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逐愛天堂 Angel
導演: 佛杭蘇瓦歐容
編劇: 佛杭蘇瓦歐容
演員: 夏綠蒂蘭普琳 山姆尼爾 蕾夢娜葛瑞 露西羅素 麥克法斯賓達 賽門伍德茲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英國 / 比利時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7-03-14
片長: 134 分鐘 / Germany: 119 分鐘
又名: 天使的味道 / 華麗安琪兒 / 天使
出身英國中下階層的安琪戴維洛(露夢娜嘉莉雅飾),盡日沉醉在浪漫的幻想中努力寫作,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會成名致富。終於出版商決定出版她的作品,羅曼史小說讓安琪一夕成名,並賺進大筆財富與知名度,因此而擠身上流社會的她,盡日流轉在奢華富麗的豪宅派對中....
然而當才華洋溢、狂放不羈的畫家伊士麥闖入她的世界,熾熱而濃烈的愛火瞬間點燃,安琪敢愛敢恨的強烈性格,開啟了一段轟轟烈烈、浴火鳳凰般的愛情傳說。
法國導演佛杭蘇瓦歐容(Francois Ozon)以《八美圖》與《池畔謀殺案》受到注目,本片是他首度執導的英語片。電影改編自英國小說家伊莉莎白泰勒暢銷羅曼史「天使的愛戀」,故事以維多利亞時期與王爾德同期的暢銷小說家瑪麗柯雷莉,傳奇的愛情故事及她筆下敢愛敢恨的角色為藍本。
主要場景在英國具有維多利亞時代風味的「提恩特斯菲爾德莊園」、英國西南邊的古城「布里斯托」、「德拉米爾森林」等地取景拍攝,重現出愛德華七世的英格蘭古典莊園風格。
攝影師為丹尼斯萊諾,服裝設計則找來八度與歐容合作的巴斯卡琳,場景設計為卡蒂亞,由《贖罪》女星露夢娜嘉莉雅、《鋼琴師和她的情人》山姆尼爾擔綱演出,並與《玫瑰人生》共同獲邀成為2007年柏林影展開閉幕片,參展 2007多倫多影展、卡羅維瓦利影展。
蕾夢娜‧葛瑞 Romola Garai
蕾夢娜葛瑞出生在香港,八歲以前的童年在是在香港及新加坡度過。16歲她離開父母隻身前往倫敦投靠姐姐,並學習表演,也參與一些學校製作的戲劇演出。就是在此時被星探挖掘找她演出生平第一個正式角色,是在金球獎得獎影集《The Last of the Blond Bombshells》中飾演茱蒂丹契的少女時期。蕾夢娜葛瑞原本打算效法母親當個新聞記者,但最後為了專心發展演藝事業終於還是決定先暫停學業。
她第一部主演的戲為改編自英國作家艾略特名著的影集《丹尼爾的半生緣》(Daniel Deronda)。2003年她以《 我的秘密城堡》(I Capture the Castle)一片獲得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新人獎的提名,隔年再以《生命的舞動》角逐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女主角。
拍完《奇異恩典》之後,蕾夢娜葛瑞參與了法國導演歐容的新片《Angel》,該片改編自英國小說家 Elizabeth Taylor 的小說,敘述二十世紀初一位非主流女小說家的崛起跟沒落,她在片中表現十分搶眼 。最新作品《贖罪》則與綺拉奈特莉一起合作演出。
華麗的維多利亞時代 場景與服飾
《逐愛天堂》主要場景在英國具有維多利亞時代風味的「提恩特斯菲爾德莊園」、英國西南邊的古城「布里斯托」、「德拉米爾森林」等地取景拍攝,而服裝設計師、藝術指導更致力於重現愛德華七世的英格蘭古典莊園風格,所有場景都美的像是一幅圖畫,攝影和音樂將曲折起伏的劇情襯托得更加讓人動心。
媲美亂世佳人、純真年代、紅磨坊的古典氛圍
歐容拋開了曾在《八美圖》與他合作的法國知名女星艾曼紐琵雅、伊莎貝雨蓓、維吉尼亞莉朵嫣等人,他心目中的唯一人選,是以《浮華新世界》成名,繼而接演《贖罪》的性感女星露夢娜嘉莉雅。在《逐愛天堂》中,導演歐容以華麗復古的服裝、場景,將她打造成21世紀的《亂世佳人》郝思嘉,露夢娜嘉莉雅也以精湛的演技,把女主角安琪那種天真浪漫的氣質,偶爾帶點自負驕傲、目中無人,但遇上愛情卻是百分之百束手無策的濃烈執著,表現得淋漓盡致、引人遐想。全片瀰漫著如《純真年代》的古典唯美氛圍,又有著《紅磨坊》熾熱狂放的男女情愛,是春假期間絕對浪漫的愛情電影。
年輕的選角與卡司
初次執導英語電影,在編劇配合翻譯下,歐容覺得十分有趣,英文可以讓對白簡潔有力,希望有王爾德的精神,用英文比法文簡單多了。而且原本有好萊塢製片想找大卡司,還想改成完美結局;但導演執意要找英國還沒被發堀的年輕新秀,於是找來全新組合。
女主角露夢娜嘉莉雅
會找露夢娜嘉莉雅扮演女主角安琪,因為她有無邪雙眼讓角色更迷人,就像劇中安琪。不是每個女演員都作得到,露夢娜喜歡安琪這角色,這不是每個女演員做得到,許多人只看到她的刻薄、欺騙與失敗,這嚇壞她們,但露夢娜演得那麼自然,義無反顧。不過路夢娜第一次看到導演很緊張,雖然詮釋很接近導演想法,卻被導演說不夠魅惑,【他大概不喜歡我穿的羊毛衫。】所以第二次試鏡還特地打扮一下。露夢娜6次試鏡,兩次跟導演,兩次跟女配角候補,兩次跟男主角候補;她特地讀了伊莉莎白泰勒的其他小說,但安琪角色與眾不同,而且她從16歲演到35歲,所以必須強調聲音的變化。
男主角麥可法斯賓達
男主角伊斯麥選上邁可法斯賓達,因為導演要讓觀眾相信男女主角是一對,期間的化學反應要很強烈,男主角伊斯麥得真實又有魅力,看事情憤世嫉俗,是愛爾蘭人,不同於英國的口音。邁可則認為伊斯麥是家裡的害群之馬,喜歡賭博、喝酒、女人,但他也是沮喪的畫家,充滿不安全感,畫畫不會讓他快樂,因為大家絕得他的畫只是垃圾;邁可笑說自己對藝術是外行,邊拍邊學畫筆的拿法;但他知道藝術是看世界、表現觀點的方式,所以他覺得伊斯麥有很獨特的看法,作品寫實感很吸引他。他覺得伊麥並非真的愛安琪,只是覺得自己該去這麼作,她人格特質如此強烈而與眾不同,她在工作上啟發了他,其他女人從未能如此,這讓他深受到吸引。
山姆尼爾看過劇本就愛上,感動又有趣,拍攝期間讓導演覺得非常好。
關於製作的二三事
所有男主角的畫,都是場景設計卡蒂亞威茲科特地為電影所繪製,充滿表現主義的色彩,灰色黑暗,象徵著被折磨的精神狀態
表現主義色彩的繪畫
所有男主角的畫,都是場景設計卡蒂亞威茲科特地為電影所繪製,充滿表現主義的色彩,灰色黑暗,象徵著被折磨的精神狀態;女主角最討厭這些畫,因為她覺得應該要色彩艷麗、漂亮而趣味;而女主角的畫像,靈感則來自當代藝術家LUCIAN FREUD作品,充滿不協調、不合時代。
服裝的寫實與想像
如何從服裝創造並重建時代?剛開始片子很需要寫實,讓安琪所逃避的生活世界得以成真,充滿紅色磚瓦的小鎮街道、雜貨店、母親的家…,但是當安琪搬進天堂豪宅,就必須講求歷史考據與寫實,導演在裝飾與服裝上為所欲為,可以自由進出安琪的想像世界,甚至分享她充滿童稚的個人品味,就像路易二世的巴伐利亞城堡風格一樣。當影片在英國找資金時,沒人了解位什麼法國導演會想拍英國古典電影,已經有太多電視拍過了,古典電影總被認為食古不化的學院派,但導演希望能讓打破刻版印象,讓它鬆綁,所以他在英國顧問建議下讓它稍稍自由解放,例如伊斯麥有個開棺葬禮,這就來自地中海的傳統,而非英國;但導演會這樣做是因為這是安琪的世界,她不管社會習俗觀點,她只活在她自己的世界裡,這是她活下去的方式。
向好萊塢古典浪漫電影致意的風格
《逐愛天堂》攝影刻意向好萊塢早年浪漫電影致意,像是史登堡、文生明尼利等,攝影師丹尼斯萊諾與導演歐容未此做了許多測試;服裝師巴斯卡琳則八度與歐容合作,包括綠、藍、紅、粉紅、黑都被賦予不同涵義;場景設計卡蒂亞與導演則拿好萊塢《小婦人》當範本,還有像《亂世佳人》的華麗裝飾風、《金粉世界》自由奔放色彩等等。
導演簡單QA
我在五、六年前讀過這本小說《天使的愛戀》,可說是「重現」三四零年代通俗史詩電影的絕佳題材,刻劃一個角色的堀起與殞落。我愛上安琪這角色,不僅讓我著迷與愉悅,更讓我深深感動,所以我請製片幫忙買下版權。
Q:《逐愛天堂》改編自伊莉莎白泰勒的小說,有何特選原因??
A:我在五、六年前讀過這本小說《天使的愛戀》,可說是「重現」三四零年代通俗史詩電影的絕佳題材,刻劃一個角色的堀起與殞落。我愛上安琪這角色,不僅讓我著迷與愉悅,更讓我深深感動,所以我請製片幫忙買下版權。很明顯,這故事改編成法國版是行不通的,這是英國女作家的傳統英國故事,安琪這角色的靈感,來自王爾德與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最受歡迎的女作家瑪麗柯洛莉,她是當時首屈一指的明星作家,寫了許多風靡一時的暢銷書,但現在即使在英國也沒人記得她。
Q:你在《池畔謀殺案》出現過一個女作家的角色?
A:那只是牛刀小試一下,當時我還沒準備好改編拍攝《逐愛天堂》,但《池畔謀殺案》可以讓我嘗試一些新主題,像是作家與出版商之間的關係,真實與虛構間的界線,靈感的原創性以及特定的英國文化等等,這兩年,我覺得自己才準備好可以拍攝伊莉莎白的英語作品。
Q:你如何改編這本書?
A:最大的挑戰,是讓安琪變可愛。在伊麗莎白的小說中,安琪經常古怪可笑,作者常常以 冷嘲譏諷的角度看待安琪與她的作品、行為。泰勒認為安琪的能力與慾望讓她成功,但她卻描述安琪總是荒繆、怪異、沒吸引力;雖然小說表現得很傷,但我不認為我們應該花兩小時去表現一個負面的角色。我覺得,雖然她讓人討厭、可惡又情緒化,但要讓安琪依然迷人、可愛是很重要的關鍵,所以我想到了絲嘉蕾歐哈拉,她是個同時讓人又愛又恨的角色,我希望安琪能小心並善用她誘惑的力量,特別是她與出版商以及諾拉之間。
我的安琪比伊麗莎白筆下的更懂得操控人心,更戲劇、趣味化,而非邪惡;剛開始,大家都批評她,包括老師、母親、阿姨、出版商的老婆,我們會推論安琪其實是被誤解,因此對她同情並引起我們的好奇,尤其她開始寫作的時候,我希望觀眾被她吸引著迷,之後才發現她寫的只是羅曼史小說。
拍攝花絮
·在戶外的場景確實是在冰天雪地的外景拍攝的。攝影機每拍攝兩分鐘之後就會被凍住,需要把攝影器材搬回到室內,用熱毛巾加熱然後再到外面去繼續工作。對此,演員們並不介意,因為可憐的他們在拍攝間隙同樣也非常需要“加熱”。
·奧利維·馬丁內茲曾經被考慮過出演Esmé(麥克法斯賓達飾)這個角色。
幕後製作
英國女作家的浪漫人生
弗朗索瓦·歐容的崇拜者以及各種各樣的影迷們,無論如何都不能錯過在電影院的大銀幕上觀賞這部《天使》。歐容在他的電影《天使》中繼續與文學作品、情節劇和喜劇結為同盟,而該片也成為了第57屆柏林電影節閉幕影片。 《天使》也是這位法國導演的第一部全英語作品,改編自1957年伊麗莎白·泰勒的同名小說,原著描寫了20世紀早期一位窮困潦倒但個性十足的英國女作家起起伏伏的一生。
伊麗莎白·泰勒的這部1957年的小說,其創作靈感來源於科里利(Marie Corelli),這位英國女作家寫過28部浪漫主義長篇小說,情節感人,極其受到讀者的歡迎。泰勒非典型取材於她的全部作品,而且實際上還是諷刺性描寫當時對情節劇的過分狂熱。影片在核心人物Angel Deverell登場之前就已經明朗化,將作家天才搬到銀幕上,但是卻剝奪了任何的諷刺意味,只留下了智慧。影片的結尾變得有些空洞,顯得華而不實,而文學作品(以及人物原型)此時應當是帶著諷刺性描寫的。而且,電影的人物對話聽起來像是一部法語電影的英語翻譯版本而且表演方面,雖然有著強大的演員陣容,從頭至尾還是充滿了好奇意味。其實這同樣的對話問題也存在於朗索瓦·歐容的上一部電影《游泳池》Swimming Pool (2003)中,只不過沒有這麼明顯。人物的說話方式處理得幾近於簡單化,朗讀式的風格就像是一出英國舞台劇,至關重要的戲份由前途看好的主演蘿瑪拉·嘉瑞領銜擔綱。至於華美耀眼的演出服裝,134分鐘的片長貫穿其中的是天才作家的整個一生,全片既不是弗朗索瓦·歐容的上一部電影《八美圖》8 femmes (2002)的機械模仿,沒有了玩弄的橋段和幽默感;也不像是他那部深沉婉約、情感細膩的文藝心理片《沙之下》Sous le sable (2000)。
法國導演歐容的困境
就像是阿爾莫多瓦的《不良教育》La Mala educación (2004)一樣,《天使》可以說正好反映出導演所處的困境,結合了有濃重camp味的電影《八美圖》(8 femmes )純粹情節劇的風格,同時還在繼續探索現實生活和幻想領域的相互交替,這些也同樣是《游泳池》和《沙之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正如《不良教育》一樣。影片的改編方式也許會讓那些原本期待通過觀看影片來了解完整作品的觀眾感到失望,它就像是一部優秀的英語原著小說被分期發行在了一張報紙上一樣。和《八美圖》一樣,整部電影被劃分成了幾個段落。雖然對歐容以往的作品都瞭如指掌也許會對看本片有些幫助,但還是很難說,究竟什麼樣的觀眾才會接受《天使》。
在歐容之前的電影中,有一部是《最後的時光》Temps qui reste, Le (2005),與《天使》同樣短小而簡潔,身患絕症的年輕人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他終於決定不把自己的情況告訴給任何人,除了年老的祖母。在《天使》中,與他截然相反的是,一位成功的年輕小說家:她才不會想像不把自己的事情告訴給他人。她的工作就是創作愛情故事,而自己的真實生活也就像是童話故事一樣,不斷地為出版社、她的朋友甚至是她自己而改寫。每一段浪漫的愛情經歷都會讓人得到很多,也就是在這個人領悟到它只不過是另一個曲折和考驗,最終都將會是一個圓滿的大結局。
50年代好萊塢風格的致敬
影片拍攝於英國和比利時,服裝設計師Pascaline Chavanne和藝術指導Katia Wyszkop整日與一大堆服飾和古董器物打交道,製造出愛德華七世時代的英格蘭風格,同樣也是在攝影師Denis Lenoir的通力合作下實現的。音樂創作人Philippe Rombi為整部影片配上滿噹噹的交響曲,其用意也是在於展現出50年代式的好萊塢電影風格,只不過反而讓影片顯得有些出奇地空洞。就像是《八美圖》一樣,電影背景音樂帶有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謀殺懸疑味道,《天使》開始在戶外的雪地場景,佈置的每一個場景都是精心設計的,服裝、音樂和攝影,當在影片背景前開始拍攝的時候,所有的元素都以歐容的方式組成了一部完整的合成藝術作品。
《八美圖》以及《天使》,這兩部電影很顯然都是在向Technicolor電影公司,特別是向50年代好萊塢道格拉斯·塞克創立的標誌性情節劇風格致敬,將矯揉造作提升到妙趣橫生的高度。與另一部熱鬧的電影合成藝術作品巴茲·魯爾曼的《紅磨坊》Moulin Rouge! (2001)相似之處在於,本片只採用了小說的一小部分情節,以此作為創作的動機大做文章,尋找出與此相稱而且是要過分渲染的情感色彩,更加在意的是情感上的真實而不是歷史方面的精確性。正因為如此,在《天使》中的很多服裝,一方面而言設計得非常漂亮,看上去就像是來自《沙漠妖姬》The Adventures of Priscilla (1994)的女孩們,穿著精心設計的服裝隨時準備可以去參加一個時裝發布會。
獲獎情況
第5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2007)
金熊獎 最佳影片(提名) 馮斯瓦·歐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