷」。 《華爾街日報》的著名影評家摩根斯頓(Joe Morgenstern)讚嘆本電影「是一個我們從來沒有辦法夢想的經歷,直到現在!」中國影評人認為,地球和太空站在片中暗喻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母體,「當你離開了地球母體,失去了地心引力,你的生命也將隨時面臨危機。甚至,太空站都成為母體的暗示,當女主角逃開兩輪危機,進入俄羅斯太空站。她褪去太空衣,在無重力的狀態下蜷縮在太空艙裡。這一場戲像極了嬰兒在子宮裡的樣子,飄在後面的帶子也有意讓觀眾將之視為臍帶,並進一步明確這種暗示。這樣的鏡頭首先代表的是安全感,如嬰兒在母體的安全感,展示主角內心的變化。」影片更是一部講述生存與成長的作品,「像所有冒險片一樣,主角都是經歷危機與痛苦之後才實現成長,女主角也是在犯了各種錯之後產生新的變化,比如她變得更勇敢,變得更聰明。當最後與太空艙一起飛回地球的時候,她不再有恐懼,反而是放聲大笑,她開始接受了這一切,這預示著她的成長。而當影片結尾,從水中飄起的女主角奮力游向海岸,先是以爬行的姿態登陸,然後嘗試著用雙腿直立行走,並最終站了起來。這種如生物進化史一樣的表述,同樣成為主角內心成長的暗示。」

9  

科學錯誤

英國《每日郵報》採集了兩名太空人對此影片的看法,整理出十條違反太空常識之處。如果遵循現實,故事本身就不成立。

天文物理學家奈爾·德葛拉司·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指出本片一些不合邏輯之處:

科沃斯基向史東解釋缺氧症狀。史東是醫師,他怎能班門弄斧?

在無重力之下,史東頭髮竟然不會漂浮(當然,史東可能使用了髮夾之類的物品,頭髮漂浮著實在是太危險)。

人造衛星都從西向東環繞地球,太空碎片卻迎面而來,表示它們從東向西反其道而行。 (符合現實應是垂直90度,自側面南北極軌道碎片的碰撞)

當科沃斯基鬆開史東的繫索,他立即飄走遠去,事實上兩人在靜止下應該會留在原處。 (而且在無重力之下,只要一拉兩人就可靠在一起)

中國太空站的門一擰就開,而且還是向外開的。事實上,中國空間站向外的對介面都需要專用的鑰匙才能向內打開(參見神舟7號翟志剛出艙和神舟9號景海鵬開門),電影中直接變成了用門把手就能擰開,這真的不算溜門撬鎖麼? (當然,目前中國太空站還未發射組裝,但是及重新設計接駁艙門的前提下,可能還是有參考性)。

身著俄羅斯艙內航太服太空行走的珊卓·布拉克。事實上穿艙內航太服可沒法在溫度與輻射極高的太空行走。

不過尼爾狄葛拉西泰森表示,他意不在評論本片好壞。他說:「如果你一定要知道,我覺得影片非常好看。」另外也有人總結出其他一些違反科學與現實的地方,例如「科沃斯基穿著的太空噴氣背包(「載人機動裝置」, MMU)在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太空噴氣背包確實存在,但這種裝置並不適用於絕大多數任務,早在30年前就已經退役。更重要的是太空很大,即便穿上氮氣推進的噴氣背包,科沃斯基也很難營救史東,更不用說前往另一艘太空飛行器。何況在事故發生前,他已經耗費了背包的30%燃料,這就進一步降低了成功的可能性。 」「影片中碎片襲擊導致地球上空230英里(約合370公里)的任何太空飛行器的衛星通訊中斷,致使科沃斯基和史東無法與地面聯繫。而實際上,通訊衛星的軌道高度是230英里這一高度的100倍,不可能出現通訊中斷的情況。」「史東又一個人從太空站前往「天宮一號」。完成這樣​​的旅程太空人需要藉助不同的太空飛行器充當「墊腳石」,整個過程非常複雜並且風險極高,很難完成。即使能夠跨越影片中那樣的距離,科沃斯基和史東必須考慮每個太空飛行器不同的高度、傾度以及速度等因素,同時考慮自身的方位。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史東鑽進「神舟」飛船返回艙後設法了解返回艙如何工作(那個操作面板是聯盟號的,天宮上的作業系統比聯盟號的簡單),而後重返地球大氣層。整個過程中,返回艙瘋狂旋轉翻滾。實際上,重返地球大氣層並不像影片描述的那麼簡單,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潛在的危險性與發射不相上下。 」

8  

票房

美國首周末收穫5,500萬美元名列第一位,該成績超越2011年《超自然現象3》(5256萬美元)位列影史10月和秋季檔影片開畫榜第一位;也是兩位主演開畫票房最高作品。這是柯朗導演作品開畫榜第二位,僅次於2004年的《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次週末收穫4,426萬蟬聯冠軍,其3D票房比重達82%(首周為80%),10天累計1.23億。第三週末收穫3103萬實現三連冠,第四周末收2030萬次於喜劇片《蠢蛋搞怪秀4:壞祖父》列第二位。  最終美國票房為2.73億,全球票房達7.16億。

台北首周末收1,213萬台幣列第一,次週末收804萬蟬聯冠軍,最終累計4,500多萬新台幣。香港首周842萬港幣列第一,次週665萬蟬聯冠軍,最終累計2,727萬。中國大陸首周6天收2.27億人民幣列第一,次週收1.41億蟬聯冠軍,最終為4.3億。

7  

相關短

艾方索·柯朗的兒子喬納斯·柯朗導演了一齣短片,名為《Aningaaq》,由格陵蘭的Orto Ignatiussen主演。故事由因紐特人Aningaaq的角度看他跟珊卓·布拉克的角色萊恩·史東的對話。由於此短片在威尼斯和Telluride影展獲得好評,因此華納兄弟影業決定讓它角逐第86屆奧斯卡最佳短片,不過沒有進入10部初選名單之中。

6

 

獲獎情況

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4)
最佳影片(提名) 阿方索·卡隆 / 大衛·海曼
最佳導演 阿方索·卡隆
最佳女主角(提名) 桑德拉·布洛克
最佳攝影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最佳剪輯 馬克·桑格 / 阿方索·卡隆
最佳視覺效果 Timothy Webber / 克里斯·勞倫斯 / 大衛·謝克 / 尼爾·科博爾德
最佳混音 Chris Munro / 斯吉普·里埃弗塞 / Christopher Benstead / Niv Adiri
最佳音效剪輯 Glenn Freemantle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安迪·尼克爾森 / Rosie Goodwin / Joanne Woollard
最佳原創配樂 史蒂文·普萊斯

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 (2013)
未來數字電影獎 阿方索·卡隆

第71屆金球獎 (2014)
電影類 最佳劇情片(提名)
電影類 最佳導演 阿方索·卡隆
電影類 劇情片最佳女主角(提名) 桑德拉·布洛克
電影類 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第37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2014)
最佳外語片(提名)

第39屆法國凱撒電影獎 (2014)
最佳外語片(提名) 阿方索·卡隆

第23屆MTV電影獎 (2014)
MTV電影獎 最佳女演員(提名) 桑德拉·布洛克

第66屆美國導演工會獎 (2014)
最佳電影導演 阿方索·卡隆

第20屆美國演員工會獎 (2014)
電影獎 最佳女主角(提名) 桑德拉·布洛克

第25屆美國製片人工會獎 (2014)
最佳電影製片人獎 阿方索·卡隆 / 大衛·海曼

第28屆美國攝影協會獎 (2014)
電影長片最佳攝影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第64屆美國剪輯工會獎 (2014)
劇情片最佳剪輯(提名) 馬克·桑格 / 阿方索·卡隆

第61屆美國音效剪輯協會獎 (2014)
金捲軸獎 最佳電影音效剪輯 Hugo Adams / Nicolas Becker / Niv Adiri / Ben Barker / Glenn Freemantle
金捲軸獎 最佳電影對白剪輯(提名) Gillian Dodders / Glenn Freemantle
金捲軸獎 最佳配樂剪輯(提名) Christopher Benstead

第12屆美國視覺效果協會獎 (2014)
最佳特效電影視覺效果 Nikki Penny / Timothy Webber / 克里斯·勞倫斯
最佳真人電影CG動畫角色(提名) Michael Brunet / 大衛·謝克
最佳真人電影CG背景 Kyle McCulloch
最佳真人電影CG背景(提名) 喬納森·福克納爾
最佳電影虛擬攝影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 Timothy Webber
最佳電影模型 安迪·尼克爾森 / 克里斯·勞倫斯
最佳真人電影模擬動畫效果
最佳電影視覺效果合成 安東尼·史密斯 / Adrian Metzelaar

第50屆美國聲音效果協會獎 (2014)
真人電影最佳音效 Chris Munro / 斯吉普·里埃弗塞 / Christopher Benstead / Gareth Cousins / Niv Adiri

第85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2014)
電影製作創意革新獎
年度佳片

第19屆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2014)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導演 阿方索·卡隆
最佳女主角(提名) 桑德拉·布洛克
動作片最佳女主角 桑德拉·布洛克
最佳科幻/恐怖片
最佳攝影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最佳剪輯 馬克·桑格 / 阿方索·卡隆
最佳配樂 史蒂文·普萊斯
最佳美術指導(提名) 安迪·尼克爾森 / Rosie Goodwin
最佳視覺效果

第14屆美國電影學會獎 (2013)
年度佳片

第18屆金衛星獎 (2014)
電影部門 最佳劇情片(提名)
電影部門 最佳導演(提名) 阿方索·卡隆
電影部門 劇情片最佳女主角(提名) 桑德拉·布洛克
電影部門 最佳原創配樂 史蒂文·普萊斯
電影部門 最佳攝影(提名)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電影部門 最佳視覺效果 Timothy Webber / 克里斯·勞倫斯 / 大衛·謝克 / 尼爾·科博爾德
電影部門 最佳剪輯(提名) 馬克·桑格 / 阿方索·卡隆
電影部門 最佳音效 斯吉普·里埃弗塞 / Niv Adiri / Glenn Freemantle

第17屆好萊塢電影獎 (2013)
年度女主角 桑德拉·布洛克

第48屆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 (2014)
最佳導演(提名) 阿方索·卡隆
最佳攝影(提名)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第12屆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 (2013)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導演 阿方索·卡隆
最佳女主角(提名) 桑德拉·布洛克
最佳攝影
最佳剪輯
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第34屆倫敦影評人協會獎 (2014)
年度電影(提名)
年度導演 阿方索·卡隆
年度女主角(提名) 桑德拉·布洛克
技術成就獎 Timothy Webber

第34屆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 (2013)
最佳攝影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第39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2013)
最佳影片 阿方索·卡隆
最佳導演 阿方索·卡隆
最佳攝影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最佳剪輯 馬克·桑格 / 阿方索·卡隆

第18屆聖地亞哥影評人協會獎 (2013)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導演 阿方索·卡隆
最佳女主角(提名) 桑德拉·布洛克
最佳攝影(提名)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最佳剪輯(提名) 馬克·桑格 / 阿方索·卡隆
最佳配樂(提名) 史蒂文·普萊斯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安迪·尼克爾森

第26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2013)
最佳攝影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最佳剪輯 馬克·桑格 / 阿方索·卡隆
最佳藝術指導 安迪·尼克爾森 / Mark Scruton

第12屆舊金山影評人協會獎 (2013)
最佳導演 阿方索·卡隆
最佳攝影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最佳藝術指導 安迪·尼克爾森
最佳剪輯 馬克·桑格 / 阿方索·卡隆

第14屆溫哥華影評人協會獎 (2014)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導演(提名) 阿方索·卡隆
最佳女主角(提名) 桑德拉·布洛克

第47屆堪薩斯影評人協會獎 (2013)
最佳導演 阿方索·卡隆
最佳女主角 桑德拉·布洛克

第13屆鳳凰城影評人協會獎 (2013)
最佳導演 阿方索·卡隆
最佳女主角(提名) 桑德拉·布洛克
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阿方索·卡隆 / 霍納斯·卡隆
最佳攝影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最佳剪輯 馬克·桑格 / 阿方索·卡隆
最佳藝術指導 安迪·尼克爾森
最佳視覺效果
十佳影片

第7屆底特律影評人協會獎 (2013)
最佳導演 阿方索·卡隆

第22屆東南影評人協會獎 (2013)
最佳導演(提名) 阿方索·卡隆
最佳攝影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十大佳片

第17屆美國在線影評人協會獎 (2013)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導演 阿方索·卡隆
最佳剪輯
最佳攝影
最佳視覺效果
最佳音效設計

第16屆美國青少年選擇獎 (2014)
最佳劇情片女演員(提名) 桑德拉·布洛克

p2157267319

5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盆栽何 的頭像
    盆栽何

    台中盆栽村 何國銘+何永裕+MH

    盆栽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