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艇 Submarino (2010)
導演: 托馬斯·溫特伯格
編劇: Jonas T. Bengtsson / 托比亞斯·林道赫姆 / 托馬斯·溫特伯格
主演: 雅各布·克德格恩 / 皮特·潑拉格伯格 / Patricia Schumann / 海倫娜·賴因科德·納曼 / 達爾·薩利姆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丹麥 / 瑞典
語言: 丹麥語
上映日期: 2010-03-25(丹麥)
片長: 105 分鐘 / Denmark: 100 分鐘
又名: 傷心潛水艇(台)
劇情簡介
尼克(雅各布·克德格恩Jakob Cedergren 飾)很少回憶過去,因為那裡存在著的只有痛苦和悲劇,然而,回憶卻不放過尼克,它的一次次糾纏和捲土重來讓尼克只能通過酗酒和健身才能保持心智的健全。在尼克的記憶力,弟弟是唯一溫暖的存在,他們正是靠著曾經的相互扶持,在得以生存至今。如今,這個溫暖的男人卻淪為了一屆毒販,為了生活和保留兒子馬丁(加斯塔夫·芬奇·卡傑魯夫 Gustav Fischer Kjærulff 飾)的撫養權而終日四處奔波。
受生活所迫,尼克和弟弟在很久之前分開了,音信全無,而兩人都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重逢竟然發生在監獄裡。這次重逢會帶來怎樣的改變?這兩個血管裡流著相同血液的男人能否成為彼此的救贖呢?
丹麥逗馬宣言教父、坎城金獎導演湯瑪斯凡提柏格第六部長片,榮獲柏林影展、丹麥奧斯卡等歐洲等多項電影大獎。闡述一段關於親情、贖罪與愛的心靈之旅。
《傷心潛水艇》是湯瑪斯凡提柏格的第六部長片。
「《傷心潛水艇》是一部灰暗中透出親情柔光的作品,關於兩個相愛的兄弟,想要伸出雙手接納彼此,卻屢遭挫折的憂傷故事。它的主題是『愛』,這是跨越國界都能共通的語言。導演生涯一路走來,我不停的在探索各種形式與可能性,如今塵埃散盡,我更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更純粹、簡單、回歸逗馬理念的作品於焉誕生,如今呈現給觀眾。」—湯瑪斯凡提柏格
導演的話
在某種程度上,裡頭的角色全是在努力試著把頭伸出水面以免溺斃。而這部電影,則是在談述那些無法衝出水面的人們。
傷心潛水艇
《傷心潛水艇》改編自年輕丹麥作家約納斯班特森(Jonas T. Bengtsson)筆下小說,我深受書中直接的語彙所吸引。在字裡行間中潛藏的荒涼真實,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早年作品。我立刻察覺書中主題極為關鍵並全世界共通。在某種程度上,裡頭的角色全是在努力試著把頭伸出水面以免溺斃。而這部電影,則是在談述那些無法衝出水面的人們。片名其實指的是一種將頭壓在水中的拷問方式。雖然我在片中沒有明確指出這點,我依然保留著這個片名以暗喻溺斃。
生命的黑暗面
我希望講述一個故事,即使人們身處於陰鬱處境與荒涼環境下,依然會試著關心彼此。對我來說,片中環境宛如異世界一般,但我常被生命中的黑暗面所吸引。《傷心潛水艇》中的角色已跌到了生命的谷底,而他們身旁周遭環境是如此的殘酷艱難。也因如此,他們沒有時間去說些俏皮對話或擺架子,他們屬於社會中極其坦白直接的層面,唯有生存擺在第一位。儘管故事十分哀傷,很諷刺地拍攝起這部片來卻感覺愉快不已。拍這部片時總讓我覺得自己作了正確決定,這是個非常豐富與滿足的經驗。
身為一名父親
《傷心潛水艇》中關於家長責任的部份對我造成了重擊。我也許不曾像片中角色一樣住過收容所,或撿空瓶來交換零錢,但作為兩名孩子(9歲跟14歲)的父親,電影主題讓我十分感同身受。電影談的是一種害怕讓孩子失望、無法承擔起責任的永恆恐懼。電影甚至在講孩子們如何試著對其他孩子負責任。
很明顯的,我們總是想為自己的孩子作出最正確的事,所以我們會去想照顧好孩子們。我總是處於一種輕微的恐慌,希望能確保自己的孩子們一切都好。這也是我之所以會覺得如此貼近這個故事的原因之一。我很能體會馬汀父親身為家長的渴望,這是一名單身父親在試圖去關懷他年輕的兒子。作為一名離婚父親,我現在也得獨自照顧我的小孩。
洗禮
這部電影的骨幹在於這兩名兄弟試著向彼此伸出雙手,卻總是不如人意。他們試著重回艱困童年中,兩人建立起強烈兄弟情感的那個關鍵時期。我認為,當他們長大成人後如果能即時找回彼此,也許他們就能夠互相扶持。電影片頭中兩兄弟還處於年少,我們打從一開始就讓這些角色承擔起沉重負荷。這是要讓殘酷部分即早出現,好留空間讓電影進入對照階段時得以產生共鳴。
我希望藉由洗禮那場戲去建立起全片的架構,好讓我們在電影開頭與結束時都能感受到同等的溫柔。洗禮那場戲對尼克兩兄弟的生命而言是個非常重要的時刻。那是他們唯一真正感受幸福與純淨的片刻。那場戲反映出了我與攝影指導試圖創造出的純淨影像。不是手持攝影與粗粒子,而是誠實與純淨。就連在比較暗的戲中,我們也試著維持這些特點。
怪物的背後
尼克心中有股渴求想要去照顧每個人。縱觀他的一生,他總是試著去照顧他人,包括了他弟弟,包括伊凡。他總是責怪自己當初沒有好好照顧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幼弟。他不想再失去任何人,所以他透過照顧每一個人來贖罪。比起單純只是在發怒的角色,我偏好試圖藏起自己脆弱一面的憤怒角色。在巨大怪物的背後,尼克其實是一個充滿關懷的人。我試圖找出這名硬漢的脆弱面,我總是視尼克為暴徒與天真孩童的合體。我希望觀眾能持續看出尼克體內存在的孩子,即便他已經長大成人了。
馬汀的父親
很有趣的,片中只稱呼這名角色為馬汀的父親或尼克的弟弟。那是他的完整身份,也是他的存在意義。如果他沒有生下兒子馬汀,他也許老早就因為用藥過量而身亡了。唯有為了照顧好馬汀,才是讓他繼續活下去的動力。他總是在找尋自己個人需求與兒子需求之間的平衡點,心中也充滿了沒能完全擔起父親責任的內疚。
他總是作出瘋狂舉動以試圖賺錢,我想這是出自於認為兒子需要金錢的誤解。他們需要的其實就只是被愛與關懷,但實在有太多父親們為了孩子而將過多時間奉獻給工作,最後變成同時處於任何地方,也什麼地方都不存在。工作時,他們在想念自己的家人;坐在家中餐桌上時,他們卻忙碌地思考工作。馬汀的父親跟他們也沒什麼不同。
容易受傷的靈魂
我從一開始就很在意成人尼克這個角色。他是那種很難讓人同情的憤怒混球。我不希望觀眾對他或任何其他角色失去同情心。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去聚焦在角色的人性層面上。我希望觀眾能時時留心到這些角色的脆弱面。不論他們的舉動來得多麼殘酷,我們應該永遠視他們為原本那群容易受傷的靈魂,那是我們唯一能持續與他們產生連繫的方式。
舉例來說,伊凡這個角色。他其實是個不停冒著汗的殺人兇手!當你想到這一點,我們實在不應該去喜歡他。但他同樣的容易受傷,他也總是在渴望他人的幫助。他偽裝成不是自己的面貌,而最後總是不斷洩漏出自己的小小秘密。有時候,角色越顯得精神異常就來得越有趣。我在《那一個晚上》裡的父親身上也如法炮製。他性侵了自己的孩子,但他同樣令人不禁移情。我總是試圖找出同理心。在劇本、在拍攝、在剪接之中,我腦海中一直在找尋正確的平衡。
希望的路線
尼克總是可以在任何地方看見他那酗酒母親的影子,尤其是在他鄰居蘇菲身上。但不像尼克那性喜虐待的母親,蘇菲是個自我犧牲奉獻的女人,跟每一個人都分享她自己,獻上她的微笑與肉體。她是一個原本活得好好的中產階級女性,但最後搞砸了自己的生活而失足墜落。她的瘋狂源自於失去自己的兒子。當她失去關心的對象,她就找上了尼克。但尼克因為始終無法忘懷對安娜的愛情,而無法與蘇菲產生親暱情感。
尼克與安娜的愛情故事是《傷心潛水艇》中真正的希望之一。我們察覺了原來尼克有能力去愛。安娜是他的過去,但也同時象徵了他的未來。尼克與她之間的愛情雖然已經破裂,但他仍然與她之間有股連繫。我們看見不管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事,他都能夠去愛,而他也願意重新再愛一回。
劇組中的每個人都必須去學習如何抹除「我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
與男孩們共事
我們為《傷心潛水艇》試鏡了無數年輕男孩才找到合適人選。他們全都是非職業演員,因為不像美國,在丹麥並不存在那麼多的商業童星。我從第一眼就看中了最後的人選。演出年輕馬汀的Gustav Fischer Kjarulff在拍攝時不過八歲大,而演出蘇菲之子托比斯(Tobias)的Christian Kirk Ostergaaard也才六歲。當你跟年紀這麼小的孩子們共事時,執導方式會變得有點機械化。年紀大一點的孩子總想要多多討論好幫助他們理解,但在六歲跟八歲時,他們只想知道要作什麼跟怎麼走位。
我跟演出年輕尼克的十三歲大Sebastian Bull Sarning和演出年輕弟弟的十二歲大Mads Broe作了比較多的綵排,多次討論每一場戲中的涵義。因為他們從沒演過戲,我也得教他們演戲的基礎。對他們來說,了解他們的角色從何而來、往哪去的這件事十分重要。他們花了許多時間與嬰兒們(我們使用了一對雙胞胎)和他們的家人相處。嬰兒們在他們身邊時必須感到自在,而男孩們在照顧嬰孩、抱著嬰孩時也要顯得自然。我對這些細節要求十分仔細,而我們也必須創造出一個安全的環境。我們很幸運,能找到如此美麗的雙胞胎,以及非常合作的雙親。
讓好奇心主導
原作小說已經研究調查得十分透徹,差點讓我覺得這是現實的紀錄文件。但我的共同編劇跟我依然跑到了要去拍攝的西北哥本哈根,一同探訪那些他非常熟悉的場所,因為他一輩子都住在那地方。這點讓我們更加了解到那些環境,那是一個屬於底層勞動階級的粗獷地區。這不是說我必須住在那裡六個月之久,或是從此改變我的出身背景,這一類極端的舉動。研究調查是一種有點浪漫的想像。畢竟最重要的,是如何在銀幕上呈現出現實。
舉例來說,當我拍攝《那一個晚上》時,我從來沒有參加過像片中那樣的奢華晚宴。當我任由我的好奇心主導,透過聆聽與觀察而從中探索,也會是我工作最順利的時候。你必須時時警覺。就這點來說,我比較偏好走在鋼索上而非待在安全之處。以馬汀之父沉溺於毒品這條劇情線而言,我從一名在二十多年前畢業後曾接觸過海洛因的同學身上取得靈感。他現在已經不碰毒品了,但他提供了我們一些敏銳見解,關於海洛因上癮者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我們與他們
劇組中的每個人都必須去學習如何抹除「我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身為相對來說擁有正當收入、適應環境的人們,想像著自己對貧困艱難環境下的生活竟然會有話要說,我們必須先試著跨越這些障礙。在這其中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驕傲與大膽,而我們得在綵排階段克服這一點。
飾演尼克的雅各賽德倫花了一段時間住在開放給前罪犯的中途之家,飾演伊凡的莫騰羅斯(Morten Rose)則是穿上戲服在街上撿空瓶。而我去了片中尼克所待的收容所,因為我發誓要在那裡待上一晚。但我沒有。收容所的經理們告訴我,「你真的要奪走別人的一張床?你認為這麼做公平嗎,好讓你可以帶著你的電影一塊躺在那裡?你真的要這麼做嗎?」這聽起來也許浪漫,但我們總得要消除我們跟他們之間的差異。
純淨與赤裸
《傷心潛水艇》絕對與我的早期電影有著直接連繫,我在拍攝這部電影時,有種好像自己重新從頭來過一遍的奇妙感覺。演員班底中有不少人是初次登上銀幕,而劇組中也有許多重要職位都是由我從未合作過的年輕人來擔任。我的攝影指導Charlotte Bruus Christensen就讀過英國國立電影電視學院,之前從未拍攝過電影長片。而我的共同編劇Tobias Lindholm也才剛從丹麥國立電影學院中畢業,這亦是他的第一部長片。
我必須面對現實,我現在是團隊中的大男孩了。但這點其實帶給我全新而且亟需的渴求、熱情、爽快與鬥志──全都是我開始有點想念的事情。所以我是帶著一種純淨與赤裸的心情,參與了這部電影的製作。
幕後製作
曾執導《那一個晚上》、《性手槍俱樂部》、《愛在大雪紛飛時》的北歐重量級導演托馬斯·溫特伯格最新力作《潛水艇》,深刻描繪因童年難以抹滅的創傷,至成年後仍無法卸下心防,重新接納彼此的兄弟情誼。
《潛水艇》溫特伯格的第六部長片。導演親口透露,這是他終於回歸道格瑪宣言的電影:“導演生涯一路走來,如今塵埃散盡,我更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因此選擇以最純粹的方式來呈現手足情深。”
該片動聽的電影主題曲“Hollow Talk”,是北歐當紅獨立樂團丹麥最佳新人團體“Choir of Young Believers”一炮而紅之成名作,使本片勇奪丹麥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成功地融合視聽,營造出電影中內斂憂傷卻又穿透出生命強韌力道的戲劇張力。
全片傳達出社會底層晦暗的小人物生命故事,背後傳達出溫暖的人性光芒卻張力驚人。 《潛水艇》推出後橫掃丹麥奧斯卡,獲得高度的評價。知名影評說:“大導演一出手果然功力不凡,極度純粹、簡單的敘事風格,卻充分展現悲天憫人胸懷,讓這場動人的情感救贖,在結尾真相大白時充滿震撼力道!”而知名部落客看完後,想起熒幕裡頭出身底層,臉龐卻純真無邪的孩子們時,不禁深感不捨,眼淚決堤。
獲獎情況
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2010)
金熊獎 最佳影片(提名) 托馬斯·溫特伯格
第23屆歐洲電影獎 (2010)
最佳男主角(提名) 雅各布·克德格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