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 Hitchcock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作品表
1976 大巧局 Family Plot ( 導演 ) 76歲
1972 狂兇記 Frenzy ( 導演 ) 72歲
1966 衝破鐵幕 Torn Curtain ( 導演 )66歲
1964 豔賊 Marnie ( 導演 ) 64歲
《鳥》The Birds | 1963 | USA | 希區考克 63歲
《驚魂記》Psycho | 1960 | USA | 希區考克 60歲
《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 | 1959 | 希區考克 59歲
《迷魂記》Vertigo | 1958 | USA | 希區考克 58歲
《擒兇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 1956 | USA | 希區考克 56歲
1955 怪屍案 The Trouble With Harry ( 導演 )55歲
1955 捉賊記 To Catch A Thief ( 導演 )55歲
《後窗》Rear Window | 1954 | USA | 希區考克 54歲
1954 電話情殺案 Dial M for Murder ( 導演 )54歲
《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 1951 | 希區考克 51歲
1948 奪魂索 Rope ( 導演 )48歲
《美人記》| 1946 | 美國 |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46歲
1945 意亂情迷 Spellbound ( 導演 )45歲
1943 辣手摧花 Shadow of a Doubt ( 導演 )43歲
1940 蝴蝶夢 Rebecca ( 導演 )40歲
《國防大機密》| 1935 | 英國 |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35歲
1927 怪房客 The Lodger: A Story of the London Fog ( 導演 編劇 演員 )27歲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爵士,KBE(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國,是一位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尤其擅長於拍攝驚悚懸疑片。希區考克在英國拍攝了大批默片和有聲片,之後,他前往好萊塢謀求發展,並與1956年加入美國國籍,並保留了英國國籍。
美國電影學會評選AFI百年百大驚悚電影,在100片百年來最偉大的驚悚片名單中,希區考克主導了最多的9部電影(《驚魂記》、《北西北》、《鳥》、《後窗》、《迷魂記》、《火車怪客》、《美人計》、《電話情殺案》、《蝴蝶夢》),在前7名囊括了3部作品,包括第一名影片在內。
美國電影學會所公布的AFI百年百大電影名單上,希區考克亦入選了4部作品(《迷魂記》、《驚魂記》、《後窗》、《北西北》)。在AFI百年百大愛情電影名單上,入選了3部作品(《迷魂記》、《捉賊記》、《美人計》)。
在長達六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希區考克共拍攝了超過五十部電影,他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電影藝術大師。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於1899年8月13日生於英國倫敦一個天主教家庭,是家中第二個兒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過度肥胖,希區考克並沒有被徵召入英國軍隊。
1922年,希區考克導演了他的第一部電影《第13號》,但這部電影的發行卻因為財務問題而被取消。隨後幾年希區考克執導的幾部電影均在製作或發行過程中不如意。1926年,希區考克執導了《怪房客》,這部電影於1927年1月發行,在英國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20世紀30年代時,希區考克拍出了《擒凶記》(本片在1956年被再次拍攝)和《國防大機密》等著名電影。
1939年,應美國電影家大衛·O·塞爾茲尼克的邀請,希區考克來到美國發展,1940年,希區考克拍攝的《蝴蝶夢》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這也是希區考克所獲得的唯一一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1941年,希區考克執導了《深閨疑雲》,這是他與加里·格蘭特第一次合作。在隨後的40年中,希區考克在美國執導了不少著名電影,如《意亂情迷》、《美人計》、《後窗》、《擒凶記》、《迷魂記》、《北西北》等。
1956年,希區考克入籍美國,但保留英國國籍。1967年,希區考克獲得了艾文索伯紀念獎。
1980年新年,因其對電影的貢獻,伊莉莎白二世授予希區考克KBE勳銜頭銜,希區考克成為了爵士。雖然希區考克在1956年獲得美國國籍,但仍有資格使用爵士稱號,因為他保留了他的英國國籍。希區考克在受封四個月之後的4月29日由於腎功能衰竭在洛杉磯家中去世,享壽80歲,他沒有來得及參加女王正式的封爵儀式,他的妻子和女兒在他臨終時陪伴在身邊。
希區考克專擅拍攝驚悚懸疑片,素有「緊張大師」〔或「懸念大師」〕之稱,不但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片傳世,對電影工業也有深刻的影響。1967年獲頒艾文索伯紀念獎。
希區考克沒有受過任何正統的電影或戲劇訓練,父親也只是倫敦東區的一個蔬果商,他念過航海工程學校,19歲進入電報公司擔任技術工作,同時在倫敦大學修習藝術課程,這對他日後的成就奠下重要的基礎。
之後開始朝電視和廣告界發展,在這個時期他也開始接觸到電影,20歲踏入電影界,擔任片頭字幕設計和剪接的工作。因此我們在欣賞他的作品時,可以發現強烈風格的片頭字幕,揭開了引人入勝的電影情節。當然他作品中精練有創意的場面調度和他不落俗套的剪接技巧,著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22歲起開始在《Woman to Woman》等五部電影中擔任編劇和藝術指導,39歲便離開倫敦前往好萊塢發展。隔年在美國執導的第一部作品《蝴蝶夢》,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邁開了成功的第一步,也打響了他的知名度。之後在奧斯卡得獎史上,也可以說是戰果輝煌,並以《驚魂記》等片五度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1979年榮獲美國電影協會頒發終身成就獎。
1919正式踏入電影圈
希區考克1899年出生於倫敦東部的萊頓斯頓,希區考克念過航海工程學校,19歲進入電報公司擔任技術工作,同時在倫敦大學修習藝術課程,這對他日後的成就奠下重要的基礎。之後開始朝電視和廣告界發展,在這個時期他開始接觸到電影,20歲踏入電影界,擔任片頭字幕設計和剪接的工作。
1922首次嘗試執導影片
1921年,希區考克在拉斯基明星公司一邊學習一邊工作,認識了他未來的妻子——電影剪輯師艾爾瑪.蕾維爾。 1922年希區考克師從於美國導演喬治.菲茨莫里斯,並且向其他的美國電影技術人員學習。同年底,他開始嘗試執導一部名為《皮博迪夫人》(又名:第十三號)的影片。
1924積極學習汲取經驗
1924年巴爾孔創辦了他的蓋恩斯巴洛電影公司。希區考克在拍攝《白色的陰影》、《充滿激情的冒險》、《普魯特的墮落》時,一人身兼多項職務,在拍攝《惡棍》一片時,希區考克曾親赴柏林的烏髮電影製片廠工作,在那裡向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大師汲取經驗。
1925年,希區考克首次獨立執導影片《歡樂花園》和《山鷹》兩部電影均在慕尼黑的埃米爾卡製片廠完成。 1926年,希區考克又執導了影片《房客》。同年12月2日,希區考克與艾爾瑪正式結婚。 1927年,希區考克與英國國際影業公司簽約,相繼執導了《手鐲》和《農夫的妻子》。
1927簽約英國際影業
1929第一部有聲電影
1929年,希區考克執導的影片《訛詐》,成為英國有史以來第一部有聲電影。 1930年,希區考克根據希恩·奧凱西的舞台劇改編成電影《裘諾與孔雀》。 1932年執導影片《第十七號》、《奇怪的富翁》。在這期間又創作執導了《一代紅顏》。辭去在英國國際影業公司的職務。
1938作品接連不斷
1938年7月,希區考克與獨立製片人大衛.塞爾茲尼克簽定合同。同年秋天,他執導了影片《牙買加旅店》。其在該年執導的《失踪的女人》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獎,同時被評選為當年最佳影片。 1940年,他又執導影片《海外特派員》和《史密斯夫婦》。
1941驚艷沖奧最佳導演
《蝴蝶夢》是希區考克赴美後拍的第一部影片,是他向好萊塢顯示自己獨特才能的見面禮,也是他的成名代表作,根據達夫妮·杜穆里埃的同名小說改編。影片中高超的敘述手法,深深地吸引著觀眾,顯示了他深厚的藝術功底。他憑藉該片提名1941年第13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獎。
1973獲金像獎提名
1968年4月,希區考克獲得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的“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加州大學授予希區考克名譽博士學位。 1971年,希區考克榮獲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 1973年他執導影片《狂兇記》,憑藉該片獲得第30屆金球獎多項提名。
1979獲封終身成就獎
1975年,希區考克的身體開始受到多種疾病困擾。 1979年3月,希區考克被美國電影藝術學院授予終身成就獎。但他的健康狀況日漸衰退,不得不被迫放棄所從事的電影工作。
1980因病離世
1980年1月1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希區考克爵士封號。同年4月28日晚,阿爾弗雷德·希區考克終因腎功能衰竭,在洛杉磯逝世。 6月3日,在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為希區考克舉行安魂彌撒。
“希區考克”這一名字可謂懸疑驚悚的代名詞,代表了一種電影手法的精神;正是這位舉世公認的恐怖大師發明了“驚悚文藝類影片”(the thriller genre)這一電影類型。
希區考克一生導演、監製了59部電影,300多部連續劇,絕大多數以緊張、焦慮、窺視欲、恐懼等人性的陰暗面為敘事主題,並熟練地將性感、懸疑、幽默融合於一體。希區考克執導影片的最終目標是展現出人性最深層的恐怖和最異常的思想,因此與現代恐怖片不同,希區考克的影片可稱為驚悚片,所有的恐怖都在人與人之間存在和發生著,沒有扭曲變形血流成河等令人作嘔的畫面,完全以精巧的情節安排和演員的卓越發揮取勝。
希區考克1889年生於倫敦經營蔬菜批發的普通人家,1920年進入電影界,在經歷了字幕設計、美術導演、編輯等工作後,於1926年導演了第一部懸疑影片《寄信人》,建立了在英國電影界的地位。 1934年的《暗殺者之家》、1936年的《三十九級台階》讓希區考克享有了國際名聲。 1940年,第一部好萊塢作品《蝴蝶夢》勇奪奧斯卡最佳作品獎,接著又拍攝了間諜劇《海外特派員》、心理懸疑片《斷崖》和精神分析片《愛德華大夫》。 1946年,希區考克拍攝了這一時期的總結性作品《美人計》。
50年代,希區考克在在藝術性和娛樂性上齊頭並進,並在攝影技術上不斷試驗,拍出了《電話謀殺案》、《後窗》、《捉賊記》、《眩暈》、《西北偏北》等一系列優秀作品。 1960年,希區考克向新的恐怖挑戰,以詭異的題材、意外的故事情節、低預算的黑白製作拍出了一部讓全世界驚悚的《驚魂記》,從而使該片成為希區考克電影生涯的一個里程碑。當時法國新浪潮的導演們或多或少都受到希區考克的影響,新浪潮的大師們給予了他最高的評價:他就是電影。
希區考克在生前即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之一,曾在1968年獲特殊奧斯卡獎,同年獲美國導演協會格里菲斯獎。為了表彰他對電影藝術作出的突出貢獻,1979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其終身成就獎。 1980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封他為爵士,同年4月29日在洛杉磯去世。
電影主題
清白的中產階級男士
希區考克擅用清白的中產階級男士無端捲入國防、間諜、謀殺等事件闡述他一貫的道德辯證立場。在其傑作之一《北西北》,羅傑·索荷(英語:Roger Thornhill,加里·格蘭特飾)原本只是一位多金的生意人,卻因為招了一下手,自己就被兩位穿西裝的男人綁架架走。他被綁架之後依然擔憂他母親,彷彿在他遇見金髮女郎伊芙·坎多(英語:Eve Kendall,愛娃·森特飾)之前他從未有過男女感情生活,完全被勢力龐大的家族佔住大半時間。
金髮女郎
希區考克對金髮女郎情有獨鍾,特別是自從他採用彩色底片拍片之後,他採用的女演員都是金髮女郎。
格蕾絲·凱利(Grace Kelly):《電話情殺案》、《捉賊記》、《後窗》
金·露華(Kim Novak) :《迷魂記》
愛娃·瑪麗·森特(Eva Marie Saint):《北西北》
黛碧·海倫(Tippi Hedren):《鳥》、《豔賊》
桃樂絲·黛 (Doris Day) :《擒凶記》
麥高芬
麥高芬(MacGuffin,也稱麥胡言)是希區考克電影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指一些在劇情中有很大重要性,卻子虛烏有的東西。根據1966年出版的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對阿爾弗雷德·希區考克的經典訪談錄,希區考克親自解釋:「在英國(英格蘭)的一列火車上面,兩位旅客互相交談。
其中一位問:『對不起,先生,請問您在您頭上的奇怪的包包是什麼東西?』
『喔,這個呀,這是一個麥高芬。』
『是作什麼用呢?』
『目的是為了設陷阱補抓一些蘇格蘭高原的獅子。』
『啊??但是蘇格蘭高原沒有獅子呀!』
『喔,那就沒有麥高芬了。』
所以你看,一個麥高芬即什麼都不是。」
蒙太奇
希區考克後期最成熟的影片幾乎都使用蒙太奇剪輯風格,例如《北西北》、《驚魂記》、《鳥》。
蒙太奇剪輯風格就是運用一連串短時間的鏡頭(通常都是特寫鏡頭)快速剪輯起來,製造視覺上凌亂及心理上緊張的感覺。
《北西北》:Cary Grant 單獨一人被誘騙到廣闊的玉米田,從高空臨下拍攝的鏡頭中,公車從遠處緩緩駛來,下車的男主角在畫面中只是一個小點,顯的渺小與徬徨,接著是關於他的鏡頭以及他的主觀鏡頭互相剪輯;再來則是他遭到飛機噴灑農藥攻擊,全部過程被拆解成 Cary Grant 他一人以及飛機的互相剪輯;最後則是 Cary Grant 發現到遠方來了一輛大卡車,他誘使飛機撞上那輛大卡車,將觀點轉移到經過的路人,趁此時大家都不注意的時候 Cary Grant 偷開走另外一人的轎車。此段落不僅是電影語言的經典示範,並已收納進無數本電影教科書中當作範例。
《驚魂記》:Janet Leigh 在浴室內淋浴,整個過程被拆解成浴室內的不同物品並且用不同角度拍攝。例如淋浴用的蓮蓬頭,可以用水平的角度拍攝它,也突然可以用超級仰角的角度讓蓮蓬頭對著攝影機的方向噴水。Janet Leigh 的人體也被選擇性拍攝,不僅製造出她獨自一人渾然忘我的情境,當然也避免過度拍攝裸露的人體導致引起電影檢查的麻煩。突然浴室門被打開,一把刀的大特寫出現,然後攝影機從 Janet Leigh 的角度拍攝到防水塑膠布後面的人影,預告接下來的謀殺。整個謀殺過程也被拆解成動刀的動作跟 Janet Leigh 驚嚇吼叫的特寫,最後結束在血水流向出水口的大特寫畫面。
《鳥》:一群人躲在餐廳裡面,望著加油站那邊遭到鳥群攻擊的段落。由於汽油不慎流出,餐廳裡面的人順著汽油的流向產生出「餐廳裡面的人」以及「餐廳裡面的人的主觀鏡頭」互相剪輯,最後結束在一不知情男士為了點香菸不慎將流出來的汽油點燃,導致加油站大爆炸的畫面。
獎項
奧斯卡金像獎 Academy Awards, USA
1968 榮獲Irving G. Thalberg Memorial Award
1961 提名最佳導演 - 驚魂記 Psycho (1960).
1955 提名最佳導演 - 後窗 Rear Window (1954).
1946 提名最佳導演 - 意亂情迷 Spellbound (1945).
1945 提名最佳導演 - 救生艇 Lifeboat (1944).
1941 提名最佳導演 - 蝴蝶夢 Rebecca (1940).
坎城影展 Cannes Film Festival
1956 提名金棕櫚獎 - 擒凶記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6).
1953 提名Grand Prize of the Festival - 懺情記 I Confess (1953).
1946 提名Grand Prize of the Festival - 美人計 Notorious (1946).
威尼斯影展 Venice Film Festival
1955 提名金獅獎 - 捉賊記 To Catch a Thief (1955).
平面設計師Laz Marquez為懸念大師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四部經典電影全新設計的海報。這四部電影分別是影迷們最熟悉不過的《鳥》、《迷魂記》、《後窗》和《驚魂記》。
這四款海報以簡潔的筆法和色彩,勾勒了每部影片最令人難以忘記的視覺場面,即便不用標明每一幅海報的名稱,熟悉希區柯克電影的影迷也能立刻辨別出來。比如《迷魂記》就沿用了原版海報上凸顯暈眩的圖案。相較之下,《驚魂記》的畫面最為抽象。原版海報上突出的是女主角驚恐的表情,而此版海報則以黑色底版襯托沾滿血點的下水道口,血腥之感更為觸目。
右:cinematographer: Robert Burks
電影作品
1976 大巧局 Family Plot
這是希區考克的第54部作品,也是他的絕唱,風格近似於其早期的作品,雖然作為懸念驚險片可信度並不高,但仍有一定的娛樂性。影片中的好人與壞人只關一線,結局有出人意料之妙。
幕後
* 一般希區考克不允許演員自己揮發,總是要求演員完全按照劇本里的詞語來說話和演出,但在這部電影中他允許演員即時揮發和在對話中使用自己的語言。
* 電影中有一塊街名牌「貝茲街」,而貝茲旅館是希區考克1960年的電影《驚魂記》中的地點。
獲獎
《大巧局》贏得1977年愛倫·坡獎(最佳劇本)。
希區考克客串,在兩名官員(分別負責出生和死亡的紀錄)之間看到希區考克的輪廓。
1972 狂凶記 Frenzy
本片根據阿瑟·拉伯奧的小說改編,這是導演自1950年拍攝《慾海驚魂》(Stage Fright)之後拍攝的第一部英國影片。影片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傾向,詳盡細膩地描寫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導演運用鏡頭的攝影效果,襯託了緊張懸念。影片的結構安排和攝影技巧體現了導演積極提倡,並身體力行的“畫面內的蒙太奇”的導演體系。導演在拍攝時年事已高,有些力不從心的徵兆,但是影片上映後獲得巨大成功。導演的確功力非凡,對電影的熱情不變。
希區考克客串,影片開始不久的人群中,每個人都在為演說者鼓掌,但他並沒有鼓掌。
1969 黃寶石 Topaz
此部間諜電影由希區考克所導,大致上根據法國間諜Philippe de Vosjoli的故事,以及1962年所謂[黃寶石]醜聞所改編而成,整片在丹麥哥本哈根、巴黎、美國等地取鏡。
在1968、1969年間拍攝的黃寶石(Topaz)是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第五十一部電影。本片並非他最一流的作品,但仍懸念迭起。 DVD版應該包括另外兩個不同的結局。
希區考克客串,在機場被人推著坐在輪椅上,但竟然奇蹟地站起來和一位入鏡的男士握手,然後離開。
1966 衝破鐵幕 Torn Curtain
這部影片是著名導演希區考克執導的他所擅長的懸疑加驚悚片。影片一如既往地設計了一個空洞的政治背景和動機,然後再以此為由頭製造出一段複雜的人物關係網來推進情節的緊張感。影片對人物行為邏輯性的高度重視,使得整個故事以一分為三的明確界限自然而然地向前發展。在攝影方面,影片也進行了一些新的嘗試。當然,就希區考克的電影而言,影片也許並沒有什麼突破或是創新,但也正是因為這是希區考克的電影,所以並不需要其他。影片由著名影星保羅·紐曼和朱莉·安德魯斯主演。該片也是美國觀眾票選的最受歡迎的希區考克電影中的第三名。
希區考克客串,在d'Angleterre飯店大廳抱著一個天使般小嬰兒。
1964 艷賊 Marnie
拍攝花絮
·本片原定編劇伊万·亨特拒絕改編小說原著中的強姦場景,因為他認為觀眾會由此不再同情男主人公,希區考克隨後將其解僱,接任編劇的傑伊·普萊森·艾倫稱這段強姦戲正是希區考克的用心之處。
·為了在攝影棚中拍攝騎馬場景,希區考克想到借用巨型跑步機來完成拍攝。
幕後製作
1961年,阿爾弗雷德·希區考克邀請已經身為摩納哥王妃的格蕾絲·凱利領銜主演新片《艷賊》,後者雖然欣然應允,卻遭到了摩納哥國民的強烈反對,因為他們不願看到王妃在片中扮演嗜偷成性的女賊。另外,凱利嫁給摩納哥王子雷尼埃時,還沒完成與米高梅影片公司簽訂的合同,所以她只好放棄其他公司的電影,而未能如願的希區考克也只得先行拍攝《群鳥》 。
完成《群鳥》之後,希區考克開始繼續致力於《艷賊》的改編,瑪妮很快成為好萊塢女星競相角逐的熱門角色,環球影業上層曾向希區考克推薦麗·萊米克擔綱主演,出演過《西北偏北》的愛娃·瑪麗·森特、蘇珊·漢姆謝、維拉·邁爾斯和西德尼·波拉克的妻子克萊爾·格里斯沃德都沒能得到瑪妮的角色。希區考克早在1961年就看中了出演電視廣告的蒂比·海德莉,經過希區考克的精心調教,海德莉與馬丁·鮑爾薩姆一道參加了試鏡,並順利簽約主演《群鳥》。讓海德莉喜出望外的是,希區考克在拍攝《群鳥》期間就決定讓她扮演本片中的瑪妮,在她看來,這種機遇簡直千載難逢。海德莉在2005年接受采訪時稱,《艷賊》是她最喜歡的希區考克作品。
當時肖恩·康納利已經對Eon Productions公司的片約充滿顧慮,因為他唯恐被007電影局限了戲路,所以就連該公司的非007電影都不肯接拍。康納利坦言想與希區考克合作,但必須先看劇本,這讓很多人震驚不已,有些人甚至認為這是對希區考克的公然冒犯。康納利實在不想再扮演間諜的角色,不可能出演《西北偏北》和《美人計》之類的電影。希區考克的經紀人稱就連加里·格蘭特都不會要求先看劇本,而康納利的回應只有一句話,那就是“我不是加里·格蘭特”。
《艷賊》是希區考克電影生涯中的重要轉折點,他在片中最後一次選用金發女郎扮演核心角色,他與攝影師羅伯特·伯克斯、剪輯師喬治·托馬西尼和作曲家伯納德·荷曼的長期合作也由此畫上句號,其中托馬西尼和伯克斯分別於影片上映不久之後和1968年去世,荷曼則是因配樂缺乏流行元素和與《Joy in the Morning》雷同而被希區考克解僱。
希區考克客串,影片開始不久出現在飯店走廊上
《鳥》The Birds | 1963 | USA | 希區考克 63歲
《驚魂記》Psycho | 1960 | USA | 希區考克
《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 | 1959 | 希區考克 59歲
《迷魂記》Vertigo | 1958 | USA | 希區考克
1956 伸冤記 The Wrong Man
貝斯手克里斯托弗(亨利·方達Henry Fonda 飾)與妻子蘿絲(維拉·邁爾斯Vera Miles 飾)過著平靜的生活,雖然經濟並不寬裕,但幸福的婚姻和可愛的孩子們讓克里斯托弗覺得人生再無遺憾。蘿絲需要一筆錢去治療牙痛,囊中羞澀的克里斯托弗決定貸款,而當他拿著單據來到銀行後,命運跟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不明就裡的克里斯托弗因為搶劫銀行被警方逮捕,隨著調查的深入,更多對於他的指控浮出了水面,雖然對這些指控毫不知情,但面對確鑿的證據和證人,克里斯托弗啞口無言。在被保釋後,克里斯托弗和蘿絲委託律師開始調查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可發現的所有線索都對克里斯托弗不利。正當夫妻兩人開始絕望之時,事情出現的轉機。
希區考克客串,開場主述
《擒兇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 1956 | USA | 希區考克 56歲
1955 怪屍案 The Trouble with Harry
希區考克客串,從一輛停放的車子旁走過去
1955 捉賊記 To Catch a Thief
拍攝花絮
·希區考克曾出現在片中,在巴士上坐在約翰·羅比身邊。
·弗朗西絲的轎車是Sunbeam Marque Talbot Alpine跑車。
·在羅比同保險業務員交談的畫面中,兩人談到了廚師的手異常靈敏,影片的德語版本與英語版本明顯不同。在英語版本中,羅比說她曾悄無聲息的用手掐死一名德國軍官,而在德語版本中,羅比說她曾赤手捉住從馬戲團逃跑的獅子。
·1982年9月13日,格蕾絲·凱莉帶著16歲的女兒斯蒂芬妮駕車出行,途中心髒病突發,失控的羅孚3500墜下45英尺高的山崖。第二天,終未從昏迷中復甦的格蕾絲永辭人世,時年52歲。車禍的事發地點,正是她在《捉賊記》中飛車的那段公路,而且同她與片中羅比野餐的地點不遠。也許一切都是宿命,和她同車的女兒性命無憂,而兩年前,格蕾絲就曾預言自己將死在摩納哥的公路。
穿幫鏡頭
·羅比曾說要將衣服留給丹妮爾,但在花市的場景中,羅比還穿著同一套服裝。
·當汽車從別墅駛出到開始野餐前,車身上映出了照明器材。
幕後製作
節奏明快、詼諧風趣的浪漫驚險片,這部希區考克作品更多的是以幽默元素和浪漫愛情取勝的。項圍紅絲巾的約翰·羅比,簡直就是約翰·韋恩西部遊俠的歐洲化身,這個超凡的角色從一開始就得到觀眾的認可,飛簷走壁如履平地,戲弄警察如戲頑童,懸念已經無可非議地讓位給愛情。凱莉在戛納宣傳本片時,結識未來的王子丈夫,嫁入摩納哥王室。
希區考克客串,在公車上坐在Cary Grant旁邊
《後窗》Rear Window | 1954 | USA | 希區考克
1954 電話謀殺案 Dial M for Murder
1 這部電影的拍攝日期只有36天,比《驚魂記》的拍攝週期還要短一天。
2 希區考克這樣形容影片的女主角格蕾絲·凱利:"她是一個外表冷若冰霜的金發女郎,內心裡卻慾火熊熊。"很快,格蕾絲·凱利就成為希區考克一家最好的朋友。
3 希區考克在影片開始的13分鐘出現在托尼大學聚餐會的一張照片中。
4 希區考克是IMDB排名上榜影片最多的導演,共有8部電影排進了前250名。
5 希區考克在電影的開始部分讓格蕾絲·凱利穿上明亮歡快的衣服,隨著電影的推進,格蕾絲·凱利的衣服的顏色也越來越深。
6 希區考克和攝影師Robert Burks將電影拍成了立體電影,以這種手法來拍攝的話就得增強空間感和距離感。他們力圖使場景的設置有縱深感,並且對重要的佈景打上了燈光。
穿幫鏡頭
·啟發性錯誤:當瑪戈伸手夠到剪刀時,這時可以看到勒斯蓋特的肩膀上有亮光一閃:那是另一把一模一樣的剪刀的尾部,已經插到了勒斯蓋特的背上。
·連續性:當托尼·溫德斯準備同馬克離開時,在他同瑪戈商量當晚她該做些什麼時,他拉上了書桌後的窗簾;幾分鐘後,當托尼在房間的另一端說服瑪戈呆在家里後,攝影機又跟著他回·到了書桌後,這時,窗簾又被拉開了,在他和馬克離開前他又一次拉上了窗簾。
·連續性:托尼第一次同道森見面時,他坐著的時候手中拿著一根藤杖。在一些鏡頭里,他將他的下巴靠在藤杖末端,而在另一些鏡頭里,藤杖卻突然變短了,以至於無法達到托尼下巴的高度。
·啟發性錯誤:在電影稍早的部分,瑪戈將馬克稱為“鮑勃”。
·地理錯誤:探長在公寓打電話,假設地點是在倫敦,這時可以聽見電話另一端一個清晰的美國口音說“接線員”(operator),而實際上說話的應該是英國口音,在1950年代這樣說“號碼”(Number, please)。
·連續性:在審判期間,謀殺的日期清楚地指明是9月26日,但在查看托尼的支票薄時,馬克卻說3月26日是所有這一切發生的那一天。
幕後製作
1954年的《電話謀殺案》根據弗雷德里克·諾特(Frederick Knott)的舞台劇改編,電影並不被認為是希區考克最好的作品,評論家總是傾向於那些更具心理分析和戲劇性的情節劇,但他們沒有註意到,這部作品已被劃歸為經典作品之一。
《電話謀殺案》是首次採用立體電影技術拍攝的影片。該片可定義為希區考克的一個“U形轉彎”,影片的設計與反設計、假定與反假定的巧妙佈局和解局足以使這部影片永留史冊。整個故事情節的完整和周密,是編劇技巧的體現,也是希區考克導演功力的證明。而謀殺開始之前一段計劃與變化的衝突,是希區考克最精彩的段落之一,展示出大師將緊張賦於幽默之中的高深功力。而最後的翻案也是絲絲入扣,毫不牽強但又十分精彩,構思之巧妙也是希區考克影片中的極品。電影開頭部分冗長的闡釋似乎可以忽略,甚至惡棍的身份在20分鐘的時間裡被揭示出來也無關緊要。電影將會把你拉向懸念的邊緣,並讓你始終呆在那裡。稍不留意,你就會跟不上峰迴路轉的情節。希區考克的導演技巧在此片達到了完美的境地,對於那些執導神秘片的導演來說,此片是一個絕佳的範本。希區考克只提供了對於謀殺極為關鍵的細節和舉措,和恰倒好處的注意力。
希區考克緊緊抓住了舞台上那種整潔的場景和渲染氣氛的手法。他將室外的拍攝減到了極點,除了賓館和汽車,拍攝地點幾乎沒有離開過那套公寓,一般這類場景易於引發幽閉恐怖症,但希區考克卻將場景佈置得令人熟悉親切。就像一出只需兩塊背景布、若干道具就能演下來的話劇,導演的功力可見一斑。而且,鏡頭的運用十分乾淨簡潔,精心設計的對白增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如果說《繩索》只是一次簡單的嘗試,那《電話謀殺案》就是一場舞台表演的完美演繹。
這部作品同時是希區考克事業上的一個標誌--他終於找到了他的最佳女主角:格蕾絲·凱利。希區考克喜歡啟用那些金發碧眼的漂亮女演員擔任主角,在這部戲中格蕾絲·凱利比任何人都更勝任這個主角的位置,她的面部表情在影片中非常細膩豐富,喜怒哀樂呈現得惟妙惟肖。於是,希區考克從多角度對她的面部進行了拍攝。凱利塑造的角色雖身處危險境地,意志卻越來越堅強。在此之後,希區考克一系列偉大的作品誕生了,比如《後窗》。
男主角托尼的主演是奧斯卡影帝雷·米蘭德,1945年憑藉《失去的周末》一片獲得奧斯卡小金人。拋去他在影片中扮演的壞蛋角色不說,雷·米蘭德的演技還是挺棒的,時常掛在嘴角邊的一絲不意察覺的微笑反映了托尼內心的老奸巨滑。
希區考克客串,合照中的胖子
1953 懺情記 I Confess
希區考克客串,影片一開始時從長階梯最高處走過去
《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 1951 | 希區考克 51歲
1950 慾海驚魂 Stage Fright
希區考克客串,偷瞄Jane Wyman的人,也許是因為她裝扮得像Marlene Dietrich的女佣,讓人起疑
1949 風流夜合花 Under Capricorn
希區考克客串,出現兩次,一次是在影片開始不久的遊行人群裏,另一次是在一幢雄偉的建築前待了幾分鐘
1948 奪魂索 Rope
靈感取材自1924年轟動一時而影響深遠的謀殺案「李奧波德與勒伯案」、以及此案在1929年改編的舞台劇。
《奪魂索》是亞弗列德·希區考克最具實驗性質、前衛且創新的經典作品。其中最出名的特色,在於它是電影史上第一次嘗試使用連續長鏡頭拍攝作業,80分鐘的電影只有10個鏡頭。此片也以探討費奧多爾·杜思妥也夫斯基和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著作及學說、以及同性戀、「謀殺的藝術」等題材而獨樹一格。
拍攝花絮
·本片根據著名案件改編,是希區考克的一次大膽實驗。希區考克尤其鍾愛長鏡頭,《奪魂索》中他把長鏡頭髮揮到了極致,全片幾乎不用剪輯,完全打破了蒙太奇的規則,沒有切換,沒有正反打,一個鏡頭從頭到尾。影片的場面調度不容一點差錯,好比舞台表演。希區考克本人對它有特殊的感情。多年後,他要求銷毀電影膠片,使觀眾長達20年無法看到本片。
幕後製作
影史罕見的“一部電影只用一個鏡頭”的大膽實驗,同時也是希區考克的第一部彩色片。導演以流暢的鏡頭運動和無縫的剪接手法,將幾個長達十多分鐘的鏡頭巧妙地連接在一起。多數拍攝的銜接處採用了人物背部的全暗特寫,但是仍有幾處特意的鏡頭轉換,很有衝擊力。整部影片屬於話劇加實驗電影。該題材來自一個真實事件,1959年拍成《朱門孽種》(Compulsion,又譯《兇殺學生》);1991年拍成《情迷意亂》(Swoon)。
連續長鏡頭
由於希區考克在本片採用單一鏡頭的手法拍攝,但是當時一捲35毫米長度的電影底片只能錄約10分鐘。所以整部影片分成10個部份連續拍攝,每一部份的時間略少於10分鐘。攝影時,一旦前一捲膠捲用完,就將攝影機停機,鏡頭對準某位演員(或者沙發、牆角)的背影,再換上新的膠捲。此時是彩色電影的早期,攝影機非常龐大,為了遷就攝影機的行動,鏡頭外的道具擺設其實不停的被搬移。
《奪魂索》的懸疑,不在對事件的存疑,而是對劇中人物心理變化的不確定。所以事件的謎底一開始就讓觀眾知道,讓觀眾可以全心貫注於觀察劇中人物,後來希區考克另一部經典《迷魂記》也採取這樣的風格。在《奪魂索》中,觀眾耳裡聽到的對白,不見得是眼中所看到的人事物。亞弗列德·希區考克用鏡頭掌控觀眾的視線──以及心理情緒。此種方式與希區考克另一部經典《後窗》不同,《後窗》大部分是以男主角的主觀鏡頭(POV)呈現。
同性戀
這部電影的原型主角納森·李奧波德、李察·勒伯是同性伴侶。劇中布蘭登·蕭、菲利普·摩根的同性伴侶關係,則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方式處理。其實在原始劇本中,布蘭登、菲利普與他們的教授也有同性戀情,考慮到當時的電影檢查尺度而刪改了這一段。
在現實生活中,編劇亞瑟·勞倫斯(Arthur Laurents)和演出布蘭登·蕭的約翰·道爾均是同性戀者,而演出菲利普·摩根的法利·葛倫格是同性戀偏向的雙性戀者,還曾經與亞瑟·勞倫斯交往過。劇中菲利普·摩根彈奏的鋼琴曲,是同性戀作曲家弗朗西斯·普朗克的作品。雙性戀演員卡萊·葛倫、蒙哥馬利·克利夫(Montgomery Clift)曾分別被考慮路伯特·卡提爾、布蘭登·蕭的角色,但他們視此舉為「出櫃」所以謝拒。
自由主義
古典自由主義的約翰·洛克主張人生而理性,惟必須經年齡、經驗和教育使其成熟。在洛克的觀念中,「自由是自保前提」,法律則是自由前提,在法律範圍內才有自由,無法律即無自由,洛克有言:「理解法律始被視為自由人」。
晚近的以賽亞·伯林進一步以「積極自由」的觀念闡釋,積極自由是指作自己主人的能力,理性對慾望的控制能力愈高則愈自由,愈受慾望控制表示愈受外在條件支配,愈無法作自己主人。
罪與罰
費奧多爾·杜思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一書在影片中被提及。《罪與罰》的男主角拉斯柯尼科夫具有雙重對立的人格,一方面是有正義感、樂於助人的大學法律系學生,一方面他創造了一種理論:人可以分為兩類,即「不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人」。前者能「建構世界」,由於建設前必須破壞,因此不平凡的人犯罪是合理的(他舉拿破崙·波拿巴為例);而後者是平庸的芸芸眾生,不過是「繁殖同類的材料」和前者的工具。這種論點影響弗里德里希·尼采至深。
然而拉斯柯尼科夫於犯罪後,儘管不斷的為自己尋找合理的藉口,終究受不了良心對他的控訴和懲罰。最後他受到女友蘇妮亞精神的感召,因贖罪而受苦,自信仰得到重生。至此杜思妥也夫斯基也在普世價值、基督教的犧牲救贖等觀點,與尼採的思想分道揚鑣。
尼采學說
弗里德里希·尼採的《超人說》是影片中兩名兇嫌的核心思想,尼採在其代表作之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提出此論。尼采鑑於歷史,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有感於神權壓縮了人類活動的能限,甚至否定了生命存在的價值,他試圖建構出「超人」(Übermensch)的概念取代神權及舊有的善惡道德標準,以作為對人的理想典範與期許(值得注意的是,尼采終生並未完全放棄宗教信仰)。尼采強調人的不確定性和可塑性,認為生命的本質是不斷的超越,因此理想中的超人,是勇於作自我超克及價值重估的人。尼采也認為人類個體是不平等的,但此種不平等是面對超人這一理想終極目標,個體所能達到的生命高度不同,而非法律權益上的不平等。
但是在《奪魂索》中,布蘭登·蕭、菲利普·摩根(對應於真實事件中的李奧波德與勒伯,然而納森·李奧波德、李察·勒伯兩人都是影片中布蘭登、菲利普的混合體)曲解了尼采(劇中化身為路伯特·卡提爾教授)試圖提議給人類正面的生存標竿,卻做為他們自認是超凡之人,可以為非作歹的藉口(時為1948年,二次大戰時期,阿道夫·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令人記憶猶新)。路伯特先前與他的高材生談論過謀殺的藝術,也僅是智力超卓者熱衷的腦力激盪,一種偏激任性的假設遊戲。如今卻造成被害人是他的學生,兩名凶手也是他的學生。這也是卡提爾教授始料未及、痛心疾首,以至愧悔終生的。
希區考克客串,出現在影片一開始時,他是街上的行人之一。其後可以從公寓窗口,望見上有希區考克漫畫像的霓虹燈廣告牌。
1947 淒艷斷腸花 The Paradine Case
《淒艷斷腸花》在懸念大師阿爾弗雷德·希區考克的全部作品中,帶給他的更多不是名聲,而是對於他的斥責,因為在這部電影裡,他的那些經典招數和慣用手法都不見踪影,影片本身所敘述的故事也與《眩暈》有雷同的嫌疑。但是,在觀看這部電影,如果不去注意影片中的浮華的視覺效果,而是專注於對白和任務的塑造,就會發現這是一部十分有趣的電影,甚至是阿爾弗雷德·希區考克影片中最為獨特的一部。扮演本片主角的:格里高利·派克在本片中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完全可以滿足派克迷的心理需求,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的一次洪水毀去了本片的原版和未剪輯底片,使得本片的還原成為一個問題。
希區考克客串,拿著大提琴下火車
希區考克客串,在Claude Rains的舞會邊啜著香檳邊離開舞會
1945 意亂情迷 Spellbound
這個追捕逃犯的故事由於披上精神分析的外衣而更加神秘叵測,對後來的精神分析影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派克和褒曼兩位主角的演出也十分精彩。這是導演希區考克40年代的佳作,片中的夢境片段由畫家薩爾瓦多·達利設計。影片有典型的希區考克式轉折和懸念,配樂獲奧斯卡獎。
電影為心理驚悚/懸疑片,內容改編自John Palmer及Hilary Saint George Saunders於1927年合著的小說The House of Dr. Edwardes(以筆名Francis Beeding出版),描述一名精神病醫院的女醫生對新上任的院長產生懷疑,從而發現新院長真正身分的故事。
Dr. Constance Petersen (Ingrid Bergman) is a psychiatrist with a firm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or so she thinks. When the mysterious Dr. Anthony Edwardes (Gregory Peck) becomes the new chief of staff at her institution, the bookish and detached Constance plummets into a whirlwind of tangled identities and feverish psychoanalysis, where the greatest risk is to fall in love. A transcendent love story replete with taut excitement and startling imagery, Spellbound is classic Hitchcock, featuring stunning performances, an Academy Award®-winning score by Miklos Rozsa, and a captivating dream sequence by Surrealist icon Salvador Dalí.
新院長的夢境那一幕是由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設計。
希區考克客串,抽著煙、提著小提琴從飯店電梯走出來
1944 救生艇 Lifeboat
希區考克客串,刊登在報紙背面的減肥產品廣告上的人,slogan為「就連你的身材也會變得窈窕曼妙」
1943 辣手摧花 Shadow of a Doubt
這是赫赫有名的大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考克的全部作品中非常知名的一部,受到眾多熱愛希區考克的影迷的喜愛,也得到電影評論家和電影學者的青睞。在這部電影中,希區考克用於許多時間來展現查理的家庭生活以及查理對於外部世界的渴望。這位他的舅舅的到來後所發生的一切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礎。而且,通過這種方法,使得觀眾並不知道在這個家庭中會發生什麼,更好地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這也是希區考克的電影的非常典型的特徵之一。電影中的人物永遠比觀眾知道得要少,這正是希區考克的成名路數。此外,這部電影的群眾演員就是電影那個小鎮的居民,他們在好萊塢大明星的感染下也表現出良好的表演技巧。
希區考克客串,在火車上打橋牌拿到full house
1942 恐怖角 Saboteur
希區考克客串,站在紐約藥局前
1941 深閨疑雲 Suspicion
影片的結局是片商強加的,因為原來的結局會“損害”加里·格蘭特的形象。本片的畫框設計和光影運用恰如其分,瓊·芳登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 1987年重拍為電視版。
希區考克客串,寄信的人
1941 諜網情深 Mr. & Mrs. Smith
希區考克客串,在街上和David Smith擦身而過
1940 海外特派員 Foreign Correspondent
In 1940, Alfred Hitchcock made his official transition from the British film industry to Hollywood. And it was quite a year: his first two American movies, Rebecca and Foreign Correspondent, were both nominated for the best picture Oscar. Though Rebecca prevailed, Foreign Correspondent is the more quintessential Hitch film. A full-throttle espionage thriller, starring Joel McCrea as a green Yank reporter sent to Europe to get the scoop on the imminent war, it’s wall-to-wall witty repartee, head-spinning plot twists, and brilliantly mounted suspense set pieces, including an ocean plane crash climax with astonishing special effects. Foreign Correspondent deserves to be mentioned alongside The 39 Steps and North by Northwest as one of the master’s greatest adventures.
希區考克客串,在仔細地讀報的人
1940 蝴蝶夢 Rebecca
“Last night, I dreamt I went to Manderley again.” Rebecca’s haunting opening line conjures the entirety of Hitchcock’s romantic, suspenseful, elegant film. A young woman (Joan Fontaine) believes her every dream has come true when her whirlwind romance with the dashing Maxim de Winter culminates in marriage. But she soon realizes that Rebecca, the late first Mrs. de Winter, haunts both the temperamental, brooding Maxim and the de Winter mansion, Manderley. In order for Maxim and the new Mrs. de Winter to have a future, Rebecca’s spell must be broken and the mystery of her violent death unraveled. The first collaboration between producer David O. Selznick and Hitchcock, Rebecca was adapted from Daphne du Maurier’s popular novel and won the 1940 Academy Award™ for Best Picture and Cinematography (Black and White).
1 導演希區考克在片中出現過一次。呂蓓卡表兄和丹佛斯太太在打公用電話時,亭子旁邊站著一個又矮又胖的男子,此人就是導演希區考克。
2 《蝴蝶夢》是英國導演阿爾弗萊德·希區考克赴美後拍的第一部影片,是他向好萊塢顯示自己獨特才能的見面禮。
3 希區考克多年以年就想要拍攝這部電影,但當時沒有足夠的錢支付小說的改編版權。這是希區考克根據Daphne Du Maurier的小說改編的第二部電影,第一部是《牙買加客棧》(1933年)。
4 為了保持原著小說中的黑暗氣氛,希區考克堅持把這部電影拍成黑白片。
5 由於《蝴蝶夢》在西班牙上映取得的巨大成功,瓊·芳登在劇中穿過的那種短上衣被叫做了“麗貝卡”,“麗貝卡”這個詞在西班牙至今仍然被用來特指這種類型的衣服。
希區考克客串,當George Sanders在電話亭打電話時從亭外走過去
1939 牙買加旅店 Jamaica Inn
1938 貴婦失蹤記 The Lady Vanishes
本片是希區考克在英國時期導演的名作之一,集喜劇、懸疑、驚險於一爐,在美國極受歡迎,引起好萊塢的注意,為日後希區考克式驚悚電影奠立風格,對當時年輕製片人們也有很廣大的影響。前二十分鐘節奏慢,但隨後慢慢開始加快故事進展速度,就像火車漸漸開快。明顯地,希區考克式的印象充斥本片,特別是他能夠適宜的指揮駕馭他的演員們配何故事需要。本片演員眾多,表演也非常出色,路易斯.利瓦伊創作的配樂也為本片增色不少。 1979年的重拍版譯名為《歐洲快車小姐不見了》(或《傻妹大鬧列車》、《迷離列車》),風格偏搞笑。
In Alfred Hitchcock’s most quick-witted and devilish comic thriller, the beautiful Margaret Lockwood, traveling across Europe by train, meets a charming spinster (Dame May Whitty), who then seems to disappear into thin air. The younger woman turns investigator and finds herself drawn into a complex web of mystery and high adventure. Also starring Michael Redgrave, The Lady Vanishes remains one of the great filmmaker’s purest delights.
希區考克客串,在維多利亞火車站穿著黑衣、叼著雪茄
1937 年少無知 Young and Innocent
希區考克客串,法院外拿著相機的記者
1936 怠工 Sabotage
1936 間諜 Secret Agent
1935 國防大機密 The 39 Steps
希區考克客串,當Robert Donat和Lucie Mannheim從音樂廳跑過去時,附近一個衣著不整、愉快地丟擲垃圾的人
1934 擒兇記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An ordinary British couple vacationing in Switzerland suddenly find themselves embroiled in a case of international intrigue when their daughter is kidnapped by spies plotting a political assassination. This fleet and gripping film is the first of the early thrillers the Master of Suspense, Alfred Hitchcock, made during the fertile phase of his career spent at the Gaumont-British Picture Corporation. Besides affirming Hitchcock’s genius, it gave the brilliant Peter Lorre his first English-speaking role, as a slithery villain. With its tension and gallows humor, it’s pure Hitchcock, and it set the tone for such films as The 39 Steps and The Lady Vanishes.
希區考克曾兩次執導這部影片,一部是在三十年代於英國拍攝的黑白片版本,另一版則是1955年於美國翻拍的。
1930 謀殺 Murder!
希區考克客串,兇手犯案時在旁邊漫步的路人甲
1929 敲詐 Blackmail
希區考克客串,在地下鐵看書時被小男孩干擾
1927 放浪 Easy Virtue 又譯《水性楊花》
希區考克客串,拿著手杖,在網球場附近徘徊
1926 房客 The Lodger
希區考克客串,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坐在新聞室的桌子前,另一次是在逮捕那一幕時看熱鬧的其中之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