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薇若妮卡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1991)
導演: 奇士勞斯基
編劇: 奇士勞斯基 皮耶休維克茲
演員: 依蓮雅各 Halina Gryglaszewska Kalina Jedrusik 亞歷山大巴爾迪尼
國家地區:挪威 | 法國 | 波蘭
對白語言:法語 / 波蘭語 / 意大利語
更多中文名:兩生花 |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 | 薇洛妮卡的雙重生活 | 今世今生
劇情簡介
《雙面薇若妮卡》是奇士勞斯基最令人著迷、大開國際知名度的經典作品,2016年適逢奇士勞斯基逝世二十週年,台灣為紀念大師而推出「數位修復版」重新上映。
兩個同樣名為薇若妮卡的女孩子,二十多年前在兩個城市同時出生,一個是波蘭人,一個是法國人。她們有同樣的臉孔,都愛好音樂,她們曾經出現在同一個空間卻沒打到照面,但心靈彷彿相通:一個被燙傷,另一個下次靠近爐子就會小心;那麼,如果其中一人死去了,另一個是變得更堅強,還是莫名地感到悲傷?神秘難解的命運將她們彼此緊密維繫,彷彿同樣的靈魂一生為二,互相交換死生蛻變。
《雙面薇若妮卡》透過繁複細緻的光影多重隱喻國族、生命、認同、愛與人性,引人反覆追索。無論是從女性自死亡經驗裡重生(《藍色情挑》)、波蘭法國兩地的辯證譬喻(《白色情迷》)、或是兩個生命的相似相承(《紅色情深》)來看,它都像是奇士勞斯基後來的「三色」系列的序曲或先聲,但又同時具備了獨立完滿的經典原質。伊蓮雅各以此片奪得坎城影后,分飾兩角的演技令人心碎動容。
奇士勞斯基把《十誡》以降,網脈複雜的人際關係,抽剝拋擲到不同國度,甚至陰陽兩隔的個體間,彷彿是看穿了生命中的諸多無可預料。薇若妮卡在波蘭瀕死的那一瞬間,攝影機運動隨同滑走的樂聲,如同捕捉並取代靈魂出竅,既震懾又哀痛天地不仁;但他又不吝於關愛、體諒不同生命的選擇。迥異於波蘭薇若妮卡驟雨式的抉擇,法國薇若妮卡的遲疑、探索、以致於最後的豁然開朗與玄之又玄的心靈相通,表面上神秘莫測,其實是創作者對這個世界與人際關係的有情回眸。奇士勞斯基不說破,得由觀眾自行體會。
1991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
1991影評人費比西獎
1991華沙影展觀眾票選獎
1992法國影評人協會
1992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關於導演
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1941年6月出生於波蘭華沙。 1957時進入了親戚所開設的劇場技術人員學校。年紀輕輕的他當時對於工作生涯並沒有任何想法,原本想往劇場導演的方向邁進卻因為缺乏戲劇係要求的學士學位,轉而學習電影。被波蘭知名電影學校洛茲電影學院拒絕兩次之後,終於在1964年申請成功,成為波蘭名導羅曼波蘭斯基的校友。
很快地奇士勞斯基失去了對劇場的興趣並轉而製作紀錄片。他早期的紀錄片聚焦於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例如市民、工人、軍人等。雖然沒有刻意觸及政治議題,他卻發現拍攝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竟經常會挑戰到權威。喜歡紀錄片的他後來因為《工人的七一年》(Workers'71)的審查使他懷疑在威權政權下,能否真正敘述事實,以及拍攝《車站》(Station)時的某些膠捲差點被當成案件的證據使用,使他決定放棄紀錄片轉而拍攝劇情片,因為他認為「虛構的故事擁有更多的藝術自由,可以更真實地描繪每天發生的事。」
奇士勞斯基最後的四部作品--《雙面薇若妮卡》及隨後的藍、白、紅三部曲:《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是奇士勞斯基最知名的作品。如同他之前的作品《十誡》、《機遇之歌》一樣,關注道德與精神哲學方面,但更加的抽象,並使用更少的演員。奇士勞斯基在最後一部作品《紅色情深》於1994年坎城影展首映後,宣布退休。兩年後,他死於心臟病突發後的開心手術過程中,得年54歲,結束他短暫、傑出的一生。
關於演員
伊蓮雅各(Irène Jacob)1966年出生於巴黎郊區的高知識份子家庭,父親是物理學家、母親是心理學家、兩位科學家哥哥,及一位音樂家哥哥。三歲時全家移居瑞士日內瓦。
看了卓別林的電影後,伊蓮雅各開始對表演產生興趣。精通英法德義四國語言的她曾在倫敦學習表演。 1984年回到巴黎,並在擁有極高聲望的法國高等演劇學院研讀戲劇表演。
她參與的第一部作品是法國導演路易馬盧的《童年再見》,在當中飾演一位鋼琴老師,並以配角之姿引起了影壇的注意,但真正讓她大放異彩的1991年奇士勞斯基的《雙面薇若妮卡》及1994年藍白紅三部曲的《紅色情深》,並以《雙面薇若妮卡》奪得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伊蓮雅各在《雙面薇若妮卡》中的精湛演出,更是令美國鬼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大為驚豔,在寫《黑色追緝令》劇本時,甚至以伊蓮雅各為形象塑造了一角,但她後來為了演出奇士勞斯基的《紅色情深》而回絕了這個角色。在這之後數年伊蓮雅各演出多部歐洲及美國電影。 2000年後事業重心逐漸轉移至歐洲獨立製片以及劇場。 2015年八月更隨著舞台劇作品《蛻變-人形機器人版》來台演出。和讓她享譽全球的電影相比,現在的她更加享受音樂和劇場的表演。即便如此,她在《雙面薇若妮卡》及《紅色情深》中的美麗身影卻成為影史中永恆的經典,深深刻印在影迷的心中。
拍攝花絮
·一位十五歲的女孩子告訴奇士勞斯基,自從看了《雙面薇若妮卡》,她知道靈魂的確存在。奇士勞斯基聽後覺得,只為了讓一位巴黎少女領悟靈魂的確實存在,拍那部電影就值得了。
·影片《雙面薇若妮卡》的成功,讓當年25歲的伊蓮雅各布一舉成名。
·奇士勞斯基本來是想讓安迪·麥克道威爾來演薇羅尼卡。
精彩對白
你說冥冥之中會不會有另一個人和你一模一樣,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孤單的?
————————————————————————
維羅尼卡:我有個怪異的感覺,我覺得我並不孤獨,這世界上不止我一個。
父親:當然不。
維羅尼卡:是我?
木偶師:當然是你。
維羅尼卡:為什麼……為什麼是兩個?
木偶師:因為在表演的時候,我要多次的操縱她們,很容易把她們弄傷。試試?
————————————————————————
木偶師:我要讀給你聽嗎? 1966年11月23日,是她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那天凌晨三點,她們同時出生在兩個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國家,都是黑頭髮,褐綠色的眼睛,兩歲的時候都學會了走路,有一個在爐子上不小心燒傷了手,幾天后,另外一個也伸手去摸火爐,但手及時移開了,然而,她根本不知道她是無意識想燒傷自己……喜歡嗎?書名就叫“某某人的雙重生命”。我還不知道給她們取什麼名字……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雙面薇若妮卡》將宿命的神秘感和豐富敏感的感性情緒發揮到了一種極致的境界,奇士勞斯基自己說:“那是一個純粹關於感覺與敏感性——而且還是無法用電影表達的敏感性——的故事”。從影片開頭段落的寫意以及與情節的脫節我們就能體會到導演所營造的神秘氛圍,我們沿著這縷神秘的氣息走下去,會感受到整部影片都被不可知的宿命論和非理性的神秘力量所牽引所籠罩。影片大部分鏡頭被處理成金黃色的色調,傳達出法國式的神秘感,奇士勞斯基對這種色調的處理進行了解釋:“有了它,《雙面薇若妮卡》的世界才趨於完滿,足堪辯識。”當鏡頭被金黃色的濾鏡賦予一層看似不真實的光芒,奇士勞斯基帶領我們走出現實,走入心靈,在一片寂靜祥和中感受生命的真諦。
英國感知論的代表人貝克萊曾發問:事物可以由感知確定存在,那麼在感覺之外的存在是什麼?他認為在唯理與唯心之間存在著間隙,這種間隙被後來的神秘主義所填補了。這種說法正應和了奇士勞斯基的這部作品,兩個維羅尼卡的存在,互相感知卻未曾謀面,導演用鏡頭潛入了她們的內心世界,捕捉了她們細密的情緒,令她們的靈魂在不同時空自由交流。這看似是一個不真實詭異的故事,但是影片終了,又有誰不相信冥冥中有另一個自我在觀照現實中的自我,兩個自我在不同的時空緯度中互相關愛互相牽扯。而對於奇士勞斯基來說,貝克萊所指出的唯理和唯心之間的間隙正是他自由創作的暢遊空間。
這個故事瀰漫著一種淒美的愛憐。善於捕捉人物內心世界的奇士勞斯基喜歡觀察生活的碎片,喜歡在不知前因後果的情況下拍下驚鴻一瞥的生活點滴,穿梭在巴黎和華沙兩個城市間,他感受到其間微妙的神秘力量,他將這種冷靜、敏感、細膩融入在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之中,在鏡頭平緩的推拉間那種悲感撲面而來。藉由他高超的表現技藝,深邃的思考緯度令得影片被讚為是一部“以女人的觀點、以她的感性、她的世界觀為經緯的女性電影”。
奇士勞斯基逝世二十週年《雙面薇若妮卡 經典數位修復》重現大銀幕
《雙面薇若妮卡》是奇士勞斯基最令人著迷、大開國際知名度的經典作品,今年適逢經典大師奇士勞斯基逝世二十週年,世界各地影展、劇院都將舉行相關活動,紀念這位不朽的影壇巨擘。
2016/03/04
《雙面薇若妮卡:數位修復版》是奇士勞斯基最令人著迷、大開國際知名度的經典作品,並獲得當年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人道主義精神獎,以及當年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電影透過繁複細緻的光影多重隱喻國族、生命、認同、愛與人性,引人反覆追索,伊蓮雅各一人分飾兩角的演技令人心碎動容,她並以此片奪得坎城影后,進而受到國際影壇的注目。
一向關注道德與精神哲學議題的奇士勞斯基,隨後推出的「藍白紅三部曲」用法國國旗從左到右的三種顏色所代表的政治理念:自由、平等和博愛來闡述他的電影,被譽為電影史上的不朽之作,並被許多影評家認為是電影界的巔峰。
《雙面薇若妮卡:數位修復版》故事講述波蘭與法國,兩個同名薇若妮卡的女子互不相識,卻都擁有音樂天賦,年齡相仿、長相相似,甚至都有致命的心臟宿疾。神秘難解的命運將她們彼此緊密維繫,彷彿同樣的靈魂一生為二,互相交換死生蛻變。她們不僅是幾乎一模一樣的人,還是冥冥中能夠互相感應的人。波蘭的薇若妮卡曾對自己的父親說:「我有種奇特的感覺,我在這世上並不是孤單一人的。」;法國的薇若妮卡也說著類似的話:「我覺得自己好像同時活在兩個地方,總該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暗示著,這兩條生命彼此平行依存,卻未曾真正相遇。
《雙面薇若妮卡:數位修復版》即將於3月25日在台上映,而《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 的經典數位修復會在7月22日與大家見面。
★《雙面薇若妮卡》榮獲坎城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最佳影片、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華沙國際電影節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等。
◎作品解說
奇士勞斯基的電影,對世界各地的影迷來說,一直有種莫名的強烈吸引,他不必講太多,只要幾個鏡頭,就足以讓人五體投地;這種吸力的強度,就跟他在電影中所傳達的機緣神秘一樣迷人且意喻深長。以命運、抉擇為主題的電影,如果要談得神秘,容易陷入深奧難解或枯燥無聊的陷阱,對奇士勞斯基來說,卻從來不是問題;在《雙面薇若妮卡》一片中,他以《1966年有兩個叫薇若妮卡的女孩同時出生在法國和波蘭,當她們兩歲的時候一個被爐子燙傷了,而另一個手正伸向爐子時,突然縮了回來,儘管那時她並不知道會燙傷自己。》這段簡單的描述,就道破了全片要旨。
自《十誡》開始,就與奇士勞斯基電影音樂密不可分的普雷斯納(Zbigniew Preisner),在《雙面薇若妮卡》中同樣舉足輕重。兩個薇若妮卡都喜歡音樂,甚至當中的一位還選擇了聲樂作為志業,儘管她的職涯時間短暫,唱過的歌卻從此在影迷心頭間繚繞不斷,這首以但丁《神曲》天堂篇“邁向天堂之歌”為詞、普雷斯納以虛擬荷蘭作曲家范‧丹‧巴登梅爾(Van den Budenmayer)為名所作的曲,讓波蘭的薇若妮卡唱到聲嘶力竭,帶觀眾一起去到了天堂,至今沒有人回來過。
Krzysztof Kieślowski’s international breakthrough remains one of his most beloved films, a ravishing, mysterious rumination on identity, love, and human intuition. Irène Jacob is incandescent as both Weronika, a Polish choir soprano, and her double, Véronique, a French music teacher. Though unknown to each other, the two women share an enigmatic, emotional bond, which Kieślowski details in gorgeous reflections, colors, and movements. Aided by Slawomir Idziak’s shimmering cinematography and Zbigniew Preisner’s haunting, operatic score, Kieślowski creates one of cinema’s most purely metaphysical works. The Double Life of Véronique is an unforgettable symphony of feeling.
獎項
坎城電影節(1991;第44屆) 獲獎:3 提名:1
獲獎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奇士勞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主競賽單元-最佳女演員獎 依蓮雅各 Irène Jacob
·費比西獎-主競賽費比西獎 奇士勞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提名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奇士勞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