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克‧雪朗多夫 VOLKER SCHLONDORFF
作品表
2014 外交秘聞 Diplomacy
2011 海的黎明 La mer à l'aube
2007 烏爾詹
2006 大罷工
2006 雪朗多夫對話比利懷德 Billy Wilder Speaks
2004 第九日
2002 十分鐘後:提琴魅力 Ten Minutes Older:The Cello
2000 打開心門向藍天 Legend of Reta
1998 恐慌地帶
1996 亂世啟示錄
1991 玻璃玫瑰
1990 世紀滴血 The Handmaid's Tale
1987 老人聚會 A Gathering of Old Men
1985 推銷員之死
1984 往事追憶錄 Un amour de Swann
1981 錯誤的證人
1979 錫鼓 The Tin Drum
1978 德國之秋 Germany in Autumn
1976 死刑
1975 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
1970 背德詩人:數位修復版Baal (Restored)
1967 愛殺無赦 A DEGREE OF MURDER
1966 青年特爾勒斯
沃克‧雪朗多夫 Volker Schlöndorff
性別: 男
星座: 白羊座
出生日期: 1939-03-31
出生地: 德國,黑森州,威斯巴登
職業: 導演/ 編劇/ 演員/ 製片/ 副導演
更多外文名: Volker Schloendorff / Volker Schlondorff / Volker Shloendorff
更多中文名: 伏爾卡·舒朗杜夫/ 沃爾克·舒倫多夫/ 沃克雪藍多夫 / 沃克‧施隆多夫 / 沃爾克‧施隆多夫
家庭成員: Margarethe von Trotta (前妻)
沃爾克•雪朗多夫(Volker Schlöndorff),德國電影導演,與維姆•文德斯、維爾納•赫爾佐格、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並稱“新德國電影”四傑。
雪朗多夫1939年3月31日生於德國的威斯巴登(Wiesbaden)。在法國讀的高中並在IDHEC學電影研究,給路易•馬勒(Louis Malle)、阿倫•雷乃(Alain Resnais)和讓-皮埃爾•梅爾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做過副導演。自己的導演事業始於在阿爾及利亞和越南做電視報導。 1960年代中期回到電影人才短缺的德國,立刻以他的劇情長片處女作《青年特爾勒斯》(Young Torless,1966)成為領軍人物。他之後的影片印證了他思想的成熟和技術的嫻熟。自1992年,他當了德國Sudio Babelsberg GmbH(原UFA/DEFA)製片公司的執行總裁。他的前任妻子瑪格麗特•馮•托塔,出現在他早期的幾部影片中並與他合作寫的劇本。
比較熟悉他的根據君特•格拉斯小說改編而成的影片《錫鼓》(The Tin Drum,1979),此片獲得了1979年的坎城金棕櫚和1980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德國導演。早年在巴黎攻讀政治經濟學,後進入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學習電影製作,曾追隨法國電影前輩大師雷諾阿、梅爾維爾、路易·馬勒等,畢業於法國電影高等學校,因此作品中常流露出法國風味。 1966年開始當導演,《青年特爾勒斯》預示了新德國電影的覺醒。 《錫鼓》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外國片獎。擅長藝術片,具有現代電影語言表現手段,也注重市場和同觀眾的交流,文學功底深厚。創作力旺盛,仍不斷有新作問世。
New German Cinema
Written and signed by two dozen German filmmakers pledging themselves to “the new German feature film,” the 1962 Oberhausen Manifesto boldly announced the arrival of New German Cinema, with young, innovative, and politically radical directors taking up arms against the propriety of West German society and its failing film industry. In the late sixties and early seventies, filmmakers such as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Margarethe von Trotta, Volker Schlöndorff, Wim Wenders, Werner Herzog, Alexander Kluge, and Hans-Jürgen Syberberg set out to create smaller, more independent and artistically challenging films to investigate the state of contemporary Germany (Schlöndorff and von Trotta’s The Lost Honor of Katherine Blum), as well as to grapple with the ghosts of the past, from the Weimar era (Fassbinder’s Berlin Alexanderplatz) and the Nazis (Schlöndorff’s The Tin Drum) to their aftermath (Fassbinder’s “BRD Trilogy”). Like other countries’ new waves, New German Cinema, which ended in the mid-eighties, embraced politically akin but artistically disparate directors with diverse interests, working methods, and spheres of influence, from the avant-garde (Kluge’s Artists Under the Big Top: Perplexed) to major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s (Fassbinder’s Querelle).
Volker Schlöndorff
Though he would find himself at the forefront of his native nation’s radical New German Cinema movement, Volker Schlöndorff got his training in France. Apprenticed to such trailblazers as Alain Resnais (Schlöndorff served as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on Last Year at Marienbad), Jean-Pierre Melville (assistant director on Leon Morin, Priest and Le doulos), Louis Malle (assistant director on The Fire Within), he became fascinated by the possibilities of filmmaking as a political tool early in his career. His 1966 debut, Young Törless, based on Robert Musil’s acclaimed novel, was not only the first of his many literary adaptations, it was also something of a New German Cinema call to arms, a political allegory about Germany’s social history set in a boys’ boarding school at the turn of twentieth century. More stinging commentaries on the state of Germany-then-and-now followed in the seventies: The Lost Honor of Katharina Blum (codirected with Margarethe von Trotta, Schlöndorff’s wife at the time), Coup de grâce, and his grandest success, the Oscar- and Palme d’or–winning The Tin Drum, a brilliant adaptation of Günter Grass’s metaphorical novel about the horrors of World War II. Schlöndorff has gone on to teach film and literature and continues to make films in Germany and elsewhere.
獎項
坎城電影節 獲獎:2 提名:3
獲獎
·第32屆(1979) -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錫鼓 The Tin Drum (1979)
·第19屆(1966) - 費比西獎 青年特爾勒斯 Young Torless (1966)
提名
·第22屆(1969) - 金棕櫚獎 叛逆者米歇爾·科哈斯 Michael Kohlhaas - Der Rebell (1969)
·第20屆(1967) - 金棕櫚獎 劇烈的爭吵 Mord und Totschlag (1967)
·第19屆(1966) - 金棕櫚獎 青年特爾勒斯 Young Torless (1966)
威尼斯電影節 獲獎:1 提名:1
獲獎
·第53屆(1996)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獎 亂世啟示錄 Der Unhold (1996)
提名
·第53屆(1996) - 金獅獎 亂世啟示錄 Der Unhold (1996)
柏林國際電影節 獲獎:1 提名:3
獲獎
·第50屆(2000) - 藍天使獎 打開心門向藍天 Die stille nach dem schu? (2000)
提名
·第50屆(2000) - 金熊獎 打開心門向藍天 Die stille nach dem schu? (2000)
·第40屆(1990) - 金熊獎 世紀滴血 The Handmaid's Tale (1990)
·第28屆(1978) - 金熊獎 德國之秋 Deutschland im Herbst (1978)
奧斯卡金像獎 獲獎:1
獲獎
·第52屆(1980) - 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 錫鼓 The Tin Drum (1979)
作品介紹
2014 外交秘聞 Diplomacy
導演: 沃克‧雪朗多夫
編劇: Cyril Gely
主演: 安德烈·杜索里埃/ 尼爾斯·阿萊斯楚普/ 伯格哈特·克萊斯納/ 羅伯特·斯達洛博/ Charlie Nelson / 更多...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德國
語言: 法語 / 德語
上映日期: 2014-02-12(柏林電影節) / 2014-03-05(法國)
片長: 88分鐘
又名: Diplomacy
電影改編自法國劇作家西里·賈里(Cyril Gely),2011年大獲成功的同名舞台劇。故事主要發生在1944年8月24日夜晚,巴黎里沃利街上的(Rue de Rivoli)莫里斯酒店(Hotel Meurice)裡。這座建於18世紀的酒店歷史豐富,據說拿破崙的情婦還踏上過隱秘的後樓梯。當時,酒店則是肖爾鐵茨的指揮部。
盟軍於1944年6月登陸諾曼底後,正步步向巴黎進發,希特勒下達了焚毀巴黎的命令,偌靈則要極力勸服負責執行這一命令,已經在埃菲爾鐵塔、盧浮宮、巴黎圣母院和塞納河大橋上佈置好了炸藥的肖爾鐵茨,放棄焚燒,保住巴黎的大街小巷,名勝古蹟,和無辜居民。
這幕經典的政治大戲幾乎全是兩個角色的對手戲,一邊是資深外交官偌靈,另一邊則是既希望忠實履行軍人天職,又不希望背負摧毀巴黎惡名的肖爾鐵茨。兩位主演尼爾斯·阿萊斯楚普(《預言者》《我心遺忘的節奏》)以及安德烈·杜索里埃(《巴黎香頌》《漫長的婚約》)的表演,收穫國外影評人讚譽。跌宕起伏與唇槍舌劍,展示出有的時候,歷史的轉折就握在幾個關鍵人物的手中。
歷史上,偌靈與肖爾鐵茨並沒有如此戲劇化的“巴黎一夜”,而是在盟軍開進巴黎之前,進行了多次會面,偌靈最終勸服了肖爾鐵茨,放棄焚毀巴黎的計劃。
2011 海的黎明 La mer à l'aube
導演: 沃克‧雪朗多夫
編劇: 沃克‧雪朗多夫
主演: Léo Paul Salmain / Thomas Arnold / 馬克·巴貝/ Christopher Buchholz / 阿麗爾·朵巴絲勒/ 更多...
類型: 歷史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德國
語言: 法語 / 德語
上映日期: 2011-10-14
片長: 90分鐘
又名: 破曉之海 / Calm at Sea
故事從1941年在舒瓦澤集中營的一場囚營賽跑開始,17歲的莫凱在比賽中輕鬆勝出,贏得一塊肥皂。莫凱喜歡住在鄰營的女孩奧黛特,常常藉故親近,就連賽跑時都要停下來跟她聊上兩句,而奧黛特雖然嘴上說莫凱孩子氣,心裡對他也很中意。儘管活在囚營中,但生活還是處處充滿希望,直到有一天,一名德國軍官被地下黨槍殺,希特勒決定報復,下令至少處決150名法國囚犯,德軍軍官們對此不以為然,因為在他們看來,這種愚蠢、過激又盲目的報復只會導致法國百姓的嚴重抵觸,甚至出現譁變。然而希特勒的命令是不容有半點違抗的,無奈之下,軍官們只好著手羅列處決名單。
2007 烏爾詹
導演: 沃克‧雪朗多夫
編劇: 讓-克勞德·卡瑞爾
主演: 菲利普·托雷頓/ Ayanat Ksenbai / 大衛·本奈特
類型: 劇情
官方網站: http://www.ulzhan.com/
製片國家/地區: 哈薩克斯坦/ 德國/ 法國
語言: 法語 / 哈薩克語 / 俄語
上映日期: 2007-12-13
片長: 105 分鐘
又名: 如果荒漠,一個旅人
拍攝花絮
·據悉,德國的X電影公司已經把沃克‧雪朗多夫的《烏爾詹》全球發行版權賣給了法國Rezo電影發行公司。
·在2007年坎城電影節開幕期間,導演雪朗多夫以及男主角托雷頓和女主角Ayanat Ksenbai曾經希望騎馬走過紅地毯,只不過坎城警方及時“扼殺”了他們的這一計劃。
·常常被拿來與本片比較的一部美國影片《波拉特》(導演拉里·查爾斯),講述了一個在美國生活的哈薩克斯坦主持人的搞笑經歷。影片問世之後引起各方爭議,據說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已經對影片提出了批評,波拉特所表現出來的種族主義和男權思想也飽受各方抨擊。
幕後製作
【劇情】
在《鐵皮鼓》問世至今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新德國電影四傑之一導演沃克‧雪朗多夫,與編劇-克羅德·卡里埃和a href='http: //www.mtime.com/person/975110' target='_blank'>大衛·本奈特聯手打造的這部電影《烏爾詹》,向人們展現出一個與《波拉特》不太一樣的哈薩克斯坦。該片由法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同投拍,影片的對白中將混雜著法語、俄語、德語,以及哈薩克斯坦當地語言。
影片講述的故事與吉爾吉斯作家艾特瑪托夫的小說,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說的是一個從法國遠道而來的旅人,遇到當地的一位游牧民族女孩烏爾詹,以及一位神秘的薩滿族人。這位法國人徒步穿越這個位於亞洲中部的國家,為的是尋找關於生命意義的答案。當然,這個答案也許就是死亡。終於,他並沒有死去,反而是在經歷過各種或者古怪離奇或者俱有詩意的事情之後,繼續倖存了下來。
【主演】
《烏爾詹》的領銜主演由法國演員菲利普·托雷頓擔綱,一個略微帶著憂傷的男人,在他穿越前蘇聯國家和地區的時候,尋找到了真愛,還有人間最壯美的景色。
現在讓我們回憶一下1979年的那部奧斯卡以及坎城獲獎影片《鐵皮鼓》,當時年僅11歲的大衛·本奈特在片中出演了Oskar Matzerath一角,時至今日,相信有無數影迷腦海中仍然還記得那個敲著錫鼓、驚聲尖叫、拒絕長大的古怪少年。如今,本奈特已經是人到中年,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他的工作重心轉移到舞台劇表演中,塑造了眾多重要的人物形象,獲得最值得尊敬的榮譽。 2004年,還在美國怪才導演斯派克·李的電影《她恨我》She Hate Me中露過一把臉。
大衛·本奈特在《烏爾詹》中扮演一位神秘的薩滿族人,後來他愛上了一個游牧民族的女孩。雪朗多夫在談到本奈特的時候,隨著時光流轉,認為“他並沒有失去任何的能量和吸引力”。
而雪朗多夫解釋影片故事情節時說道:“大衛飾演的薩滿族人其實是個販賣語言文字的商人,他到處蒐集罕見的文字,然後再轉賣出去。因為他很關注現今世界上那些只在少數人群中流傳的瀕危語種。”
【靈感】
設想出要在哈薩克斯坦拍攝電影的念頭,實際上最初是來自於編劇讓-克羅德·卡里埃。雪朗多夫曾經與他在1996年合作過影片《亂世啟示錄》(Unhold, Der)。有一次卡里埃遊覽哈薩克斯坦的時候,徹底被那兒美麗的景緻吸引住了。雪朗多夫回憶說:“讓-克羅德打電話給我,只是粗略地說了一下故事的想法,於是我們就從那兒得到了創作的靈感。”
“當時我們並不知道有《波拉特》”,與這部在羅馬尼亞拍攝的電影相比較而言,雪朗多夫打趣地說,“我們的這部電影一定能夠為這個國家的旅遊業作出不少貢獻”。
影片的預算成本為320萬美元,在哈薩克斯坦拍攝期間動用了當地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景場地從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里海的到廣袤無際的西伯利亞大草原,還有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坦納——這座依賴於石油收入的城市,最激盪人心的還要算是背景中能夠遠遠望見的喜馬拉雅山。
【音樂】
電影音樂由法國新銳音樂家魯諾·庫萊斯創作完成,他曾以《微觀世界》、《喜馬拉雅》、鳥類生態紀錄片《遷徙的鳥》、讓·雷諾主演的動作片《赤色追緝令》等片四度入圍法國凱薩獎最佳電影音樂獎,此外還為《放牛班的春天》等影片配過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該片與雪朗多夫的大多數電影不太一樣,包括他的上一部作品《大罷工》Strajk - Die Heldin von Danzig(關於波蘭的團結運動)。 《烏爾詹》與政治無關,被稱為是“貝克特式的公路片”。只是在這裡“等到戈多”的是一位漫步在中亞的法國人。 “它是一個愛情故事,一部公路電影,具有公路片的特徵,結構也許有一些隨意性,但它不僅僅有開始和高潮,還有結局。”導演如是說。
2006 大罷工
導演: 沃克‧雪朗多夫
編劇: Andreas Pflüger / Sylke Rene Meyer
主演: 卡特琳娜·塔巴赫/ 安傑列·查拉/ 多米尼克·霍衛茲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 波蘭
語言: 英語 / 波蘭語 / 德語
上映日期: 2006-09-11
片長: Germany: 104 分鐘
又名: Strike
本片榮獲2007年巴伐利亞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獎(Katharina Thalbach)和最佳攝影獎
2006 雪朗多夫對話比利懷德Billy Wilder Speaks
導演: Gisela Grischow / Volker Schlöndorff
編劇: 沃克‧雪朗多夫
主演: 比利·懷德 / 沃克‧雪朗多夫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德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2006-06-22
片長: 71分鐘
In 1988, Oscar-winning German filmmaker Volker Schlondorff ("The Tin Drum") sat down with legendary director Billy Wilder at his office in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and turned on his camera for a series of filmed interviews. The conversation went on for two weeks. The results were aired on German TV in 1992 and debuted on U.S. television when it was shown on Turner Classic Movies in 2006. We are presented with a generous smattering of film clips, rare photographs and artwork, but mostly Wilder just sits in his office and talks with the off screen Schlondorff, moving easily between English and German. Clips shown include: "Double Indemnity," "The Lost Weekend," "A Foreign Affair," "Sunset Blvd.," "Ace in the Hole." "Stalag 17," "Sabrina,"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Some Like It Hot," and "The Apartment." Wilder discusses all these films, and the actors in them as well. Mostly, Wilder offers his philosophy of movie making from one of its undisputed masters...
2004 第九日
導演: 沃克‧雪朗多夫/ Volker Schlondorff
編劇: Jean Bernard / Eberhard Görner
主演: 烏里·馬蒂斯Ulrich Matthes / 奧古斯特·戴爾August Diehl / 畢碧安娜·貝格Bibiana Beglau
類型: 劇情 / 驚悚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 Luxembourg / 捷克
語言: 德語 / 法語
上映日期: 2005-03-27
片長: 98 分鐘/ Argentina: 98 分鐘(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本片根據天主教神父克萊默被羈押在納粹集中營期間所撰寫的日記改編而成
2002 十分鐘後:提琴魅力Ten Minutes Older:The Cello
導演: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克萊爾·德尼/ 邁克·菲吉斯/ 讓-呂克·戈達爾/ 伊利·曼佐/ 邁克爾·萊德福/ 沃克‧雪朗多夫/ 伊斯特凡·薩博
編劇: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Augustinus / 克萊爾·德尼/ 邁克·菲吉斯/ E. Max Frye / 伊利·曼佐/ 安-瑪莉·米耶維勒/ 邁克爾·萊德福/ 伊斯特凡·薩博
主演: 瓦萊麗亞·布諾妮-泰特琪/ Amit Arroz / Mark Long / Alexandra Staden / 多米尼克·威斯特/ 更多...
類型: 劇情 / 愛情 / 科幻 / 歌舞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德國 / 法國
語言: 英語 / 匈牙利語 / 法語 / 德語
上映日期: 2002-09-03
片長: 95 分鐘(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 / 146 分鐘(意大利)
又名: 十分大師-大提琴篇/ 十分鐘後:提琴魅力/ 十分鐘,年華老去(下)
集錦片的共同特點就是水準參差不齊,即便全部由大師操刀也不例外。這套15位頂級文藝片導演的短片集分兩部分,本片是第二部分為“大提琴”,片頭音樂則為大提琴。每段以十分鐘作為長度限制、時光流逝作為共同的主題,由各導演發揮自己的詮釋和風格。第一部分。副標題為“小號”,並以小號為片頭音樂。
2000 打開心門向藍天 Legend of Reta
導演: 沃克‧雪朗多夫
編劇: 沃克‧雪朗多夫/ 沃夫岡·柯爾海斯
主演: Bibiana Beglau / Richard Kropf
類型: 劇情 / 愛情 / 驚悚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語言: 德語 / 法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2000-11-05
片長: 103 分鐘
又名: 麗塔傳奇 / The Legends of Rita
影片用極為成熟的眼光,給狂熱激進的思想澆了一漂冷水。
1998 恐慌地帶
導演: 沃爾克舒倫多夫(Volker Schlöndorff)
編劇: E. 馬克思弗雷(E. Max Frye) / James Hadley Chase
主演: Woody Harrelson / Elisabeth Shue / Gina Gershon / Michael Rapaport / Chloë Sevigny / 更多...
類型: 劇情/ 愛情/ 懸疑/ 驚悚/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98-02-20
片長: 114 分鐘
又名: 防不勝防
1996 亂世啟示錄
導演: 沃克‧雪朗多夫
編劇: 讓-克勞德·卡瑞爾/ 沃克‧雪朗多夫
主演: 約翰·馬爾科維奇/ 海諾·費爾希/ 高夫萊德·約翰/ 馬麗安·薩格布雷特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德國 / 英國
語言: 英語 / 德語
上映日期: 1996-09-12
片長: 118 分鐘
又名: 魔王/ 怪胎/ 殘暴的人/ 暴力啟示錄/ The Ogre
影片根據邁克爾·圖涅爾小說改編。這是一個反納粹的寓言,但寓意太過明顯,效果不如《錫鼓》。
1991 玻璃玫瑰
導演: 沃克‧雪朗多夫
編劇: 馬克斯·弗里施/ Rudy Wurlitzer / 沃克‧雪朗多夫
主演: 朱莉·德爾佩 / 山姆·夏普德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德國/ 希臘/ 英國
語言: 德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1991-09-04
片長: 117 分鐘
又名: 能人法貝爾
影片節奏舒緩,表演精到,不乏睿智,但最終卻以造作的情節收場。
這部電影與其稱為公路電影不如說是“旅行電影"(因為搭飛機和坐船亦佔有很重的份量)。全片是由兩個相關的片段組成。本片看似普通的愛情文藝片,不過前後兩段迥然相異的旅行經驗,卻足以豐富其本身的意義。男主角身為一個理性主義者,對任何事都抱持科學的態度冷然對待,連飛機失事也無動於衷。然而理性並不能解釋他為什麼要和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去墨西哥叢林找尋多年未連絡的朋友,不能解釋他為什麼會和自己的女兒墜入愛河,更不能解釋花樣年華的少女為什麼會猝然而死。他在旅程中的經歷,除了跟他過去的回憶牢牢糾結在一起以外,也凸顯出人生的偶發性和荒謬性。
1990 世紀滴血 The Handmaid's Tale
導演: 沃爾克舒倫多夫(Volker Schlöndorff)
編劇: 哈羅德·品特/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主演: Natasha Richardson / Faye Dunaway / Elizabeth McGovern / Blanche Baker
類型: 劇情 / 愛情 / 科幻 /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德國
語言: 英語 / 德語
上映日期: 1990-02-15
片長: 109 分鐘 / USA: 108 分鐘
又名: 使女的故事/ 末世紀的的女人/ 女僕的故事
本片是一部有獨創性的當代妄想型影片,是一部告誡人們預防未來不測的科幻恐怖片,其中也包括了兩性生活所作的一些心理分析。這部怪誕的情節劇警告人們,如果不制止核試驗和化學毒品對人類生活環境的污染、宗教偏執狂和荒淫無度的性生活,那麼在不遠的將來美國社會將是個什麼樣子。
◎關於電影:
本片是一部有獨創性的當代妄想型影片,是一部告誡人們預防未來不測的科幻恐怖片,其中也包括了兩性生活所作的一些心理分析。這部怪誕的情節劇警告人們,如果不制止核試驗和化學毒品對人類生活環境的污染、宗教偏執狂和荒淫無度的性生活,那麼在不遠的將來美國社會將是個什麼樣子。
◎關於導演:
沃克‧雪朗多夫是德國導演。早年在巴黎攻讀政治經濟學,後進入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學習電影製作,曾追隨法國電影前輩大師雷諾阿、梅爾維爾、路易·馬勒等,畢業於法國電影高等學校,因此作品中常流露出法國風味。 1966年開始當導演,《青年特爾勒斯》預示了新德國電影的覺醒。 《鐵皮鼓》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外國片獎。擅長藝術片,具有現代電影語言表現手段,也注重市場和同觀眾的交流,文學功底深厚。創作力旺盛,仍不斷有新作問世。
1985 推銷員之死
導演: 沃克‧雪朗多夫
編劇: 阿瑟·米勒
主演: 達斯汀·霍夫曼/ 凱特·瑞德/ 約翰·馬爾科維奇/ 史蒂芬·朗/ 查爾斯·德恩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原西德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85-09-14
片長: 136分鐘
根據阿瑟·米勒同名戲劇改編,由德國導演沃克‧雪朗多夫指導,1985年CBS電視台出品的電視電影。
1984 往事追憶錄 Un amour de Swann
導演: 沃克‧雪朗多夫
編劇: 讓-克勞德·卡瑞爾/ 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ie-Hélène Estienne
主演: 傑瑞米·艾恩斯/ 奧內拉·穆蒂/ 阿蘭·德龍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西德
語言: 法語 / 英語 / 德語
上映日期: 1984-02-23(法國)
片長: 110 分鐘
又名: Swann in Love / 斯萬之戀 / 斯萬的愛情
根據法國普魯斯特著名的長篇意識流小說《追憶似水年華》之中的章節“斯萬之戀”改編。
德國著名導演福爾克爾·雪朗多夫是“德國青年電影”的導演之一,曾任過大導演雷乃和梅爾維爾的助手,他的頭幾部影片中就已顯示了他精湛的技藝和電影的敏感性。他把斯萬痛苦的愛情由兩年壓縮到一個晚上,他讓病入膏肓的斯萬在15年後的尾聲中認識到:他一生中只真正生活過一次。雪朗多夫的意圖在於挖掘普魯斯特所表現的人物的精神世界。他把精力集中表現人物的內在感情,而不在他周圍發生的事情。本片是根據馬賽爾·普魯斯特創作的,被譽為“二十世紀法國文學的一盞明燈”的小說《追憶逝水年華》的第二卷改編而成。這個過程是很漫長的,自從有人談論要把這部作品搬上銀幕,迄今已有二十年了,但終因不相信能獲得成功而放棄了。連大導演維斯康蒂和洛塞都曾有過此打算,卻也毫無結果。重任最後落到了福爾克爾·雪朗多夫的肩上。整個創作過程是很艱難的,但不管怎麼說雪朗多夫是那些談論中最有勇氣,最自信的一個。在以後的電影中所運用的拍攝技藝又證明,他無疑是首屈一指具有現代電影表現手段的人。他在最近幾年拍的著名電影是:《錫鼓》。片中運用的也都是國際影壇上久負盛名的巨星,由於他們在本片中的出色演出,也為影片增色不少。
1979 錫鼓 The Tin Drum
導演: 沃克‧雪朗多夫
編劇: 沃克‧雪朗多夫/ 弗朗茨·塞茨/ 讓-克勞德·卡瑞爾
主演: 馬里奧·阿多夫/ 安吉拉·溫科勒/ 大衛·本奈特/ 卡特琳娜·塔巴赫/ 達尼爾·奧勒布里斯基/ 更多...
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西德/ 波蘭/ 法國/ 南斯拉夫
語言: 德語/ 波蘭語/ 俄語/ 意大利語/ 希伯來語
上映日期: 1979-05-03
片長: 142 分鐘/ Germany: 162 分鐘(director's cut)
又名: 鐵皮鼓/ 拒絕長大的男孩/ The Tin Drum
拍攝花絮
·1997年6月,在一個信奉正統派基督教組織的敦促和僅僅看了影片的部分片段之後,俄克拉荷馬州州法院的一名法官公開宣布這部電影的內容涉及到了未成年色情描寫(根據俄克拉荷馬州的反淫穢法),認定該部電影是違法的。在沒有得到法院傳令和授權的情況下,俄克拉荷馬市的警察局沒收了所有在圖書館和出租店裡的這部電影。他們甚至逼迫錄像店老闆供出經常出租這部電影的顧客的住址,直接闖入民宅,也沒收了他們的錄像帶。當地律師揚言任何人收藏任何一張這部電影都將被逮捕。在數週內地方法院檢察官被迫通過此項聲明,截止同年12月絕大部分錄像帶都被沒收。直到1998年10月,在通過了一些相關法律訴訟案之後,美國聯邦法院認為對電影帶的沒收是違反憲法的,並且指出電影並沒有觸犯俄克拉荷馬州的法律。在2001年5月美國最高法院做出最後裁決,該部電影終於又可以在俄克拉荷馬州租賃。
·因為片中有對未成年人的性的描寫,同樣在加拿大的部分地區禁止上映。
·據說波蘭-英國籍女演員貝阿特·伯茲尼雅克初登熒幕,在這部電影裡成為一名臨時演員,正是由於電影拍攝的地點正好在她家門口。
幕後製作
德國新電影流派名導雪朗多夫的扛鼎力作,也是影史最著名的反納粹電影之一。影片氣勢恢弘,改編自德國名作家格拉斯的《德意志三部曲》之一,以一個畸形的侏儒一生的顛簸遭遇和奇特視角來揭示整個德國民族的歷史和納粹的醜惡。這是一部寓意電影,用兒童的視角抨擊成人世界的虛偽和醜陋,尤其是納粹的罪惡和荒唐行徑。有一場戲中,他躲在台子下,而鼓點聲聲入耳,攪亂了一場納粹會議。影片充滿黑色幽默,對納粹的興起作了獨到而尖銳的抨擊。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坎城金棕櫚獎。
本片改編自榮獲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小說家葛拉斯(Günter Grass)在1959年出版的同名長篇小說,乃為著名「但澤三部曲」(另兩部分別是《貓與老鼠》及《狗年月》)的第一部。葛拉斯透過亦莊亦諧的黑色寓言去描繪為人遺忘的歷史面,傳神地重現德國人厭惡戰爭的心態以及揮之不去的罪惡感,而他也親自參與了這本著作影像化的劇本改編工作。
本片導演雪朗多夫靈活精緻的調度(片中有多處從膝蓋高度拍攝的鏡頭),以及音樂(法國配樂家莫里斯.賈爾)、攝影等技術部門的全面到位,皆令人印象深刻。此外,儼然已成影史傳奇的法國編劇大師Jean-Claude Carrière(與布紐爾長期合作)為本片所編寫的劇本,在忠實傳達原著荒誕、諷刺基調之餘,幸而並未被宛如敘事詩般龐雜的鉅著給牽著鼻子走。經過他大刀闊斧的刪減節選,這個劇本被定位成一個充滿超現實色彩的「成長故事」,讓Oscar的傳奇經歷在他成年之際劃上句點,飄散出更豐富曖昧的餘韻,其實這才是《錫鼓》在1979年坎城影展與柯波拉的反戰史詩經典《現代啟示錄》共享最高榮譽金棕櫚獎,隔年又趁勝追擊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致勝關鍵。
(以上來自光點)
Oskar is born in Germany in 1924 with an advanced intellect. Repulsed by the hypocrisy of adults and the irresponsibility of society, he refuses to grow older after his third birthday. While the chaotic world around him careers toward the madness and folly of World War II, Oskar pounds incessantly on his beloved tin drum and perfects his uncannily piercing shrieks. The Tin Drum, which earned the Palme d’Or at Cannes and the Academy Award for best foreign-language film, is Volker Schlöndorff’s visionary adaptation of Nobel laureate Günter Grass’s acclaimed novel, characterized by surreal imagery, arresting eroticism, and clear-eyed satire.
1978 德國之秋 Germany in Autumn
導演: Alexander Kluge / Volker Schlöndorff /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 Ralf Brustellin / Bernhard Sinkel / Katja Rupé / Hans Peter Cloos / Edgar Reitz / Maximiliane Mainka / Peter Schubert
編劇: 亞歷山大·克魯格/ 沃克‧雪朗多夫/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Alf Brustellin / Bernhard Sinkel / Katja Rupé / Hans Peter Cloos / 愛德嘉·萊茲/ 海因里希·伯爾/ Peter Steinbach
主演: Hannelore Hoger / Helmut Griem / Katja Rupé / Vadim Glowna / Angela Winkler / 更多...
類型: 劇情 /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西德
語言: 德語
上映日期: 1978-03-17
片長: 123 分鐘/ 134 分鐘(Berlin Film Festival)
又名: Germany in Autumn
本片包括九部紀錄片或非紀錄片,由不同導演執導,法斯賓德把氣發洩在情人身上的場景頗為有趣,令人難以區分是真是假。
1977年秋季,一系列恐怖活動帶給西德社會極大動盪不安,法斯賓達、雪朗多夫等十一名德國年輕導演,有感時局動盪,特地拍攝十一段短片,捕捉當時西德社會的不安,以及年輕世代對時局的憤怒感。全片宛如德國新電影運動先聲,也對當代德國青壯世代影響深遠,並直接促成三十年後《德國09》的拍攝。
獲得1978年德國電影獎金獎,並入選柏林影展競賽單元。十一名導演包括了:亞夫布魯史特林、漢斯.彼得‧克魯斯、法斯賓達、亞歷山大.克魯格、麥斯米蘭.邁恩卡、比亞特.邁恩卡‧傑林賀斯、德葛‧萊茲、卡嘉.盧普、沃克.雪朗道夫 、彼得.舒伯特和伯恩哈德.辛格。
(以上來自台北電影節)
1976 死刑
導演: 沃克‧雪朗多夫
編劇: 尤塔·布呂克納/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
主演: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 馬賽斯·哈貝奇/ Rüdiger Kirschstein / Bruno Thost
類型: 劇情 / 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原西德 / 法國
語言: 德語 / 法語
上映日期: 1976-10-22
片長: 97分鐘(德國)
又名: Coup de grâce
本片出自德國新浪潮電影代表人物之一,《鐵皮鼓》導演沃克‧雪朗多夫之手,是一部向法國著名導演讓·梅爾維爾致敬的經典作品。影片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高貴的索菲女伯爵愛上了一位普通士兵,但動蕩的時代,因為這段戀情卻給兩人帶來了可怕的災難,影片悲傷而淒涼,是導演沃克‧雪朗多夫除《鐵皮鼓》以外,最被人認同的大師作品…
Latvia, 1919: the end of the Russian Civil War. An aristocratic young woman (brilliantly played by Margarethe von Trotta) becomes involved with a sexually repressed Prussian soldier. When she is rejected by her love, the young woman is sent into a downward spiral of psychosexual depression, promiscuity, and revolutionary collaboration. A startling tale of heartbreak and violence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bloody revolution, Volker Schlöndorff’s Coup de grâce is a powerful film that explores the interrelation of private passion and political commitment.
1975 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
導演: 沃克‧雪朗多夫/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
編劇: 沃克‧雪朗多夫/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
主演: 安吉拉·溫科勒/ 馬里奧·阿多夫/ 迪特爾·萊瑟/ 尤爾根·普洛斯諾/ Heinz Bennent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原西德
語言: 德語
上映日期: 1975-10-10
片長: France: 100 分鐘/ Germany: 106 分鐘/ USA: 106 分鐘
又名:肉體的代價/ 嘉芙蓮娜的故事/ The Lost Honor of Katharina Blum
影片令導演雪朗多夫聲譽鵲起。題材敏感,圍繞一個無辜無助的弱女子被社會和媒體誣陷的故事,向社會的不公和醜惡進行諷刺,同時還對新聞自由的濫用大加抨擊,帶有濃厚的紀實性和批判厚度,但又不失通俗劇的戲劇性情節,兼具娛樂性和藝術性。女主角溫克勒一舉成名,成為聯邦德國影壇上的一顆新星。
When Katharina Blum spends the night with an alleged terrorist, her quiet, ordered life falls into ruins. Suddenly a suspect, Katharina is subject to a vicious smear campaign by the police and a ruthless tabloid journalist, testing the limits of her dignity and her sanity. Volker Schlöndorff and Margarethe von Trotta’s powerful adaptation of Heinrich Böll’s novel is a stinging commentary on state power, individual freedom, and media manipulation––as relevant today as on the day of its release in 1975.
1970 背德詩人 Baal
導演: 沃克‧雪朗多夫
編劇: 貝爾托·布萊希特/ 沃克‧雪朗多夫
主演: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Sigi Graue /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語言: 德語
上映日期: 1970-1-7
片長: 87分鐘
又名: 太陽神
放蕩不羈的巴爾漫遊於德國鄉間,他引吭高歌、孤傲不群並充滿挑釁,他追逐女色並與之上床,甚至涉及一樁謀殺案成為逃犯…。本片改編自德國劇場大師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19歲時創作的自傳性同名劇作,雪朗道夫認為劇本背景的1918 年和1960 年代末期自由、反傳統、性解放等安那其思潮即將潰敗的前夕不謀而合,就此讓布雷希特的叛逆跨越了半個世紀。
由於驚覺當時年僅24歲的德國新電影狂人法斯賓達的特質與自己心目中巴爾的形像極為吻合,雪朗道夫遂邀請他演出,法斯賓達甫創立的「反劇」( Anti-Theater)組織也因此加入。其他合演者還包括一代名伶漢娜席古拉、《漢娜鄂蘭:真理無懼》導演瑪格麗特馮卓塔(她正是雪朗道夫當時的妻子)等多位德國新電影的代表人物。法斯賓達在片中的演出,已預示了他複雜的同性/ 異性關係及施虐/ 受虐(SM)的瘋狂人生。
電影於1970 年在西德首映後, 布雷希特的遺孀、劇場名伶海倫魏格爾(Helene Weigel)看不到半小時,震驚說道:「穿上皮衣、嘴裡叼根菸,就算是飾演布雷希特嗎?」,隨後怒而離場,自此禁止此片公開放映。經過電影製作人數十年的奔走協調,終於取得布雷希特的女兒同意,於2014 年柏林影展以數位修復版重新問世。
1966 青年特爾勒斯
導演: 沃克‧雪朗多夫
編劇: 沃克‧雪朗多夫
主演: 馬修·加里瑞/ Marian Seidowsky / Bernd Tischer
類型: 劇情 /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西德
語言: 德語
上映日期: 1966-05-20
片長: Germany: 87 分鐘 / Argentina: 90 分鐘
又名: 青年托勒斯的迷亂 / Young Torless
這是導演的成名作,在坎城得了個小獎,其觀賞性很高,但青春的叛逆和醜惡的人性硬夾纏在一起的處理方式,還是令人感到難以接受。
At an Austrian boys’ boarding school in the early 1900s, shy, intelligent Törless observes the sadistic behavior of his fellow students, doing nothing to help a victimized classmate—until the torture goes too far. Adapted from Robert Musil’s acclaimed novel, Young Törless launched the New German Cinema movement and garnered the 1966 Cannes Film Festival International Critics’ Prize for first-time director Volker Schlöndorff.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