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之日 Days of Heaven (1978)
導演: 泰倫斯馬力克
編劇: 泰倫斯馬力克
主演: 李察吉爾 / 布魯克·亞當斯 / 山姆·夏普德 / 羅伯特·J·威爾克 / 琳達·曼茲
攝影: 阿爾曼德羅(Nestor Almendros)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 意大利語
上映日期: 1978-09-13
片長: 94 分鐘
又名: 夢斷情天 / 夢斷天涯 / 情來自有方 / 天堂歲月
20世紀初,Bill(理查·基爾Richard Gere 飾)本來是工廠裡的一名工人,因為打架他只能離開了工廠,帶著女友Abby(布魯克·亞當斯Brooke Adams 飾)和妹妹Linda離開了芝加哥,在德克薩斯州的一個麥田上找到了一份收割麥子的工作。 Bill和Abby偽裝成兄妹。一位年輕的農民(山姆·夏普德 Sam Shepard 飾),也是農場的主人被Abby吸引,同時,他發現自己患了絕症。為了竊取農場主的財產,Bill讓Abby嫁給了那農場主。不料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Abby也對農場主產生了愛情。另一方面,Abby和Bill不尋常的來往也讓農場主極為不快。於是Bill離開了麥田。過了一段時間,Bill又回來了,農場主終於忍無可忍,端著槍走向了Bill......
本片獲奧斯卡最佳攝影獎,並獲最佳服裝、最佳原聲等提名
以《紅色警戒》獲得1999柏林影展金熊獎的導演泰倫斯馬力克,在此之前有整整二十年的時間,沒有推出過新作。這部完成於1978年的《天堂之日》,推出之後驚為天人,優美而靜雅的運鏡,細緻的描寫了人世的無常,也為二次大戰前美國的社會狀況,與移民生活做了最精彩的註解,不但在坎城影展榮獲最佳導演殊榮,也在美國的影評界獲得一致推崇,成為當年眾多影評協會最佳導演奬的得主。
對影像相當要求的泰倫斯馬力克,在本片籌拍時便希望完成一部視覺化的電影,透過影像來說故事,呈現故事中角色的內心情感。他擅長將自然環境融入作品當中,成為影片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本片中美麗的西部田園風光,四季風景的轉換,而後蝗蟲過境與熊熊的大火,豐富飽滿的意涵與角色內心的世界相互呼應。美不勝收的攝影與剪接功力,讓人終生難忘。
泰倫斯馬力克1943年生於美國伊利諾州,1969年畢業於AFI Conservatory,並開始進入電影圈,擔任編劇工作,1973年完成首部劇情片《窮山惡水》。第二部影片《天堂之日》完成後便從媒體上消失,直到1998年復出拍攝《紅色警戒》,以及2005年的《The New World》。量少質精的大師,每一部都令人屏息以待。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男主角原本希望由約翰屈伏塔擔綱,但李察吉爾因為對泰倫斯馬力克的《窮山惡水》頗為欣賞,而主動參與本片的演出。
(以上來自光點)
影片的故事講述了20世紀初一對希望改變自己生活的年輕情侶來到南方,而當生活真的發生變化的時候他們卻不知所措的故事。全片敘事基調較為沈鬱,故事的發展亦略為平淡,以小女孩琳達作為畫外音敘述,貫穿全片。是著名影星李察·基爾的成名作,也是其演員生涯裡最好的少數幾部作品之一。
《天堂之日》由長期在法國為楚浮掌鏡的攝影師阿爾曼德羅(Nestor Almendros)拍攝,影片以舒緩的格調、油畫式的構圖和色調,準確地捕捉了世紀初的美國田園風味。結尾農場主在捕殺蝗蟲時為宣洩心中的情感而放火怒燒麥田的場景,更顯示影片在攝影技術方面所作出的傑出的貢獻。全片幾乎全是外景,而且大多是在所謂“魔術時刻”——即每天在日出前、日落後各半小時左右,天空轉為深藍或紅色,但仍可清楚照映出大地上所有景物的輪廓,看起來像是從天空架設燈光,再照到地面的效果,攝影界稱之為“魔術時刻”——拍攝,頗收油畫與剪影之功效。影片中那晚霞映照下空曠田野裡的稻草人、沾滿露水的麥穗、晨曦中麥田裡勞作的農民、天空中南飛的雁群、亂風吹皺湖面泛起的陣陣漣漪,光與影美不勝收,俯拾皆是,《天堂之日》成為每個研究電影攝影者必看的影片。
影片獲得1979年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1979年第5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1978年洛杉磯電影評論協會獎最佳攝影獎,1978年美國國家評論榜獎最佳電影獎,1978年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獎,1979年美國國家電影評論家協會獎最佳導演獎和最佳攝影獎,1980年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音樂獎。
1978年,馬力克完成了第二部電影《天堂之日》,影片由李察吉爾布魯克·亞當斯、山姆·夏普德主演,講述的是一對年輕情侶和一個農場主的戀情糾葛。然而,影片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絕非故事情節,而是它的攝影——影片大部分場景都在馬力克稱之為“魔幻時刻”(magic hour)的時間點拍攝。所謂“魔幻時刻”,是指在日落和完全天黑之間的大約20分鐘。
影片的攝影師納斯托·艾爾孟德羅斯日後撰文回憶道:“由於馬力克天才的直覺和勇敢的堅持,這些段落成了電影中最有趣的部分。說他勇敢,是因為讓一批來自好萊塢的電影人理解我們一天只拍攝20分鐘,絕非易事......馬力克在每天的拍攝中都像是《聖經》裡的約書亞,盼望能停住太陽那不為所動的步伐。”
影片拍完後,給派拉蒙的高層們做了特別放映。集團主席查理·布盧多恩徹底被影片打動了,他答應給馬力克100萬美元作為獎勵,採用逐年發放10萬到20萬的 形式,以幫助他拍攝下部作品,隨便那是什麼。作為回報,那部電影將由派拉蒙發行。最終,《天堂之日》令馬力克聲名大噪,他收穫了戛納最佳導演獎,影片獲得了 四項奧斯卡提名,並最終收穫了最佳攝影獎。
從《天堂之日》開始,馬力克通過鏡頭語言想要表 達和展示的東西便已經徹底與好萊塢脫節,甚至與任何別的導演都不相同。他的副導演保羅·賴恩說:“有人曾經批評《天堂之日》的具體情節太少,但馬力克的說法是,'我還覺得不夠少呢。'他感興趣的是非敘事性的風格,想拍出像貝多芬交響樂那樣的電影來。”和他一起拍《天堂之日》的唐·辛普森後來說:“他從來沒有真正喜歡過電影,他更像是個哲學家。”
獎項
第51屆奧斯卡金像獎 (1979)
最佳攝影 內斯托爾·阿爾門德羅斯
最佳音響(提名) 約翰·T·賴茨 / John Wilkinson / Barry Thomas / Robert W. Glass Jr.
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帕特麗夏·諾里斯
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恩尼奧·莫里康內
第32屆坎城電影節 (1979)
主競賽單元 金棕櫚獎(提名) 泰倫斯·馬力克
主競賽單元 最佳導演 泰倫斯·馬力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