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傳:游擊隊 Che: Part Two (2008)
導演: 史蒂芬·索德柏
編劇: 彼得·布奇曼 / Benjamin A. van der Veen
主演: 班尼西歐岱托羅 Carlos Bardem 德米安畢齊 喬昆迪艾曼達 Pablo Duran
類型: 劇情 / 傳記 / 歷史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西班牙 / 法國 / 美國
語言: 西班牙語 / 艾馬拉語 / 蓋丘亞族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2008-12-12(美國)
片長: 135分鐘
又名: 切·格瓦拉傳(下) / 切:39歲的告別信(台) / Che: Guerrilla / Che - 2ème partie - Guerilla
IMDb鏈接: tt0374569
古巴革命之父切格瓦拉傳奇的一生,入選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競賽片,由坎城、柏林雙冠影帝班尼西歐岱托羅扮演。
1955年,「摩托車之旅」後,出身阿根廷,具有醫學背景,對革命充滿熱情的恩奈斯多‧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在墨西哥城與正準備策動古巴革命的卡斯楚宿命性地相遇,也開啟了近代革命史上最令人動容的一頁。
1956年11月25日,搭載包括格瓦拉和卡斯楚在內,一共82名武裝人員的「格瑪拉號」遊艇從墨西哥海岸的圖克斯班出發,在驚濤駭浪中航向古巴。甫一登陸,這支名為「七二六運動」的游擊隊便遭到親美政權「巴蒂斯塔」政府軍強力鎮壓,同行僅12人倖存。那一年,「切」才28歲。
殘餘的部隊在馬埃斯特臘山中安頓下來,並獲得當地農民、工人的支持,勢力逐日壯大。而格瓦拉卓越的勇氣與軍事才能漸漸獲得卡斯楚賞識,成為他最倚重的親信與伙伴。1956年12月27日,革命軍已掌握幅員達8000平方公里的廣大土地,以及50萬人民的支持,與政府軍的總決戰即將展開!
1959年1月2日,由格瓦拉及卡斯楚所率領的革命軍成功佔領首都哈瓦那,親美的巴蒂斯塔流亡出走,古巴共和國宣布成立。這個消息震撼了全世界。
而後,儘管在新政府內陸續擔任央行總裁、工業部長等要職,並於1962年代表古巴參與第19次聯合國大會,格瓦拉卻在與蘇聯關係、援助第三世界革命等諸多問題上開始與卡斯楚產生無可彌補的歧異。
「….保持革命者的完美形象,我只能選擇戰鬥,選擇一個鳳凰涅盤式的壯美結局」格瓦拉說。
1965年4月,他放棄古巴公民身份,秘密飛往非洲剛果,貫徹世界革命的終極夢想!
電影分為上下兩部,上集講述格瓦拉1956年來到古巴,及其後所見所聞與內心的掙扎,最後投入古巴革命的歷程。下集則講述他在古巴革命後,以假名出現在玻利維亞,與同志們展開偉大拉丁美洲革命,以及1964年他率領古巴代表團參加於紐約舉行的聯合國第十九屆大會,以一身橄欖綠軍裝引全球注目,至最後走向死亡的故事。
Far from a conventional biopic, Steven Soderbergh’s film about Che Guevara is a fascinating explor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as icon. Daring in its refusal to make the socialist leader into an easy martyr or hero, Che paints a vivid, naturalistic portrait of the man himself (Benicio del Toro, in a stunning, Cannes-award-winning performance), from his overthrow of the Batista dictatorship to his 1964 United Nations trip to the end of his short life. Composed of two parts, the first a kaleidoscopic view of the Cuban Revolution and the second an all-action dramatization of Che’s failed campaign in Bolivia, Che is Soderbergh’s most epic vision.
拍攝花絮
·影片在古巴和戛納電影節放映的均為上下兩集連在一起的完整版,長達257分鐘。
·扮演切·格瓦拉的本尼西奧·德爾·托羅獲得了2008年戛納電影節的影帝。
·影片在拍攝期間,古巴政府曾經警告電影攝製組,如何影片中出現任何攻擊菲德爾·卡斯特羅的情節,本片將在古巴禁映。
·影片在古巴上映之後,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格拉瑪報》大贊本尼西奧·德爾·托羅的演技,但是他們同時也對片中菲德爾·卡斯特羅的扮演者德米安·比齊爾提出了批評,認為他缺乏深度和魅力。
精彩對白
Che:"Our fight is a fight to the death。"
切·格瓦拉:“我們的戰爭將是與死神的戰爭。”
Che:"Homeland or death!"
切·格瓦拉:“無祖國,毋寧死!”
Che:"To survive here,to win……"
Che:"you have to live,as if you've already died。"
切·格瓦拉:“為了在這裡生存下來,然後走向勝利……”
切·格瓦拉:“你必須已經當自己死掉了,才能活下去。”
幕後製作
弘揚理想的下集
對於這部講述切·格瓦拉生平的下集《游擊隊》,史蒂文·索德伯格說:“這一部分的拍攝要艱苦一些,因為叢林等外景更多,我們的劇組人員並沒有太多這方面的經驗,我也沒有,一切都需要大家慢慢的摸索。拍攝的時候這方面的劇本我一直在斟酌,因為到這個時候,片長就已經接近3個小時了,按照劇組大多數人的觀點,這部分不如用字幕一筆帶過吧?我也想過這麼做,但覺得還是要拍出來,哪怕是前面做一定的刪減也好。因為切·格瓦拉後期的生活也是一個重點,我們如果不對其做一定的展現,那麼無論如何這部電影也是不完整的。最後這部分在我的堅持和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最終還是拍攝出來了。”
對於《游擊隊》與《阿根廷》的區別,史蒂文·索德伯格說:“下半集可以看作切·格瓦拉對於自身的一種反思,因為離開古巴之後的日子,與他預想的並不一樣,他在古巴時有一個親密的戰友,雖然艱苦,但最終取得了勝利;但在古巴之外,一切事情都需要他一個人去面對,這些難題擺在他的面前,沒有人分擔,這對於切·格瓦拉來說,也是一個令他頭疼的問題。”
對於結局的處理,《游擊隊》與歷史情況並不太一樣,這一點是為什麼呢?史蒂文·索德伯格說:“切·格瓦拉最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的確是一名英雄。但我在拍攝電影的時候就想到了,大多數人都應該明白他最終還是死去了,沒有完成自己的理想。而在電影裡,我並不想過分的渲染這一點,我想從另一面告訴觀眾,堅持理想才是最重要的。而切·格瓦拉至始至終都在堅持自己的理想。我要告訴觀眾的是這一點,這是至關重要的一點,也是影片的核心思想。所以我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因為我並不是在拍攝紀錄片。但這些修改都是相當有限度的,我想在真實與演繹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
切·格瓦拉的最佳人選
對於這部電影,扮演影片核心人物的切·格瓦拉人選自然是重中之重。為什麼導演會挑選本尼西奧·德爾·托羅呢?史蒂文·索德伯格說:“當本片預定開始拍攝的時候,我就已經想到了他。我看過他過去的電影裡,對他演繹角色的方法很是欣賞,因此當我決定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就找到了他。我告訴他,你將要扮演一位明星,一個革命者,一個充滿理想的人。他對我的回答是,那我們什麼時候開始?這讓我從那時候起就信心十足,我知道他肯定能圓滿的完成這個角色。”
對於本尼西奧·德爾·托羅如何融入切·格瓦拉這個角色,史蒂文·索德伯格說:“他一開始就是有備而來,他告訴我他一直以來都很崇敬切·格瓦拉,家裡有很多他的雕像,紀念品和資料。我告訴他,你想要完美的演出這個角色,一定需要把握住這個人物的神髓。我們在古巴的革命博物館裡參觀了切·格瓦拉很多的資料,參觀完之後,本尼西奧·德爾·托羅對我說,我知道應該怎麼去扮演這個角色了。影片有很多切·格瓦拉的獨角戲,他是全片的重點,本尼西奧·德爾·托羅在這方面演繹得很出色,有時候在鏡頭里,我幾乎有一種他就是切·格瓦拉的錯覺。”
談及這個讓他加冕戛納影帝的角色,本尼西奧·德爾·托羅顯得非常開心:“能扮演這樣一部史詩鉅作的靈魂人物,這讓我太興奮了。我從一開始就對導演說,我會認真的演好這個角色,不會令喜歡切·格瓦拉的人和觀眾失望。我希望大家都能認可我的演出,所以這個獎項,對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扮演這個角色最難的地方是什麼呢?本尼西奧·德爾·托羅說:“最難的就是他的那一把鬍子了,我留了大半年,這讓一直不怎麼留鬍子的我很是不習慣(笑)。我知道切·格瓦拉這個角色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我出演這個角色,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讓大家破壞心目中的切·格瓦拉,因此我看了很多他的錄像,資料,我模仿他說話的神態,抽雪茄的模樣,從他的作品和別人對他的描述裡想像他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時候拍攝完畢,在旅店裡我也會對著鏡子演著他,經歷了這麼久的拍攝,我感覺整個人都有了切·格瓦拉的影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