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1881519167
pl Krzysztof Kieslowski 奇士勞斯基

作品表 

《紅色情深》Red | 1994 | 法國 | 奇士勞斯基 52

《白色情迷》White | 1994 | 法國 | 奇士勞斯基 52

《藍色情挑》Trois Couleurs : Bleu | 1993 | 法國/波蘭/瑞士 | 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 51

《雙面薇若妮卡》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 1991 | 波蘭 | 奇士勞斯基 49

《十誡》| 1989 | 波蘭 | 奇士勞斯基  47

《愛情影片》| 1988 | 波蘭 | 奇士勞斯基  46

《殺人影片》| 1988 | 波蘭 | 奇士勞斯基  45

《機遇之歌》| 1987 | 波蘭 | 奇士勞斯基  45

《不絕之路》| 1985 | 波蘭 | 奇士勞斯基  43

《電影狂》| 1979 | 波蘭 | 奇士勞斯基  37

《傷痕》| 1976 | 波蘭 | 奇士勞斯基  34

1976 奇士勞斯基之職員 Personel 34歲

3C_1.1_large

奇士勞斯基(波蘭語:Krzysztof Kieślowski,1941年6月27日-1996年3月13日)是一位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波蘭電影導演、劇作家,因他的作品《三色》和《十誡》聞名世界。

出生     1941年6月27日 納粹德國General Government華沙
逝世     1996年3月13日 (54歲)波蘭華沙
職業     電影導演
配偶     Maria Cautillo (1967-1996)
獎項     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1993年 《藍色情挑》

p643063303

早年生活

奇士勞斯基出生在波蘭的華沙,在幾個小城鎮中長大。十六歲時,他進入一所消防員培訓學校,但三個月後退學。隨後,沒有任何的職業目標的奇士勞斯基靠著關係進入了一所學院學習戲劇技巧。他決定成為一名戲劇導演,但在當時,並沒有為戲劇導演的專門培訓,所以他選擇了學習電影作為中間的踏板。

離開學校後奇士勞斯基作了一名戲劇裁縫,他申請進入了當時的先鋒藝術家創立的羅茲(Łódź)電影學校修導演課程,但兩次都落選了。為了逃避當時的強制性兵役,他暫時地成為了一名美術系學生,並且暴飲暴食,企圖使自己的身體不適合兵役的要求,在逃過了強制性兵役選拔的數月後,奇士勞斯基通過第三次的申請,進入了羅茲(Łódź)電影學校。

在1964至1968年奇士勞斯基進入羅茲(Łódź)電影學校期間,政府給了學校相對較高的藝術自由。奇士勞斯基很快就失去了他對戲劇的興趣,決定製作紀錄片。

p643063314.jpg

紀錄片

奇士勞斯基早年的記錄片關注於城市居民、工人、士兵的日常生活,儘管他不是一個公開的政治電影攝製者,但他很快發現,試圖精確地描寫波蘭人民的生活使他與政府間產生了矛盾。他的電視影片,關於1971年什切青(波蘭港市)罷工事件的《工人的七一年》(Workers′71),只播放了經過徹底審查的部分。

在拍攝完《工人的七一年》之後,奇士勞斯基在他的電影《履歷》(Curriculum Vitae) 中將他的目光轉向了政府本身,這部電影將一個政治局會議的記錄片與一個關於官方詳細審查一男子的虛構故事相結合。儘管奇士勞斯基相信這部電影傳遞的信息是反對獨裁,但他仍被同行們所責備說他與政府合作。

奇士勞斯基後來說他放棄拍攝紀錄片基於兩個原因:對影片《工人的七一年》的審查使他懷疑在獨裁的政體下,能否真正的敘述事實,以及在拍攝《車站》(Station、1980)時的一件事情,他的一些膠片險些被用作一起案件的證據。他認為小說不僅可以有更多的藝術自由,也可以更真實地描繪每天發生的事。

p1681695891

波蘭長片電影

奇士勞斯基的第一部紀錄片電影, 電視影片《職員》(Personnel、1975)在曼海姆電影節奪得了他的第一個獎。包括《職員》和他的下一部電影《傷痕》(The Scar)都是社會現實主義的作品,角色非常多: 《職員》描寫的是一個製作舞台戲劇產品的技師,這是基於奇士勞斯基早年學校學習的經驗,《生命的烙印》展示了 在計劃經濟中一個小鎮的巨變。 這些電影有著記錄片的風格,並且都是由非專業的演員演出的。與他的早期作品一樣,它們描述了在不良體制重壓下的日常生活,但是沒有加以明確的評論。

《電影狂》(Camera Buff、1979)(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金獎)與《機遇之歌》(Blind Chance、1981)延續了相同的路線,但是更加關注了個人的倫理的選擇,而不是整個社會的。在這一時期,奇士勞斯基作為loose movement的一部分,與同時代的波蘭導演一起,包括Janusz Kijowski,安傑伊·瓦依達(Andrzej Wajda)和安吉妮斯卡·賀蘭(Agnieszka Holland),他們的作品被稱為道德焦慮電影。

《機遇之歌》(1981),講述一名醫科學生剛死去父親,受父親臨終遺言影響,決意乘火車到華沙一趟。片中描述三個截然不同的結局:一、趕上火車,遇上共產黨員,並加入了共產黨;二、趕不到火車,與車站保安打架被囚,獄中結織了異見人士,成了反政府分子;三、趕不到火車,繼續學業,結婚生子,成為醫生,決意避開政治。影片探討命運是註定還是個人意志的延伸,同類題材也一直出現在其他作品之中。影片表達了在極權的國度,不同的選擇都很諷刺地達致不幸的結局,未能通過審查,直到1987年才能上映。

《不絕之路》(No End、1984)可能是奇士勞斯基最具政治傾向的電影,用一個律師死後的幽靈和他的寡婦的視角,描寫了波蘭戒嚴期間政治審判。影片嚴厲的批評了政府及政府的反對者。從《不絕之路》開始,奇士勞斯基導演生涯中出現了兩個緊密的合作者:劇作家克日什托夫·皮斯維茲(Krzysztof Piesiewicz)和作曲家澤貝紐·普瑞斯納(Zbigniew Preisner)。皮斯維茲是一位辯護律師,奇士勞斯基在為創作《不絕之路》調查政治審判時遇了他(《不絕之路》本打算作為一部記錄片),他與奇士勞斯基合作寫作了隨後的所有電影。普瑞斯納提供了《不絕之路》的音樂創作和其隨後的絕大多數電影,還為電影虛構了一為名叫Van den Budenmayer的中古作曲家。

《十誡》(The Decalogue,1988),一個包含十部短片的系列劇,每一部都基於十誡中的一條戒律,並將故事安排在了當代的華沙,這一系列劇是為波蘭電視創作的,直到多年後都很少在其他地方看到,但到現在,它仍然是一部飽受爭議的電影。奇士勞斯基後將其中的兩個部分擴展成了長篇電影,《殺人影片》(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和《愛情影片》(A Short Film About Love)。

111027.62699305_1000X1000

國外作品

奇士勞斯基的最後四部電影全部是與他國合作的作品,主要由法國得製作人Marin Karmitz投資。這些電影關注於道德與精神哲學上問題,類似於《十誡》和《機遇之歌》,但更加抽象,更少的演員,更多的內在情節和更少對公眾的興趣。在這些電影中,波蘭更像是通過一個歐洲外來者的眼睛描繪的。這四部作品是他在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遠遠超過了他的其他作品。

其中第一部作品為《雙面薇若妮卡》(The Double Life of Véronique、1990),使得伊蓮·雅各一舉成名。而後的《三色》三部曲(《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使他繼《十誡》後最精彩的電影,也是他在國際上的第一次商業成功。

p1681695924

逝世及遺產

1996年3月13日,奇士勞斯基死於一次心臟病突發後的開心手術過程中,其後葬在華沙的Powazki公墓,非常接近圍牆的一處地方。陵墓上有一尊以黑色大理石造成的小雕塑,坐落在一個一米多高的底座上,形狀為由兩隻手比出一個矩形框的攝影師典型的手勢,而下面亦刻有奇士勞斯基的名字和年代。

在他死後多年,奇士勞斯基仍是歐洲最有影響的導演之一,他的作品在全球各地大學的電影課上所學習,1993年書籍《奇士勞斯基論奇士勞斯基》(Kieślowski on Kieślowski),根據Danusia Stok的採訪,奇士勞斯基用他自己的語言描繪了他的生活和作品,還有一部描寫他的傳記電影《奇士勞斯基-如是說》(Krzysztof Kieślowski: I'm So-So、1995年),由Krzysztof Wierzbicki執導。

儘管他曾宣稱在拍攝完《三色》後退休,但直到他逝世的時候,奇士勞斯基還在與Piesiewicz一同創作新的三部曲《天堂》、《地獄》及《煉獄》,這一三部曲是由但丁的《神曲》(La commedia)獲得的靈感。唯一完成的部分《天堂》由Tom Tykwer執導,在2002年的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放映。

IMG_4506.JPG

奇士勞斯基1941年6月27日出生於華沙。 1957至1962年間,他在專業學校學習戲劇技巧;而後的四年,就讀於由當時的先鋒藝術家創立的洛茲電影學校修導演課程,畢業作品是紀錄片《來自洛茲城》(From the City of Lodz)。六九年,憑藉紀錄片《照片》(Photograph),年輕的奇士勞斯基登上電視舞台,開始了他的紀錄片生涯,捕捉社會主義制度下“人們如何在生命中克盡其責地扮演自己”。其間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關於1971年甚切青(波蘭港市)罷工事件的《工人的七一年》(Workers′71),而另一部紀錄片《初戀》(First Love)1974年在克拉科夫舉辦的國際短片節上奪得金龍獎桂冠。他曾一度在WFD紀錄片工作室工作,七四年加入Tor電影製作組。

後來,他對記錄片的局限性產生了不滿,發現“攝影機越和它的人類目標接近,這個人類目標就好像越會在撮影機前消失”。或許就像奇士勞斯基所說,“紀錄片先天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限制。在真實生活中,人們不會讓你拍到他們的眼淚,他們想哭的時候會把門關上。”於是在拍了十餘年紀錄片後,他逐漸轉向了發揮空間更大的故事片領域。 

七五年,他為電視台製作了他的首部故事片《人員》,這也為他贏得了德國曼海姆電影節上的第一個獎項。七六年,他為影院製作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生命的烙印》上映,獲得莫斯科電影節大獎,同時奠定了他在波蘭電影界“道德焦慮電影”學派靈魂人物的地位。但當他對社會主義事業中個體的存在狀態繼續深入探討時,各方面的壓力卻滾滾而來。如他的下一部片子《盲目的機遇》在八一年11月軍事法公佈後就慘遭禁映,直至八七年才重見天日。在他最沮喪的時候,碰到了此後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位合作夥伴,政治訴訟律師皮耶斯也維奇(Krzysztof Piesiewicz)。當時奇士勞斯基正準備拍一部政治審訊的紀錄片,便向律師諮詢有關上庭的情況,而兩人磨合的結果則是《永無休止》的誕生。其實,八八年震驚西歐文化界的電視系列片《十誡》也是在皮耶斯也維奇的建議下拍成的,其意圖按他的話來講就是,“重尋被共產主義理論破壞的基本價值”。九十年代他們共同編寫了《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以及“藍、白、紅”三部曲。可是在拍完了耗神的三部曲後,奇士勞斯基有意打算修生養息一段時間, “只想靜靜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抽自己想抽的煙”。奇士勞斯基去世前的兩年內,大量有關他意欲放棄電影工作的傳言不脛而走,但在最近的採訪中,皮耶斯也維奇披露,就在基氏接受治療期間,兩人還在探討下一個拍攝計劃--暫名為“地獄,煉獄,天堂”的三部曲。

奇士勞斯基是波蘭電影工作者協會的會員,1979至1981年擔任副主席。同時他也是歐洲電影研究會的成員。他的一生都是在對電影的思索與實踐中度過的;而在其五十五年的短暫人生里,電影也的確為他贏得了無盡的榮譽。世界各地電影節的領獎台上,頻頻閃現他消瘦的身影,像1974,1975,1977,和1979的克拉科夫;1975年的曼漢;1975,1976,1979,和1988年的格但斯克;1979年的莫斯科;1988和1991年的戛納;1989和1993年的威尼斯;1980和1994年的柏林;1988年的聖塞巴斯蒂安;1980年的芝加哥;1979年的里昂;1988年的聖保羅等等。

p1078758882

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

東歐重量級導演奇士勞斯基1941年6月27日生於波蘭華沙,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納粹盛行的動亂時期。奇士勞斯基的童年、求學歷程都不甚順利,直到1965年才如願進入著名的洛茲電影學校(Lodz Film School)就讀,和許多知名導演如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安德烈華依達(Andrzej Wadja)、傑齊史柯里莫斯基(Jerzy Skolimowski)及克里斯多夫贊努西(Krzysztof Zanussi)等人一樣,接受相同的創作奶水餵養長大。

1960至70年代共產黨統治時期波蘭深陷思想管控限制,因此電影被視為關鍵性的傳播管道,通常用來宣揚社會意識,但更多導演們則藉之說出現實中被禁止的意念,只不過都經過委婉的處理了,尤其在描述與共產黨理念背道而馳的部分,以免無法通過電檢那關。在這種背景下,紀錄片的重要性和劇情片幾乎等同,因此有段期間奇士勞斯基非常著迷於紀錄片的創作。1979年,奇士勞斯基以《影迷》這部片開始聞名於國際影壇,後來幫波蘭電視台所拍攝的十段故事《十誡》更博得觀眾和影評一致讚許,雖然都是劇情片,不過當中仍帶有紀錄片的原則,不強調表演,當中的《愛情影片》和《殺人影片》後來更延伸成劇情長片,而《殺人影片》還贏得88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隨著共黨勢力在東歐的瓦解,奇士勞斯基遷移到法國,自1991年開始,陸續完成了《雙面薇若妮卡》和《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四部電影,獲得諸多影展獎項殊榮,卻在處於人生最高峰的時刻宣布退出影壇,好像故意不讓自己有反悔的機會,更在1996年與世長辭,距今正值十週年。

3C_2_large

相關作品介紹

2006 奇士勞斯基‧十年典藏 Krzysztof Kieslowski 10th Anniversary

587_box_348x490_original

★曾榮獲坎城影展費比西獎、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最佳女主角及最佳攝影、柏林影展銀熊獎最佳導演、奧斯卡最佳導演及最佳原創劇本、法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華沙國際電影節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外語片、法國凱撒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剪接提名等國際殊榮的奇士勞斯基電影,十週年特別紀念版,限量發行。

★ 全套五碟裝,《再見奇士勞斯基》收錄奇士勞斯基公開表示對他一生影響最鉅的作品《星期天的音樂家》、從未公開的紀錄片《奇士勞斯基:一位波蘭影人》、奇士勞斯基早期紀錄短片《工廠》、《醫院》、《車站》等珍貴畫面。此外《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三色電影更各別收錄導演解說和演員、剪接師、製片訪談,全部幕後花絮總長超過六小時!

★ 《雙面薇若妮卡》、《藍色情挑》、《白色情迷》、《紅色情深》四部影史經典重行數位修復,杜比5.1聲道,影音規格全面升級!!

生命是一連串不可知的偶然與機緣,奇士勞斯基靜靜凝視、深深解剖。

九把刀、小野、王志成、紀大偉、郝譽翔、陳克華、曾偉禎、幾米、楊照、楊渡、聞天祥、劉森堯、蔣勳、顏忠賢、藍祖蔚聯手推薦,電影中文字幕由詩人夏宇審訂。

十年前,我們本來可能有機會看見奇士勞斯基繼震懾世人的藍、白、紅三部曲後,計劃拍攝的天堂、地獄、煉獄三部曲,卻在1996年3月13日永遠地失去他。十年後,奇士勞斯基詩樣的作品仍令世界銘記在心,懷念他的人不時地聆聽為他的電影下音樂註腳的作曲者普雷斯納,而這位導演最後留給我們的《雙面薇若妮卡》、《藍色情挑》、《白色情迷》和《紅色情深》,則將持續在這個世界綻放。九月,台灣的奇士勞斯基影迷們就像世界其他角落的人們一樣,都將一同加入紀念回顧他的陣營裡,或用影像、或用音樂,在秋日裡,重溫一代大師曾經給過影迷們的感動。

而為了紀念這位電影大師,原子映象也特別引進法國mk2今年初發行的一套紀念版套裝DVD,除了將《雙面薇若妮卡》、《藍色情挑》、《白色情迷》和《紅色情深》四部影片重新數位修復,以更接近原本拷貝的高畫質一饗影迷,另外多加一張《再見奇士勞斯基》特輯,內含重新製作剪輯的奇士勞斯基生平紀錄片,影迷們得以藉著豐富資料的整理,跟著大師的腳步前行,並收錄奇士勞斯基拍攝《雙面薇若妮卡》期間的對話錄、伊蓮雅各訪談、四部紀錄短片《星期天的音樂家》、《工廠》、《醫院》、《車站》等,其中《星期天的音樂家》是奇士勞斯基經常掛在嘴邊、對他影響重大的一位洛茲電影學校的老師Kazimierz Karabasz作品,許多台灣影迷未曾見過的珍貴影史畫面都將在這紀念套裝DVD中首度曝光。

2005 再見奇士勞斯基
1158476833_0

收  錄:與奇士勞斯基對話錄、伊蓮雅各訪談、波蘭影人奇士勞斯基生平和《工廠》、《醫院》、《車站》三部紀錄短片等

時間又重回1990年11月到1991年3月間,《雙面薇若妮卡》的攝製工作正在進行中,奇士勞斯基時而對著鏡頭暢談跟自己拍片生涯有關的種種,手上常常少不了那一根菸。相較其他導演喜歡拍片時坐在監視螢幕旁,與演員、工作人員們保持某種距離,奇士勞斯基總是站在他的演員旁邊,陪伴他們演出;看著與他合作過兩部影片《雙面薇若妮卡》和《紅色情深》的伊蓮雅各訪談,那個1991年的奇士勞斯基身影又更加清楚。也還好有法國知名的影音公司MK2在2005年特別製作的短片,適時補充奇士勞斯基作為一個波蘭影人的生平。

當年我們認識他的時候,奇士勞斯基早就離開波蘭洛茲電影學校(Lodz Film School)久矣,不知道他的影人養成過程曾有這麼一位很重要的老師、拍了一部影響他極大的影片《星期天的音樂家》,始終在奇士勞斯基最愛十大影片中佔去一名,所以這回的紀念DVD當中,也特別收錄在內,其他還包括他自己的另外三部紀錄片《工廠》、《醫院》、《車站》。而如果你願意從這張DVD的第一部片開始看起,奇士勞斯基會遠遠地自院子的另一邊,慢慢踱過來,就像從來沒離開過一樣。

《天堂奔馳》Heaven | 2002 | 德國/義大利/美國/法國/英國 | 湯姆·提克威X奇士勞斯基

獎項

奧斯卡金像獎 Academy Awards, USA

1995 提名最佳導演+提名最佳原著劇本 - 紅色情深 Trois couleurs: Rouge (1994).

柏林影展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1994 榮獲銀熊獎最佳導演+提名金熊獎 - 白色情迷 Trzy kolory: Bialy (1994).
1980 榮獲 Interfilm Award - Otto Dibelius Film Award: Forum of New Cinema - 電影狂 Amator (1979).

坎城影展  Cannes Film Festival

1994 提名金棕櫚獎 - 紅色情深 Trois couleurs: Rouge (1994).
1991 榮獲FIPRESCI Prize+榮獲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提名金棕櫚獎 - 雙面薇若妮卡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1991).
1988 榮獲FIPRESCI Prize+榮獲Jury Prize+提名金棕櫚獎 - 殺人影片 Krótki film o zabijaniu (1988). 

威尼斯影展 Venice Film Festival

1993 榮獲金獅獎 - 藍色情挑 Trois couleurs: Bleu (1993).
1989 榮獲Children and Cinema Award+榮獲FIPRESCI Prize: Competition - 十誡 "Dekalog" (1989)

導演作品介紹

《紅色情深》Red | 1994 | 法國 | 奇士勞斯基 52歲 
p2173726050

《白色情迷》White | 1994 | 法國 | 奇士勞斯基 
p1705045712

《藍色情挑》Trois Couleurs : Bleu | 1993 | 法國/波蘭/瑞士 | 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
p1978383163

《雙面薇若妮卡》Double Life of Veronique | 1991 | 波蘭 | 奇士勞斯基 
p1193064411

1989 十誡  Dekalog,電視影集 ─執導、編劇
837_DVD_box_348x490_original

《愛情影片》| 1988 | 波蘭 | 奇士勞斯基 
p1887532900

1987 機遇之歌  Blind Chance,Przypadek ─執導、編劇
p2260733653.jpg

《不絕之路》| 1985 | 波蘭 | 奇士勞斯基 
movie_015137_154658

1981 短暫的工作天  Shoart Working Day,Krotki dzien pracy,電視劇─執導、編劇

1980 車站  Railway Station,Dworzec,紀錄片 ─執導

1980 談話頭  Talking Heads,Gadajace glowy,紀錄片─執導

1980 寧靜  The Calm,Spokoj,電視劇 ─執導、編劇

s7003215

被囚三年後刑滿出獄的政治犯安德,一心只想過安穩平靜的生活。他在建築界找到工作,又與心儀的女孩結婚。正當一切順利之際,麻煩卻接踵而來。工地裡的同僚因工資糾紛發動罷工,而安德與老闆卻份屬老友,但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騎牆是不可能的事,安德想面面俱圓,卻換來兩面不討好。

《電影狂》| 1979 | 波蘭 | 奇士勞斯基 
p2206932070

1978 七個不同年齡的女子  Seven Women of Different Ages,Siedem kobiet w roznym wieku,紀錄片 ─執導

1978 守夜者的觀點  Night Porter's Point of View,Z punktu widzenia nocnego portiera,紀錄片 ─執導、編劇

1977 我不知道  I Don't Know,Nie Wiem,紀錄片,1977 ─執導

《傷痕》| 1976 | 波蘭 | 奇士勞斯基 
傷痕(1976).jpg

1976 石板  Klaps ─執導

1976 醫院  Hospital,Szpital,紀錄片 ─執導

1975 奇士勞斯基之職員 Personel,Personel,電視劇 ─執導、編劇

1975曼漢姆影展首獎、1976 波蘭電影節銀獅獎、《2013台北電影節》參展影片。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的首部電視電影長片。

描寫一名劇場幕後人員的藝術夢想,因涉及政治事件而變得曖昧不清。鏡頭穿梭在舞台前後、扮演與非扮演之間,素樸而成熟地展現紀錄片與劇情片相互交融的虛實美學。

本片被視為奇氏的自傳性作品,其自華沙學院劇場技術系畢業後的際遇,與片中主角多有相似之處。在大師辭世多年後,能親睹這部最早奇氏作品的機會難得,錯過不再!

1975 履歷  Curriculum Vitae,Zyciory ─執導、編劇

1974 初戀  First Love,Pierwsza milosc,電視紀錄片 ─執導、編劇

這是奇士勞斯基個人最喜歡的一部電影,這部清新怡人的紀錄短片,全然沒有基氏黃金期那般充滿道德焦慮。他跟踪一對波蘭青年男女從相識、相愛直至結婚生子的全過程。雖為紀錄片,卻有著劇情片所特有的情節脈胳和專屬基氏的極微妙的情緒跳動,賦予了紀錄片別樣的光彩。這對青年男女在婚前訂住賓館時,基氏派其工作人員偽裝成民警,前去查房,給這對情侶帶來了一場極生動的有驚無險。由此,基氏模糊了真實與虛擬的界限,使我們看待這場庸常而美好的愛情之時,也產生了猶疑。基氏頑皮而機智地洞穿了“真實”的缺口,使電影和人生成為一種既尷尬又無可奈何的互補。

1974 X光  X-Ray,Przeswietlenie,紀錄片 ─執導

1973 Dziecko ─執導

1973 磚匠  Bricklayer,Murarz,紀錄片 ─執導

1973 人行地下道  Pedestrian Subway,Przejscie podziemne,電視劇 ─執導、編劇

1972 洛克婁和錫隆納葛拉之間  Between Wroclaw and Zielona Gora,Miedzy Wroclawiem a Zielona Gora ─執導、編劇

1972 銅礦場內的安全及衛生原則  The Principles of Safety and Hygiene in a Copper Mine,Podstawy BHP w kopalni miedzi ─執導、編劇

1972 疊句  Refrain,Refren,紀錄片 ─執導

1971 工廠  Factory,Fabryka,紀錄片 ─執導

1971 集合之前  Before the Rally,Przed rajdem,紀錄片 ─執導

1971 工人7  Workers - 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Robotnicy - Nic o nas bez nas ─執導

1970 我曾是個士兵  I Was a Soldier,Bylem zolnierzem,紀錄片 ─執導、編劇

1968 洛茲小城  From the City of Lodz,Z miasta Lodzi,紀錄片 ─執導

1968 照片  The Photograph,Zdjecie,電視紀錄片 ─執導、編劇

1967 Concert of Wishes / Koncert zyczen ─執導、編劇

1966 The Tram / Tramwaj,短片 ─執導、編劇

1966 辦公室 The Office / Urzad,紀錄片 ─執導

s4372132

部分轉載

arrow
arrow

    盆栽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