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1935778259
se Ingmar Bergman 英格瑪·柏格曼

作品表

2003 夕陽舞曲 Saraband ( 編劇 演員 ) 85歲

1997 空虛和無法呼吸 Lamar och gör sig till  79

1984 卡琳的面孔 Karins ansikte  66

1984 排演之後 After the Rehearsal  66

《芬妮與亞歷山大》| 1982 | 法國/瑞典/西德 | 英格瑪·伯格曼  64

1980 傀儡生活 Aus dem Leben der Marionetten (又譯為《木偶生命》) 62

《秋光奏鳴曲》| 1978 | 瑞典/西德/法國 | 英格瑪·伯格曼  60

1977 蛇蛋 The Serpent's Egg (又譯為《噩兆》) 59

1976 面對面 Ansikte mot ansikte  58

1975 魔笛 Trollflöjten (TV)  57

1973 婚姻生活 Scenes from a Marriage (Scener ur ett aktenskap) ( 導演 編劇 ) 55

1972 哭泣與耳語 Cries and Whispers ( 導演 編劇 ) 54

1971 接觸 Beröringen  53

1969 激情 En Passion (又譯為《安娜的激情》、《安娜的情慾》或是《情事》) 51

1969 儀式 Riten  51

1968 羞恥 Shame ( 導演 編劇 ) 50

1968 狼的時刻 Hour of the Wolf ( 導演 編劇 ) 50

1967 刺激 Stimulantia 中的其中一段〈Daniel〉 49

《假面》| 1966 | 瑞典 | 英格瑪·伯格曼  48

1964 這些女人 För att inte tala om alla dessa kvinnor  46

1963 沉默 The Silence  45

1961 穿過黑暗的玻璃 Through a Glass Darkly ( 導演 編劇 ) 43

《處女之泉》The Virgin Spring | 1960 | 瑞典 | 柏格曼 42歲 | CC#321  42

1960 魔鬼的眼睛 Djävulens öga  42

1958 生命的邊緣 Nara livet ( 導演 編劇 ) 40

1958 魔術師 Ansiktet (又譯為《面孔》) 40

《野草莓》| 1957 | 瑞典 | 英格瑪·伯格曼  39

《第七封印》| 1957 | 瑞典 | 英格瑪·伯格曼  39

1955 夏夜微笑 Sommarnattens leende  37

1955 秋日之旅 Kvinnodröm  37

1954 愛的一課 En Lektion i kärlek (或譯為 戀愛課程)  36

1953 裸夜 Gycklarnas afton (又譯為《鋸屑與金箔》或《小丑之夜》)  35

《莫妮卡》| 1953 | 瑞典 | 英格瑪·伯格曼 35

1952 女人的秘密 Kvinnors väntan (又譯為《等待的女人》或《女人的期待》)  34

1951 夏日插曲 Sommarlek (又譯為《夏日戀曲》)  33

1950 不能在此發生 Sånt händer inte här (又譯為《高度緊張》)  32

1950 喜悅 Till glädje (又譯為《歡樂頌》)  32

1949 饑渴 Törst (又譯為《三段奇怪的愛》或《三個陌生的情人》)  31

1949 牢獄 Fängelse  31

1948 停靠港 Hamnstad (又譯作《港口的呼喚》或《愛慾之港》)  30

1948 黑暗中的音樂 Musik i mörker  30

1947 開往印度之船 Skepp till India land  29

1946 雨中情 Det regnar på vår kärlek  28

1946 危機 Crisis ( 導演 編劇 )28

1944 折磨 Frenzy ( 編劇 ) 26

柏格曼4柏格曼3柏格曼2

柏格曼1

英格瑪·柏格曼(瑞典語:Ernst Ingmar Bergman,1918年7月14日-2007年7月30日),瑞典電影、劇場、以及歌劇導演。他出生於一個路德會傳敎士的家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七封印》(het Sjunde inseglet,1957年)與《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1957年)。柏格曼從他對人類狀態的探索中,發現了憂鬱與絕望,同時也發現喜劇與希望。除了導演之外,柏格曼也為他大多數的電影作品撰寫劇本。他被譽為近代電影最偉大且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

他導演過62部電影,多數自行編劇,也導演超過170場的戲劇。他所喜愛合作的國際知名演員有麗芙·烏曼與馬克斯·馮·賽多。他大部分的電影都取景自故鄉瑞典,主題多是冷酷的,處理痛苦與瘋狂。

柏格曼活躍了超過60年,但他的事業在1976年受到嚴重挫折,當時他被指控逃漏所得稅。在一場拙劣的刑事偵查之後,他終止一系列待完成的製作,關閉他的工作室,並且自我放逐至德國八年。

fx_fise90469772_0002

生平

英格瑪·柏格曼的父親,艾瑞克·柏格曼,拍攝於斯德哥爾摩著名的教堂Hedvig Eleonora Church

英格瑪·柏格曼出生於瑞典的烏普薩拉。父親艾瑞克·柏格曼是路德會丹麥派的牧師,後來成為瑞典國王的專屬牧師;母親是女演員卡琳·艾葛伯隆(Karin Åkerblom或Karin Bergman)。關於宗教的形象與討論圍繞著他的成長。他的父親是相當保守的教區牧師,也是個嚴父:英格瑪曾因為像尿濕床這樣的過錯而被鎖在黑暗的衣櫥中。「當父親在講壇上傳道,群眾在禱告、歌頌或聆聽時,」英格瑪·柏格曼在他的自傳《魔燈》(Laterna Magica)之中寫到:

“ 我沉浸在教堂的神秘世界之中:矮拱門、厚牆、永恆的氣味,陽光在牆上、天花板上的中世紀圖繪、雕刻上顫動著。一個人的想像力所能企望的,那裡都有──天使、聖徒、龍、先知、惡魔、人。”

雖然他在一個虔誠的路德教家庭中長大,但是柏格曼卻陳述了直到創作《冬之光》(Nattvardsgästerna,又譯為《冬日之光》)之後,才接受了他在八歲便喪失了信仰。

Ingmar 野草莓 片場(1957)

柏格曼在劇場與電影上的興趣很早就開始了:

“ 在九歲的時候,他用一整套的錫兵玩具換得一個電池式魔燈(magic lantern)式攝影機,這個改變了他一生志向的東西。他回憶說在那一年內他介由玩這一個「玩具」在家裡擁有了一個完整的私密世界。他製作他自己的場景、木偶與燈光效果,並用木偶表演,他自己做旁白演出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的戲劇作品。 ”

1934年,在柏格曼16歲的時候,被送到德國的朋友家度暑假。人們普遍相信他在威瑪出席了納粹黨的集會活動並見到阿道夫·希特勒 。之後他在自傳《魔燈》(Laterna Magica)中寫到有關他逗留在德國時,德國家庭如何把一幅阿道夫·希特勒的肖像放在他床邊的牆上的內容,並且還寫下了「多年來,我在希特勒的立場上,為他的成功而高興,也為他的失敗而悲傷」 這樣的文字。

他服了兩期五個月的義務兵役。

1937年,柏格曼進入斯德哥爾摩大學學院(後來的斯德哥爾摩大學)就讀,主修文學與藝術。他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在學生戲院中,而且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電影耽溺者」(genuine movie addict)。同一時間,一個無事實根據的牽連使得他跟他父親在後來幾年中決裂。雖然他沒有從學校畢業,他還是寫了很多的劇本,有些是歌劇,而且變成戲院裡的助理導演。當他1942年在戲院工作時,他第一次有機會執導他自己的劇本《Caspar's Death》。這齣劇交給瑞典電影行業協會的成員觀看,並且為他帶萊了一個寫電影劇本的工作。

1943年,他與愛絲·費雪結婚。

1960年代末,柏格曼在瑞典哥特蘭的法羅島生活了很長時間,並在這裡製作創作了許多電影。

p2365037824p2365037809    Sven Nykvist and Ingmar Bergman on the set of Fanny and Alexander, photographed by Jacob Forsell

逃稅指控與放逐

1976年是英格瑪·柏格曼的生命中最受創傷的一年。在當年1月30日,當在斯德哥爾摩的皇家劇院排練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的《死亡之舞》的時候,被兩個便衣警察以逃漏所得稅的罪名將其如同一個普通刑事犯般地拘捕了。柏格曼在這個事件上受到很大打擊,他遭受的恥辱導致他神經崩潰,最終因憂鬱症入院接受治療。

調查把重心集中在一筆宣稱1970年在柏格曼的瑞典公司Cinematograf與它的瑞士子公司Persona之間,總值500,000克朗的交易(子公司設立的目的大多是用在付給外國籍演員的薪資)。柏格曼在1974年被瑞典中央銀行通知之後解散了子公司Persona,並隨後提出所得報告。1976年3月23日,特別檢察官安德斯·努德納德勒(Anders Nordenadler)取消了對柏格曼的告訴,並說這樣宣稱的「犯罪」並沒有法律基礎,就相當是「控告一個人偷了他自己的車子」。瑞典國內稅務署主席Gösta Ekman將軍則為該調查辯護,說此調查已經論及重要的法律材料,並且對待柏格曼跟其他嫌疑犯一樣平等。他對柏格曼離開瑞典表示了些許遺憾,希望當調查結果表示柏格曼並沒有做錯事情之後,他能成為「更堅強」的人。

雖然告訴已經被取消,但柏格曼持續了一段時間的擔憂,害怕他再也不能回到導演工作上。他最後終於從驚嚇中恢復,但是儘管瑞典首相奧洛夫·帕爾梅與許多政治界和電影界的大人物再三請求,他還是發誓再也不在瑞典工作。他關閉了他自己在波羅的海中荒蕪的法羅島上的工作室,停止了兩部正在進行的電影拍攝計畫,並且在德國慕尼黑自我放逐。瑞典電影學院的校長哈利·舒恩估計了柏格曼自我放逐的直接損失為金額上約一千萬克朗以及喪失了數以百計的工作機會。

p2159536144 (柏格曼和媽媽)

從放逐中回歸

雖然英格瑪·柏格曼在1978年年中才從慕尼黑繼續經營事業,但是他似乎已經克服一些來自母國給他的痛苦。這年七月他回到瑞典,在法羅島慶祝他六十歲生日,並且恢復他部分在皇家劇院導演工作。為了使他的回歸增光,瑞典電影學院設立了一個新獎項─「英格瑪·柏格曼獎」(Ingmar Bergman Prize)以獎勵年度在電影製作上有傑出表現的人。

然而,他在1984年之前依然待在慕尼黑。有一個完成於2005年的法羅島對於柏格曼最後的訪談中,柏格曼提到在自我放逐的日子中傷害非常大,他實際上失去了人生中珍貴的八年時光。柏格曼於2003年12月從電影工作中退休。他在2006年10月動了臀部手術並且復原得很慢。2007年7月30日,他在睡夢中於他法羅島的家中安祥地過世,享壽89歲。另一個知名的電影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也在同一天過世。2007年8月18日,他在法羅島私人喪禮中下葬。他在該島上的墓地位置目前是個秘密。雖然他葬於法羅島,但是他的名字與生日已經在他死前數年就刻寫在斯德哥爾摩省Norrtälje自治區Roslagsbro墓園中他妻子的名字下面,代表他曾經希望葬在這裡。

p2378898183  

電影工作

世界上的許多電影工作者,包括美國的伍迪·艾倫、大衛·林奇、史丹利·庫柏力克 與勞勃·阿特曼、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波蘭導演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與南韓導演朴贊郁,都曾經說他們的電影作品深深受到柏格曼的電影影響。伍迪·艾倫說柏格曼「可能是自從電影被創造以來,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創作者」。

110949.94693873_1000X1000

電影事業

柏格曼開始他的電影工作是在1941年從事劇本寫作,但他第一個完成的主要作品是1944年他幫《折磨》(Hets,或譯《狂亂》)寫的劇本,由歐夫·荀柏格導演。除了撰寫劇本之外,他同時也獲得到這部電影作品的副導演職位。在他的第二部自傳《影像:電影在我的生命》(Images : My Life in Film)中,柏格曼敘述這個由外人執導的電影可以當作是他實際上執導的初登場。這部影片在國際上的成功使得柏格曼在一年後得到他第一次導演電影的機會。接下來的十年之中,他編寫並執導了超過一打電影,包括1949年的《牢獄》(Fängelse)與1953年的《裸夜》(Gycklarnas afton,又譯為《鋸屑與金箔》或《小丑之夜》)。

柏格曼獲得第一次國際上的成功是在《夏夜微笑》(Sommarnattens leende,或譯為《夢》,1955年)這部作品,這部影片在之後的坎城影展贏得「最佳詼諧詩意獎」(Best poetic humor)並入圍金棕櫚獎。而兩年之後,柏格曼最知名的兩部電影出爐:《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1957年)與《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1957年)。《第七封印》在坎城影展入圍金棕櫚獎並且獲得評審團特別獎;而《野草莓》則獲得1958年的第8屆柏林國際影展金熊獎。

柏格曼在之後的20年中大量製作電影。在1960年代初期,他指導了一系列探索信仰與對神的懷疑這類議題的三部曲:《猶在鏡中》(Såsom i en spegel,又譯為《穿過黑暗的玻璃》,1961年)、《冬之光》(Nattvardsgästerna,又譯為《冬日之光》,1962年)與《沉默》(Tystnaden,1963年)。1966年,他執導了《假面》(Persona),他認為這部電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而這部電影贏得一些獎項,很多的評論家都認為這是他的大師之作也是他製作的電影作品中最好的其中一部。柏格曼認為這部電影與接下來的《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又譯為《呼喊和細語》或《喊叫與耳語》,1972年 )是他兩部最重要的電影作品。在這段期間其他著名的電影作品包括《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又譯為《處女泉》,1960年)、《狼的時刻》(Vargtimmen,1968年)、《羞恥》(Skammen,1968年)與《激情》(En Passion,又譯為《安娜的激情》、《安娜的情慾》或是《情事》,1969年)。在這段時間,柏格曼也為瑞典電視台廣為製作了許多影片。兩部最有名的作品就是《婚姻場景》(Scener ur ett äktenskap,又譯為《婚姻生活》,1973年)和《魔笛》(Trollflöjten,1975年)。

在1976年柏格曼因為逃稅被逮捕之後,他發誓他再也不在自己的母國製作電影。他關閉了他在法羅島上他自己的電影工作室,並且開始自我放逐。他主要思考在美國工作的可能性,他的下一部電影作品《蛇蛋》(The Serpent's Egg,又譯為《噩兆》,1977年)是一部德美合資的電影,也是他第一部並且是唯一一部英語電影。一年之後又製作另一部英國挪威合資的電影作品《秋光奏鳴曲》(Höstsonaten,1978年)。這部影片由英格麗·褒曼主演,並且是這個時期最著名的電影之一。另一部他執導的電影作品是《傀儡生活》(Aus dem Leben der Marionetten,又譯為《木偶生命》,1980年),是一部英德合資作品。

1982年,他短暫回到他的母國並執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這部電影不像他過去的電影作品,是針對普羅大眾而拍攝,但是這部電影卻被專家批評過度膚淺且商業化。柏格曼說這部電影作品將是他最後一部電影作品,而這之後他將專注在執導劇場戲劇上面。在這之後,他寫了許多電影劇本並執導一些電視特輯。有一些之前在電視上呈現的製作作品也被轉移到劇場上演出。這樣的作品中的最後一部是《夕陽舞曲》(Saraband,或譯《薩拉邦德》,2003年),是《婚姻場景》(Scener ur ett äktenskap,又譯為《婚姻生活》)的續集。柏格曼執導這部作品時已經84歲了。

p2365037820 夏日微笑 片場(1955)

定目劇團

柏格曼發展了他自己的「定目劇團」(repertory company),建立了在他的電影作品中固定演出的瑞典演員班底,包括馬克斯·馮·賽多、碧比·安德森、哈麗葉·安德森、厄蘭·約瑟夫森、英格麗·圖林與甘納爾·布耶恩施特蘭德,這些演員都有在至少五部柏格曼的電影作品中演出。挪威女演員麗芙·烏曼在九部柏格曼的電影作品以及一部電視作品《夕陽舞曲》(Saraband,或譯《薩拉邦德》)中演出,是最後加入這個團體的成員(在1966年《假面》(Persona)拍攝時加入),最後則成為柏格曼最親密的協助者,無論是藝術上或是個人上。他們一起生了一個女兒琳·烏爾曼(1966年出生)。

英格瑪·柏格曼與跟他長期合作的電影攝影師史汶·尼克維斯特在1960年製作《猶在鏡中》(Såsom i en spegel)時的合影

在斯德哥爾摩北邊的Filmstaden片廠,是非常多柏格曼電影中內景拍攝的地方

在1953年,柏格曼開始跟他的電影攝影師史汶·尼克維斯特合作。他們兩個建立且維持良好交流的合作關係,使得柏格曼到拍攝那天前都不用擔心毎一個鏡頭的構圖。在拍攝那天早上,柏格曼通常會簡單的跟尼克維斯特說明他所希望的情境跟構圖,然後讓尼克維斯特一整天不被打斷或是被評論地拍攝,直到最後討論隔天的後製工作為止。

p2365037822  Ingmar Bergman Victor Sjöström and Bergman's daughter Lena on the set of Wild Strawberries, 1957

電影資金

根據柏格曼自己的帳目,他從未遇過資金的問題。他為此想了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他從未住在美國,所以他不會著迷於電影票房的收入;二是因為他的電影作品都是傾向於低預算的製作。舉個例來說,《哭泣與耳語》總共花費約450,000美元,而《婚姻場景》─總共六集的電視劇─只花了200,000美元。

p2159536783  On the set of Shame 1968

拍攝技巧

成為一個導演,柏格曼擁有優秀的洞察力與才華,並願意與演員互不侵犯的相處。柏格曼認為自己必須在他們身上負非常大的責任,將他們視為心理上時常受傷的合作者。他說導演必須要對演員坦承並支持,使得他們可以在他們的表演工作上表現到最好。柏格曼鼓勵青年導演不要執導任何沒有「意念」(message)的電影作品,而是要等待「意念」的出現之後才執導,總有一天就可以承認他自己不是每次都能確定他電影作品中「意念」的呈現。

柏格曼通常自己寫他電影作品的劇本,在真正下筆書寫之前會構思數個月甚至數年,他認為下筆的這段時間是稍微有點冗長且乏味的。他早期的電影作品結構非常的精密嚴謹,這些劇本都是來自於他自己撰寫或是與其他作者合作寫成的。柏格曼敘述他晚期的電影作品說,當重大場合時,他的演員會希望作一些跟他原本所期待不一樣的表現,他會讓他們自由發揮;而如果限制他們的發揮,這樣的結果往往都是一場災難。隨著他的電影生涯的進展,柏格曼增加讓他的演員們即興演出他們的對白。在他最後幾部電影作品中,他只寫下關於某個場景的意念訊息,而允許他的演員們決定確實的對白。

當觀看日誌時,柏格曼非常著重批判而非情感的重要性,他說他不會問自己這部作品是好還是壞,而是問自己這部作品已經足夠了,還是還需要重拍。

p2057489488  2006年,李安到瑞典法羅島看望偶像英格瑪•伯格曼。

題材

他的電影作品通常在處理失敗、孤獨與信仰的存在問題,他的電影作品也傾向直接表現而非明顯的形式化。柏格曼最知名電影中的其中一部作品《假面》,就是在柏格曼作品中同時包含存在主義與前衛風格的傑出作品。

雖然他電影作品中討論的議題是理智的,性慾的處理在他大部分的電影作品中依然十分的明顯突出,不管是中世紀的瘟疫(如《第七封印》),或是20世紀初期烏普薩拉的上層階級家庭生活(如《芬妮和亞歷山大》),或是當代的社會異化問題(如《沉默》)等等皆是如此。他電影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通常比男性角色碰觸到更多的性議題,而且她們並不害怕去公開表示這樣的議題,有時候會用非常驚人明顯的方式公開(如《哭泣與耳語》),這樣的形式也建立了柏格曼電影作品的風格。1960年時代雜誌將他選入封面人物,他則在封面故事中稱自己這樣的風格為「影像的魔術師」(the conjurer)。在《花花公子》雜誌1964年的專訪中,他說到:「...性愛的表現形式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我一點都不想只拍純粹理智的電影。我希望觀眾們可以去感受,去感覺我的電影作品。這個對我來說比起他們去理解我的電影作品來的更為重要許多。」柏格曼說,電影是他索求無度的情婦。而一些在他電影作品中主演的女演員後來也變成他真實生活中的與電影創作上雙重的情婦。

愛情——瘋狂的、挫敗的、不明說的、厭惡的——是他許多電影作品的討論主旨,這樣的風格也許是從《冬之光》開始的。他說,在這些電影作品中,他「將牧師所缺乏的信仰與他之前情婦的競爭作對比,將她的怨恨帶點宗教色彩,去幫助他透過凡人的愛情去了解精神心靈上的辯解。」

p697923170  

柏格曼對電影生涯的內省

當被問到關於他的電影作品時,柏格曼說他把《冬之光》、《假面》與《哭泣與耳語》視為表現最好的作品;但是在2004年所作的訪談之中,柏格曼說他覺得他自己的電影作品令人沮喪,他再也不能夠觀賞它們。 在這些電影作品中,他說,他設法做到使表現手法可以推展到極限。

當他指責那些評論家把他的三部電影作品(《猶在鏡中》、《冬之光》與《沉默》)當作是已經安排好的三部曲,他說他沒有預設要把這三部作品連結在一起,而且他也看不出這三部作品有什麼共同的中心思想,這樣的言論反駁了柏格曼在1964年自己寫下的電影簡介,當時他把三部電影的劇本出版在同一冊書上時說:「這三部電影處理簡約的問題。《猶在鏡中》確實贏得讚賞。《冬之光》確實深入人心。《沉默》是神的沉默,否定的銘刻。因此,它們可以組成一個三部曲。」標準收藏版公司認為這三部電影作品是三部曲,因為他們把這三部電影製成三片DVD,然後做成一個合輯發行。

值得一提的是柏格曼如同許多有創意的藝術家一樣,有時候傾向於用概括的方式來描述自己,即使在他自己的作品上也是如此,而且在許多場合中─例如在訪談集《柏格曼論柏格曼》(Bergman on Bergman)裡面─他敘述說《沉默》意指宗教問題變成他電影作品中主要的關注焦點這樣的時期的結束。

p1100194071  

劇場工作

雖然柏格曼通常都因他在電影藝術上的貢獻而廣為知名,但是他終其一生也是一個非常活耀且多產的劇場導演。他畢業後的第一部工作是擔任斯德哥爾摩一個劇場的儲訓導演。他26歲時變成赫爾辛堡城市劇院的劇場總監,也是當時歐洲最年輕的劇場總監。他在赫爾辛堡停留了三年,之後在1946年到1949年之間成為哥特堡城市劇院的導演。

他在1953年成為馬爾默城市劇院的導演,並且連任了七年。許多他電影作品之中知名的演員也都是他在劇場一起合作的夥伴中挖掘出來的,而且在他1960年代的電影作品中演出的「柏格曼團隊」(Bergman troupe)裡面的很多人都是出身於馬爾默城市劇院。他在1960年到1966年期間在斯德哥爾摩的皇家劇院擔任導演,並在1963年到1966年之間擔任皇家劇院的總監。

在他因為逃稅事件離開瑞典之後,他在1977年至1984年期間成為德國慕尼黑的慕尼黑居民劇院的導演。他直到1990年代依然活耀於劇場界。

p2317496586  和當時的妻子Ingrid von Rosen在巴黎法蘭西島 (1976)

家庭生活

柏格曼結了五次婚:

1943年3月25日 – 1945年,與愛絲·費雪,編舞家與舞者(離婚)子女:

妮娜·柏格曼,女演員,1943年出生.

1945年7月22日 – 1950年,與Ellen Lundström,編舞家與電影導演 (離婚) 子女:

艾娃·柏格曼,電影導演,1945年出生

Jan Bergman,電影導演(1946年─2000年)

雙胞胎Mats Bergman與安娜·柏格曼,皆是演員與電影導演,1948年出生

1951年 – 1959年,與Gun Grut,記者 (離婚) 子女:

Ingmar Bergman Jr,飛機機長,1951年出生

1959年 – 1969年,與凱比·拉雷特, 鋼琴家 (離婚) 子女:

丹尼爾·柏格曼,電影導演,1962年出生

1971年11月11日 – 1995年5月20日,與伯爵英格莉·馮·羅森(或Ingrid Karlebo) (鰥居) 子女:

瑪莉亞·馮·羅森,作家,1959年出生

前四次婚姻都是因離婚而結束,最後一次婚姻則是因妻子死於胃癌而結束。

他也跟女演員麗芙·烏曼生了作家琳·烏爾曼。所以,柏格曼總共有九個子女。只有其中一個小孩的母親未跟他結過婚。在他和瑪莉亞·馮·羅森的母親結婚時,她已經有12歲大了。

除了他的婚姻之外,柏格曼還有與哈里特·安德森有親密關係。  

p2365037810  Ingmar Bergman and the shark from the movie Jaws directed by Steven Spielberg, photographed by John Bryson, 1975

瑞典的國寶級編導,20世紀電影大師之一。將電影藝術帶進深不可測的內心世界,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豐富的視覺意象、閃回和極端特寫等手法,展現心靈深處的憧憧幽影,以及人和上帝或人和死亡的關係。從50年代開始,作品接二連三榮獲國際大獎。 1987年出版自傳。

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出生於瑞典烏普薩拉一個具有濃厚宗教氣氛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虔誠的路德教徒,Bergman的童年並不自由,充斥了殘酷和壓抑,父親對他嚴厲的態度讓他在之後的創作之路上一直滲透淡淡的苦難。

1937年,伯格曼進入斯德哥爾摩大學攻讀文學和藝術史,莎士比亞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戲劇作家的作品給了他最初的靈感和啟示,1944年,年僅26歲的他寫出人生第一個電影劇本《折磨》,劇本以校園生活為題材,糾纏了專制和壓迫,後50年代初,他的作品已經豐盛,《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術師》,一系列經​​典讓他迅速躋身世界名導行列。

伯格曼喜歡在電影中討論生活於靈魂,他開創了很多藝術表現手法,比如運用複雜的電影語言手段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比如用室內心理劇的結構形式,在看似狹小的空間裡展示人的內心無比廣闊的時空變幻。

雖然伯格曼的電影總是相關苦難,而在他的電影最後,往往透露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1981年,他拍攝了電影《芬妮與亞歷山大》,這部陣容超級強大,記錄了他以往電影所有元素的電影,成為他電影人生的結尾,也為他的藝術傳記畫上完美句號。

p2365037805  Elliott Gould and Ingmar Bergman on the set of The Touch, 1971  

出生日期:1918-7-14(瑞典烏普薩拉)

去世日期:2007-7-30(瑞典法羅群島)

173_094_w_original

Ingmar Bergman

The Swedish auteur began his artistic career in the theater but eventually navigated toward film—"the great adventure," as he called it—initially as a screenwriter and then as a director. Simply put, in the fifties and sixties, the name Ingmar Bergman was synonymous with European art cinema. Yet his incredible run of successes in that era—including The Seventh Seal, Wild Strawberries, and The Virgin Spring, haunting black-and-white elegies on the nature of God and death—merely paved the way for a long and continuously dazzling career that would take him from the daring “Silence of God” trilogy (Through a Glass Darkly, Winter Light, The Silence) to the existential terrors of Cries and Whispers to the family epic Fanny and Alexander, with which he “retired” from the cinema. Bergman died in July 2007, leaving behind one of the richest bodies of work in the history of cinema.

p2365037769  Ingmar Bergman by Irving Penn, 1964

獲獎

奧斯卡金像獎

1971年,柏格曼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俄文·撒爾伯格紀念獎(The Irving G. Salberg Memorial Award)他的電影作品中有三部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外語片獎:《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於1961年獲獎;《猶在鏡中》(Såsom i en spegel)於1962年獲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獲獎

入圍最佳原創劇本獎:《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於1960年

入圍最佳原創劇本獎:《猶在鏡中》(Såsom i en spegel)於1963年

入圍最佳原創劇本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4年

入圍最佳影片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4年

入圍最佳導演獎:《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4年

入圍最佳導演獎:《面對面》(Ansikte mot ansikte)於1977年

入圍最佳原創劇本獎:《秋光奏鳴曲》(Höstsonaten)於1979年

入圍最佳原創劇本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

入圍最佳導演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4年

坎城影展

獲得最佳詼諧詩意獎:《夏夜微笑》(Sommarnattens leende),於1955年獲獎

入圍金棕櫚獎:《夏夜微笑》(Sommarnattens leende)於1955年

獲得評審團特別獎:《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於1957年獲獎

入圍金棕櫚獎:《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於1957年

獲得最佳導演獎:《生命的邊緣》(Nära livet),於1958年獲獎

入圍金棕櫚獎:《生命的邊緣》(Nära livet)於1958年

獲得特別推薦獎(Special Mention):《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於1960年獲獎

入圍金棕櫚獎:《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於1960年

獲得技術大獎(Technical Grand Prize):《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於1972年獲獎

獲得棕櫚之手獎(Palm of Palms),於1997年獲獎

獲得天主教人道精神獎(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為他全部的電影作品而頒發的特別獎,於1998年獲獎

柏林影展

獲得金熊獎:《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於1958年獲獎

獲得天主教人道精神獎(OCIC Award):《猶在鏡中》(Såsom i en spegel),於1962年獲獎

入圍金熊獎:《猶在鏡中》(Såsom i en spegel)於1962年

威尼斯影展

入圍金獅獎:《黑暗中的音樂》(Musik i mörker)於1948年

獲得Italian Film Critics Award:《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於1958年獲獎

獲得評審團特別獎:《面孔》(Ansiktet),於1959年獲獎

入圍金獅獎:《面孔》(Ansiktet)於1959年

獲得生涯金獅獎(Career Golden Lion),於1971年獲獎

獲得威尼斯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芬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於1983年獲獎

電影旬報賞

獲得最佳外語片導演獎:《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於1962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獎:《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於1962年獲獎

獲得最佳外語片獎:《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於1963年獲獎

p2365037773  Ingmar Bergman on the set of Cries and Whispers, photographed by Bo-Erik Gyberg 1972

相關電影介紹

2012 柏格曼的繆思情緣 Liv & Ingmar ( 演員 )
p2018172357

影片回顧了瑞典大師英格瑪·伯格曼與挪威女演員麗芙·烏曼之間的情感與合作關係,主要是通告烏曼的視角講述,並且公開了一些來自伯格曼本人的文字和書信。

麗芙·烏曼是挪威人,出生於二戰前夕的日本,父親和祖父先後在戰爭中死去,她的童年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恐懼和悲傷。一九六五年夏天,法羅島。伯格曼四十七歲,烏曼二十七歲。他們在島上拍攝《假面》(Persona),公認的伯格曼的最神秘的電影。當時麗芙·烏曼是個已婚女人,丈夫是個精神病醫生。英格瑪·伯格曼則結過四次婚,有七個子女。從一開始,《假面》的另一個女主角,比比·安德森就試圖告訴麗芙:遠離這個男人。十年前的夏天,她和麗芙一樣,曾經墮入伯格曼的情網。

p2132058719

英格瑪·伯格曼曾經說過:我們從來沒有在法律上結過婚,但我在遠離塵埃的法羅島上造那座房子,是打算和麗芙永遠廝守的。其時,我甚至忘了問麗芙願不願意,我後來也沒有問過她。 1977年,麗芙出版她的自傳《變》(Changing),我才了解了一些她當時的想法。當年,她應特魯爾(Jan Troell)之邀去主演​​《移民》(The Emigrants),從此再沒有回來。

麗芙離開法羅島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有一半的記者在問:他們怎麼了?當事人一聲不吭,報界只好幾十年如一日地從我們繼續合作的片子裡尋仇覓恨:1972年的《喊叫和耳語》,1973的《婚姻場景》(Scenes from a Marriage),1976年的《面對面》(Face to Face),1978年的《秋天奏鳴曲》(Autumn Sonata)以及2000年的《背棄》(Faithless)。 2007年,伯格曼與世長辭。

當《麗芙與英格瑪》的製片人找到麗芙·烏曼時,她很明確地說“不”。 “之​​後製片人又找到我,我還是拒絕。'至少你可以下到餐館裡面和候著的導演見上一面吧',我去了,但肯定自己不會同意”,烏曼表示,“但是我去了,他說服了我。他(導演)是個慷慨的人,讓你不忍心拒絕。而且他給出的理由出乎我的意料。他讓我以一種全新和充滿啟發性的方式來回顧我生命中曾經最重要的​​時光。在某種程度上——它改變了我對過去的記憶”。  

fx_flen82327430_0002

影片導演迪拉吉·阿柯卡爾來自印度,畢業於建築系,中途改行進入電影界,《麗芙與英格瑪》是他執導的首部長片。 “這段關係(麗芙與英格瑪)十分特殊,在當中有某種神聖的東西”,阿柯卡爾表示。 “當讀到了伯格曼的書信,我更加確信自己的感受——在他們之間,有著太多的愛,關懷與友誼”,伯格曼曾經寫道“我們讓彼此活下去,即使是痛苦又有什麼關係麼?”。而在烏曼看來,伯格曼給她最大的禮物是:“只有他能'看見'我。每個人都希望被人看見。特別是當你年老時,只能看見彼此零碎的部分。但伯格曼看到了完整的我。儘管發生過很多事情,我從來沒有真正害怕過他。他也知道我能夠理解他。我們從彼此身上學到了很多。”

“在我們合作的電影當中,《婚姻生活》對我意義最大,影片的主人公有很多我自己的影子,是關於一位逐漸成熟和改變了的女人。這裡面沒有男性沙文主義,相反他的其他一些劇本很明顯能夠看出來是出自男性之手。”

“我也很慶幸自己執導了《私人告白》(注:伯格曼擔任了編劇),這是伯格曼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之一。還有《背信》一片,曾經讓他非常生氣,因為我們在一些事情上意見不合,他堅持這不是他想要的。他恨他們——但我還才是導演。”

2004 柏格曼三重奏:劇場、電影、法羅島 Ingmar Bergman - Theatre, Film and Faro Island ( 演員 )
477_box_348x490_original  

一部關於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的珍貴紀錄片。

紀錄片從組成這位偉大藝術家的三個面向開啟,娓娓道出柏格曼與電影、劇場與法羅島之間的三角關係,穿插導演自身對於事物與影片的思考,甚至用上了慣常在柏格曼電影當中出現的字體,讓觀眾自然而然地進入他時而孤絕、時而憤怒、時而詼諧與豐盛的電影世界。大師難得的自我剖析,親身闡釋「何謂伯格曼」,不可錯過的影癡級佳作!

Film_477_BergmansIsland_original

Just four years before his death, legendary filmmaker Ingmar Bergman sat down with Swedish documentarian Marie Nyreröd at his home on Fårö Island to discuss his work, his fears, his regrets, and his ongoing artistic passion. This resulted in the most breathtakingly candid series of interviews that the famously reclusive director ever took part in, later edited into the feature-length film Bergman Island. In-depth, revealing, and packed with choice anecdotes about Bergman’s oeuvre, as well as his personal life, Nyreröd’s film is an unforgettable final glimpse of a man who transformed cinema.

1962 Ingmar Bergman Makes a Movie
5b988fa4-7d60-470a-9746-e1ae052125b3_500  

導演: Vilgot Sjöman

Vilgot Sjöman和瑞典電視台的一名工作人員在《冬日之光》的拍攝過程中跟隨英格曼,並且製作了這部記錄片,共有五部分,包括:佈景搭建、排練、電影剪輯、和英格曼及演員工作人員的幕後訪談、觀眾對這部影片的反響。

BergmanMakesmovie_w_original

The year is 1961 and Ingmar Bergman is making a movie. While planted on the scene as apprentice to Bergman, Vilgot Sjöman (director, I Am Curious–Yellow, 1967), suggests to Swedish Television that they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record with the acclaimed director. In August, Sjöman and the television crew begin to capture what would become a comprehensive five-part documentary on the making of Winter Light, offering views of script development, set construction and lighting, rehearsals and editing, as well as intimate conversations with Bergman and members of his cast and crew. Footage from the film’s Swedish premiere delivers immediate audience reactions and the critics’ reviews the following day. Originally recorded on 16mm film, the television series Ingmar Bergman Makes a Movie is presented here in its entirety for the first time outside of Sweden.

p2260284324  

導演作品介紹

2003 夕陽舞曲 Saraband 

p2037301442

這部影片是已經八十五歲的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為他1972年拍攝的電影《婚姻場景》拍攝的續篇。影片用細膩而精煉的方式對三代人內心的痛苦和不安進行了描述,影片的人物關係全部用雙人對話這種人物單位最小的方式呈現,但影片真正的主人公是恩里克死去的妻子。片名“薩拉邦德”是一種源自西班牙的古代舞曲,嚴肅、緩慢而沉重。卡琳拉在影片中一直在彈奏它,它意味著父女關係的和解。影片以在伯格曼電影中難得一見的溫暖的曲調結束,而回憶的痛苦在相擁中都已然泯滅。而厄蘭·約瑟芬和麗芙·烏爾曼作為同伯格曼一樣歷經風霜的演員與影片和諧無隙。

p457008113

1997 空虛和無法呼吸Lamar och gör sig till

100857.47017566_270X405X4  

本片為英格瑪·伯格曼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電視電影,1998年在坎城電影節上的“一種關注”單元進行了展映。

1984 排演之後 After the Rehearsal

s2337651

本片為電視台所拍,具有濃厚的話劇色彩。這是伯格曼自我剖析最犀利的作品,也是對中國所謂“潛規則”的絕妙詮釋。

《芬妮與亞歷山大》| 1982 | 法國/瑞典/西德 | 英格瑪·伯格曼 

p1528613061031112.42368257_620X620

1980 傀儡生活 Aus dem Leben der Marionetten (又譯為《木偶生命》)

s3618154

影片是對心理扭曲的刻畫,對婚姻的意義和男性的精神道德危機有著詰問和探究。不適合初級影迷,但伯格曼的發燒友能夠心領神會。

《秋光奏鳴曲》| 1978 | 瑞典/西德/法國 | 英格瑪·伯格曼 

60_box_348x490_original  

1977 蛇蛋 The Serpent's Egg (又譯為《噩兆》)

012910.66078695_270X405X4  

伯格曼在逃稅時拍攝的一部失色之作,講述一個發生在20年代德國的犯罪故事。電影探討了一個在大恐慌的背景下(有暗喻納粹之意),人的道德意識隨著社會秩序的崩潰和人性價值的墮落而扭曲迷失,對人類自身的私慾和貪婪造成的不可逆轉的人性悲劇和失根思想也有表述,但顯得結構鬆散,色調過於灰暗。卡拉丁完全不合適出演片中角色。

 

1976 面對面 Ansikte mot ansikte

s6879756

跟很多伯格曼作品一樣,本片的氣氛十分沉重,會令人看得渾身不舒服,因為它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來對現代社會中的女性性心理和性慾望進行剖析,而且片中有導演營造的大量夢境來烘托女主角的潛意識。主角的表演以及攝影值得稱道。本片原版是為電視台拍攝的四集電視劇。

 

1975 魔笛 Trollflöjten (TV)

71_box_348x490_original

影片除了舞台鏡頭,還加入不少觀眾的反應鏡頭和幕後機關的解密鏡頭,使得故事具有多重性。這種手法在港片《阮玲玉》中運用得天衣無縫。作為一部歌劇,該片的製作卻只有三流水平,唱功和舞台設計等均離國際一流相去甚遠。要欣賞這部莫扎特的傑作,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版本更值得推薦。

Film_71w_MagicFlute_original  

Ingmar Bergman puts his indelible stamp on Mozart’s exquisite opera in this sublime rendering of one of the composer’s best-loved works: a celebration of love, forgiveness, and the brotherhood of man. The Magic Flute (Trollflöjten) stars Josef Köstlinger as Tamino, the young man determined to rescue a beautiful princess from the clutches of parental evil.

 

1973 婚姻生活 Scenes from a Marriage (Scener ur ett aktenskap) ( 導演 編劇 )

scenes_cover_newbranding_348x490_original

獲1975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麗芙•烏曼提名金球獎及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原片為六部片長五十分鐘的迷你影集,系伯格曼替瑞典電視台執導,並親自剪輯成這個長度為155分鐘的電影版。全片直接、細膩而深入地探討現代中產階級夫妻的各種感情問題和衝突,相當細膩地展現了男女間複雜而難言的兩性關係。男女演員的表演都極其精彩。

Film_229w_ScenesMarriage_original  

Scenes from a Marriage chronicles the many years of love and turmoil that bind Marianne (Liv Ullmann) and Johan (Erland Josephson) through matrimony, infidelity, divorce, and subsequent partners. Shot in intense, intimate close-ups by master cinematographer Sven Nykvist and featuring flawless performances, Ingmar Bergman’s emotional x-ray reveals the intense joys and pains of a complex relationship.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is proud to present both the three-hour U.S. theatrical cut of Scenes from a Marriage and Bergman’s original five-hour, six-part television version.

 

1972 哭泣與耳語 Cries and Whispers ( 導演 編劇 )

101_box_348x490_original  

迷濛的城堡中,重病垂危艾格妮自知離死期不遠,不斷地回憶起童年的往事,忍受身體與心靈的煎熬。兩個妹妹雖然在一旁守護,卻也各自面臨著不同的心理掙扎,外遇、情慾、冷漠與自殘,唯有自小一起長大的女僕,忠實守護直到最終,在這個充滿呻吟哭泣和秘密耳語的庭園,陪伴世人走向盡頭的,只有絕對的死亡與絕對的孤獨。

《哭泣與耳語》原本只是柏格曼腦中揮之不去的一個畫面:身穿白衣的女人們,在紅色的房間裡走動徘徊,神秘耳語。彷彿要回應自己心底的執念與呼喚,單一畫面於是成了這部柏格曼作品中色彩、情緒最為濃烈飽滿的代表。全片於瑞典近郊的泰克辛堡拍攝完成,寬廣的腹地提供了影片豐沃的視覺景觀,也展現柏格曼在細節構圖方面絕佳的精準掌控。

882505b9-214d-46d1-956b-bbb127f9057d_500  

「這是獻給我母親的作品」柏格曼曾坦言《哭泣與耳語》中的四位女主角,其實都是部份母親形象的化身,美麗天真的瑪利亞,嚴厲世故的凱琳、提供寬厚溫暖安慰的安娜以及在苦痛深淵裡掙扎垂死的艾格妮,透過四種女性樣貌的再現,在她們溫柔的撫慰、扭曲的恐懼、流連的慾望、純真的信仰之間,柏格曼不但萃取濃縮了個人對母親和女性的思考,藉由艾格妮受困於生與死之間的漫長歷程,也描繪出「死亡」另一種的真正本質的形象,不多不少、不濫情亦不簡化,直視殘酷猙獰本身的具體樣貌。

(以上來自光點)

Film_101w_CriesWhispers_original

This existential wail of a drama from Ingmar Bergman concerns two sisters, Karin (Ingrid Thulin) and Maria (Liv Ullmann), keeping vigil for a third, Agnes (Harriet Andersson), who is dying of cancer and can find solace only in the arms of a beatific servant (Kari Sylwan). An intensely felt film that is one of Bergman’s most striking formal experiments, Cries and Whispers (which won an Oscar for the extraordinary color photography of Sven Nykvist) is a powerful depiction of human behavior in the face of death, positioned on the borders between reality and nightmare, tranquillity and terror.

 

1969 儀式 Riten

012826.47740652_270X405X4  

伯格曼的一部電視電影。電影帶有強烈的象徵意義,明顯是要通過藝術家與法官的糾纏來象徵藝術語言的創作和更新必須與壓製藝術的黑暗勢力和專制制度進行決裂和爭鬥,但新的藝術方式的誕生又必須熬過陣痛期。電影十分晦澀難懂,不容易被人接受。

 

1969 激情 En Passion (又譯為《安娜的激情》、《安娜的情慾》或是《情事》)

p1202791768

本片描述一名離了婚的中年男人在小島上過著隱士般的生活,整天夢想著一個不明身份的女子,後來兩個分別有著悲傷戀情的女人先後闖入了他的世界。本片是部十分隱晦和複雜的心理片,兩個女主角的關係猶如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沉默》與《假面》一樣不可分割,色彩在片中發揮了重要的象徵作用,對柏格曼作品沒有興趣的觀眾會感覺本片十分沉悶乾澀。

 

1968 羞恥 Shame ( 導演 編劇 )

001729.26380796_270X405X4  

伯格曼針對現代社會的烽火連天作出抨擊,因為戰爭使人性受到污染而使人做出可恥的行為。影片的風格較伯格曼的其他作品稍顯激烈。

時值遠方中南半島的炮火聲隆隆,前作《假面》也被評論者刻意解讀為「反戰電影」。於是,柏格曼乾脆拍了一部真正的「戰爭電影」。

那是一場不知從何而來、分不清立場與信仰的內戰,麥斯馮西度和麗芙烏曼所飾演的夫妻,在他們工作的交響樂團解散後,避居小島,過著「無政治」的樸實生活。但當戰爭開始崩毀他們週遭單純的世界,當權力與金錢開始侵入他們的婚姻,當存活的慾望變成眼前生命僅有的目標,他們的內心也跟著變得扭曲潰散,這時,絕望才真正地出現。

原本命名為《羞恥之夢》、這部柏格曼曾自認為「拍得很好」的作品,在他後來回顧時,卻覺得只是半部傑作:因為前半部揭露現實戰爭殘酷面時,顯得過於冗長無力,直到戰事似乎平息,內在殘酷與病態的惡夢開始佔據銀幕時,整部電影才又回到柏格曼最熟稔的題材與調性上。

柏格曼故意讓觀眾無法理解這場戰爭的背景,從而陷入和故事主角相同茫然、不知所措的平民處境,並以不真實如夢魘般的駭人心理轉變,虛無恍惚的頹敗死亡世界,逼現出戰爭的本質與腐蝕性。麥斯馮西度和麗芙烏曼重疊的臉部大特寫,從驚慌恐懼到荒蕪淡漠,完美地詮釋了一點一滴耗損的心靈。

(以上來自光點)

 

1968 狼的時刻 Hour of the Wolf ( 導演 編劇 )

011714.79302869_270X405X4  

柏格曼唯一的一部恐怖片。繼《假面》的巔峰之後,大師接連拍了由麥斯馮西度和麗芙烏曼主演、關於在遠方島嶼上不同生活情景的三部電影(本片、《羞恥》與《情事》)。當時一起居住在法羅島的麗芙烏曼與柏格曼,在這三部片的拍攝過程中,也共同經歷了懷孕、生產(小說家琳鄔曼)以及分手等生命大事。獲得1969年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女主角、1969年全美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

在這部片裡,已是大腹便便的麗芙烏曼,飾演名畫家麥斯馮西度的妻子,透過她的回憶,我們看到了總是夜不成眠的畫家,在他避居的島嶼上,困於回憶的侵擾與惡魔的糾纏,一步一步陷入意識混亂與精神崩潰的瘋狂境界,終於一去不返的經過。

靈感來自於畫家弗里德(Fridell)一幅關於暗室裡食人族的銅版畫,從原本構想的喜劇,到最後變成創作者自己血淋淋內在的心理剖析。影片中出現的偶戲與弄偶人、回憶中黑暗櫥櫃咬人腳趾的怪物、父親的懲罰與母親的撫慰,都來自於柏格曼真實的童年經歷。而藝術家在惡魔的夢想與妻子的現實之間拉扯,以及刻意呈現出某種病態冷淡的激情性慾(畫家與咬人的男孩,及全裸的女演員),也像是導演疼痛的懺悔與告解。

只有一刻,這部片安靜溫柔了下來,那是傀儡戲「魔笛」音樂響起的時候,柏格曼說,那旋律就像密碼,告訴我們,愛還存在。而就在拍攝偶戲的當天,麗芙烏曼與柏格曼的女兒誕生了。

(以上來自光點)

 

1967 刺激 Stimulantia 中的其中一段〈Daniel〉

短片合集,多位瑞典導演合作,包括Jorn Donner、Vilgot Sjoman、Gustaf Molander、Lars Gorling這樣的新浪潮主將,紀錄與劇情短片都有,彩色+黑白,老將帶新人模式,實際伯格曼那部愛情的感覺一般,不過其他幾部很好。7/10,推薦喜歡新瑞典電影的人看。

  “Stimulantia” is a series of shorts made by famous Swedish directors like Ingmar Bergman, Vilgot Sjoman (I’m curious - yellow), Gustaf Molander - who has Ingrid Bergman in this one - and a few others. And.. It also has a ferrari and a fan walking in Chaplin’s neighborhood and shouting questions when he sees him. There are no subs for this one, and it’s in Swedish. I don’t have a clue what its about. But hey, who does. nd who needs to when you mix nudity, Bergman, Chaplin, Ingrid and a Ferrari in the same movie.

《假面》| 1966 | 瑞典 | 英格瑪·伯格曼 

701_DF_box_348x490_original  

1964 這些女人För att inte tala om alla dessa kvinnor

011844.18704936_270X405X4  

影片將人性的醜惡,以及藝術面對的物質利誘一一呈現出來。大提琴家一直未在片中出現,電影有情節劇的樣式,但一如伯格曼的風格,探討了更深層次的道德問題

 

1963 沉默 The Silence

208_box_348x490_original

伯格曼的《信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前兩部是《穿過黑暗的玻璃》和《冬之光》),依然用強烈的象徵性來探索肉體和精神的抗爭,也是當年瑞典最賣座的電影之一。一說兩姐妹代表了感情與理性的兩位一體。全片氣氛沉鬱低調,令人有孤獨無助感。本片對白不多,而由一連串劇中人所遇到的零碎事件組合而成,其中安娜在戲院目睹鄰座有一對男女苟合的場面處理得頗為大膽。

Film_211w_Silence_original  

Two sisters—the sickly, intellectual Ester (Ingrid Thulin) and the sensual, pragmatic Anna (Gunnel Lindblom)—travel by train with Anna’s young son Johan (Jorgen Lindstrom) to a foreign country seemingly on the brink of war. Attempting to cope with their alien surroundings, the sisters resort to their personal vices while vying for Johan’s affection, and in so doing sabotage any hope for a future together.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sexually provocative films of its day, Ingmar Bergman’s The Silence offers a brilliant, disturbing vision of emotional isolation in a suffocating spiritual void.

 

1962 冬之光 Winter Light (又譯 冬日之光)

p2211593316

以冷靜有力的手法探討人際溝通,人與上帝的關係,題旨具濃厚的哲學氣息。演員的文學式台詞處理和嚴謹而富有層次的劇本則是本片的另一特色。

埃裡克森牧師在瑞典一小鎮宣揚基督的愛,認為愛是上帝存在的證明,但圍繞在他身邊發生的事卻彌漫著世界末日的氣息,因為他與人全無溝通。上承《猶在鏡中》,下啟《沉默》的《信仰三部曲》中間作品,場景集中(室內劇形式),時間短促(發生在一天內),雖然簡潔但傳遞出深刻的涵義。

英瑪.柏格曼編劇兼導演的本片,為上承穿透《黑暗的玻璃》,下啟《沈默》的三部曲中間作品。講述艾利克森牧師(岡納.貝佐斯特蘭德飾)在瑞典一小鎮宣揚基督的愛,認為愛是上帝存在的證明,但圍繞著他身邊發生的事卻彌漫著世界末日的氣息,他與人全無溝通。編導仍以冷靜有力的手法探討人際溝通,人與上帝的關係,題旨具濃厚的哲學氣息。

Film_210w_WinterLight_original  

“God, why did you desert me?” With Winter Light, master craftsman Ingmar Bergman explores the search for redemption in a meaningless existence. In this stark depiction of spiritual crisis, small-town pastor Tomas Ericsson (Gunnar Björnstrand) performs his duties mechanically before a dwindling congregation. When he is asked to assist with a troubled parishioner’s (Max von Sydow) debilitating fear of nuclear annihilation, Tomas is terrified to find that he can provide nothing but his own uncertainty. Beautifully photographed by Sven Nykvist, Winter Light is an unsettling look at the human craving for personal validation in a world seemingly abandoned by God.

 

1961 穿過黑暗的玻璃 Through a Glass Darkly ( 導演 編劇 )

p2182280101

伯格曼採用三一律的嚴謹格式,主題反映出伯格曼對自己宗教傳統的懷疑,強調人與人之間難以溝通,同樣的主題在他日後的《冬之光》和《沉默》續有討論,與本片合併成為“信仰三部曲”。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柏林影展天主教協會獎

柏格曼自言,《穿過黑暗的玻璃》可說是他個人首次嘗試以室內劇的形式創作,而這也是他與妻子合作的作品之一,在戲劇外在形式上與《假面》形成有趣的對照。在佈景舞台設計部份的講究,以及影像韻律上的精準掌控,讓本片展現出與《冬之光》、《沈默》完全不同的電影質感,他個人甚至認為,就純電影藝術的角度而言,這可說是某種新風格的開端,或是一個句點、一項結論。

片中柏格曼大量運用封閉的場景:空無一物的房間、殘破漏水的船艙,藉以比擬劇中人物心靈的封閉孤絕,再輔以低抑規律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形成憂鬱宿命的影像況味。黑白攝影巧妙捕捉了深淺層次不一的灰,霧影朦朧中,史特林堡式的戲劇象徵與表現,也更進一步貼近柏格曼對自然、上帝與自我慾望的探討。

(以上來自光點)

Film_209w_ThroughGlass_original  

While vacationing on a remote island retreat, a family’s already fragile ties are tested when daughter Karin (Harriet Andersson) discovers her father has been using her schizophrenia for his own literary means. As she drifts in and out of lucidity, the father (Gunnar Björnstrand), along with Karin’s husband (Max von Sydow) and her younger brother (Lars Passgård) are unable to prevent Karin’s harrowing descent into the abyss of mental illness. Winner of the 1962 Academy Award fo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and featuring an astonishing lead performance by Andersson, Through a Glass Darkly presents an unflinching vision of a family’s near disintegration and a tortured psyche further taunted by God’s intangible presence.

《處女之泉》The Virgin Spring | 1960 | 瑞典 | 柏格曼 42歲 | CC#321 
p2186774548

1958 生命的邊緣 Nara livet ( 導演 編劇 )

p2054821757

影片拍得很結實,有點紀錄片的味道。很細膩,但也很靜態,較沉悶。

伯格曼早期作品,講三個孕婦在產房中的一天,剖析了她們的內心世界。影片拍得很寫實,有點紀錄片的味道。本片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四位女主角也共同分享了坎城影展的最佳女主角獎。

 

1958 魔術師 Ansiktet (又譯為《面孔》)

537_box_348x490_original  

本片為伯格曼帶來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是個喜劇包裝下的隱喻式寓言故事。影片借用沃格勒的行騙過程,蘊涵了多重內在寓意。片中有不少諷刺和針砭批評家和資產階級的內容,當然也有伯格曼一向的宗教命題,對上帝的存在和人與人的真正溝通也提出詰問和懷疑。杜琳的女扮男裝(片中沃格勒之妻)所表現的英俊清秀令人驚嘆,與西多的表演同樣值得稱道。

Film_537w_Magician_original  

Ingmar Bergman’s The Magician (Ansiktet) is an engaging, brilliantly conceived tale of deceit from one of cinema’s premier illusionists. Max von Sydow stars as Dr. Vogler, a nineteenth-century traveling mesmerist and peddler of potions whose magic is put to the test in Stockholm by the cruel, eminently rational royal medical adviser Dr. Vergérus. The result is a diabolically clever battle of wits that’s both frightening and funny, shot in rich, gorgeously gothic black and white.

《野草莓》| 1957 | 瑞典 | 英格瑪·伯格曼 

139_BD_box_348x490_original  

《第七封印》| 1957 | 瑞典 | 英格瑪·伯格曼 

11_box_348x490_original  

1955 夏夜微笑 Sommarnattens leende

237_BD_box_348x490_original  

這是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一部早期愛情喜劇,拍攝手法比較輕鬆,但處理未算圓熟,笑料的經營亦不算成功。整個風格與其日後作品的乾澀艱深大相徑庭。本片曾獲坎城電影節特別獎。

Film_237W_SmilesSummerNight_original  

After fifteen films that received mostly local acclaim, the 1955 comedy Smiles of a Summer Night (Sommarnattens leende) at last ushered in an international audience for Ingmar Bergman. In turn-of-the-century Sweden, four men and four women attempt to navigate the laws of attraction. During a weekend in the country, the women collude to force the men’s hands in matters of the heart, exposing their pretensions and insecurities along the way. Chock-full of flirtatious propositions and sharp witticisms delivered by such Swedish screen legends as Gunnar Björnstrand and Harriet Andersson, Smiles of a Summer Night is one of cinema’s great erotic comedies.

 

1955 秋日之旅 Kvinnodröm

023929.20182912_270X405X4  

影片對慾望心理有所揭示,對兩性關係中屬於被動的女性價值不被承認有尖刻的反映,對女性孤立無援的處境及其身在情感漩渦的糾纏痛苦也有表現,但遠沒有伯格曼後來作品的深度。

上世紀50年代的伯格曼作品經常有強迫深刻的意味,如本片對女性夢想、痛苦、掙扎等跟男人的關係作了探討,雖然是部諷刺喜劇,但有一種焦距不准的模糊。

 

1954 愛的一課 En Lektion i kärlek (或譯為 戀愛課程)

013919.76956725_270X405X4  

在這部非常不像伯格曼的愛情喜劇中,編導探討了婚姻關係中的暗礁,將中產階級虛偽道德觀的外表撕裂下來。

 

1953 裸夜 Gycklarnas afton (又譯為《鋸屑與金箔》或《小丑之夜》)

412_box_348x490_original  

影片以心理描寫的精準著稱,被認為是英格瑪·伯格曼最淒厲的作品,因為所有人物均未能最終得到“拯救”。影片暗示著人生就是一出馬戲,而婚姻等於走鋼絲,充滿危險、挫折和屈辱。在形式上,本片受到1925年的德國電影《雜耍班》(Variety)的影響,構圖具有巴洛克的細節和講究。這是伯格曼的第十三部影片。這部影片是以悲喜劇的格調敘述老年問題。導演以冷峻筆調描繪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男、女之間的關係。影片的調子很低沉,悲觀主義的色彩比較濃厚,法國女影評家西· 杜布羅葉說:“這是一部充滿絕望的灰暗影片,僅僅顯了絲曙光。片中那些主人公忍受著自己的不幸命運,唯一能做的就是忍氣吞聲,匆匆趕路。不去自殺或被殺就是他們的幸運。”

Film_412w_SawdustTinsel_original  

Ingmar Bergman presents the battle of the sexes as a ramshackle, grotesque carnival in Sawdust and Tinsel, one of the late master’s most vivid early works. The story of the charged relationship between a turn-of-the-century traveling circus owner (Ake Grönberg) and his performer girlfriend (Harriet Andersson), the film features dreamlike detours and twisted psychosexual power plays that presage the director’s Smiles of a Summer Night and The Seventh Seal, works that would soon change the landscape of art cinema forever.

《莫妮卡》| 1953 | 瑞典 | 英格瑪·伯格曼 

614_box_348x490_original  

 

1952 女人的秘密 Kvinnors väntan (又譯為《等待的女人》或《女人的期待》)

p1587679794

伯格曼用室內劇的形式將女人們內心的秘密一一暴露出來,然而影片也強調這並不能減輕她們的壓力和痛苦。這樣的分享帶來的只是苦難的交流和更難言的秘密。

 

1951 夏日插曲 Sommarlek (又譯為《夏日戀曲》)

613_box_348x490_original    

影片是伯格曼少有的拍得較抒情唯美的電影,節奏舒緩,單純而青春的初戀回憶是片中最令人動容的地方,處理得柔情細膩。這種對美好時光的追憶題材,好萊塢在60年代曾風行一時,有些還是經典名作,如《往事如煙》。

Film_613w_SummerInterlude_original  

Touching on many of the themes that would define the rest of his legendary career—isolation, performance, the inescapability of the past—Ingmar Bergman’s tenth film was a gentle drift toward true mastery. In one of the director’s great early female roles, Maj-Britt Nilsson beguiles as an accomplished ballet dancer haunted by her tragic youthful affair with a shy, handsome student (Birger Malmsten). Her memories of the sunny, rocky shores of Stockholm’s outer archipelago mingle with scenes from her gloomy present, most of them set in the dark backstage environs of the theater where she works. A film that the director considered a creative turning point, Summer Interlude (Sommarlek) is a reverie about life and death that unites Bergman’s love of theater and cinema.

 

1950 不能在此發生 Sånt händer inte här (又譯為《高度緊張》)

Atka Natas is a secret agent from the oppressive regime of Liquidatzia. He visits his estranged wife Vera, a chemist who is involved with a group of exiles trying to smuggle their compatriots out of Liquidatzia. Almkvist, an honest local policeman and former lover of Vera's, contacts her while investigating the death of one of the refugees. Natas has a list of agents operating ...

 

1950 喜悅 Till glädje (又譯為《歡樂頌》)

s2720970

An orchestra violinist’s dreams of becoming a celebrated soloist and fears of his own mediocrity get in the way of his marriage to the patient, caring Marta. Played out to the music of Beethoven, Ingmar Bergman’s To Joy is a heartbreaking tale of one man’s inability to overcome the demons standing in the way of his happiness.

 

1949 饑渴 Törst (又譯為《三段奇怪的愛》或《三個陌生的情人》)

s3106704

在電影主題方面他延續了伯格曼早期電影當中性別對抗以及對婚姻關係的質疑。Rut和Raoul交往的失敗以及所導致的不育是劇中關係網的死結,而她後來和丈夫Bertil的結合又產生了Bertil原來的情人Viola的悲劇,這所有一切扭結在一起就像漩渦吞沒了生活中的激情。當時伯格曼和她第二任妻子Ellen鬧離婚,本片可看作是伯格曼對婚姻的自況。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三》是伯格曼早期電影的新嘗試,這部電影並不是由故事情節進行推動,而是用人物的心理狀態作為電影內部節奏起承轉合的離合器,密閉的車廂為人物的情緒主導發揮提供了大舞臺。這為他後來更深入的探索奠定了基礎。

A couple traveling across a war-ravaged Europe. A disintegrating marriage. A ballet dancer’s scarred past. Her friend’s psychological agony. Elliptically told in flashbacks and multiple narrative threads, Ingmar Bergman’s Thirst shows people enslaved to memory and united in isolation.

 

1948 停靠港 Hamnstad (又譯作《港口的呼喚》或《愛慾之港》)

s2720967

In Ingmar Bergman’s Port of Call, Berit, a suicidal young woman living in a working-class port town, unexpectedly falls for Gösta, a sailor on leave. Haunted by a troubled past and held in a vice grip by her domineering mother, Berit begins to hope that her relationship with Gösta might save her from self-destruction.

 

1948 黑暗中的音樂 Musik i mörker

伯格曼最早期的作品,顯示了他的風格。他讓主角在經歷了長期的黑暗和絕望的煎熬後,對愛欲的渴望成為繼續下去的動力源泉,情欲的饑渴和需要便順理成章,成為治療現實創傷的唯一靈丹。

 

1947 開往印度之船 Skepp till India land

Sailor Johannes Blom returns to his home port, after seven years at sea, to find that Sally, the girl he has been thinking of while away, is completely despondent. Seven years earlier, obstreperous Alexander Blom, brings his mistress Sally to live with him, his wife Alice, son Johannes, and crew, aboard the salvage boat he captains. Amidst all the tensions on the small boat, Johannes and Sally fa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Written by Will Gilbert

 

1946 雨中情 Det regnar på vår kärlek

Maggi meets David after having missed her train, and they spend the night together. Penniless, the young lovers break into a summer cottage. The owner, Håkansson, offers to rent it to them, but he has an ulterior motive. By living together, they have to face their pasts and deal with the meddling neighbors and authorities. Written by Will Gilbert

 

1946 危機 Crisis ( 導演 編劇 )

s4956699

瑞典電影大師英瑪柏格曼首部電影作品。

芳齡十八的妮莉,原本長年與養母同住瑞典鄉間,平靜的生活就從某天生母忽然來訪開始變奏。她隨著生母來到斯德哥爾摩一探究竟,大城市為她帶來從未經歷過的體驗,也啟迪了她的愛情視野。但偏偏她的愛慕對象卻是生母的情人,母女關係猶如緊繃之弦,悲劇是否註定發生?

In Ingmar Bergman’s feature directing debut, urban beauty-shop proprietress Miss Jenny arrives in an idyllic rural town one morning to whisk away her eighteen-year-old daughter, Nelly, whom she abandoned as a child, from the loving woman who has raised her. Once in Stockholm, Nelly receives a crash course in adult corruption and wrenching heartbreak.

 

1944 折磨 Frenzy ( 編劇 )

s2720971

Ingmar Bergman’s first produced screenplay was for the great Swedish filmmaker Alf Sjöberg’s Torment, a dark coming-of-age drama about a boarding-school senior, Widgren, terrorized by his sadistic Latin teacher. When Widgren falls for a troubled local girl, Bertha, he finds himself caught up even further in a web of emotional mind games.

1cf412ef-9af3-4cdd-86d8-fdeaa5fbecf2_50038efce4f-9fc6-4a8d-aca1-83d8ab6c95f4_50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盆栽何 的頭像
    盆栽何

    台中盆栽村 何國銘+何永裕+MH

    盆栽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