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 Loach 肯洛區
作品表
《我是布萊克》I, Daniel Blake | 2016 | 英/法/比利時 | 肯洛區 79歲 獲2016年第六十九屆坎城國際影展金棕櫚獎。
2014 自由之丘 Jimmy's Hall ( 導演 )77歲
2013 肯洛區之45拆政府 The Spirit of ’45 ( 導演 編劇 )76歲
2012 天使威士忌 The Angels' Share ( 導演 )75歲
2010 愛爾蘭之路 Route Irish ( 導演 )73歲
2009 尋找艾瑞克 Looking for Eric ( 導演 )72歲
2007 自由國度 It's a Free World... ( 導演 )70歲
2006 吹動大麥的風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 導演 )69歲
2005 航向幸福的旅程 Tickets ( 導演 )68歲
2001 鐵路悲歌 The Navigators ( 導演 )64歲
1999 與魔鬼對抗 Land of The Free ( 演員 )62歲
《我的名字是喬 》| 1998 | 英國 | 肯洛區 (演員)61歲
1990 底層生活 Riff-Raff ( 導演 )53歲
1990 致命檔案 Hidden Agenda ( 導演 )53歲
1986 再見祖國 Fatherland 49歲
1981 外貌與微笑 Looks and Smiles (as Kenneth Loach) 坎城影展基督教評審團獎特別表揚 44歲
1980 獵場看守人 The Gamekeeper 43歲
1979 黑傑克 Black Jack 獲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獎(並行單元)42歲
1971 家庭生活 Family Life ( 導演 )34歲
1967 母牛 Poor Cow ( 導演 編劇 )30歲
肯·洛區(英語:Ken Loach,1936年6月17日-),英國獨立電影與電視導演編劇,影視作品以寫實自然的技法與社會性題材,關注低下階層生活,勞工權益,以及揭櫫社會主義理念而廣為人識。電影作品屢次獲得國際影展多個獎項,包括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及威尼斯影展的終身成就獎。
生平
洛區生於英國紐尼頓(Nuneaton) 。父親是工廠電工。完成中學後曾效力皇家空軍兩年,之後在牛津大學聖彼得學院(en:St Peter's College, Oxford)修讀法律。他在大學時,曾在現今著名的喜劇團Oxford Revue中演出。
導演生涯
1961年,他到諾咸頓話劇團(Northampton Repertory Theatre)任助理導演。1963年,他投身英國廣播公司擔任見習導演,在1964年的劇集《Z-Cars》中擔任導演。1966年,以紀實戲劇《Cathy Come Home》闖出名堂,戲劇以一對年輕新婚夫妻為主角,以司機為業的丈夫因交通意外失業,導致債台高築失去居所,最後小孩被福利部門強行接管。電視劇尖銳地批評僵化的福利制度以及房屋問題,在英國電影學會由業界評選的「二十世紀一百套最佳英國電視劇」選舉中,位列第二。
在60年代末,洛區開始拍攝電影,處女作是1967年的《母牛》(Poor Cow) ,講述一名掙扎於愛情、事業的時代女性,演出者有Carol White(二人曾在電視Cathy Come Home合作)與泰倫斯·史譚(en:Terrence Stamp)。1969年,拍攝《鷹與男孩》(Kes) ,改編自Barry Hines小說《A Kestrel for a Knave》,故事描述了工人階級成長的小孩在僵化的教育制度下,被扼殺發展其他才能的可能,類近關注低下階層的主題,反覆出現在其他作品之中。《鷹與男孩》不單是洛區成名之作,至今還被認為是英國史上最優秀的電影之一,被英國電影學會選為「二十世紀一百套最佳電影」,排名第七。
審查
由於電影發行制度不佳、微薄的利潤以及嚴格的電檢制度,洛區在七、八十年代沒有條件製作出優秀電影,轉而投入電視劇及紀錄片拍攝。他在1970年到肯亞拍攝《In Black and White》一片,資金來自一個慈善團體〈The Save the Children Fund〉,其後更因不滿此片涉及矛矛起義以及批評殖民主義的內容,該慈善團體考慮銷毀影片拷貝。
1981年,他拍攝了電視紀錄片《領導的問題》"A Question of Leadership",內容關於英國鋼鐵工業中的勞資糾紛,被指「觀點不持平」,紀錄片推遲了超過一年才能播出。1983年,他受英國第四台委託拍攝四集紀錄片《領導的諸多問題》(Questions of Leadership)副題為〈工會裡的民主問題:一些前線的觀點〉(Problems of Democracy in Trade Unions: Some Views from the Frontline),,內容涉及八十年代初的多宗勞資糾紛、罷工,也涉及了工會領袖沒有全力為工人爭取權益的問題,並直指戴卓爾政府執政三年來對英國工會運動帶來的挑戰。可是,此節目被指「欠缺紀錄片應有的公正」和可能涉及誹謗為由,最終沒有播映。抽起節目的原因,被指是英國中部獨立電視台的董事並且是傳媒大亨Robert Maxwell向電視台管理層施壓有關。他當時正要收購親英國工黨的《每日鏡報》,因而作出討好工會領袖的舉動。
1984年,由英國獨立電視台節目《南岸風情》(en:The South Bank Show)委託拍攝的紀錄片《你站在哪邊?》(Which Side Are You On?),以1984-1985年英國礦工大罷工為題,當中包括了警察粗暴對待罷工工人的畫面,影片被抽起播出的原因是「在爭議性的題材上持極度片面的觀點」 。及後該片翌年於柏林影展獲得天主教影視獎(en:OCIC)後,罷工將近完結時才得以播映。當時,洛區聲言其作品多次被禁播乃出於政治原因。
肯洛區是一名電檢制度的強烈反對者。他曾因2002年作品《甜蜜十六歲》(en:Sweet Sixteen)被列為成人級 (十八歲以上),而公開向傳媒表達不滿。
重回影壇
90年代,洛區重回影壇,製作出一系列具聲望且受歡迎的電影作品至今,還多次獲得多個著名國際影展的獎項。1990年,電影《秘密議程》以關注英國政府在北愛爾蘭人權狀況的美國律師在都柏林被殺事件開始,繼而揭露出七、八十年代美國中情局在英國高層政治運作的陰謀。影片矛頭直指英國當局對愛爾蘭共和軍實行格殺勿論政策漠視人權,以及美國的秘密介入以保持英國保守黨執政地位。由於題材具爭議性,惹來國內的猛烈抨擊,影片入圍坎城影展,獲坎城影展評審團獎,便被保守黨國會議員指為「愛爾蘭共和軍(的電影)入圍坎城」(an IRA entry at Cannes)。
其後四年,他拍攝了三部關於低下階層生活的電影,在在指控戴卓爾主義澎漲下的英國,公共服務私有化,縮減社會福利帶來的不公。《底層生活》(1991年)講述地盤工人在即將建造豪華住宅的舊醫院地盤進行清拆工作,工人面對剝削、危險工作環境,最後發生致命意外。《雨石
》(1993年)描述了失業工人難得穩定的工作機會,難以負擔六歲女兒接受洗禮時想要穿的新裙子,而向高利貸借錢及後難以清還的境況。描述照顧家庭以及有尊嚴地生活,所面對的矛盾與衝突。《折翼母親》(1994年)是受感情創傷的單親母親的故事,在照顧多名不同婚姻誕下子女,因不小心導致長子燒傷,致使子女被轉交福利部門接管,而面對難以取回撫養權的困境。其中,《底層生活》獲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獎,《頂硬上》獲坎城影展評審團獎。1994年洛區獲頒發威尼斯影展終生成就金獅獎。
1995年的《以祖國之名》受歐威爾的著作《向加泰羅尼亞致敬》啟發,講述三十年代一名英國共產黨失業工人支援西班牙內戰,加入國際縱隊游擊隊作戰期間,最後分裂成共和軍左派以及史達林主義共產黨互相攻訐,本來目標最終落空的故事,獲坎城影展基督教評審團獎及國際影評人獎。
2004年,洛區獲頒發坎城影展基督教評審團三十週年特別獎,表揚他對電影事業貢獻。2006年5月28日,洛區憑電影《吹動大麥的風》(en: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贏得坎城影展的最高榮譽金棕櫚獎。《吹動大麥的風》關於1920年代的愛爾蘭獨立、愛爾蘭內戰時期,一對兄弟從最初加入愛爾蘭共和軍共同爭取獨立,到《英愛條約》出台使兄弟分歧最終鬩牆相殘。由於影片觀點趨向同情愛爾蘭人民,以及被指醜化英軍形象,故影片備受英國傳媒的抨擊。2010年,電影《愛爾蘭大道》以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連接市中心的同名道路(Route Irish)為名,描述駐伊拉克前英軍現為私人承辦商回到伊拉克工作,並回憶起以前作戰時的創痛記憶,並入圍第63屆坎城影展競賽項目 。
電影風格
肯洛區作品最廣為人知是其寫實的風格。他的作品亦強調演員之間交流的真實性,故此有些段落甚至讓演員不唸劇本而自由發揮。洛區還喜歡僱用業餘,而與角色經歷接近的演員,以表現貼近現實的面貌。而與洛區合作過的專業電影演員,亦會應他所求,刻意表現出近似真實人物的狀態。例如在電影《麵包與玫瑰》(en:Bread and Roses),洛區選用了曾參與工會的人物作為演員,女主角Pilar Padilla更與角色的經歷相似-有偷渡的經驗。
洛區喜歡按劇情先後次序拍攝,希望演員可以感受到真實人物的生活,表現出真實的情感。他甚至在拍攝前的數分鐘才向演員交代該場戲的劇本,以捕捉演員最真實、自然的反應。有些電影的場景中,可能只有主角知道該幕戲的來龍去脈,其他演員被隨時會因突然發生的事而感到驚訝或恐懼。
在《鷹與男孩》(en:Kes)中,主角小孩誤以為導演真的殺了他最愛的寵物-鷹,而表現出極大而真實的反應(事實上,那是另一隻鷹的屍體)。在《頂硬上》(en:Raining Stones) 中,女主角被債主上門追債,在毫無預先通知的情況下,債主強搶了女主角的結婚戒指。
榮譽
早於1977年,洛區曾被提名頒授大英帝國勳章,但拒絕接受。他後來表示接受勳章可恥的,代表順從君主及大英帝國從剝削及征服得來的恩賜。
2003年12月,洛區獲伯明罕大學頒授名譽博士之銜。 2005年6月,獲母校牛津大學頒予他民事法名譽博士的名銜。
獎項
柏林影展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第64屆(2014) - 獲獎終身成就金熊獎
2004 榮獲 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 Competition+榮獲 Prize of the Guild of German Art House Cinemas+提名金熊獎 - 蘇格蘭之吻 Ae Fond Kiss... (2004).
1994 榮獲 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 Competition+提名金熊獎 - 折翼母親 Ladybird Ladybird (1994).
1985 榮獲 OCIC Award - Which Side Are You On? (1985).
1972 榮獲 FIPRESCI Prize: Forum of New Film[Tied with L'udienza (1971)]+榮獲 Interfilm Award - Recommendation: Forum of New Cinema+榮獲 OCIC Award - Recommendation: Forum of New Film - 家庭生活 Family Life (1971).
坎城影展 Cannes Film Festival
·第69屆(2016) - 獲獎金棕櫚獎oo我是布萊克 I, Daniel Blake (2016)
·第69屆(2016) - 獲獎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特別提及我是布萊克 I, Daniel Blake (2016)
·第69屆(2016) - 獲獎Palm DogManitarian Award我是布萊克 I, Daniel Blake (2016)
·第67屆(2014) - 提名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吉米的舞廳 Jimmy's Hall (2014)
·第65屆(2012) - 獲獎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天使的一份 The Angels' Share (2012)
·第65屆(2012) - 提名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天使的一份 The Angels' Share (2012)
·第63屆(2010) - 提名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愛爾蘭路 Irish Route (2010)
2009 提名金棕櫚獎 Golden Palm - 尋找艾瑞克 Looking for Eric (2009).
2006 榮獲金棕櫚獎 Golden Palm - 吹動大麥的風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2006).
2004 榮獲 30th Anniversary 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 - For his entire body of work.
2002 提名金棕櫚獎 Golden Palm - 甜蜜十六歲 Sweet Sixteen (2002).
2000 提名金棕櫚獎 Golden Palm - 麵包與玫瑰 Bread and Roses (2000).
1998 提名金棕櫚獎 Golden Palm - 我的名字是喬 My Name Is Joe (1998).
1995 榮獲 FIPRESCI Prize[Tied with To vlemma tou Odyssea (1995).]+榮獲 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提名金棕櫚獎 Golden Palm - 以祖國之名 Land and Freedom (1995).
1993 榮獲 Jury Prize提名金棕櫚獎 Golden Palm - 雨石 Raining Stones (1993).
1991 榮獲 FIPRESCI Prize - 底層生活 Riff-Raff (1991).
1990 榮獲 Jury Prize+榮獲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 - Special Mention+提名金棕櫚獎 Golden Palm - 致命檔案 Hidden Agenda (1990).
1981 榮獲 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 - Special Mention+榮獲Young Cinema Award[Tied with Neige (1981)]+提名金棕櫚獎 Golden Palm - 外貌與微笑 Looks and Smiles (1981).
1979 榮獲 FIPRESCI Prize: Parallel Section - 黑傑克 Black Jack (1979).
威尼斯影展 Venice Film Festival
2007 榮獲 EIUC Award+榮獲SIGNIS Award - Honorable Mention+提名金獅獎 Golden Lion - 自由國度 It's a Free World... (2007).
2002 榮獲 FIPRESCI Prize: Best Short Film[(Additional award) For the segment directed by Ken Loach.
For the clarity and passion with which challenging ideas are presented.]+榮獲 UNESCO Award - 911事件簿 11'09''01 - September 11 (2002). Shared with: Youssef Chahine, Amos Gitai,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Shôhei Imamura, Claude Lelouch, Samira Makhmalbaf, Mira Nair, Idrissa Ouedraogo, Sean Penn, Danis Tanovic
2001 榮獲 Children and Cinema Award+提名金獅獎 Golden Lion - 鐵路悲歌 The Navigators (2001).
1996 榮獲 The President of the Italian Senate's Gold Medal+提名金獅獎 Golden Lion - 卡拉之歌 Carla's Song (1996).
1994 榮獲 Career Golden Lion
1986 榮獲 UNICEF Award - 再見祖國 Fatherland (1986).
電影作品
《我是布萊克》I, Daniel Blake | 2016 | 英/法/比利時 | 肯洛區 79歲
2014 自由之丘 Jimmy's Hall
改編自愛爾蘭共黨領袖吉米葛拉爾頓的真實故事。一九三三年,從美國流亡歸來的吉米,帶回了新大陸的音樂與民主精神,重新開辦年少時的舞廳會館,也讓原本死氣沈沈的小鎮注入新活力。爵士、踢踏、吉魯巴,面對教區和政治勢力的反對,吉米也在奔放的歌舞中,重新點燃對自由與生命的堅持與渴望⋯⋯。英國寫實派大師肯洛區的封山代表作,將一貫的左派理念化為三○年代的青春歌舞,革命永遠不死、理想繼續燃燒。
「『吉米的會館』對我而言,是一種自由精神的具體象徵,一個可以自由表達、驗證各種觀點的空間,無論是詩歌、音樂或運動都被頌揚,人們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當然,也包括跳舞。在電影中,舞蹈和音樂成為一種自由的表徵,對那些企圖宰制掌控一切的當權者而言,自由永遠是種威脅。」——肯洛區
2013 45拆政府 The Spirit of '45
1945年二戰剛結束,英國面臨歷史上最關鍵的一年。英國大選,工黨意外擊敗長期執政的保守黨。工黨上台後,推行一系列名為「社會主義」的改革,重建了英國的政經局勢。左派導演肯洛區除以此片向當年拯救英國的工黨團結精神致敬,更對照提醒眾人今日的政局變化。
2012 天使威士忌 The Angels' Share
2012坎城影展評審獎、入選2012台北金馬影展正式觀摩影片,由《吹動大麥的風》英國導演肯洛區執導。保羅布萊尼根、《吹動大麥的風》威廉呂安、《尋找艾瑞克》約翰亨蕭聯合演出。
前科累累的男子羅比(保羅布萊尼根飾),在見到自己的新生寶寶之後,痛下決心重新做人,並發誓絕不讓懷裡這個美麗的天使墜入和他一樣的悲慘之路。但他的前科紀錄卻使他找工作屢屢碰壁,直到他與一群落魄好友們,因緣際會的踏進威士忌酒廠的世界,因此決定展開一連串的「重生計畫」。只是這群被判決社區服務的市井小民,竟想偷走價值不斐的典藏威士忌......羅比也就在新手老爸的興奮感動、與荒唐過往惡果所延伸的盜竊公路旅程中掙扎不已......
肯洛區導演向來關懷社會底層弱勢小人物的生活點滴,此次《天使威士忌》再度以他最愛的蘇格蘭格拉斯哥市為背景,並改以黑色喜劇趣味詮釋社會邊緣人奮鬥與重生的故事,讓處在社會高度的人,深入了解他們難以想像的處世哲學,並透過這部片為他們發聲。英文片名中的【Angels' Share】本為釀酒用語,形容處於存放狀態的酒每年會蒸散2%,除了寓意「新生」,也同時代表常常被忽略,但本質猶如威士忌處美好的社會邊緣人。
肯洛區導演曾表示,2001年的英國,失業青年人口首度突破百萬,所以他希望藉由幽默元素,深入淺出的述說關於這世代年輕人面對空虛未來的故事:當他們確信自己得不到一個安定的工作,會如何面對別人和看待自己?
2010 愛爾蘭大道 Route Irish
巴格達是當今世界上最危險的城市之一,而當中最危險的一條路就在機場與安全區域之間,當地駐軍戲稱它為「愛爾蘭之路﹝Route Irish﹞」。
本片由肯洛區執導,敘述一名駐守伊拉克的士兵,在好友死後因為不相信官方公佈的死因,所以冒著生命危險調查事實真相。
2009 尋找艾瑞克 Looking for Eric
《吹動大麥的風》導演肯洛區的最新作品,2009年坎城影展競賽片,曼聯足球天皇艾瑞克坎托(Eric Cantona)大螢幕演出。
影片主要以男主角的家庭、工作、朋友敘事舖陳,揭露一個缺乏波瀾、甚至用「糟透了」來描述亦不為過的平凡郵差生活。繼子對他缺乏溝通尊重,像極漠不關心的房客;少了女主人的家,使他的生活般凌亂不堪。百無聊賴的中年生活,呼兒子的大麻、藉酒澆愁。一天他的英雄-曼聯足球天皇艾瑞克坎托納從幻覺現身,想像世界的英勇艾瑞克,帶著現實狼狽的艾瑞克,看清親情、愛情、生活、友誼、興趣,喚醒沉睡的快樂熱情。當愛看足球比賽的艾瑞克,興高采烈細數坎托納球場上的豐功偉業:每個神勇的進攻、精準的射球、聰明的傳球、出奇不意的經典時刻,口沫橫飛對照平日的黯淡苟活,相距何啻十萬八千里!
在虛幻坎托納的催化下,激起死寂人生的劇烈波瀾,連帶改變周遭人的生命。破碎的關係,數十年後,得到彌補;疏離的親情,因為父親無私的愛,得以修復;原本就深耕的友誼,在患難中更見真情。一切的一切都從轉念開始,有了行動,人生於焉重新展開。《尋找艾瑞克》是自我探索的歷程,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英雄,而這個英雄其實就是你,只要讓他甦醒。平實、歡笑洋溢的劇本,讓觀眾悲喜交替。史提夫˙伊維慈自然的演技入圍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獎,具說服力。男性情誼動人,俏皮討喜、深得人心。
2007 自由國度 It's a Free World...
安琪在一家徵兵代理處工作,她和她的同事們努力地為民眾服務工作。蘿絲有著自己開間餐廳當廚師的理想,她和許多嚮往工作與美好生活的青年移民一樣,盡力的抓住生活中每一個機會,兩個女孩的人生就這樣相遇,交叉了。肯.洛區與他的老搭檔保羅.拉維提再度合作,站在自己的土地上高舉著拳頭,批評英國的右派政策鏗鏘有力、令人動容,充滿人性關懷,態度毫不妥協地為東歐勞工發聲。
2007 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 To Each His Own Cinema (segment "Happy Ending")
2006 吹動大麥的風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肯洛區的《吹動大麥的風》摘下金棕櫚獎後,在英國的爭議聲一直不斷,主要因為電影中赤裸裸描述了當年英軍鎮壓愛爾蘭獨立時的殘暴,引發了兩極的討論。有一句古早的話說,愛爾蘭的河水是鹹的;因為那是愛爾蘭人的眼淚。這反映了愛爾蘭人常年的悲情心聲。
1920年,愛爾蘭為了尋求獨立,民間發起組織敢死游擊隊,以對抗英軍的鎮壓。在強烈愛國心與責任感的驅使下,戴米安放棄了原本前途光明的醫生職業,夥同他的兄弟泰迪加入了游擊隊,倆人冒著性命危險一起為自由而戰。很幸運的,他們運用的大膽戰略果然奏了效,成功迫使英軍簽訂了終戰協定,結束了這場內戰。
但可惜的是,這只是表面的平靜,當世界大戰爆發,他們又被迫面臨了一場又一場接踵而至的殘酷戰爭…。而此時的他們,卻因立場不同而分屬敵對的兩方,竟成了不共戴天的敵人…。
《吹動大麥的風》片名即源自愛爾蘭詩人兼作曲家的羅伯德威爾喬伊斯(Robert Dwyer Joyce)所寫的同名愛國民謠。當這首淒美動人、濃濃愛爾蘭風的歌曲飄揚在肯洛區這部電影裡,那種對生命、真情與熱忱的傳遞,令人感動異常。
70歲的英國大導演肯洛區(Ken Loach),以其對生命的熱愛、對歷史的真誠,拍成了這部悲天憫人的電影《吹動大麥的風》。儘管英國媒體對他和這電影有諸多質疑,甚至指控他背叛國家、扭曲歷史。但其實在拍攝《吹動大麥的風》之前,肯洛區曾親自請教過當時在愛爾蘭服役的英國軍人,《吹動大麥的風》裡所有提及的暴行和酷刑,在在都是他們的親身經歷,肯洛區只是堅持將真相還原。如同肯洛區在坎城獲獎時,所說的經典名言:「一旦我們敢於說出歷史真相,也許我們就敢於說出當下的真相。」(If we dare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past, perhaps we shall dare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present.)」)一語道破世人常常不敢面對歷史真相的鴕鳥心態。
2005 航向幸福的旅程 Tickets
導演: 艾馬諾歐勒米、阿巴斯 (櫻桃的滋味)、肯洛區(甜蜜十六歲)
編劇: 艾馬諾歐勒米、阿巴斯 (櫻桃的滋味)、保羅拉瑞提(甜蜜十六歲)
演出: 馬丁康普斯頓 Martin Compston(甜蜜十六歲)、Valeria Bruni Tedeschi(5X2愛情賞味期)
一列前往羅馬的火車,上面有個夢想向暗戀對象傾訴心聲的教授、一個來自阿爾巴尼亞的難民家庭,輾轉偷了火車票進入車廂;還有三個粗魯又無禮的蘇格蘭死忠足球迷,在這列火車上認識之後立刻一拍即合;另外還有個愛抱怨的寡婦,坐上火車準備前往亡夫的紀念宴會...。這一群不同國籍、不同階級的歐洲客在這列火車上成了一幅歐洲縮影,而他們彼此之間又會交織出什麼樣的故事呢?
2004 蘇格蘭之吻 Ae Fond Kiss...
卡辛是巴基斯坦移民第二代,在英國格拉斯哥最夯的夜店裡當DJ,夢想能開一家自己的俱樂部,卡辛的父母是虔誠的穆斯林教徒,一心寄望卡辛能和他即將前來英國的表妹潔斯敏結婚,卡辛的父親更開始為他們尋找適合的新房,而卡辛的姊姊蘿珊娜也在父母安排下,嫁給年輕有為、家世又好的科學家,而這樣按照計畫一步步進行的人生在蘿欣出現後有了極大的轉變...。
蘿欣是個奔放又聰明的音樂老師,和卡辛迅速成為一對戀人,但卡辛深知就算自己能逃過父母安排的婚姻,他們也絕不會答應自己娶一個白人女孩進門,而身處天主教環境的蘿欣也同樣得不到家人朋友的支持,兩人的戀情就此成了一樁醜聞迅速傳開,而卡辛的父母更使出了戲劇性的手段來平息卡辛和蘿欣之間火熱的情感...。
2002 911事件簿 11'09''01 - September 11 (segment "United Kingdom")
2002 甜蜜十六歲 Sweet Sixteen
連恩的家在一個失業率很高、許多幫派聚集的地方,夢想對他們來說幾乎遙不可及。連恩的母親遭男友史丹拖累入獄,最近刑期將屆,但因為擔心史丹和他販毒的搭檔,同時也是連恩的祖父再度傷害母親,連恩決定帶著母親逃離他們的掌控,躲到一個他們找不到的地方,為了這件事,連恩必須籌到一大筆錢,卻也讓自己和好友陷入困境...。
2001 鐵路悲歌 The Navigators
英國約克夏南部,一群鐵路維修工人的生活將因為民營化而有極大的轉變,由民間經營的鐵路公司不再是鐵飯碗,一切都將以減少成本、提高效率為原則進行,勢必會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原本歡樂的工作氣氛立刻被不確定因子攪亂,而民營化也讓整個營運方針轉為「客戶至上」,所有人都必須出席一連串的訓練課程,除此之外,原本感情很好的隊友們現在被分為不同組別,彼此從友好突然轉為互相競爭的角色,這當中,有些人選擇努力適應新工作方式,有人選擇離開,在處處要降低成本的情況下,一首首悲歌悠悠傳唱著...。
1996 卡拉之歌 Carla's Song
來自尼加拉瓜的卡拉﹝Oyanka Cabezas飾﹞為了躲避戰爭而來到英國,但日子過的並不平穩,身上有許多傷疤、男友也失去蹤影,沉重的情緒讓她不堪負荷甚至想自殺,此時她認識了巴士司機喬治﹝勞勃卡萊爾飾﹞,他漸漸愛上了卡拉,並幫助她回到家鄉尋找家人與男友,然而他們卻遇上反叛軍準備與政府展開大規模抗戰的緊張時刻...,他們能順利找回卡拉被綁票的男友並活著離開嗎?本片由肯洛區執導,獲威尼斯金牌獎肯定。
1994 折翼母親 Ladybird Ladybird
瑪姬的情人們總會向她施暴,她的四個同母異父的孩子在一場火災中受傷,因而引起社會福利人員注意,瑪姬被冠上「不稱職母親」的標籤,孩子們也被社工人員帶走。
孩子不在身邊的歲月,瑪姬遇上了一個真正能夠托付終身的好男人,兩人共組家庭並生下了小孩,但社福人員仍無法信任瑪姬能勝任母職,因此夫妻倆和孩子們必須面臨分離,瑪姬和丈夫各自面對來自社會福利局以及移民局等各方政府體系所強加的壓力,他們能順利與所有孩子重聚嗎?
1993 雨石 Raining Stones
90 min - Drama | Comedy
編劇: Jim Allen
演出: Bruce Jones, Julie Brown and Gemma Phoenix
國家: UK (7.5*/1,740)
This Ken Loach film tells the story of a man devoted to his family and his religion. Proud, though poor...
1991 底層生活 Riff-Raff
英國演員勞勃卡萊爾飾演主角史帝,演繹出英國低下階層的真實生活寫照。
80年代的英國,忍受著生活中所有不安及不確定的勞工們,在毫無保障的環境下,連生命安全都不被重視,他們為豪富人家一磚一瓦地搭建奢華的豪宅美寓,自己則在貧窮的角落裡,能做的事就做,能睡的地方就睡。他們恨極了這種醜陋的生活,可是卻又離不開...。
1990 致命檔案 Hidden Agenda
英國名導演肯.洛區以紀實手法披露英國統治單位如何以非法手段對付北愛爾蘭民權分子的力作,氣氛極具爆炸性,令人對政治的黑暗感到不寒而慄。
劇情描述美國律師保羅是國際公民自由權聯盟的成員,他在北愛爾蘭展開調查有所收穫,正要赴一個神秘約會時在路上被射殺身亡。英國內政部迫於壓力派出高級督察彼得赴北愛追查真相,在保羅女友的協助下發現保羅的死牽涉了一宗重大的政治陰謀,陰謀的證據是一卷錄音帶,警方為了毀滅證據不惜殺人。彼得更進一步追查,發現英國的政府高層正是整個事件的幕後黑手,據說本片影射了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的政權,內行的觀眾不妨看個仔細。
1986 再見祖國 Fatherland
111 min - Drama
編劇: Trevor Griffiths
演出: Gerulf Pannach, Fabienne Babe and Cristine Rose
國家: UK | West Germany | France (6.7*/161)
A singer swaps the political intimidation of working in East Germany for the equally controlling capitalist music industry in the West.
1971 家庭生活 Family Life (as Kenneth Loach)
《吹動大麥的風》導演肯洛區作品。描繪在父母的保守壓抑及社會診斷的偏頗下,渴求追尋自我的女孩,陷入孤獨迷惘的困境與徬徨。與《母牛》一片一樣,針砭入裡地探討關於「愛」的本質真諦,在椎心動容之中又發人深省。
1967 母牛 Poor Cow
英國社會主義電影大師肯洛區,以首三部電影《母牛》、《鷹與男孩》、《家庭生活》中敏銳的社會觀察、強烈寫實的影像風格一鳴驚人。本片則是描繪生活在社會結構底層的女孩喬伊,在她所愛的男人及所屬的男人之間的游移,在社會邊緣及主流價值之間如何不卑不亢地堅持譜出屬於自我的生命樂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