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xplore_1563_026_original
fi Aki Kaurismaki 阿基郭利斯馬基

作品表

2017 希望在世界另一端 Toivon tuolla puolen

2012 舊城新曲 Centro Historico

《溫心港灣》| 2011 | 芬蘭 / 法國 / 德國 | 阿基·郭利斯馬基 | 坎城電影節 

《薄暮之光》| 2006 | 芬蘭 / 法國 / 德國 | 阿基·郭利斯馬基 

《沒有過去的男人》| 2002 | 芬蘭 / 法國 / 德國 | 阿基·郭利斯馬基 

1999《愛是生死相許》

 

1996《流雲逝事》

 

1994《列寧格勒牛仔撞紅軍演唱會》(紀錄片

 

1994《坐穩車泰欣娜》

 

1994《列寧格勒牛仔碰見摩西》

1992 波西米亞生活 Bohemian Life

 

 

1990《我雇了一個合約殺手》I Hired A Contract Killer

1990《火柴廠的女孩》

1989《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

1988《升空號》

1987《會計獎》

1987《王子復仇新記》

1986《天堂陰影》

1985《羅索》

1985《法蘭兄弟》

1984《青蛙的家族傳說》

1983《罪與罰》Rikos ja rangaistus

1982《毫無價值》

1981《騙子》

1981《薩瑪的姿勢》(紀錄片

阿基·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äki,[ˈɑki ˈkɑ͡urismæki],1957年4月4日-)是一位芬蘭電影導演、製片、編劇與演員,代表作為《沒有過去的男人》(Mies vailla menneisyyttä)。他目前被公認為芬蘭電影的代表人物。

國籍 芬蘭

出生 1957年4月4日

芬蘭南芬蘭省派亞特海梅(Päijät-Häme)奧利馬提拉(Orimattila)

職業 電影導演、製片、編劇與演員

教育程度 赫爾辛基大學

配偶 寶拉·奧伊諾能(Paula Oinonen)

p1966034635

生平

阿基·郭利斯馬基於1957年4月4日出生於芬蘭南芬蘭省派亞特海梅(Päijät-Häme)的奧利馬提拉(Orimattila),父親是銷售員,其家族姓「郭利斯馬基」(Kaurismäki)在芬蘭語中意指「鹿之山」。他曾於坦佩雷大學(Tampereen yliopisto)學習新聞學,畢業於赫爾辛基大學,20歲起便於慕尼黑電影博物館(Filmmuseum München)自學電影。大學時期就開始投稿於電影相關雜誌,成為電影評論家。

阿基·郭利斯馬基最早進入電影工作是與哥哥米卡·郭利斯馬基(Mika Kaurismäki)的電影中擔任共同編劇、共同導演與演員等職[3]。他的首部獨立執導的劇情電影長片作品是《罪與罰》(Rikos ja rangaistus,1983年),是將杜斯妥也夫斯基著名的同名犯罪小說《罪與罰》改編,場景則是轉換為現代的赫爾辛基。該部作品使得阿基·郭利斯馬基開始受到芬蘭電影界的注目。

他第一部往國際發展的電影是於1986年於東京影展放映的《天堂陰影》(Varjoja paratiisissa),而他於1989年的喜劇電影作品《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Leningrad Cowboys Go America)使得他開始受到全世界的注目。

他的電影風格受到很多導演的影響,像是尚-皮耶·梅爾維爾與羅伯特·布列松讓他應用抑制的表演行為與簡潔的電影敘事去傳遞他的電影訊息。評論家通常也認為郭利斯馬基也受到寧那·華納·法斯賓德的影響,但是郭利斯馬基,藉著一部尖銳將自己赤裸呈現的電影,說明他過去不知何故未曾看過任何法斯賓德的電影,直到最近幾年才看過。他的電影有一種獨特的不被重視的幽默面,這樣的幽默也可以從吉姆·賈木許的電影之中發現。賈木許收藏了一個來自於郭利斯馬基電影《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的浮雕寶石。而在賈木許的電影作品《地球之夜》(Night on Earth)之中在芬蘭赫爾辛基拍攝的片段,他也雇用了許多常常出現在郭利斯馬基電影中的演員。其他郭利斯馬基直接或是間接表示受到其影響的導演有恩斯特·劉別謙、路易斯·布努埃爾、小津安二郎、尚·維果、賈克·大地(Jacques Tati)與大衛·格里菲斯等。

他大多數的電影作品都圍繞在他居住的城市赫爾辛基,特別是《法蘭兄弟》(Calamari Union),該片大多數場景都是在卡利歐區(Kallio)的勞工階級鄰里中拍攝,類似的場景還可以在所謂的「勞工階級三部曲」或「失敗者三部曲」:《天堂陰影》、《升空號》(Ariel)與《火柴廠的女孩》(Tulitikkutehtaan tyttö)之中看見。值得一題的是,他對於赫爾辛基的視角是同時帶有批判與少見的非浪漫。除此之外,他電影中的角色經常表示他們多麼希望可以離開赫爾辛基:有的結束在墨西哥(如《升空號》),其他則是結束在愛沙尼亞(如《法蘭兄弟》與《坐穩車泰欣娜》)。

目前阿基·郭利斯馬基與其哥哥米卡·郭利斯馬基合作的電影公司「Villealfa」工作,該公司電影產量約為全芬蘭的五分之一。

p1966043708

獲獎與抗議

以獲獎數來論斷的話,郭利斯馬基目前最成功的電影作品是2002年的《沒有過去的男人》。它在2002年的坎城影展贏得了評審團大獎與基督教人道精神獎,並獲得200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提名。然而,郭利斯馬基拒絕了參加這個盛會,並且表示他特別不喜歡在一個現在處於戰爭狀態中的國家之中參加派對。郭利斯馬基的下一部電影《薄暮之光》(Laitakaupungin valot)也被選為芬蘭在該年度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提名電影。而郭利斯馬基再度決定要抵制這個獎項並且拒絕這個提名,並將此當作是對於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的外交政策的抗議。

郭利斯馬基最為知名抗議行動之一是發生在2003年,他在飛機起飛前20分鐘取消訪美行程,抵制了第40屆紐約影展,並以此支持他伊朗的導演夥伴阿巴斯·奇亞羅斯塔米,因為美國政府拒發簽證給後者讓他不能參加該影展。

p1778806268

紀錄片

《薩瑪的姿勢》(Saimaa-ilmiö,1981年)

《列寧格勒牛仔撞紅軍演唱會》(Total Balalaika Show,1994年)

短片

《洛基第六集》(Rocky VI,1986年)

《通過線》(Thru the Wire,1987年)

《富有的小婊子》(Rich Little Bitch,1987年)

《這些日子》(Those Were the Days,1992年)

《這雙靴子》(These Boots,1992年)

《中介》(Välittäjä,1996年)

《十分鐘前小號響起》(Ten Minutes Older: The Trumpet,2002年)其中的片段〈天堂來日〉(Dogs Have No Hell)

《歐洲圖像》(Visions of Europe,2004年)其中的片段〈畢高〉(Bico)

《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Chacun son cinéma ou Ce petit coup au coeur quand la lumière s'éteint et que le film commence,2007年)其中的片段〈冶煉廠〉(La Fonderie)

電視作品

《骯髒的手》(Likaiset kädet,1989年)

p2083956603

製片作品

劇情長片

《法蘭兄弟》(1985年)

《馬可白》(Macbeth,1987年)

《會計獎》(1987年)

《王子復仇新記》(1987年)

《鐮刀與吉他》(Sirppi ja kitara,1988年)

《升空號》(1988年)

《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1989年)

《火柴廠的女孩》(1990年)

《我雇了一個合約殺手》(1990年)

《波西米亞生活》(1992年)

《浪子》(Tuhlaajapoika,1992年)

《瑞帕打滑》(Ripa ruostuu,1993年)

《坐穩車泰欣娜》(1994年)

《列寧格勒牛仔碰見摩西》(1994年)

《亡命戰車》(Iron Horsemen,1995年)

《流雲逝事》(1996年)

《寂靜的村莊》(Vaiennut kylä,1997年)

《愛是生死相許》(1999年)

《文學名著》(Klassikko,2001年,又譯為假如愛有天意)

《沒有過去的男人》(2002年)

《薄暮之光》(2006年)

《勒阿弗爾》(2011年,又譯為《溫心港灣》)

紀錄片

《薩瑪的姿勢》(1981年)

《列寧格勒牛仔撞紅軍演唱會》(1994年)

短片

《洛基第六集》(1986年)

《通過線》(1987年)

《富有的小婊子》(1987年)

《這些日子》(1992年)

《中介》(1996年)

《堅硬的男人》(Kovat miehet,1999年)

《十分鐘前小號響起》(2002年)其中的片段〈天堂來日〉

《歐洲圖像》(2004年)其中的片段〈畢高〉

《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2007年)其中的片段〈冶煉廠〉

p1778805821

演出作品

劇情長片

《騙子》(1981年)

《毫無價值》(1982年)

《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Huhtikuu on kuukausista julmin,1983年)

《猴年》(Apinan vuosi,1983年)

《最後的鼠皮》(Viimeiset rotannahat,1985年)

《法蘭兄弟》(1985年)

《天堂陰影》(1986年)

《我雇了一個合約殺手》(1990年)

《列寧格勒牛仔碰見摩西》(1994年)

《亡命戰車》(1995年)

《黑眼蘇珊娜與蝙蝠洞穴寶藏》(Mustasilmä-Susanna ja lepakkoluolan aarre,1996年)

《冤家鄰居》(Aaltra,2004年)

fx_fhfi41508675_0002

阿基郭利斯馬基是芬蘭導壇的重量級人物,是當代北歐著名的導演、作家和製片人。是歐洲各大電影節的奪獎專業戶。他在1990年的《火柴廠女工》、1992年的《波西米亞人生》和1999年的《愛是生死相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三次奪獎;當代芬蘭三部曲的首部、1996年的《浮雲往事》在坎城電影節獲普通評審團特別獎,2002年的《沒有過去的男人》再獲評審團大獎和普通評審團獎,2006年三部曲的完結篇《黃昏中的燈光》繼續入圍坎城,足以證明歐洲影壇對阿基郭利斯馬基的偏愛。

p1966034810

獎項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外語片獎入圍

2002 《沒有過去的男人》

凱撒電影獎

最佳歐盟電影入圍

2002 《沒有過去的男人》

其他獎項

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2002 《沒有過去的男人》

坎城影展基督教人道精神獎特別提及

1996 《流雲逝事》

坎城影展基督教人道精神獎

2002 《沒有過去的男人》

芬蘭國家電影獎最佳影片獎

2006 《薄暮之光》

芬蘭國家電影獎最佳首作獎

1983 《罪與罰》

芬蘭國家電影獎最佳劇本獎

1983 《罪與罰》

1996 《流雲逝事》

2002 《沒有過去的男人》

芬蘭國家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1990 《火柴廠的女孩》

1992 《波西米亞生活》

1996 《流雲逝事》

2002 《沒有過去的男人》

聖保羅影展觀眾票選最佳電影

1996 《流雲逝事》

Aki Kaurismäki

Even if he weren’t the world’s most famous Finnish filmmaker, Aki Kaurismäki’s singular place in cinema would be ensured by his distinctive and effortless mix of scalpel-sharp comedy, pitch-dark (The Match Factory Girl) or slapstick (Leningrad Cowboys Go America), with warm humanism. He started working in movies as his older brother Mika’s codirector, then struck out on his own with an adaptation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1983). With his Proletariat Trilogy—Shadows in Paradise (1986), Ariel (1988), and The Match Factory Girl (1990), which find humor or romance in even the most desperate situations—and his zany musical comedies starring the fictional band the Leningrad Cowboys, Kaurismäki became a beloved figure in international film circles. The sardonic inventiveness of the former and the unexpected hipster hilarity of the latter confirmed him as an uncommon master, and his influence has been felt in works by the likes of Jim Jarmusch and Wes Anderson. Kaurismäki has continued to delight audiences with such films as the Oscar-nominated The Man Without a Past (2003) and Le Havre (2011), which evince his social commitment as well as his fluency in visual storytelling.

p2083957483

作品介紹

2017 - 希望在世界另一端 Toivon tuolla puolen

113504.78493576_1000X1000

2012 舊城新曲 Centro Historico / Centro histórico

p2106096452

這是由四位導演各拍一部短片所結合起來的電影,片名直譯為「歷史中央區」,即是電影中以為焦點的葡萄牙北邊文化重鎮吉馬良斯(Guimarães),本片的完成,即是為了慶祝這個城市獲選為2012的「歐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ultural Capital for 2012)。這四位作者的選取,兩位是葡萄牙在地的大師級導演佩德羅‧科斯塔和曼諾‧迪‧奧利維拉,一位是鄰居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區導演維多‧艾里斯,一位則是遙遠的局外人芬蘭導演阿基‧郭利斯馬基。

郭利斯馬基的段落是一部酸甜苦辣五味雜陳的感性喜劇,電影中沒有對白,講一個孤單的酒保,他看遍人生百態,可自己卻不曾擁有豐富的人生內涵。科斯塔帶領觀眾隨同一名葡萄牙軍人塑像和維德角移工,重探該國的殖民歷史。

艾里斯的是紀錄片,要向葡萄牙有150年之久的紡織工業作致敬,今天這整個產業因為幾乎完全外移到亞洲而凋零沒落。以及,全世界年紀最長的電影導演奧利維拉帶來了辛辣的嘲諷劇,開了在這個歷史中心點也是觀光盛地中,川流不息前來造訪的觀光客們一個玩笑,對比著在地的凝視,與過客的眼光。

四位大師級導演合拍片,關於葡萄牙北部文化重鎮吉馬良斯的四個故事。佩德羅·科斯塔《甜蜜的招魂術》,曼努埃爾·德·奧里維拉《大都市的征服者》維克托·艾里斯《玻璃遊戲》,阿基郭利斯馬基《吉馬良斯》

《溫心港灣》| 2011 | 芬蘭 / 法國 / 德國 | 阿基·郭利斯馬基 | 坎城電影節 

xxx_box_348x490_original

《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 2007 | 導演合拍 

p541907421

《薄暮之光》| 2006 | 芬蘭 / 法國 / 德國 | 阿基·郭利斯馬基 

p677193910

 2004 歐洲二十五面體 Visions of Europe

s1441455

由二十五個成員國的導演各拍五分鐘片段,表現個人觀點中歐洲的現在與將來,突顯它的自由文化及多元創意。老牌大師杜艾爾懷念恬適的農園生活,中生代如格連納韋、郭利斯馬基演繹歷史記錄遺民而不失個性。東歐新客心情特別複雜,經濟懸殊與種族偏見,使他們懷疑、焦慮、絕望。

《十分鐘前:小號響起》| 2002 | 導演合拍 

p642799654

《十分鐘前—小號響起》是七位國際級大導演的作品集合。誕生與死亡、愛情與生命、過去與現在、想像與迷思,混亂與平靜、機會與決定、天堂與地獄,一趟目不暇給的時空冥想…,七位導演、七個視野,這部電影是大師們用心雕刻「時間光影」的偉大創作藝術。

fx_ften80304808_0001

《沒有過去的男人》| 2002 | 芬蘭 / 法國 / 德國 | 阿基·郭利斯馬基 

p676389033

1999 愛是生死相許 Juha

s3117332  

裘哈和瑪利亞是老夫少妻,他們在農場裡過著與世無爭的平淡日子,一日,一個叫辛邁卡的城里人車子拋錨在村里,好客的裘哈不僅幫他修車還將他留在家裡過夜,不料辛邁卡卻恩將仇報,先是用語言勾搭瑪利亞,於是,沒有見過市面的她以為城市就是天堂就跟著辛邁卡私奔了,不料辛邁卡是個皮條客,他將善良的瑪利亞賣給了一家妓院,她在那裡受盡折磨好不容易出逃卻因為早產而耽擱。而在家鄉,裘哈終於知道了她的近況,為了奪回妻子,他帶著斧子上路了,當他看到辛邁卡的時候,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一場惡鬥無法避免,一直喜歡給人意外的導演這次會給我們怎樣的結尾?

p682496436

1996 流雲逝事 Kauas pilvet karkaavat

p1612645697

愛娜(卡蒂·奧廷寧Kati Outinen 飾)和凱瑞(Kari Väänänen 飾)是一對感情十分要好的夫妻,他們一個是餐廳經理,一個是電車司機,儘管經濟並不寬裕,甚至有些“緊巴巴”,但很顯然,照此發展,兩人的未來充滿了光明和希望。
經濟危機的到來讓愛娜和凱瑞的家庭也陷入了危機,愛娜所在的餐廳破產倒閉,凱瑞在公司的“裁員抓鬮”中不幸中彩,夫妻兩人同時失去了工作,家裡的貸款還未還完,生活露出了真實而殘酷的面孔,愛娜和凱瑞不知該如何是好。雖然丟掉了工作,但夫妻兩並沒有丟掉鬥志和尊嚴,為了生存,他們做出了種種努力,不幸的是,這些努力均以失敗告終。在此走投無路之際,愛娜曾經的老闆出現在了愛娜的面前,他帶來了一個機會,它有可能壞的,但也有可能是好的。

p682392730

影片用簡約到不落痕蹟的手法,表現了他倆的關係以及朋友和同事的作用。佈景採用基本色,表演極度含蓄,攝影精確而不張揚,使得整部影片荒誕中透露出一絲溫馨。

 

1994 列寧格勒牛仔撞紅軍演唱會Total Balalaika Show (紀錄片)

s6776811

關於一場演唱會的電影《Total Balalaika Show》(“Balalaika”是俄羅斯的一種民族樂器,三角形,有三根弦。)。 “Total Balalaika Show”這場空前的“合作”演唱會,演出者是“列寧格勒牛仔”和一整支全副軍裝、成員共有160人的俄羅斯紅軍合唱團。演唱會於1993年6月12日在芬蘭赫爾辛基的Senate廣場舉行,總共從芬蘭和俄羅斯來了7萬名熱切的觀眾。也算是在冷戰時期對“和平共處”的一個註解吧。演唱會的歌曲主要是西方搖滾和俄羅斯民族歌曲的大雜燴,俄羅斯的民族舞者也參加了演出。

同年,“列寧格勒牛仔”和這支160人的俄羅斯紅軍合唱團還在德國柏林舉行了一場“NOKIA Balalaika Show”,整場演出由當時如日中天的諾基亞贊助。 “列寧格勒牛仔”那時在德國也是當紅炸子雞。

“列寧格勒牛仔”這支樂隊,其實是芬蘭著名導演Aki Kaurism?ki(阿基·考利斯馬基)的發明。 “阿基·考利斯馬基是一位飲譽國際影壇多年的天才導演,早年曾乾過郵差、洗碗工以及影評人。”1989 年阿基·考利斯馬基拍了一部片子《Leningrad Cowboys Go America(列寧格勒牛仔去美國)》,在這部電影裡,一支叫做“列寧格勒牛仔”的樂隊去美國闖蕩。阿基起用了一支現實中的樂隊“Sleepy Sleepers”來扮演“列寧格勒牛仔”,另外還加入了Nicky Tesco,此人是英國朋克樂隊“The Members”的前成員。就在《列寧格勒牛仔去美國》這部電影完成之後,這支不一般的飛機頭樂隊“列寧格勒牛仔”也找到了生命力。之後他們就以這個名字演出、發行唱片等等,很快就大紅大紫起來。

Kaurismaki_Filmw_TotalBalalaikaShow_original

Aki Kaurismäki’s film of the Leningrad Cowboys’ massive concert in Helsinki’s Senate Square with the 150-member Alexandrov Red Army Chorus and Dance Ensemble is a loving tribute to the rock band he made famous. Seventy thousand people turned out for this megaspectacle; featuring musical selections from Sibelius to Bob Dylan, it crossed genre and national divides. Also included on this disc are the Leningrad Cowboys music videos “Rocky VI,” “Thru the Wire,” “L.A. Woman,” “Those Were the Days,” and “These Boots.”

 

1994 列寧格勒牛仔碰見摩西 Leningrad Cowboys Meet Moses

s6776809

此片是《列寧格勒牛仔徵美記》的續集,列寧格勒牛仔樂團收到了美國人的邀請去紐約演出,沒有簽證的他們在墨西哥海關闖關成功來到了美國,這是他們前任隊長米盧出現了,他號稱在沙漠裡得到了上帝的拯救,已經洗心革面成為了像摩西一樣的聖人,他許願他們巡迴演出後把他們帶回故鄉,因為家鄉誕生了一頭聖牛,為了慶祝,米盧決定盜走自由女神的鼻子作為獻給聖牛的禮物,得逞後他們帶著鼻子來到了法國、德國、捷克,一路上他們和CIA密探鬥志斗勇,險象環生,而密探長時間和因為看了米盧送的聖經為之感化,成為了他們的一員,於是,這支並不高明的樂隊為了這個神聖的夢想,一路賣唱,千辛萬苦,終於回到了西伯利亞的家鄉

Kaurismaki_Filmw_LeningradMoses_original

Living in Mexico with a top-ten hit under their belts, the Leningrad Cowboys have fallen on hard times. When they head north to rejoin their manager (Kaurismäki mainstay Matti Pellonpää) for a gig in Coney Island, he has turned into a self-proclaimed prophet who wishes to lead them back to the promised land of Siberia. Like its predecessor, Leningrad Cowboys Go America, Leningrad Cowboys Meet Moses is a road movie, the humorous hardships this time coming from the rocky terrain of the new Europe.

 

1994 坐穩車泰欣娜 Pidä huivista kiinni, Tatjana

p682504932

這是一部寓言般,反浪漫的公路電影,男青年瓦爾特是個裁縫,每天幫著母親縫製衣服,可是他嚮往外面的世界,於是他乘著母親不備將母親鎖進屋子並偷了母親的錢物找了一個哥們駕車兜風,在路上遇見了來旅遊的泰欣娜和其女友,他們四人結伴而行,沉默寡言的兩個男人和隨心所欲的兩個女人產生許多戲劇衝突,他們一起住店,一起聽搖滾音樂會,折騰許久以後,瓦爾特決定回家,回家後他若無其事地坐回縫紉機邊繼續他的裁縫生涯,彷彿一切未曾發生過。

 

1992 波西米亞生活 Bohemian Life

p2177738426

在藝術之都的巴黎,幾個窮困潦倒的演出者住在低檔住宅區,他們分別是來自阿爾巴尼亞的油畫家、愛爾蘭的作曲家及一個法國劇作家,他們因緣聚合,雖然生活窘迫、境況艱難卻一直堅持創作,渴望有朝一日被社會認同,雖然如此,他們依舊樂觀生活,渴望愛情,他們互相説明,頑強努力。

p682493065

機會終於向他們招手,而外省女孩咪咪的出現讓他們三人的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畫家愛上了她,不久,畫家因為非法入境而被驅逐,好事多磨,在好朋友們説明下他又回到了巴黎當自由演出者,他不僅事業有了轉機也贏得了咪咪的愛情,好景不長,他們的雜誌社倒閉了,三人回到了原地,更悲慘的命運等待著他們......。

Film_693w_VieDeBoheme_original  

This deadpan tragicomedy about a group of impoverished, outcast artists living the bohemian life in Paris is among the most beguiling films by Finnish director Aki Kaurismäki. Based on stories from Henri Murger’s influential mid-nineteenth-century book Scènes de la vie de bohème (the basis for the opera La bohème), the film features a marvelous trio of Kaurismäki regulars—André Wilms, Matti Pellonpää, and Karl Väänänen—as a writer, painter, and composer who scrape by together, sharing in life’s daily absurdities. Gorgeously shot in black and white, La vie de bohème is a vibrantly scrappy rendition of a beloved tale.

p682493020

在藝術之都的巴黎,幾個窮困潦倒的藝術家住在低檔住宅區,他們分別是來自阿爾巴尼亞的油畫家、愛爾蘭的作曲家及一個法國劇作家,他們因緣聚合,雖然生活窘迫、境況艱難卻一直堅持創作,渴望有朝一日被社會認同,雖然如此,他們依舊樂觀生活,渴望愛情,他們互相幫助,頑強努力。機會終於向他們招手,而外省女孩咪咪的出現讓他們三人的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畫家愛上了她,不久,畫家因為非法入境而被驅逐,好事多磨,在好朋友們幫助下他又回到了巴黎當自由藝術家,他不僅事業有了轉機也贏得了咪咪的愛情,好景不長,他們的雜誌社倒閉了,三人回到了原地,更悲慘的命運等待著他們….。

p2160651322

 

1990 我雇了一個合約殺手 I Hired A Contract Killer

p842073336

在為公司勤勤懇懇工作了十五年之後,亨利(讓-皮埃爾·利奧德Jean-Pierre Léaud 飾)卻落得了一個被解僱的悲慘下場。心中充滿憤懣的他在生活裡也四處碰壁,絕望之中,他想到了自殺。可是,無論他使用什麼法子,都無法成功赴死,就在這時,他在報紙上看到了一間聚集著黑道分子和殺手的小酒館,他決定去那裡試一試。

p682418398

亨利僱傭了一名殺手(肯尼斯·考利Kenneth Colley 飾),讓他來取自己的性命,然而,在此之後,亨利意外的邂逅了名叫瑪格麗特(Margi Clarke 飾)的美麗賣花女孩,兩人迅速擦出愛情的火花。生命有了繼續下去的意義,亨利不想死了,然而,他卻怎麼也找不到當初和他簽訂了合約的殺手,這也就意味著,從此刻開始,他隨時都有可能遭到殺手的暗殺。

 

1990 火柴廠的女孩 Tulitikkutehtaan tyttö

p2179284328

在火柴廠工作的伊利絲(Kati Outinen 飾)生活宛如一潭死水,她每天坐著機械、枯燥的工作,身邊沒有愛人、朋友,甚至父母也與她的關係非常冷淡。她何嘗不渴望愛情的到來,但即使在舞池中,她也永遠是一個尷尬的壁花小姐。直到某天,她在酒吧邂逅了一名男子。在她來看,愛情的春天似乎就這樣到來了……

本片榮獲1990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新電影單元國際聯盟獎和OCIC獎、1991年芬蘭胡西獎最佳女主角(Kati Outinen)、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Esko Nikkari)和最佳女配角(Elina Salo)等四項大獎。

matchFactoryGirl_012_original

Kaurismäki took his penchant for despairing character studies to unspeakably grim depths in the shockingly entertaining The Match Factory Girl. Kati Outinen is memorably impenetrable as Iris, whose grinding days as a cog in a factory wheel, and nights as a neglected daughter living with her parents, ultimately send her over the edge. Yet despite her transgressions, Kaurismäki makes Iris a compelling, even sympathetic figure. Bleak yet suffused with comic irony, The Match Factory Girl closes out the “Proletariat Trilogy” with a bang—and a whimper.

《列寧格勒牛仔徵美記》| 1989 | 阿基·郭利斯馬基 

p2186179809

 

1988 升空號 Ariel

EclipseKaurismaki_box_348x490_r_original

礦工卡蘇里南(Turo Pajala 飾)工作的礦場停業,他只得駕駛別人送贈的敞篷凱迪拉克老車遠赴赫爾辛基另謀出路。路上遭遇的一場搶劫讓他身邊只剩凱迪拉克和一台收音機,卡蘇里南找到了碼頭力工的臨時工作,但正職卻遲遲無法落實。卡蘇里南結識了在屠宰廠工作身帶一個男孩的女工伊勒梅勒,兩人的生活很快合二為一。但不久卡蘇里南因向劫匪尋仇而入獄,室友米柯南精心策劃了越獄步驟,在伊勒梅勒的協助下,卡蘇里南重獲自由。

本片獲1989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1991年全美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是導演郭立斯馬基(Aki Kaurismäki)無產階級三部曲的第二部。

ariel_16_original

In Kaurismäki’s drolly existential crime drama, a coal miner named Taisto (Turo Pajala) attempts to leave behind a provincial life of inertia and economic despair, only to get into ever deeper trouble. Yet a minor-key romance with a hilariously dispassionate meter maid (Susanna Haavisto) might provide a light at the end of a very dark tunnel. Ariel, which boasts a terrific soundtrack of Finnish tango and Baltic pop music and lovely cinematography by Kaurismäki’s longtime cameraman Timo Salmimen, put its director on the international map.

 

1987 王子復仇新記 Hamlet liikemaailmassa

p682501116

這是現代版的哈姆雷特復仇記充滿了顛覆性,哈姆雷特的父親是芬蘭的企業家,妻子因為得不到家庭的溫暖而與副總克勞斯偷情,為了一了百了協同情人謀殺了自己的丈夫,情人順理成章和她結婚,然哈姆雷特之父陰魂不散,他希望兒子為他復仇,懲戒元兇,在父親目光注視下,充滿心計的的哈姆雷特開始了剷除異己,他首先除掉了自己戀人的父親,為了私利而做克勞斯幫兇的惡人,可是同時他也失去了可愛的奧菲莉亞。為了佔據整個企業,他先後殺了克勞斯以及奧菲莉亞的哥哥,正當他得意忘形的時候,懲罰正在慢慢向他靠近,影片裡每個人都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

p682501290

 

1986 天堂陰影 Varjoja paratiisissa

p682441899

環衛公司垃圾車駕駛員尼卡德(Matti Pellonpää 飾)的老同事計劃籌資組建自己的環衛公司,邀請尼卡德技術入股,但老同事不久急病突發身亡,尼卡德的生活重回一潭死水狀態。尼卡德心有不甘借酒滋事,在被拘留的時候結識日後的同事米卡拉。米卡拉偶而會不識趣的妨礙尼卡德暗地追求超市售貨員伊羅娜(Kati Outinen 飾),但他仍是尼卡德最可依賴的朋友。伊羅娜為報復超市經理偷走了錢盒,尼卡德幫助她找到服裝店的新工作,服裝店經理夾到尼卡德與伊羅娜的關係中間,但尼卡德最終奪回了自己的愛人。
本片獲1987年芬蘭電影尤西獎最佳影片獎。是導演郭立斯馬基(Aki Kaurismäki)無產階級三部曲的第一部。

shadowsinparadise_66_original

Lonely garbageman Nikkander (Matti Pellonpää) finds himself directionless after losing his friend and co-worker to a sudden heart attack; unlikely redemption comes in the form of plain supermarket cashier Ilona (Kati Outinen, in her first of many performances for Kaurismäki), with whom he begins a tentative love affair. Boiling down what is essentially a romantic comedy to a series of spare and beautiful gestures, Kaurismäki conjures an unexpected delight that finds hope blossoming even amid gray surroundings.

 

1985 法蘭兄弟 Calamari Union

p573961278

卡拉馬利聯盟是一個寓言的電影,講述了16人所有的人被稱為弗蘭克(靈感來自弗蘭克Armoton)尋找一個叫Eira的理想國的故事。

《罪與罰》| 1983 | 阿基·郭利斯馬基 

p682509816

arrow
arrow

    盆栽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