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2201318963
hk Ann Hui 許鞍華

作品表

《明月幾時有》| 2017 | 中國/香港 | 許鞍華 70

黃金時代 The Golden Era (2014) 67

2012 美好2012 Beautiful 2012 ( 導演 )65

《桃姐》A Simple Life | 2011 | 許鞍華 64

2010 得閒炒飯 All About Love ( 導演 )63

2009 天水圍的夜與霧 Night and Fog ( 導演 )62

《天水圍的日與夜》| 2008 | 香港 | 許鞍華 61

2006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The Postmodern Life of My Aunt ( 導演 )59

2003 玉觀音 Jade Goddess of Mercy ( 導演 )56

2002 男人四十 July Rhapsody ( 導演 )55

2001 地久天長 Forever and Ever  ( 演員 )54

2001 幽靈人間 Visible Secret ( 導演 )54

2000 千言萬語 Ordinary Heroes ( 導演 )53

1997 半生緣 Eighteen Springs ( 導演 )50

1996 阿金 ( 導演 )49

1995 女人四十 Woman, Forty ( 導演 )48

1991 上海假期 ( 導演 )44

1991 極道追蹤 Zodiac Killers ( 導演 )44

1990 客途秋恨 Song of the Exile (Ice Tu Chin Hen) ( 導演 )43

1988 今夜星光燦爛( 導演 )41

1984 傾城之戀 Love in a Fallen City ( 導演 )37

1982 投奔怒海 Boat People (Touben Nuhai) ( 導演 )35歲

094132.79676715_1000X1000

許鞍華(Ann Hui,1947年5月23日-)是香港女性電影導演、監製、編劇。她曾於香港中學會考英文科考試中取得A級成績。七、八十年代她是香港新浪潮電影製作人中的著名一員。電影作品涉獵多種不同範疇,包括:文學改編、武俠巨著、半自傳體、女性議題、社會現象、政治變遷、以至驚慄電影,是目前奪得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得主(1983年、1996年、2009年、2012年)唯一一人,以及三次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1999年、2011年和2014年),曾任香港導演會會長,而2011年獲亞洲電影大獎頒發終生成就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至今只有兩部大滿貫作品且都出自許鞍華之手,分別為第15屆的《女人四十》和第31屆的《桃姐》。

111952.24255526_1000X1000

早年生活

許鞍華於中國遼寧鞍山出生,父親是國民黨文書,母親是日本人。五歲時到香港,中學就讀聖保祿學校,1972年香港大學畢業,主修英文及比較文學獲授碩士學位,然後再到倫敦電影學校進修電影。

1975年回港後曾為胡金銓的助手,之後在香港無線電視任編導,拍攝了《奇趣錄》、《CID》、《北斗星》等作品。1977年,轉往香港廉政公署拍攝宣傳反貪污電視片《ICAC》,同年10月正發生警廉衝突,一批警員衝進廉政公署的執行處,大肆搗亂及傷人事件。電視片其中兩集因涉及警察題材而被禁播,包括:〈查案記〉以影射前總警司葛柏因涉貪污候查期間潛逃,幾經周折才能引渡回港審訊 以及〈男子漢〉描寫警方包庇離島漁村黃賭毒活動,警署長與下屬收受黑錢,新來的警員不願同流合污,向廉署告發警隊的黑幕。

112431.41161421_1000X1000

越南三部曲

1978年轉任香港電台,拍攝紀錄片及短篇電視劇,其中《獅子山下》拍攝的十六米釐電影作品《來客》以1970年代末大量越南船民偷渡來港為題,描述十多歲的冒死流亡來港者的遭遇以及後來遭遇的挫敗、歧視、漠視以至剝削,成為日後許鞍華「越南三部曲」之首。

1981年,《胡越的故事》繼續描寫船民問題,越南華僑胡越幾經辛苦偷渡到港,得香港筆友幫助啟程往美國,中途卻滯留菲律賓前路不明,描寫偷渡的艱苦、戰爭回憶、難民營的險惡、唐人街的危機四伏。

1982年由左派影星夏夢出資,在海南島拍攝的《投奔怒海》,以1978年越共統一後的越南為背景,描寫思想左傾的日本記者芥川汐見重臨峴港,目睹越南戰後真實社會和政治的紛亂狀況(地雷遍野、槍斃私刑、街童孤兒),青年想賄賂區內軍官乘船逃離越南,卻誤墮死亡圈套。電影上映時正值中英展開第一輪香港前途問題談判,面對前途不明朗的憂慮,劇中越共背景影射當時中共發動文革造成的一片亂局,角色面對的困境亦反映香港人對文革、政治運動以至中國共產黨根深蒂固的恐懼,被視為香港難得充滿政治色彩及本土特色的國際電影。

180045.61117889_1000X1000

電影導演

1979年,專職拍攝電影,首部電影作品《瘋劫》。之後拍攝的電影包括有《傾城之戀》、《書劍恩仇錄》、《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千言萬語》、《男人四十》、《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天水圍的日與夜》、《天水圍的夜與霧》、《桃姐》、《黃金時代》等。

合作電影人 

許鞍華曾與多位兩岸三地以及世界各地的著名電影人合作,包括杜琪峰、曾志偉、岑建勳、甘國亮、徐克、吳宇森、侯孝賢、焦雄屏、楊德昌、嚴浩、張藝謀、馮小剛等等。

111951.50547011_1000X1000

演員

1983年 《奇謀妙計五福星》

1990年 《笑星撞地球》

1992年 《雙龍會》

1995年 《女人四十》

1996年 《金枝玉葉2》

1997年 《河流》

2000年 《江湖告急》

2001年 《地久天長》

2001年 《初戀嗱喳麵》

2002年 《一蚊雞保鑣》

2006年 《我要成名》

2007年 《戲王之王》

2010年 《歲月神偷》

監製

2001年 《遊園驚夢》

2002年 《幽靈人間II鬼味人間》

p1889852299

獎項與提名

許鞍華一共獲得過四次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第2屆、15屆、28屆和31屆)、三次金馬獎最佳導演(第36屆、48屆和51屆)、三次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最佳導演、一次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導演,以及兩次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導演。

2015

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黃金時代
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提名) 黃金時代
第9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 黃金時代

2014

第51屆台北金馬影展金馬獎最佳導演 黃金時代

2012

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導演 桃姐
第6屆亞洲電影大獎 終身成就獎
第12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人(提名)
第12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導演(提名) 桃姐

2011

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 桃姐
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天主教文化特別榮譽獎 桃姐
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吉亞尼·阿斯特雷獎 桃姐
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納薩雷諾塔代伊獎 桃姐
第68屆威尼斯電影節 平等機會獎 桃姐
第48屆台北金馬影展金馬獎最佳導演 桃姐

2010

第2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9

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天水圍的日與夜

2008

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第2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亞洲之風特別提及 天水圍的日與夜

2002

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提名) 男人四十
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男人四十/ 幽靈人間

2000

第1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 千言萬語
第1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千言萬語

1997

第10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提名) 半生緣

1996

第1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 女人四十
第1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提名) 天國逆子
第1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女人四十

1991

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客途秋恨

1988

第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江南書劍情

1983

第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投奔怒海

151748.87653370_1000X1000

導演作品

《明月幾時有》| 2017 | 中國/香港 | 許鞍華 

142400.73851894_1000X1000

《黃金時代》The Golden Era | 2014 | 香港 | 許鞍華 67歲 
p2197957031

2012 美好 2012 Beautiful 2012 

2012香港電影節、坎城影展影評人週、台北電影節。繼連續兩年的《香港四重奏》之後,香港電影節再度邀集四位來自不同地方的導演創作短片。

《桃姐》許鞍華導演拍〈我的路〉,請來吳鎮宇扮女人心男兒身;《臉》蔡明亮導演讓李康生化身成來到香港的〈行者〉;拍《晚秋》的金兌容則以〈你何止美麗〉描寫一段愛情的發生;至於《最愛》的顧長衛導演,則用〈龍頭〉訴說一個難以言喻的生命故事。

《桃姐》A Simple Life | 2011 | 許鞍華 64歲 
p1351865979

 

2010 得閒炒飯 All About Love 

p546809551

拍攝花絮

·電影片名的靈感來自台灣男女的流行用語,當兩人情投意合要發生關係使是“炒飯”的時候了。

幕後製作

玉女周慧敏復出銀幕

        自96年拍畢林海峰執導的短片《廢話小說》後,周慧敏已13年沒有拍攝電影,今年受香港著名女導演許鞍華邀請,周慧敏放下玉女包袱,在片中與吳君如譜出一段同性戀,並與飾演其男友的陳偉霆有大膽的親吻及床戲。退隱13年後再次復出的周慧敏一頭披肩長發,除了臉型身材更為圓潤之外,與當年的“玉女時代”相比,並無太大區別。

        復出之作,即有大膽出位的嘗試,對此,周慧敏受訪時表示:“這部片要講述的是有關女性情感的話題,還有對伴侶之間愛和承諾的探討,不是想標籤化部分人士,其實是內容、意識都很正常和健康的一部片子。”

 

2009 天水圍的夜與霧 Night and Fog 

p2157922192

任達華、張靜初主演。導演許鞍華繼《天水圍的日與夜》後「天水圍系列」第二部作品。

天水圍是1990年香港政府開發的新市鎮,位於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區,靠近大陸深圳。「天水圍」吸引了大量新移民湧入,也因為發生多起社會事件,被港人冠以「悲情新市鎮」之名。

《天水圍的日與夜》| 2008 | 香港 | 許鞍華 

p1291033653

2006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The Postmodern Life of My Aunt 

p1052723900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由曾獲大陸金雞獎及百花獎的斯琴高娃飾演劇中靈魂人物-姨媽,這部片也是周潤發進軍好萊塢後,回歸華人市場首部華語片,他飾演姨媽遲來的春天-「師奶殺手」潘知常,為了博得姨媽的好感,發哥使出混身解數,就是要逗得姨媽花枝亂顫。繼《女人.四十》《男人.四十》之後,許鞍華執導《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展露新意,除了網羅趙薇、盧燕等知名演員共演之外,透過段落式調光處理,讓影片呈現獨一無二的唯美夢幻色彩,音樂方面更請來北野武御用配樂家久石讓製作。

拍攝花絮

·本片是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繼《玉觀音》之後第二次赴內地拍片。影片以上海現代都市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位知識女性退休後充滿戲劇性的悲喜命運故事,女主角葉如棠由實力派老將斯琴高娃扮演。

·許鞍華本來打算給影片一個喜劇的結尾,卻因為周潤發不肯到鞍山補拍最後幾個鏡頭,而被迫以現在的悲劇情節來結局。
·影片的後期是在泰國完成的。採用了前所未有的段落式調光處理,幾個段落的色調截然不同,使影片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夢幻色彩。

·本片電影原聲由日本著名音樂人久石讓“操刀製作”。此次不僅是這位日本音樂傳奇人物與著名導演許鞍華的第一次合作,更是他與中國電影的首次合作。

·負責本片音效合成的是在亞太地區極富盛名的資深錄音師杜篤之,此前他憑藉2001年憑藉電影《千禧曼波》獲得第三十八屆台灣金馬獎最佳音效獎,2001年獲頒法國戛納最高技術獎。

·本片獲選2006年度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參賽影片,在放映期間廣獲好評。

·許鞍華說:“這是一個從喜劇發展到悲劇的故事。”據她介紹,這是她跟編劇李檣力爭來的。 “原先的劇本很灰很慘,每個​​人都在掙扎到盡頭,這就是編劇的特點。但我跟他有點兒不同,比較'師奶',就不要那麼慘吧。”

·對影片的票房,許鞍華相當有信心地表示:“我拍戲從來把'維持生活'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我敢說,這部電影看起來不會不商業。”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影片關注了發達的大都市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巨大變遷下的種種不適和他們心酸的生活。影片用一種溫暖的眼光,關照了當今社會的種種變化,探討了這種變化下人的變化。

關於導演
許鞍華曾在接受采訪時說:“這個故事是根據真人經歷改編的,所有年華老去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否則我不會有信心來拍。”她認為本片最大的吸引力在於“喜感很強的悲喜劇,象漫畫一樣”。

關於編劇

本片編劇李檣因為《孔雀》的劇本創作一舉成名。 2005年,李檣連續創作出《千里走單騎》和《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兩部作品,成為國內最炙手可熱的王牌編劇。

許鞍華“論盡”眾演員

我最欣賞周潤發
“片中的姨媽是一個年華老去但心未老的女人,我的年齡正好與'姨媽'相仿,十分能理解她的內心世界。”片中的兩位主演周潤發、趙薇都是許導的愛將,都有過很好的合作。對於周潤發,許鞍華大讚道:“他是我最喜歡的男演員,雖然他的戲份不是很多,但他的表演讓我對影片的前景充滿樂觀。現在文藝片處境很難,很難與商業片抗衡,但有了周潤發這樣的好演員,有了《姨媽》這樣的好故事,還是能做到藝術、商業雙豐收。”

趙薇是個好演員
趙薇此前曾出演過許鞍華的《玉觀音》,該片票房慘淡、反映平平,但許鞍華還是用人不疑:“演員總是這樣,起起伏伏的,不過我認為趙薇是一個好演員。”

 

2003 玉觀音 Jade Goddess of Mercy 

p970235094

影片根據海岩同名小說改編,圍繞一個女警與三個男人的生死情仇展開,故事曲折驚險,在表現愛情主題的同時反映了緝毒民警們波瀾壯闊的戰鬥生活。影片的女主人公安心是個非常矛盾的人物,她既是執法人員,但又一個渴望愛情充滿激情的女人,她身邊的男人都無法把握住她,卻心甘情願地為她前赴後繼。影片將警察的愛、妻子的愛、母親的愛、情人的愛等等融會在一起,組合成了一個愛恨交織的傳奇故事。

 

2002 男人四十 July Rhapsody

p757041077

好多東西都沒了,就像是遺失在風中的煙花,讓我來不及說聲再見就已經消逝不見。

幕後製作

中年人群體一直都是被攝影機所關注的,這部中年男人的電影讓我們看到了被千篇一律的生活折磨的所剩無幾的青春,看到了生活的麻木過後感情慰藉的魔力,也看到了時間積累過後的殘留的痛楚。各種生活伴隨著各種掙扎,關於四十歲的男人的深沉的細膩的感情和生活,導演都向我們展示了。而且我們應該給予張學友在這樣一部深沉的電影中的出色表演,還有梅艷芳在電影中掀起的高潮。女導演許鞍華一直以來都站在人文關懷的高度,她所關心的,她所關注的除了代表她的風格以外,還對社會和人生充滿了思考和感悟,作為《女人四十》的姊妹篇, 《男人四十》中對中年男人世界的探索依然具有其典型風格。

 

2001 幽靈人間 Visible Secret

p1423783228

這部電影製作認真,是近年較高水準的靈異片。在詭異氣氛的營造和神秘場面的表現上有不少令觀眾嘩然之處。恐怖開始的時候總是會伴隨著陰森的色調。暗淡的光線、緊張的音樂、由遠漸近的呻吟,滿牆的紅漆、怪異的人,雖然該片少了一些令人噁心的視覺直感,但是驚恐總還是有的。許鞍華的電影中總會有某種寄託於其中,影片中的幽靈又成為了人性的彌補,這部電影的劇情被廣泛稱好,而恐怖之餘的思考又成為了該片一種別樣的感受。徐鞍華又一次成功的得到了一種關於電影的平衡。

 

2000 千言萬語 Ordinary Heroes

s2565634

本片是繼《甜蜜蜜》(1996)之後又一部以鄧麗君歌曲名命名的電影,《千言萬語》的旋律貫穿全片:“不知道為了什麼,憂愁它圍繞著我”。本片是以愛情包裝的政治話題電影,反映了香港七八十年代的重大事件,是一次寫實性的香港回憶之旅,回顧了香港本土知識分子自覺向港英挑戰的​​歷程。在紀錄與虛構的故事交錯中,以參差對照的手法排比陳列了三個主要角色如何參與社會運動,如何看待自己的信念的。影片對形式的運用十分自覺,視角觀點也十分成熟。本片是部蕩氣迴腸的史詩性作品,浪漫與悲劇交織。甘神父更完美體現了許鞍華一直以來尋找身份/信念認同的過客心態。影片立足香港,面對中國,遊於兩者之間。 《千言萬語》獲得2000年台灣金馬獎10項提名,並最終獲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女主角在內的五項大獎,同年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

 

1997 半生緣 Eighteen Springs

232215.41840559_270X405X4  

共同演出的有黎明、梅豔芳、吳倩蓮、吳辰君,和大陸影帝葛優等人。

許鞍華表現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懷舊風貌力求簡潔,攝影機的位置、運動畫框都很節制,少採用寬闊的取景空間。閣樓,車廂,走道,狹小的取景造就了自始至終的被困壓的感覺,表達了家庭和個人情感矛盾的壓抑感。人物的喜怒哀樂被克制在很小的限度裡,無法張揚。與小說相比,曼楨與豫瑾的糾葛成為主線,人物的複雜性有所降低,但人物個性更加清楚。近鏡鏡頭的運用削弱了人物間的情感交流。作為女性世界細膩情緒的表露,許鞍華展現了現實的無奈與回憶的永恆,提示人生的​​蒼涼,錯失情緣的主題以及大時代改變個人命運的感嘆​​。這是十三年後許鞍華與張愛玲的二度結合,之前是《傾城之戀》。影片風格如同小說,精緻、刁鑽、敏銳,觀察事物很細。本片在香港上映票房不俗。張愛玲小說原著《十八春》的結局,寫男女主人公走過十八年曲折的情路之後,雖然各有家庭,但還是一同去參加國家剛解放時東北的建設,化哀怨為淡泊。許鞍華如今的《半生緣》則讓這個哀怨的故事徹底以宿命的結局完成“蒼涼”的主題。

 

1996 阿金 

p2171083004

影片獲第47屆德國柏林電影節金攝影獎。

幕後製作

《阿金》在中國大陸上映時片名為《阿金的故事》,這是一部關於“電影特技人”的影片。慣於創新的許鞍華把影片分為三段,用了三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來講述阿金不同的生活側面,使本片成為當年香港不可多得的實驗電影。同時,《阿金》做為“柏林電影節”的參展影片,獲得了“Golden Camera Award”(金攝影機獎)。楊紫瓊在片中以生動細膩而富有個性的表演將女特技演員——阿金,詮釋得入目三分。而且楊紫瓊像成龍、像溫·迪塞爾一樣經常拒絕使用替身,結果就是經常在拍片的時候受傷,有時候甚至是很重的傷——在拍攝《阿金》時,她從天橋上一躍而下,跌傷了背部,幾乎導致終生癱瘓。 《阿金》公映時,在片尾的NG畫面裡放進了這個場景,那是真正殘酷的事實,觸目驚心。所以說楊紫瓊在片中的表演,也使電影增色不少。

 

1995 女人四十 Woman, Forty 

p1235006362

《客途秋恨》導演許鞍華的作品,也是蕭芳芳奪得影后的重要作品。

1995年許鞍華的一部《女人四十》轟動華人影壇,年底,第3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把數項大獎都頒給了該片。片中,許鞍華以女性特有的視角,用舒緩的語調娓娓道來一個尋常家庭的尋常故事,細膩而富有親和力。影片展現了香港市井小民的生存現狀以及種種無奈與悲歡;格調極其柔和平穩,人情味十足,讓人感覺非常舒服安謐,而影片所表現的一位中年女人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種種困難和樂觀精神也深深地打動了所有觀眾。片中的很多細節,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裡面的人物,就是我們自己。於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會心而笑中,我們漸漸感覺出生活的甘美和人生的溫情,就像走在午後秋陽照耀的林陰小道上。主演蕭芳芳不著痕跡地完美演出,將事業與家庭的雙重壓力下的四十歲女性的悲喜與甘苦刻畫的淋漓盡致,其對情緒控制之游刃有餘,讓人嘆為觀止,更憑此片繼張曼玉後再奪柏林影后。

 

1991 上海假期

 

030359.99670970_270X405X4  

集合台港兩地電影人前往大陸拍攝的倫理喜劇,企圖見證在八、九十年代交會時的上海平民生活面貌。

編劇吳念真與導演許鞍華繼《客途秋恨》之後再度合作,但因對大陸社會瞭解不深而拍不出令人共鳴的風土民情,好些片段的處理仍不免受意識形態左右。

許鞍華沒有把這部電影拍成一部喜劇片或者荒誕片,而是一部嚴肅的現實主義色彩的電影,李屏賓的鏡頭下有許多寫實的上海弄堂街道,用它的敏銳和細膩的鏡頭語言紀錄下當年的上海,她以一個與大陸既親切又疏離的特殊情結來講述這個特殊的故事,顯得如此恰當和真實。

 

1991 極道追蹤 Zodiac Killers

235023.15116798_270X405X4  

劉德華、鍾楚紅主演。

本片題材靈感來自一宗中國大陸女留學生在日本火車墮軌身亡的神秘案件。故事發生於來自香港的留學生阿Ben和大陸留學生鐵蘭身上。兩人在日本留學期間,捲入一宗幫會仇殺中。最後女學生被殺手推下火車軌慘死。另一名大陸留學生卻依然在追尋拍色情片女朋友的下落。無奈的結局,企圖表達那股強烈的無力感。片中偶有神來之筆,如一些追逐的碎鏡,配以有規律的單調拍子,帶有點黑色風格。本片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代表許鞍華首次嘗試拍商業片,但卻遭到票房慘敗。甚至在拍完該片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人來找她拍片。

 

1990 客途秋恨 Song of the Exile (Ice Tu Chin Hen) 

143411.23089792_270X405X4  

這是香港女導演許鞍華的半自傳故事,主題放在她跟母親之間複雜微妙的母女關係上。陸小芬飾演日本女子葵子,在大戰後感念中國而獨自隨夫留在中國生活,因為對中國語言和風俗習慣的陌生而被婆家冷落,心中沒有安全感,直到隨夫遷離婆家,才逐漸投入香港婦女的生活圈,變成一個喜歡打牌玩樂的平凡女人。長女曉恩對母親一向感情隔閡,可是在陪同母親赴日本省親時才切身體會人在異鄉的孤單惶恐心理,母女之間得以心靈溝通。吳念真的劇本寫得細膩動人,陸小芬與張曼玉都演得出色,許鞍華投入了很大的感情來拍攝,某些片段如泣如訴,教人動容。

影片獲意大利瑞米尼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幕後製作
此片被認為是導演許鞍華的半自傳式作品。實際上許鞍華自己的母親就是日本人,這部影片也可以說是她對輾轉於中、日、英及香港之間的自己的研究。這幾種不同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影片從非常女性化的角度,細緻地描繪出了各種文化的長處。同時,這部影片把不能相互理解的母女終於和解這個具有普遍性的主題,以極高的水準描繪出來,成為一部無論哪國人看了都會感動的優秀作品。導演許鞍華在追求身為中國人的認同感這一中心主題的同時,也試圖從心底里更深刻地了解日本人。

LINE

1988 今夜星光燦爛

這部影片的片名是導演許鞍華對大陸電影《今夜星光燦爛》的翻印,故事情節靈感來自川端康成的《美麗與悲哀》。此片的故事焦點是杜彩薇的兩段戀情,尤其是新戀情上,許鞍華生動刻畫出由戀情帶來的複雜情緒,引出對20年戀情的無限追憶。舊情與新歡交迭出現,但又被處理得有條不紊,流暢自然。同時通過杜的大學好友在現實政治活動中的受挫,反映了現實對人的規約和壓力,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編導們對香港政治的關心和看法。

 

1987 戈壁恩仇錄 Princess Fragrance

本片為《書劍恩仇錄》下集。回疆的風土民情及沙漠奇觀是本片表現重點,艾諾飾香香公主造型十分漂亮,惜演技較弱,但陳家洛的三角戀仍有纏綿動人之處,在武俠片之中不可多得。影片與前作其實是一部電影,但是由於時長的局限所以一拆為二,這一點,比較象《江湖情》。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局限,影片兩部上映之後票房大受打擊,賣座只寥寥幾百萬,幾乎血本無回。

 

1987 書劍恩仇錄 The Romance of Book & Sword

影片榮獲第3屆法國巴黎國際婦女電影節特別獎。

幕後製作
此為許鞍華在八十年代赴大陸拍攝的武俠片巨制,此片製作嚴謹,編導風格也是所有改編金庸小說的電影中最忠於原著味道的一部。上集描述紅花會總舵主於萬亭被乾隆殺人滅口,文四爺在西北客棧束手就擒。紅花會眾英雄公推陳家洛任總舵主,後率眾劫囚車,因而認識了攻擊清兵搶劫真經的回疆木卓倫部,也引出陳家洛與霍青桐的一段情。紮實的​​武打設計和自然景物的運用,跟純港式武俠片大異其趣,大陸演員達式常飾演乾隆皇帝,造型與演出都相當有氣派。張多福飾演陳家洛則顯得較嫩。

 

1984 傾城之戀 Love in a Fallen City

235401.89701747_270X405X4  

導演許鞍華改編張愛玲同名經典小說,曾獲1985年香港金像獎最佳音樂、最佳服裝設計。

有張愛玲的小說成功在前,改編成電影本身就不是一件很討好的事。由於此前有過《胡越的故事》這樣成功的範例,許鞍華導演則打起了張愛玲的心思,拍攝了以同名小說改編的這部《傾城之戀》,男女主角也照舊選擇了周潤發與繆騫人。小說有想像空間,而電影卻勝在寫實影像。稍微有點差池,就會影響到影片的素質。以電影角度來講,影片算是成功。但以改編小說而言,卻在細節處顯現出頹勢,演員的人物塑造,有時也難以達到原作的妙處。扮演範柳原的周潤發認為自己對這個角色的處理是失敗的,演繹方法也是錯誤的。周潤發認為自己是個不喜歡讀書的人,不適合扮演知識分子角色,因為很多東西不是即時學來的。好在影片獲得了金像、金馬等諸多獎項的表彰,票房收益上也還算是過得去,讓飽受爭議的影片獲得了難得的一席江湖地位。

 

1982 投奔怒海 Boat People (Touben Nuhai) 

213143.40718514_270X405X4  

本片首映當年正逢中英雙方就香港主權移交問題展開談判,香港人驚覺未來命運或許將會像越南難民般投奔怒海,因而在港造成評論及賣座高潮。獲香港第二屆電影節最佳影片、導演、新人三項金像獎,但因內容問題,卻在海峽兩岸禁映多年。如今雖已事過境遷,觀眾對這部具有重要歷史意義並在藝術上水準甚高之作仍不應錯過。劇情描述林子祥飾演的日本記者芥川前往剛剛解放的越南採訪,越共政府安排了很多粉飾太平的假像讓他參觀,但他卻從當地女孩琴娘一家的實際生活看到悲慘的真相,於是幫忙他們上難民船逃亡。本片外景在海南島拍攝,女導演許鞍華在片中展現了導演魄力,邱戴安平的劇本也寫得高明。馬斯晨、繆騫人和多名大陸演員都演得精彩,而且這是劉德華的电影處女作。

影片榮獲第2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新人(馬斯晨)以及最佳美術指導等5項大獎。

幕後製作

香港電影歷來不以政治為綱,更很少觸及重大國際事件作為電影題材。而這部《投奔怒海》,算是開闢了香港電影在這一方面的先河,更為港片的娛樂風潮中帶來了一絲思想的沉重。影片以記實的手法將鏡頭視角對準一個嚴肅的主題,對越南戰後的新經濟區的慘狀給予了寫實性描述,以新聞記者的視覺,以新聞報導的態度,對整個大環境的蕭條敗落致以無情的懷疑與批判。這似乎更呼應了當時香港人對九七前途的惶恐心態。

《投奔怒海》達到巔峰

劉德華銀幕首次亮相

《投奔怒海》真正把許鞍華推上了導演事業的最高峰,該片也成為香港新浪潮的經典力作,並獲得1500多萬港元的票房,刷新本地文藝片票房紀錄。該片與《胡越的故事》以及電視作品《獅子山下》系列片集中的《來客》(1978)構成了許鞍華的“越南三部曲”。許鞍華在片中展現了導演魄力,林子祥、馬斯晨、繆騫人和多名內地演員表演精彩,該片還是劉德華的電影處女作。

劉德華在《投奔怒海》中首次亮相銀幕,他的回憶文章中很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情形,“夏夢就坐在我面前,架著茶色的眼鏡,和顏悅色地說'劉先生,很抱歉這麼匆忙地找你,我們找你演的角色,坦白說,原本屬於周潤發的,但一開始接觸他時,他就推了,我們不得不找第二個人代替。'我答應24小時內給她回复,我一直想問她周潤發為什麼不肯接拍這部戲,但又怕冒昧,所以始終沒有問出口。夏夢告訴我是發仔提議找我接拍這戲的,還有鍾志文和林子祥。”劉德華在海南島兩個月,拍了21組戲,跟許鞍華、關錦鵬、區丁平等成了好朋友,於是我們看到了《投奔怒海》裡曬得一身黝黑皮膚愣頭愣腦的劉德華,那年他20歲。
厚重和蒼涼、現實與悲憫伴隨著許鞍華的電影,正如她最著名的話“電影永遠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值得你永遠追個不停,永遠別想休息”。

“沒經歷過動盪寫出來的”

曾於上世紀60年代在邵氏公司任編劇的邱戴安平先生因《投奔怒海》獲得第二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編劇獎,他的真名為邱剛健,邵氏時期曾編劇過《愛奴》、《死角》、《唐朝豪放女》等作品,80年代後主要化名為邱戴安平或戴安平擔任電影編劇,關錦鵬導演的《地下情》、《胭脂扣》、《阮玲玉》等片都是由他編劇。

據邱戴安平回憶,“記得70年代末我回到香港時,許鞍華已經是大導演了,當然是因為《瘋劫》的成功。1980年時,許鞍華準備做《胡越的故事》,她找到我讓我改完《胡越的故事》劇本的後半部。不久後就是《投奔怒海》,許鞍華早在電視台工作時就對越南題材非常感興趣,她把書面的東西全部給我,讓我來寫,隔一兩個晚上來找我吃飯,偶爾會談一些劇本,但不是很多,完全是放心讓我自由在做。”

《胡越的故事》和《投奔怒海》兩部影片的背景都直接涉及到越南,許鞍華一再強調這兩部影片只是人性電影,而非政治電影。邱先生表示贊同,“那個劇本寫了7萬字,非常厚,但卻是沒有經歷過政治動蕩的人關在書房中寫出來的,聽了上百遍莫扎特的《安魂曲》。其實是完全天真的人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描述和構架的劇本,所以作為編劇覺得自己還蠻職業的。劇​​本交給許鞍華,她看過後沒有提什麼意見,後來影片是非常忠實劇本拍的,記得許鞍華說這是她看過的最好的劇本。” (記者:張悅 來源:新京報)

arrow
arrow

    盆栽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