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 Tung 王童
作品表
2014 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 Flowers Of Taipei - Taiwan New Cinema ( 演員 )72歲
2014 風中家族 Where the Wind Settles ( 導演 )72歲
2011 10+10 10+10 ( 導演 ) 69歲
2005 紅孩兒: 決戰火焰山 Fire Ball ( 導演 ) 63歲
2002 自由門神 A Way We Go ( 導演 ) 60歲
1995 紅柿子 RED PERSIMMON ( 編劇 導演 ) 53歲
1993 異域2: 孤軍 A Home Too Far II ( 美術指導 )51歲
1992 無言的山丘 Hill of No Return ( 導演 )50歲
1989 香蕉天堂 BANANA PARIDISE ( 美術指導 導演 )47歲
1987 稻草人 Straw Man ( 導演 )45歲
1985 陽春老爸 SPRING DADDY ( 導演 )43歲
1984 策馬入林 Run Away ( 導演 美術指導 )42歲
1983 看海的日子 A Flower in the Rainy Night ( 導演 美術指導 )41歲
1983 天下第一 All The King's Men ( 美術指導 )41歲
1982 百分滿點 ONE HUNDRED POINT ( 導演 )40歲
1982 苦戀 ( 導演 )40歲
1981 假如我是真的 IF I WERE FOR REAL ( 導演 美術指導 )39歲
1981 窗口的月亮不准看 DON`T LOOK AT THE MOON THROUGH THE WINDOW ( 導演 美術指導 )39歲
1980 一根火柴 ( 美術指導 )38歲
1980 一對傻鳥 ( 美術指導 )38歲
1980 雁兒歸 ( 美術指導 )38歲
1980 愛情躲避球 ( 美術指導 )38歲
1980 十九新娘七歲郎 ( 美術指導 )38歲
1980 我踏浪而來 ( 美術指導 )38歲
1979 忘憂草 ( 美術指導 )37歲
1979 悲之秋 ( 美術指導 )37歲
1979 結婚三級跳 ( 美術指導 )37歲
1979 師妹出關 ( 美術指導 )37歲
1979 昨日雨瀟瀟 ( 美術指導 )37歲
1979 衝刺 ( 美術指導 )37歲
1979 醉拳女刁手 ( 美術指導 )37歲
1978 煙波江上 ( 美術指導 )36歲
1978 男孩與女孩的戰爭 ( 美術指導 )36歲
1977 愛的賊船 ( 美術指導 )35歲
1977 微笑 ( 美術指導 )35歲
1977 煙水寒 THE GLORY OF THE SUNSET ( 美術指導 )35歲
1976 追球追求 ( 美術指導 )34歲
王童(1942年4月14日-),本名王中和,黃埔軍校名將王仲廉之子、宏廣董事長王中元之弟,安徽省蕭縣人,出生於安徽省太和縣,台灣知名電影導演,執導電影達十餘部,曾經獲得國家文藝獎。現擔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
著名作品有《策馬入林》、《看海的日子》、《無言的山丘》、《稻草人》等。
台灣電影最重要的導演之一。曾拿下六座金馬獎獎座,代表作以台灣三部曲:《稻草人》、《香蕉天堂》、《無言的山丘》聞名。王童從美術設計基層做起,1980年因緣際會接下《假如我是真的》的導演工作,從此開啟導演之路,曾以《稻草人》和《無言的山丘》兩度榮獲金馬獎最佳導演殊榮。從影30多年來共執導11部電影,擔任美術指導的電影有上百部之多,至今仍創作不懈。此外,他還曾任金馬獎主席,現為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並於2007年獲頒國家文藝獎。《風中家族》是他近年來最具野心、製作規模最龐大的新作。
台灣導演、美工師。原名王中和。祖籍蘇州,生於安徽太和。 8歲隨父母移居台灣。 1964年畢業於台灣“國立藝專”美術科。兩年後考入中影公司,自實習生、背景繪畫、美工助理做起,後升任美術設計;先後參與《還我河山》《路》《龍門客棧》《俠女》《三朵花》等30餘部影片之美術工作。
1971年赴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研習舞台設計。 1973年返台。 1976年以《楓葉情》獲第十三屆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獎。 1983年以《天下第一》獲第二十屆金馬獎最佳服裝設計獎。 1985年以《策馬入林》獲第二十二屆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獎。一生共為100多部影片擔任美術設計工作。 1981年執導《假如我是真的》,獲第十八屆金馬獎最佳影片獎;之後共導演了十多部影片並自任藝術指導。 1983年執導《看海的日子》,以徹底的現實主義奠定了台灣中堅導演的地位,獲第二十屆金馬獎優秀影片獎。 1987年執導《稻草人》,描寫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佔領下台灣農民的痛苦生活,獲第二十四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並獲第三十三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哥倫比亞波哥大國際影展最佳影片獎。 1989年執導《香蕉天堂》,描寫大陸解放後流落到台灣的士兵們的遭遇,獲第二十六屆金馬獎優秀影片獎。 1992年執導《無言的山丘》,描寫台灣淘金礦工境況與日本統治的介入,獲第二十九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作品獎,亞太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以上三部作品構成台灣近代史三部曲。其他導演作品還有《苦戀》、《策馬入林》、《紅柿子》等,皆成績不俗。
1997年後歷任中影製片廠廠長、金馬獎評委會主席。 2005年推出動畫片《紅孩兒大話火焰山》,獲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獎。
導演
本名 王中和
羅馬拼音 Wang Toon
國籍 中華民國
籍貫 安徽省蕭縣
出生 1942年4月14日
中國安徽省太和縣
職業 攝影、舞台設計、服裝設計、導演、編劇
教育程度 臺灣 臺灣國立藝專美術科
美國夏威夷大學戲劇系舞台設計組研究
配偶 曾詠霓
兒女 兒子
父母 父:王仲廉
母:郭翔九
生平
1942年4月14日出生於安徽太和縣,父親王仲廉、母親郭翔九
1949年隨父母遷台
1962年進入國立藝專美術科
1966年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多部電影美術與服裝設計
1980年執導首部電影作品《假如我是真的》
1997年任中央電影公司製片廠廠長
2003年任台北電影節主席,至2006年卸任
2004年擔任金馬獎執委會主席,至2006年卸任
2007年10月26日獲頒第十一屆國家文藝獎
2010年8月起至2013年7月擔任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系主任
獎項
1996
第33屆台北金馬影展
金馬獎 最佳導演(提名) 紅柿子
1993
第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金爵獎 最佳影片 無言的山丘
第十一屆國家文藝獎
作品介紹
2014 風中家族 Where the Wind Settles ( 導演 )
導演的話
1949年,蔣介石帶領國民黨軍民、家眷200萬人大遷徙來台灣,宣布國民政府遷都台北,當時的我7歲,也是其中的一份子,父親帶著全家從安徽省遷台,那種逃難式的分離情懷,從小便深植我的腦海中。
其實,我很早就想拍一個有關1949年的故事。適逢1949年大遷徙60週年後,許多相關的紀錄片、電視劇陸續推出,紀念這個歷史上具有重要分水嶺的特殊年份。
2011 10+10 10+10 ( 導演 )
由金馬影展發起之《10+10》電影聯合創作計劃,號召台灣電影人大團結,共匯聚二十位台灣電影導演,每人分別拍攝五分鐘短片,以「台灣特有」為中心題旨,但不限形式與劇本內容,完全授權給每一位導演自由發揮、想像與創作。 《10+10》意謂這二十位導演將拍攝出片長一百分鐘的電影,影展也期待這聚合一氣的影響力,激發出遠超過影片本身的龐大能量!
這二十部“台灣特有”的短片,類型有溫馨、有純愛、有驚悚、有紀錄、有荒謬、有黑色喜劇、有社會寫實亦有魔幻想像,有舊日重現亦有當代現況,議題包涵了城鄉差距、時代變遷、自我嘲諷、校園暴力、家族情感、青春情懷、媒體力量、歷史回顧等等,全面觀照了台灣社會過去這百年來的變遷,也從中掏洗出歷史洪流裡不可或忘的記憶與情感。金馬影展期待《10+10》不僅只是一部電影,在值此百年之際,匯聚這些優秀導演們的創作能量,透過影展向國際發聲,讓台灣的文化與創意軟實力更被全世界看見。
2005 紅孩兒: 決戰火焰山 Fire Ball ( 導演 )
·該片中戲份最重的紅孩兒由台灣主持人阿雅擔任配音。阿雅認為紅孩兒是一個多愁善感、武功高強、有男子氣概的小男生,所以她的配音有點稚氣又有小男孩特有的氣質,非常可愛,尤其是一開場稱牛魔王是“壞爸爸”的聲音特別搞笑。
·孫悟空一角則讓五月天全部成員通通試過一次音,最後確定了說一口新人類國語、吐字有點含混不清的瑪莎,結果這隻猴頭一開口居然“有點像周杰倫”。
該片可謂是動畫版的《大話西遊》。影片將《西遊記》中著名的段落:大鬧天宮、火焰山通過全新的時尚元素組合在一起。人物的結構設置也發生變化,紅孩兒成了哈姆雷特似的悲劇人物,因為受到奸臣蠱惑而和孫悟空發生爭鬥。更令人吃驚的是,在影片中每個人物的嘴裡都會冒出不少當下流行的語彙甚至是英語。作為導演王童解釋道:“華人世界裡,沒有人不知道孫悟空的。但遺憾的是,這樣的經典一直沒有包裝好。現在我想做的就是試著把《西遊記》裡'借扇'的故事現代化,拍攝成現在的小朋友想看的。我們在故事上延續傳統,但形式有所改變。要知道,傳統的東西結合現代觀念,這才是時尚。”
2002 自由門神 A Way We Go ( 導演 )
《自由門神》是王童導演在拍攝一系列台灣光復初期的影片後改變風格的作品。重新回頭省視現代台北年輕人價值觀的錯亂,以悲喜交織的心情關注與探討新舊世代差異的電影,關懷鄉土小人物在大環境變遷下的生活。
本片以一個逐漸式微的家庭,現代年輕人的價值觀和社會基層人物生活的悲喜、現階段大環境的變遷及人們不曾思考到的問題,以幽默又不失深刻的故事結構,訴說著自由門神的意涵:廟譬喻為台灣或是家庭,門神便是保護著國家的政策或家庭中保護子女的父母。片中一再出現著門被打開,鴿子往外飛走的畫面,導演所要傳遞的是人心渴望往外飛翔的心與自由感。而以原本是社區重要精神像徵的門神卻被當古董運到美國作為餐廳的裝飾品,來諷刺現今社會人們的精神失序與行為乖張。
影片完成後一段時間,傳來了兩件讓大家傷心的消息,在片中角色吃重的連碧東,因為債務問題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回想當時拍片時他喜感而生動的演出,實在無法體會他在笑臉後面隱藏的辛酸與壓力。另一件是本片捕捉到紐約世貿雙子星大樓的最後影像,電影中石英一團人因為簽中六合彩,組頭無錢付款以機票抵債,讓他們有機會遊紐約,也讓大家看到了世貿雙子星大樓最後的風采。現在電影上片了,樓毀人亡,影片保留了阿東與世貿大樓最美好一面。導演在片尾有感性的紀念文字,以此片獻給在世貿大樓爆炸案喪生的朋友,讓人唏噓不已。
導演王童
台灣導演王童曾以彩色劇情片《稻草人》榮獲1987年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導演和原著劇本等三個重要獎項,他擔任過多年的電影美術設計,曾與李行、胡金淦及白敬瑞等導演長期合作。他在1987年至1992年間,先後完成關懷台灣三部曲電影作品——《香蕉天堂》,《稻草人》和《無言的山丘》,在當時一片新浪潮導演崛起時,他始終以作品風格開朗清新和關懷本土著稱。
1995 紅柿子 RED PERSIMMON ( 編劇 導演 )
王童與新電影時期的導演一同崛起在八○年代,但他與新電影導演在影片風格上卻有著許多的不同,他將人物放到時代背景中去觀看,展現人性的細微層面,對於情感的描述則是委婉而質樸的,深具人文關照。而其自身對中國傳統美術、書畫等方面的修養,也造成了他電影中的個人化美學風格濃厚,而使其作品與其他影片產生不同的風韻。影片《紅柿子》根據他的童年故事進行創作,因為父親是國民黨將軍,所以戰亂期間他們全家遷到了台灣,十多年過去了,但是姥姥還是留戀著大陸老家的紅柿子樹,雖說具有濃烈的自傳色彩,但也是一部國民黨撤退到台灣的真實歷史,同時影片通過電腦動畫在黑白畫面上凸顯彩色的表達方式,在《策馬入林》(1984)的基礎上大跨步地推進了王童電影的美學藝術。
1992 無言的山丘 Hill of No Return ( 導演 )
《無言的山丘》是台灣電影中生代導演主將之一的王童繼《稻草人》與《香蕉天堂》後攝製的又一史詩型鉅作,與上述兩片合稱為“台灣人三部曲”。本片以接近3小時40分的篇幅(公映版修剪為2小時50分)來回顧日據時代台灣老百姓與日本統治者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藉主角兩兄弟偷跑到金瓜石礦場挖金礦的一段遭遇和他們所接觸的眾多小人物的悲觀生涯,象徵性地整理當時的台灣歷史,企圖心宏大,製作也十分嚴謹,獲第29屆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等5項大獎。又獲得了第一界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
1989 香蕉天堂 BANANA PARIDISE ( 美術指導 導演 )
《香蕉天堂》由王童導演,王小棣編劇,於1989年問世, 正是兩岸開放單向探親剛開始的階段。故事的敘述是透過我們現在稱之為大陸來台“老兵”的視角來進行的。八十年代後期,台灣當局終於宣布解除所謂的堪亂戒嚴令,兩岸關係不再劍拔弩張,而外省移民的返鄉探親問題,則成為了人們爭議的重中之重。影片看似詼諧,卻有著些許無奈的意味裹含在其中,政治風雲將親情阻斷是一方面,而台灣外省移民在台的艱辛求生的過程,才是本片創作的中心。值得說道的是,影片中演員們的精彩演繹為其增色不少,而本片也於1989年獲第二十六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張世)。
1987 稻草人 Straw Man ( 導演 )
·影片拍攝之初,王童曾拿著劇本找了四家電影公司,但無人接收。中影公司也有不少人反對,最後在吳念真、小野(當時的企劃部負責人)支持下,撥了930萬台幣才得以開拍。
在八十年代新電影創作大潮中,《稻草人》應該是導演王童的創作中比較特別的一部作品,因為在此片之前的幾部影片中,好像除了一些來源於生活中的輕鬆與幽默,並沒有多大黑色喜劇的成分。故事中那危機重重、險象環生的重磅炸彈,卻寄託了一對患難兄弟的發財夢想,雖然結局並沒有如他們所願,但是他們仍然滿足於那些炸來的爛魚的美味。這種得過且過的灰色論調的確有趣,它的那個“日寇戰敗”的時代背景也顯得要虛偽得多。細細看來,它應該還有一些批判的細節在裡頭摻雜著,暗暗地拿它與現代台灣人的“阿Q”精神做一個比較,似乎也能得到另外的一種啼笑皆非的結論。
導演王童以流暢的手法和嘲時諷世的特色,反映了日本佔領台灣人民貧苦不堪、民不聊生的狀況,抨擊了佔領者的殘酷統治,並從“鄉土、親情、人性”的觀念出發,揭示了普通農民的心態。全片極具尖酸諷刺,戲謔中帶著時代的悲傷。
1985 陽春老爸 SPRING DADDY ( 導演 )
在王童八十年代的電影作品當中,氣質最為清新的莫過於《陽春老爸》(1985年)的出現,王童終於讓我們領略到了,他作為一個生活的“旁觀者”的細膩與感性。從父與子最簡單的汽車理想,到兒子對於家庭、父愛、與現實生活的理解過程與思維轉變,人們已經被影片中所透露出的那種濃濃的人文情懷所打動。影片的結尾處理得異常精緻與巧妙,彷彿家人已經不再需要汽車這種東西來包裝自己,他們已經得到了他們最想得到的東西,那就是親情——享受家庭生活的那種濃濃親情。
1984 策馬入林 Run Away ( 導演 美術指導 )
《策馬入林》(1984年)的誕生,無非是給時代情結漸濃的台灣電影,增添了一點古典的暴力與愛情氣氛而已,但卻是新電影時期的大編導王童電影生涯中足以涵蓋其電影美學的代表作品。他以視覺造詣映射的寫實風格,代替了以往武俠片中那般炫目的武打招式,並且運用了極為考究的服裝陳設,以及演員們任意揮灑其自然的演技,將時代的氛圍鋪陳開來。
1983 看海的日子 A Flower in the Rainy Night ( 導演 美術指導 )
·影片榮獲第20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陸小芬)、最佳女配角獎(英英)。
與同年的《兒子的大玩偶》一樣,這一部《看海的日子》也是源自於台灣著名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的小說作品,並由原作者黃春明親自改編後搬上銀幕,同時它也是王童導演第一部與閔南語電影演員合作的電影。這是一段極為凝重的人生記述,人性蛻變與時代的悲愴,是影片所不可能完全刻畫得盡的主要命題。故事與日本七十年代末影片《望鄉》有著異曲同工的特點,就是以一個妓女的一生遭遇作為敘事的重心,兩個主人公的特點相似,隨身陷煙花青樓,卻有著堅毅,不向命運屈服的個性。本片呈現了女性強韌的生命力,與純潔高貴的母性本質,是寫實主義的代表作品。本片也在台灣電影最為困難的時候創造了不菲的商業成績,賣座兩千三百多萬台幣,並掀起了新一輪的鄉土文學改編電影的熱潮,一度將影片的女主角陸小芬重新推向演藝事業的高峰。
1982 百分滿點 ONE HUNDRED POINT ( 導演 )
1982 苦戀 ( 導演 )
1981 假如我是真的 IF I WERE FOR REAL ( 導演 美術指導 )
這是一部笑中帶淚的優異電影作品,有著濃烈的黑色喜劇風格,劇情極盡嘲諷之能,抨擊了當代社會重權貴輕人情的現實,揭穿了偽善人群的虛假面具。故事原本是改編於一部在內地七十年代末發表的傷痕文學作品,由於本身觸機文革以及時局問題,遭到了封殺與禁演。主演影片中男主人公的香港著名歌星譚詠麟憑著這部電影奪得當年的金馬影帝,而電影本身亦成為金馬獎的最佳電影,風頭甚勁。
1981 窗口的月亮不准看 DON`T LOOK AT THE MOON THROUGH THE WINDOW ( 導演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