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e Winslet 凱特溫絲蕾
作品表
2016 非法999 Triple 9 40歲
《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 | 2015 | 美國 | 丹尼鮑伊 39歲
2015 分歧者2:叛亂者 Divergent Series:Insurgent ( 演員 )39歲
2014 分歧者 Divergent ( 演員 )38歲
2014 美人情園 A Little Chaos 38歲
2013 激愛543 Movie 43 ( 演員 )37歲
2013 一日一生 Labor Day ( 演員 )37歲
《全境擴散》Contagion | 2011 | US | 史蒂芬索德柏 35歲
2011 幻世浮生 Mildred Pierce ( 演員 )35歲
2011 今晚誰當家 Carnage ( 演員 )35歲
《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 | 2008 | 山姆曼德斯 32歲
2008 為愛朗讀 The Reader ( 演員 )32歲
2006 戀愛沒有假期 The Holiday ( 演員 )30歲
2006 鼠國流浪記 Flushed Away ( 演員 )30歲
2006 身為人母 Little Children ( 演員 )30歲
2006 國王人馬 All the King's Men ( 演員 )30歲
2005 愛情和香煙 Romance and Cigarettes ( 演員 )29 歲
2004 王牌冤家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 演員 )28歲
2004 尋找新樂園 Finding Neverland ( 演員 )28歲
2003 鐵幕疑雲 The Life of David Gale ( 演員 )27歲
2001 長路將盡 Iris ( 演員 )25歲
2001 攔截密碼戰 Enigma ( 演員 )25歲
2000 鵝毛筆 Quills ( 演員 )24歲
1999 聖煙烈情 Holy Smoke ( 演員 )23歲
1998 北非情人 Hideous Kinky ( 演員 )22歲
1997 鐵達尼號 Titanic ( 演員 )21歲
《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 1995 | 美英 | 李安 40歲 | 柏林金熊獎 | 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 19歲
1994 夢幻天堂 Heavenly Creatures ( 演員 )18歲
凱特溫絲蕾 Kate Winslet
女演員
本名 Kate Elizabeth Winslet
出生 1975年10月5日
英國伯克郡雷丁
配偶 吉姆·薛瑞登(1998年-2001年)
山姆·曼德斯(2003年-2011年)
奈德·羅肯洛(2012年-)
凱特·伊麗莎白·溫斯蕾,CBE(英語:Kate Elizabeth Winslet,1975年10月5日-),知名英國女演員與歌手。較為人熟知的作品是在《夢幻天堂》(Heavenly Creatures,1994年)中飾演的茱麗葉·休姆、《理性與感性》中的瑪麗安·達斯伍及1997年的電影《鐵達尼號》中所飾演的蘿絲、《長路將盡》(Iris)的、《王牌冤家》的克蕾婷、《身為人母》的莎菈·皮爾斯、《為愛朗讀》(The Reader)的漢娜·舒密士與《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中的愛波。
她曾獲得演員工會獎與英國電影學院獎,並在第66屆金球獎中以《真愛旅程》獲戲劇類最佳女主角獎,並同時以《為愛朗讀》獲戲劇類最佳女配角獎。凱特溫絲蕾也曾獲得葛萊美獎,並6次入圍奧斯卡獎與艾美獎,最終以《為愛朗讀》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她於22歲時第2次入圍奧斯卡獎,成為史上最年輕就獲得2次入圍的演員。《紐約雜誌》稱讚凱特溫絲蕾是「她的世代中最傑出的英語電影演員」。
生平
早年
凱特·溫斯蕾出生在英格蘭的雷丁,父親羅傑·溫斯蕾是游泳池承包商,而母親莎莉·安·布里吉則是酒吧女侍。凱特·溫斯蕾的祖父母也都是藝人,她的姐妹貝絲·溫斯蕾(Beth Winslet)與安娜·溫斯蕾(Anna Winslet)也都是演員。
凱特·溫斯蕾家中信奉聖公宗,並在11年級時在美登赫(Maidenhead)的戲劇學校開始學習戲劇。她在這裡成為電視商業廣告的演員,導演則是提姆·波普(Tim Pope)。在經過青春期後,凱特·溫斯蕾體重增加而且腳掌變大(遺傳自她的母親)。
演藝生涯
凱特·溫斯蕾從電視上開始演員生涯,並在1991年英國廣播公司的兒童科幻小說影集《Dark Season》中演出。然後她在1992年的電視電影《Anglo-Saxon Attitudes》與1993年的影集《急診室》中演出。
她在電影中的首次演出是彼得·傑克森所執導的《夢幻天堂》,並飾演女主角茱麗葉·休姆,她在劇中是一位活潑的少女,並幫助自己最好的朋友謀殺她的母親(因為她不允許她們在一起)。凱特·溫斯蕾這次演出受到許多正面的評價。
然後凱特·溫斯蕾與艾瑪·湯普遜演出李安執導的《理性與感性》,並且因此成名(尤其在英國)。凱特·溫斯蕾也因這次演出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獎),並首次入圍奧斯卡獎。她在1997年賣座電影《鐵達尼號》中擔任女主角蘿絲·道森-卡維特,並因此聞名全球。 《鐵達尼號》是電影史上第二賣座的電影(僅次於阿凡達),並獲得11項奧斯卡獎。
凱特·溫斯蕾原本會在伍迪·艾倫的《愛情決勝點》中演出,不過後來因故作罷。因為她認為她剛結束2部電影的演出,所以想有時間來陪伴孩子。後來這個角色由史嘉蕾·喬韓森來演出。
凱特·溫斯蕾也受到影評人的喜愛,每部由她所主演的電影大都得到多正面的評價。既使《鐵達尼號》的票房相當出色,她仍然演出許多低預算且獨立製作的電影,例如《北非情人》(Hideous Kinky)與《聖煙烈火情》(Holy Smoke!)。她選擇在這些低成本的電影中演出-她也拒絕《莎翁情史》的邀請,而選擇在《北非情人》中演出。不過她後來也參加了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執導的《王子復仇記》。在凱特·溫斯蕾的演藝生涯中,她經常拒絕在一些高成本的電影中演出,例如《安娜與國王》(Anna and the King)與《魔戒電影三部曲》。她也參加幾部歷史電影的演出,例如《鵝毛筆》(Quills)、《鐵達尼號》與《尋找新樂園》(Finding Neverland),她也因此得到「緊身衣凱特」的外號。
凱特·溫斯蕾在2001年參加李察·艾爾(Richard Eyre)執導的《長路將盡》(Iris),並因此第3度入圍奧斯卡獎。在2004年,她與知名演員金·凱瑞合作演出喜劇《王牌冤家》,並再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不過後來由希拉蕊·史旺獲得這個獎項。凱特·溫斯蕾後來以托德·菲爾德(Todd Field)執導的《身為人母》第3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雖然最後輸給海倫·米蘭。
凱特·溫斯蕾也在2005年時於美國運通的電視廣告中出現。凱特·溫斯蕾與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再度於2008年的《真愛旅程》中合作,飾演一對1950年代的夫妻。這是他們自從《鐵達尼號》之後再度合作。她也在2008年參加由德國小說家本哈德·施林克所改編的《為愛朗讀》。凱特·溫斯蕾後來分別以《真愛旅程》及《為愛朗讀》獲得金球獎最佳女主角與最佳女配角獎,也因此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2011年暌違電視圈多年(她童星時以電視劇入行)的凱特演出的五集電視迷你劇《慾海情魔》,獲得了不俗的反響, Salon.com則稱讚「傑出而又令人心碎,凱特的表演堅韌聰慧」。 憑藉本片中出色的表演,她獲得了美國電視最高獎——第63屆艾美獎電視電影類最佳女主角,以及金球獎電視電影類最佳女主角和演員工會獎電視電影類最佳女主角。
同年凱特主演由史蒂芬·索德柏導演的影片,聯合主演的還有瑪麗昂·歌迪亞、馬特·戴蒙、格溫妮絲·帕特洛和裘德·洛,憑藉本片她提名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 2013年,凱特與喬什·布洛林主演,改編自2009年發行小說《勞動日》的同名影片上映。 2011年的另一部影片是羅曼·波蘭斯基的《殺戮》,該片入圍第68屆威尼斯影展競賽單元。
2014年3月17日,凱特在美國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留下擁有個人姓名的星形獎章。
音樂
凱特·溫斯蕾也短暫的擔任過歌手,她的單曲《What If》也是動畫《Christmas Carol: The Movie》的背景音樂。這張單曲並在愛爾蘭單曲榜及英國單曲榜上分別獲得第1名與第6名。她也曾與艾爾·楊科維奇("Weird Al" Yankovi)合作,並在2006年電影《Romance & Cigarettes》中演唱。凱特·溫斯蕾在《夢幻天堂》中也曾經演唱一首歌劇波希米亞人中的詠嘆調。
代言
蘭蔻LANCOME 浪琴表LONGINES
私生活
凱特溫絲蕾在參與《Dark Season》演出期間與演員史蒂芬·特雷德(Stephen Tredre)開始長達5年的戀情。他們後來搬到倫敦,不過特雷德在凱特溫絲蕾參加《鐵達尼號》的期間死於骨癌。因為這個緣故,凱特溫絲蕾並沒有參加《鐵達尼號》的首映,而是在倫敦參加特雷德的葬禮。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也是她的好友之一。
她與導演吉姆·薛瑞登在1998年11月22日結婚,他們的女兒在2000年10月12日出生於倫敦,兩人卻在2001年離異。
凱特溫絲蕾後來與山姆·曼德斯 (Sam Mendes)相戀,並在2003年於加勒比海的安圭拉正式結為夫妻,溫斯蕾更於2003年12月22日在紐約誔下他們的兒子。2010年3月,兩人宣佈分居。2012年與英國企業家Ned Rocknroll在紐約秘密完婚。
凱特溫絲蕾,英國著名女演員與歌手。曾獲得演員工會獎與英國電影學院獎,並在第66屆金球獎中以《革命之路》獲戲劇類最佳女主角獎,並同時以《生死朗讀》獲戲劇類最佳女配角獎。凱特溫絲蕾也曾獲得格萊美獎,並6次入圍奧斯卡獎與艾美獎,最終以《生死朗讀》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她於22歲時第2次入圍奧斯卡獎,成為史上最年輕就獲得2次入圍的演員。 《紐約雜誌》稱讚凱特溫絲蕾是“她的世代中最傑出的英語電影演員”。
凱特溫絲蕾從電視上開始演員生涯,並在1991年英國廣播公司的兒童科幻小說電視系列劇《Dark Season》中演出。然後她在1992年的電視電影《Anglo-Saxon Attitudes》與1993年的電視系列劇《急診室》中演出。她在電影中的首次演出是彼得·傑克森所執導的《夢幻天堂》,並飾演女主角茱麗葉·休姆,凱特溫絲蕾這次演出受到許多正面的評價。
之後,凱特溫絲蕾與艾瑪·湯普遜演出李安執導的《理智與情感》,並且因此成名(尤其在英國)。凱特溫絲蕾也因這次演出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獎),並首次入圍奧斯卡獎。她在1997年賣座電影《泰坦尼克號》中擔任女主角蘿絲·道森-卡維特,並因此聞名全球。
凱特溫絲蕾也受到影評人的喜愛,每部由她所主演的電影大都得到多正面的評價,此外,凱特溫絲蕾還參與了許多低成本獨立電影的演出,如《北非情人》 、《聖煙烈火情》等,並且為了演出這些影片甚至拒絕了一些出演大製作影片的機會,如《莎翁情史》。在凱特溫絲蕾的演藝生涯中,她經常拒絕在一些高成本的電影中演出,例如《安娜與國王》與《指環王電影三部曲》。她也參加幾部歷史電影的演出,例如《鵝毛筆》、《泰坦尼克號》與《尋找夢幻島》,她也因此得到“緊身衣凱特”的外號。
凱特溫絲蕾在2001年參加李察·艾爾執導的《攜手人生》,並因此第3度入圍奧斯卡獎。在2004年,她與知名演員金·凱瑞合作演出喜劇《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並再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凱特溫絲蕾後來以托德·菲爾德執導的《身為人母》第3度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雖然最後輸給海倫·米蘭。
凱特溫絲蕾也在2005年時於美國運通的電視廣告中出現。凱特溫絲蕾與列奧那多·狄卡皮歐再度於2008年的《革命之路》中合作,飾演一對1950年代的夫妻。這是他們自從《泰坦尼克號》之後再度合作。她也在2008年參加由德國小說家本哈德·施林克所改編的《生死朗讀》。凱特溫絲蕾後來分別以《革命之路》及《生死朗讀》獲得金球獎最佳女主角與最佳女配角獎,也因此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2011年暌違電視圈多年(她童星時以電視劇入行)的凱特演出的五集電視迷你劇《慾海情魔》,獲得了不俗的反響。凱特溫絲蕾也憑藉本片中的出色表演,最終獲得了美國電視最高獎——第63屆艾美獎電視電影類最佳女主角。
獎項
* 1995年:英國電影學院獎
o 最佳女配角《理性與感性》
* 2009年:金球獎
o 戲劇類最佳女主角《真愛旅程》
o 最佳女配角《為愛朗讀》
* 200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
o 最佳女主角《為愛朗讀》
* 2009年:奧斯卡金像獎
o 最佳女主角《為愛朗讀》
* 2009年:聖地牙哥影評人協會
o 最佳女主角《為愛朗讀》
電影提名
* 奧斯卡提名
o 1995年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理性與感性》
o 1997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鐵達尼號》
o 2002年奧斯卡最佳女配角《長路將盡》
o 2004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王牌冤家》
o 2006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身為人母》
o 2009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為愛朗讀》
* 金球獎提名
o 1995年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理性與感性》
o 1997年金球獎戲劇類最佳女主角《鐵達尼號》
o 2002年金球獎最佳女配角《長路將盡》
o 2005年金球獎音樂或喜劇類最佳女主角《王牌冤家》
o 2007年金球獎戲劇類最佳女主角《身為人母》
o 2009年金球獎戲劇類最佳女主角《真愛旅程》
o 2009年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為愛朗讀》
* 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
o 1995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理性與感性》
o 2002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長路將盡》
o 2005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王牌冤家》
o 2005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尋找新樂園》
o 2007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身為人母》
o 200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真愛旅程》
o 200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為愛朗讀》
作品介紹
2016 非法999 Triple 9 40歲
《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 | 2015 | 美國 | 丹尼鮑伊
2015 分歧者2:叛亂者 Divergent Series:Insurgent ( 演員 )
2014 分歧者 Divergent ( 演員 )
2014 美人情園 A Little Chaos
2013 激愛543 Movie 43 ( 演員 )
2013 一日一生 Labor Day
《全境擴散》Contagion | 2011 | US | 史蒂芬索德柏
2012 今晚誰當家 Carnage
拍攝花絮
·影片改編自法國新銳女劇作家雅絲米娜·雷札同名作品,該劇2006年於瑞士蘇黎世首演,08年起於倫敦西區公演,大受歡迎,並09年榮獲美國百老匯東尼獎最佳戲劇及英國奧利維爾戲劇獎最佳新喜劇,更得到《紐約時報》的盛讚。
·影片是2011年9月舉辦的紐約電影節的開幕片。
·影片的時長只有79分鐘,影片的故事也就發生了79分鐘。電影時間和電影裡的物理時間是一致的。
·影片只用了六週就拍攝完成了。
·影片中凱特·溫絲萊特有一場嘔吐戲,她吐出來的東西是香蕉和其他水果攪拌在一起的混合物。拍攝這個場景的時候,溫絲萊特的孩子也在邊上“參觀”。
幕後製作
改編自知名話劇
《殺戮》改編自法國新銳女作家雅絲米娜·雷札的劇本《殺戮之神》(The God of Carnage)。原作是一部名滿天下的戲劇,而羅曼·波蘭斯基則決定要原汁原味地將其改編成電影。談及和大導演的合作,雅絲米娜·雷札說:“波蘭斯基是一個精力非常充沛的人,他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精氣神和工作的干勁。他也有著與眾不同的才華。在他改編劇本的時候,他總是能瞬間就明白並抓住故事的重點和人物的性格。而且電影的這種表達形式又給了波蘭斯基一個極大的發揮的空間,比如說,電影不需要拘泥於位置、不能變動的佈景和場景之類,這也就給了他展示自己才華的地方。他改編的劇本非常棒,非常出色,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質感和節奏感。我看了他的電影劇本之後,我更加相信他是最能理解我的劇本的人。更幸運的是,這個人還是一個準備把戲劇搬上銀幕的導演。雖然他認為這是一部喜劇電影,但歸根結底它還是一個悲劇。喜劇不過是表面現象,是一種反諷的手段和途徑而已。”
全部是對話
應該說《殺戮》是一部保留了原汁原味戲劇味道的影片,從頭到尾的台詞,有限的景別都在不斷地提醒我們影片的“戲劇血統”。這樣的用大量的台詞作為主要內容的影片,如果沒有個漂亮的主演陣容,就會死得很慘。
關於這種“滔滔不絕”的電影風格,朱迪·福斯特說:“我是戲劇的粉絲,我很愛這部戲劇,尤其是裡面的那些滔滔不絕的對白。我覺得那些內容真的是文學語言的藝術。所以當參演波蘭斯基執導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覺得我非常幸運。除了我很喜歡戲劇和台詞之外,更重要的是,我能在這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得到一種和其他傑出演員互動的樂趣。”而另一位女主演,凱特·溫絲萊特,參演這部電影的理由卻並不是劇本和台詞。溫絲萊特說:“應該說這部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關於家庭的內容。要知道,在家庭生活的那些瑣事中,關於孩子的部分總是最難處理的。令我興奮的是,這部電影處理的就是關於兩個家庭的孩子的事件。雖然事情最後演變成了家長之間的戰爭,但是這並不妨礙《殺戮》成為一部講述家庭問題的電影。我曾經在紐約看過這齣戲劇,裡面連綿不絕的台詞、精妙的人生觀和政治觀都很吸引我。再加上波蘭斯基的執導,我沒有理由拒絕這部電影。”
四位出色的演員
粗略地說來,這部電影只有一個場景,那就是一間房間,可是波蘭斯基在逼仄空間內的鏡頭調度很漂亮。而且他找來的四個演員也都很出色,朱迪·福斯特、凱特·溫絲萊特、克里斯托弗·瓦爾茲和約翰·C·賴利的主演陣容奪人眼球。如何才能調教好這些奧斯卡級別的演員們呢?波蘭斯基的方法是“以身作則”。
在短短的六週的拍攝時間裡,波蘭斯基用超高的工作熱情和無與倫比的工作能量,事無鉅細地完成了影片的拍攝。所以,他對這四位明星演員的高要求也便在了情理之中。約翰·C·賴利說:“他總是第一個來到拍攝現場,最後一個離開。每場戲拍完,我們都在焦急地等待著他說OK。我經常提醒我自己,自己是不是做的足夠好了,以便滿足波蘭斯基的要求。不過,這麼艱難的工作並不會讓我退縮,因為當波蘭斯基要給你一個角色的時候,沒有人能夠拒絕。”對於和大導演的合作,凱特·溫絲萊特說:“我覺得和波蘭斯基在一起工作令人感覺到非常有乾勁,就好像上足了發條一樣。而且,我的心理也有些許忐忑,因為我的合作對像是偉大的波蘭斯基!這種感覺讓我既緊張又興奮,還有點害怕。和波蘭斯基合作就是這種感覺。而且,每一個鏡頭之後,我都在回想自己的表演,回憶什麼地方有問題之類。就好像一個小女孩交了試卷給老師之後的那種心情。”
面對著自己的演員,波蘭斯基說:“我從來沒有指導過這樣的一群演員,他們之間沒有競爭、也沒有讓人心跳加快的戲份。但是這些演員的組合和搭配卻是這麼和諧、這麼一體。這不是恭維,而是我在執導電影的時候的一種切身體會。”
2010 慾海情魔 Mildred Pierce (TV)
導演: Todd Haynes (搖滾啟示錄)
演出: 凱特溫絲蕾 X 蓋皮爾斯
《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 | 2008 | 山姆曼德斯 42歲
2008 為愛朗讀 The Reader .... Hanna Schmitz
拍攝花絮
·導演史蒂芬·戴德利對於女主角的第一選擇就是凱特·溫絲萊特,但凱特此時要拍攝《革命之路》,所以影片公司選擇了妮可·基德曼。但當妮可·基德曼正式開始參與本片拍攝時,卻因懷孕而放棄了這個角色,此時凱特·溫絲萊特有了空檔期,她最終正式出演本片。
·朱麗葉·比諾什曾被考慮過來飾演漢娜一角。但後來導演認為凱特·溫絲萊特更適合漢娜的人選而放棄。
·本片製作人西德尼·波拉克和安東尼·明格拉都在本片完成前逝世。
Quotes
精彩對白
Dieter:what are we trying to do?
Michael:We are trying to understand!
戴特:“我們現在要做什麼?”
米夏:“我們現在要試著去理解! ”
Dieter:Look at that woman.
Michael:Which woman?
Dieter:The woman you always stare at.
Michael:I don't know which woman you mean.
戴特:“看看那個女人。”
米夏:“哪個女人? ”
戴特:“你總是盯著看的那一個。”
米夏:“我不知道你在說誰。”
Hanna:It doesn't matter what I feel.The dead are still dead.
Michael:How wrong can you been?
漢娜:“我的感受根本就不重要。死者無法復生。”
米夏:“你能錯到什麼程度? ”
“我沒有被嚇到,
我不怕任何事,
承受的越多,我就越愛她。
危險只會增加我的愛。
它會讓愛變得尖銳,變得趣味盎然。
我會是你需要的唯一的天使
你丟下生命的時候會比你擁有生命的時候更美,
天堂會把你帶走,看著你,說
只有一件事可以讓靈魂完整,
那就是愛。 ”
Goofs
穿幫鏡頭
凱特最後一次接受審判,進法庭前,麥克穿的是白色襯衣,打領帶;進入法庭後,麥克穿的是深色毛衣。
他們郊游去教堂時,michael說"let me show you where are we going”,hana回答"it's ok, kid, i don't want to know!"然後她是站在自行車右邊推車走向教堂的,但當她走到牆邊準備停放自行車時卻是站在自行車的左邊。
幕後製作
催人淚下的原著
每一個看過《朗讀者》同名原著的讀者,幾乎都為書中漢娜的悲慘命運而潸然淚下。原著小說是連續多周的暢銷書籍,並被譯成了十多國的語言文字。對於這次的電影版,曾經在2002年憑藉《時時刻刻》橫掃金球奧斯卡的導演史蒂芬·戴德利也坦言倍感壓力:“這是一本有很多讀者曾經為之深深動容的小說。在和電影公司商量影片的拍攝之時,有時候我在睡覺之前常常想,我究竟是否能夠把握好這部電影的改編?這個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困擾著我。後來,我的家人和不少影迷一直支持鼓勵我,他們對我說,'這是一個精彩的故事,你能把握住它',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我一直在想著自己如何能夠做得更好,現在影片終於拍攝完畢了,我真的得感謝他們,他們給了我太多的精神上的支持與幫助。”
提及影片中有關於二戰和納粹的故事,史蒂芬·戴德利也是感慨良多:“第一次看這本小說是,我很驚嘆於作者本哈德·施林克的視角竟然如此獨特。也許很多人提及二戰中納粹滅絕人性的表現,去關注的都是一些慘無人道的罪行,但小說用了另一種觸角,他關注的是在戰爭中,一些普通人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們對這個戰爭所帶來的影響。也許並不是每個人生下來就注定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儈子手,更多的人會像漢娜這樣,不自覺的參與到一個罪惡當中,並且自己也最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他們也是受害者,只是從來就沒有人關注過他們。這部小說提供了這樣的思路,我們終於可以明白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裡,更多的事實真相。”
三位主演的精彩表演
對於出演《朗讀者》中漢娜的角色,凱特·溫絲萊特說:“這個角色是我演藝生涯中頗有難度的一次演出經歷,因為漢娜的身份很特殊,而影片中,她的身份經歷了幾次轉換,有幾場戲例如法庭上面的情景,我在演出前都很緊張,這種感覺很久沒有了。這個角色讓我有一種責任感,使我不得不認真的演出她。曾經我還和導演認真考慮過,角色的身份是德國人,是否影片本身也應該用純正的德語來進行對白,後來我發現這個難度太大,而且也不符合影片在美國上映的相關規定……最重要的是,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學德語(笑),配音那更加不好,氣氛就完全被沖淡了。所以最後我和導演商量之後,採取了一種折中的辦法,觀眾在電影中可以找到答案。”
雖然影片的焦點都集中在扮演漢娜的凱特·溫絲萊特身上,但男主角成年米夏的出演者拉爾夫·費因斯也不是等閒之輩。同是英國演員的他,以《辛德勒的名單》《紅龍》等電影為人所熟知,對於米夏這個角色,拉爾夫·費因斯說:“這個角色從我看劇本的第一眼起就喜歡上了,他是整個電影的旁白,也是講述人,在影片裡,觀眾會跟隨他的回憶慢慢的進入整個故事裡。他在影片的最後祈求一種救贖,這種救贖也同樣打動了我自己,因為他的確傷害了其他人,雖然這種傷害並沒有涉及肉體,以致於他不會收到法律的懲罰,但他已經為自己所懺悔。這也是這個角色最打動我的地方,我希望同樣也能打動觀眾。”
影片中給扮演少年米夏的演員大衛·克勞斯所發揮的空間也很大。影片中,他與凱特·溫絲萊特有大量的對手戲。對於這個年僅18歲的德國少年,他對這次在《朗讀者》中的演出顯得很興奮:“從來沒有想過我能接到這樣的角色,我很感謝導演能夠在這麼多選角的人選里肯定我。從我小時候起,我的父母就對我講述著國家的歷史,我也很清楚影片發生的年代中的故事,不過導演顯得還是不太放心,他常常在片場問我,嘿,大衛,你對這段戲有沒有什麼疑問?這讓我很輕鬆,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都能和他溝通。凱特·溫絲萊特是非常棒的演員,我從來沒有想過能和她如此近距離的演對手戲,整個影片的拍攝對我而言都是相當寶貴和難忘的經歷!”
2008 如何眾叛親離 How to Lose Friends & Alienate People .... Herself (uncredited)
2007 狐狸與我 The Fox & the Child (voice: English version) .... Narrato
2006 戀愛沒有假期 The Holiday .... Iris
Nancy Meyers 導
精彩對白
·Amanda: Where do I want to go by myself, depressed, at Christmas?
·Amanda: You know what I want to do? I want to eat carbs and not want to kill myself.
·Miles: You radiate good.
Iris: Which apparently is a really big turn-on.
Miles: Exactly.
·Miles: I did not just graze your boob.
Amanda: You know what I want to do? I want to eat carbs and not want to kill myself.
Amanda:知道我想做什麼麼。我要大吃一通,不去害怕變成一個肥婆。
Miles: I did not just graze your boob.
Miles:我可不是要趁機吃你豆腐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故事發生在聖誕節的假期裡。兩個剛剛經受感情挫折的女人。交換自己地址而發生了的愛情故事。你我往往也有過這樣的想法:有一天可以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從身邊的綠草茵茵,一下轉換到白雪藹藹;接觸到完全陌生的人,從身邊圍繞的熟識的好友,到陌生鄰居的拜訪。對這一切的想像,往往只存在於我們的意識深處,就像是童話故事一樣遙遠。但從理論上這完全是可能的。在當今發達的通訊、交通工具的幫助下。地球村兩側的朋友可以自由的旅行、交流甚至發生些羅曼蒂克的故事。影片中的兩位主角,恰恰的成為我們的化身,替我們完成著想像中的願望。
故事被歸類愛情和喜劇片,從節奏上來說也是輕鬆愉快的。完全符合這類影片的風格。時值聖誕節前夕,不能不說這是一部很好的“聖誕檔”電影。
【關於導演】
這裡不需要擔心導演是否夠夠完全表達了編劇的意圖。因為她們根本就是一個人。這已經是南希·邁耶斯自編自導的第四部影片。回顧一下南希·邁耶斯的編劇歷程自從1980年的《傻妹從軍》(Private Benjamin)到現在。南希·邁耶斯參加編劇、製片的影片已經有10多部,幾乎清一色的都是以喜劇片和愛情為主旋律的。南希·邁耶斯執導的《男人百分百》(What Women Want),《愛是妥協》(Something's Gotta Give)夠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為一個女導演細膩的情感表現,在這部影片中將會有更好的體現。
【關於演員】
故事的兩位女主角可謂是青春無敵。不僅都是身材高挑。更是外形靚麗。是影片中的另一道風景。有趣的是兩位主角也分別是居住在美國和英國。與影片的設定不謀而合。不知道導演當初角色設定上是否就是以她們作為藍本的呢。
在好萊塢眾多的女星中,模特出身的不勝枚舉。卡梅隆·迪亞茲就是其中的一個。從16歲開始她就活躍的世界各地的模特界。直到1994年她的第一部影片《變相怪傑》她才正式轉向演藝界。之後又在《哈拉瑪麗》、《新娘不是我》、《傀儡人生》(獲金球獎最佳女配角)、《霹靂嬌娃》等影片中都有尚佳表現。 《霹靂嬌娃》系列的結束令卡梅隆的事業陷入低谷,除了繼續給《史瑞克3》裡的菲歐娜工作配音外,她出演的重量級大作越來越少。儘管卡梅隆·迪亞茨嘗試轉型出演一些文藝片,比如《看不見的競技場》、《索女十戒》和《偷穿高跟鞋》等電影,但她似乎仍然無法擺脫花瓶作用。不論外界如何對她評論,面對狗仔隊,她依然會豎起筆挺的中指,就在前些時候,卡梅隆和賈斯汀剛剛買下了在夏威夷黃金海岸上的豪宅,不知事業的低谷是否是愛的代價。
提到凱特溫絲蕾恐怕人們會馬上想到《泰坦尼克號》,可以說從那時起,Rose這個形象就已經深入人心。她給人的形象較前者更加恬靜,深藍的眼眸閃爍著一絲淡淡憂鬱,卻還夾雜著一些叛逆與不羈。同時還看得到一種大家閨秀才有的高貴氣質。總覺得在她以往拍攝的影片中以古典作品更為見長。在本片中那個英國小鎮姑娘就像是為她量身訂作的一樣。 《泰坦尼克號》到《暖暖內含光》她總是慎重、明智的接拍每部影片,在每部影片中都有著令人驚喜的進步。在新一代的女演員中有著這樣紮實進步的還是不多見的。在事業和生活的兼顧上,凱特無疑是個成功的典範。在前不久英國廣播公司日前舉行的“最能兼顧家庭、事業的男、女名人”投票中力壓辣妹維多莉亞取得了第三名。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將能夠每天為孩子做飯看做生活中最大的樂趣。有趣的是在她的新片《初為人母》(Little Children)中所扮演的恰恰的是一個對女兒不甚關心的失職母親。面對這個與自己截然相反的角色,凱特的演技再一次獲得了肯定。該片再影評界得到普遍的好評,也是衝擊2007年奧斯卡的有力競爭者。
性格也需要進行中和,面對脾氣火爆的美國金髮美女,在這個倫敦小鎮裡等待著Amanda的是一個英俊,而有紳士氣質的男人-Iris的兄弟Graham。演繹這個角色的裘德·洛恰恰就有著這樣的氣質。裘德洛出生於英國倫敦,從12歲開始就上台演出舞台劇,之後輾轉演出於歐洲的各大城市,成功的詮釋過許多古典舞台戲劇的經典形象。也許正因為如此,裘德·洛擁有著現在人所稀缺的優雅氣質。在英國,他是人們心目中下一個007的最佳形象。更不遑多讓的在全球最性感男士的評選中獲選。但作為一個演員裘德·洛並不樂於聽到英俊這個形容詞。他曾經說:如果別人稱讚我英俊,換言之就是,除了英俊我一無所有。正以為如此,在踏入演藝圈之初,他盡量逃避愛情片。因為他不想被定型。盡量去挑戰那些複雜多變的人物角色。無疑他的努力被肯定了。 《兵臨城下》、《A。 I。 》和《冷山》這些經典作品在我們心中的份量印證了一切。
同樣的,對於恬靜、不善於表達情感的Iris來說,胖胖矮矮,甚至有些滑稽的Miles正是能夠讓她重新拾起愛情希望的那個人。豐富的表情,誇張的身體語言,正是Iris解開心結的良藥。傑克·布萊克給人的印像是精明、自信,善於感染別人。那對渾圓的眼睛,和同樣渾圓的身形常讓人感覺他就該是在喜劇片中出現的人物。多年來傑克·布萊克始終都是很容易被人從記憶裡抹去的小配角,直到主演了《搖滾校園》才真正被人們記住,而隨後的《終極賤靶》、《金剛》和《瘋狂的神父》等讓傑克·布萊克出盡風頭。
2006 鼠國流浪記 Flushed Away (voice) .... Rita
2006 國王班底 All the King's Men .... Anne Stanton
Steven Zaillian 導
西恩潘 X 裘德洛 X 凱特溫絲蕾 演
拍攝花絮
·梅麗爾·斯特里普的名字最初的時候也在演員表上,可是因為檔期問題,她只能遺憾地退出。
·編導斯蒂芬·澤利恩表示自己從沒看過1949年的老版本,他的原創劇本完全來源於羅伯特·佩恩·沃倫的原著小說。
Quotes
精彩對白
Willie Stark: They fooled you 1,000 times, just like they fooled me. But this time, I'll fool somebody. I'll stay in this race. I'm on my own and out for blood. Listen to me, you hicks ! Lift up your eyes and look at God's blessed and unfly-blown truth. This is the truth! You're a hick. Nobody ever helped a hick but a hick himself. Listen to me, listen to me! They were going to use me to split the vote. But I'm standing here now on my hind legs. Even a dog can learn to do that. Are you standing on your hind legs? Have you learned that yet? Here it is, you hicks! Nail up anybody who stands in your way. Nail up Joe Harrison! Nail up McMurphy! If they don't deliver, give me the hammer and I'll do it. I want his throat cut from ear to ear.
Willie Stark:他們愚弄了你一千次,就像是他們捉弄我一樣。但是這一次,我要捉弄別人。我將留下來,願意為之流點兒血。聽著,你這個笨蛋!睜大你的眼睛,看到上帝並不會保佑我們。這才是真相。你是一個笨蛋。沒有人會幫助笨蛋除非笨蛋幫助自己。聽著,聽著!他們打算利用我去破壞選舉。但是我現在用自己的後腿站在這兒。即使是一隻狗也能這麼做。你是用自己的後腿站立的嗎?你明白我的意思嗎?真是的,你這個笨蛋!盯牢每一個擋著你的人。盯牢喬·哈里森!盯牢麥克墨菲!如果他們不走開,給我一把錘子,我來處理。我要把他的喉嚨從一隻耳朵打到另一隻耳朵那邊去。
幕後製作
【關於原著】
影片改編自羅伯特·佩恩·沃倫(Robert Penn Warren)於1946年拿到普利策獎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名理想主義者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政治領域崛起的創業故事,雖然最終因墮落導致了垮台的悲劇命運,但其中的能動性卻是顯而易見。這本小說曾在1949年以被改編過電影,當年的主演分別是布羅德里克·克勞福德和梅瑟爾德絲·麥坎布里奇……《國王班底》是一個關於人性、權力、腐敗、理想主義、愛情和背叛的複雜的傳奇故事,在政治大環境所搭建的框架裡去探討人類更深刻的存在性選擇,以及如何在罪惡和誘惑的夾縫中鋌而走險。
由於對人性與道德觀精彩的描述和表現手法,沃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小說也對當時的文學界產生了巨大的撼動,至於故事靈感則來源於現實世界中極具煽動意義的政治家--路易斯安那州州長休伊·P·朗。這裡真正令人感興趣的,並非故事所營造的政治觀點,而是通過政治表現出的人性深層次剖析,結局則落在了人類恆久關心的生活問題--這是一個非常接近社會性質的話題,人生在世,總會在某些時候受到這樣或那樣的誘惑,人們有能力去愛,當然也就有能力去恨、去背叛。這個世界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好與壞更不能一概而論。人們也許會怀揣美好的願望,卻終結在了向權勢的妥協中,那可能是最糟糕的結果了。什麼是善念?什麼又是罪惡?沃倫通過這本小說告訴世人,這個問題的答案永遠都是模棱兩可,無論是對政府機構、還是對純粹的個人來說,這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進化過程。沃倫在《國王班底》中得到的結論,估計是對社會和政治最有力的評說了。
正是故事這層暗含的深刻敘述,引起了導演斯蒂芬·澤利恩高度興趣。首先,澤利恩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編劇,他最有名的作品無疑是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最近的則是《翻譯風波》;其次,他執導的兩部影片類型和《國王班底》相似,而且都獲得了不俗的評價,肯定對這種體裁的作品更有感覺,也更加得心應手。因此,他不像其他導演那般懼怕這種人性複雜的故事,而且對於能夠主筆操刀這樣的劇本,根本就是樂在其中。
【從小說到電影】
斯蒂芬·澤利恩將羅伯特·佩恩·沃倫創作的原著比喻成“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無論是故事還是敘事手法上,都無可挑剔。正因為故事的複雜性,才會讓澤利恩感到如此真實。一個有權有勢的男人的沉浮記? 《國王班底》肯定不會只遵循這種簡單的單線條,而是講述一個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關乎一名理想主義者的玩世不恭。
在編寫劇本的過程中,澤利恩有效地抓住了原著的靈魂所在,那就是威利·斯達克和傑克·伯頓之間複雜的友誼。威利是那種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可以放棄某些道德約束的人,他確實因此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也正是這個原因,最終引導他走向毀滅。當威利和傑克成了好友之後,就將傑克留在了自己身邊,以便時刻能夠提醒自己所處的地位和信仰。然而同時威利又忍不住忌妒傑克,因為傑克來自於一個富裕的家庭,那正是威利所沒有的,卑微的出身一直都困擾著他。
另外,澤利恩還嘗試著保留住原著小說的形式、基調以及敘事風格。其實做編劇的人都知道,小說改編成電影最難的一部分就是其長度的差異。原著是一部長篇小說,裡面有著太多細節方面的描述了,時時刻刻都在展現著文字的魅力。所以對於澤利恩來說,取捨就得格外斟酌,因為小說之所以偉大,正是取決於這些細節的部分。儘管必須要捕捉到原著的神韻,但澤利恩還是盡可能地將劇本弄得更有時代氣息,因為關乎權力和政治的話題,是永遠都不會過時的。
憑澤利恩在電影工業闖蕩這麼多年的經驗,一部偉大的小說能夠改編成一部好看的電影,成功的比例非常之小,但至少這是澤利恩擅長的領域,還不會太糟糕。澤利恩將故事發生的時間從上世紀30年代平移到50年代,因為他知道觀眾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錯覺,時間一旦退回到二戰之前,就到處瀰漫著“陳舊”的氣息,缺少現代感。在澤利恩廣泛研究了威利的原型休伊·P·朗的資料後,決定影片必須要在故事的背景地路易斯安那州實地拍攝……其實沃倫的小說中並沒有明確地說出故事發生的地點,但一切跡象卻都在表明他對休伊·P·朗的影射。
為了有效地釋放這個故事的吸引力,澤利恩挑選了一個全明星陣容。魅力十足的威利·斯達克由好萊塢最受尊敬的演技小生西恩·潘扮演,性格跨度是從一名三流的政治家轉變成最榮耀、最有爭議的當權者。其實這不是西恩·潘和澤利恩第一次合作了,他眼中的威利應該擁有雙重性格:善良與邪惡並存;出身貧寒卻野心勃勃;既是一個普通的男人,也是一名世故的政治家- -天真的理想主義者最終轉變成殘酷的現實主義者。而威利的好友傑克·伯頓則由裘德·洛飾演,他來自貴族家庭卻並不以此為榮,是一名受到道德觀念徹底地約束的教條人……不過慢慢的,這位最初的理想主義者還是被威利那種“折衷”的道德觀所同化了。
2006 身為人母 Little Children .... Sarah Pierce
Todd Field 導
拍攝花絮
·當凱特·溫絲萊特(Kate Winslet)決定接受“莎拉”這個角色後,她嚮導演托德·菲爾德推薦帕特里克·威爾森(Patrick Wilson)飾演布拉德。
·那位極有語言魅力的旁白者是威爾·萊曼(Will Lyman),他是美國一位家喻戶曉的電視明星,曾在《神秘河》(Mystic River)中飾演FBI探員伯頓。
·布拉德在小說中本來叫“托德”,但擁有同樣名字的導演托德·菲爾德怕產生某種“誤解”,最終決定使用“布拉德”這個比較大眾化的稱呼。
精彩對白
May McGorvey: There are four columns of lonely women in here, and only one of lonely men. The odds are on our side. Now why wouldn't any of these women want to meet a nice man like you?
Ronald James McGorvey: I'm not a nice person.
梅·邁克高維:這裡單身女人和單身男人的比例是4:1,形勢對我們有利。現在,任何一個女人都渴望著遇見一個像你一樣可愛的男人。
羅納德·詹姆斯·邁克高維:可是我不是一個可愛的人。
Narrator: Brad showered quickly, sensing a rare opportunity to have sex with his wife.
旁白:布拉德迅速地洗了個澡,細細品味著難得的一次和妻子做愛的機會。
Brad Adamson: You have a nice place here.
Sarah Pierce: You think? Yeah, Richard does pretty well for himself.
Brad Adamson: Oh, yeah? What's he do?
Sarah Pierce: He lies.
布拉德·亞當森:你的家看起來真不錯。
莎拉·皮爾斯:你真這麼想?看來理查德為自己佈置得不錯。
布拉德·亞當森:哦?他做了什麼?
莎拉·皮爾斯:躺在那裡,然後讓我幹這干那。
Brad Adamson: Do you feel bad about this?
Sarah Pierce: No, I don't.
Brad Adamson: I do. I feel really bad.
(兩個人剛做完愛!)
布拉德·亞當森:這樣做你會覺得有罪惡感嗎?
莎拉·皮爾斯:不,不會!
布拉德·亞當森:我會,我覺得自己罪孽深重。
穿幫鏡頭
·這裡有一個古怪的小細節,布拉德抱怨莎拉的眉毛太濃了,不是他喜歡的。然而,對於他的妻子凱西,他口中完美的理想女人……難道還有比詹妮弗·康納利(Jennifer Connelly)眉毛更濃的好萊塢女星嗎?
幕後製作
2001年,托德·菲爾德(Todd Field)自編自導的第一部劇情片《不倫之戀》(In the Bedroom)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五項提名,雖然最終並未斬獲小金人,但從如此高的起點開始自己的電影夢的菲爾德,在選片的標准上也不得不苛刻起來。其實剛拍完《不倫之戀》,菲爾德就已經圈定好了下一部作品的類型和範圍,為了能得到理查德·葉茨(Richard Yates)的小說《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的電影改編權,他用盡了一切能想到的辦法,可惜因為這本小說在版權方面涉及到很多複雜的關係,使得菲爾德最後只能以失望收場。對於菲爾德來說,《革命之路》真正吸引他的並非小說本身和其在文學史上所佔有的地位,而是故事中糾纏的兩個主要人物--弗蘭克和埃普瑞爾·惠勒,他們的青春全部是由未完成的承諾構成的,他們在社會上的身份取決於他們和其他人之間的聯繫,他們一直艱難地做著人生的決定,卻在最後發現一切都回到了起點……這些都讓菲爾德為之著迷。
這之後菲爾德沉寂了許久,直到他2003年從一位作者朋友的桌子上看到一本名為《身為人母》的新小說……這本小說的作者是湯姆·佩羅塔(Tom Perrotta) ,菲爾德看到的時候,小說還沒有正式發行。菲爾德在讀完這本小說之後,感到異常興奮,因為他沒想到自己無意間發現的竟然是一個和《光榮之路》如此相似的故事,不過兩本小說的作者在處理人物的感情方面,卻有著非常顯著的區別:在葉茨看來,比較簡單容易理解的情感方式,到了佩羅塔那裡就會變得激進、變得憤怒。 《身為人母》屬於那種典型的諷刺類情節劇,佩羅塔不會一上來就為故事中的人物做硬性的規定和判斷,反而用一種執著的情感和幽默的語調為其著色。另外,小說的主要情節讓人有種回到母系社會的感覺,每一個人物之間的關係和發展,都有女性的參與和壓制。
2004年初,托德·菲爾德和湯姆·佩羅塔就小說被搬上大銀幕的可能性見了幾次面,菲爾德非常明確自己的想法:“要想將《身為人母》從文字'翻譯'成畫面,必須做大幅度的變動和刪剪……”好在佩羅塔在這方面和菲爾德達成了某種共識,並不是十分反感別人大刀闊斧地變動自己的作品,甚至表示願意加入菲爾德,一起為電影版的故事編寫劇本,相信那個時候吸引他的,應該純粹是菲爾德在電影方面的天賦與才能。如今看來,佩羅塔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三項金球獎提名鋪就了通向奧斯卡的平坦大路,就是最好的證明。
2005 愛情與香煙 Romance & Cigarettes .... Tula
2004 尋找新樂園 Finding Neverland .... Sylvia Llewelyn Davies
拍攝花絮
·達斯汀·霍夫曼(虎克船長)在拍攝中指尖受傷,靠著打嗎啡才完成了拍攝。
·本片原定於2003年秋季上映,但由於哥倫比亞公司同期上映的《小飛俠》持有原著作者JM Barrie的版權,他們不同意米拉麥克斯使用某些原著片斷除非他們延期上映。最後米拉麥克斯以延期一年上映換得了版權。
·正如影片中一樣,舞台劇中的小飛俠歷來都是女孩扮演的,這是一個傳統。
·約翰尼·德普是演員中第一個簽約的,凱特·溫絲萊特是第二個。
·影片開頭那場戲中很多群眾演員爭相走過左邊那扇門,這樣他們就能握到達斯汀·霍夫曼的手了。
·在影片拍攝期間,達斯汀·霍夫曼曾因折疊椅坍塌而失去一隻指尖,為了減輕疼痛,霍夫曼曾在表演的一整天依賴嗎啡止痛,在一個鏡頭中,還將手插進衣兜以隱藏繃帶。
·影片預期在2003年上映,但享有巴里版權的哥倫比亞公司不允許米拉麥克在《尋找夢幻島》中使用部分場景,最終米拉麥克斯只好推遲1年上映。
·據製片人理查德·格萊德斯坦說,有50位導演拒絕執導本片。
·實際上,彼得·潘的人物原型並非是片中所指的彼得·李維林·戴維斯,而是他的弟弟邁克爾。
Quotes
精彩對白
JM Barrie: You can visit Neverland any time you like.
Peter Llewelyn Davies: How?
J.M. Barrie: By believing, Peter. Just believe.
J.M. Barrie: 你可隨時來夢幻島。
Peter Llewelyn Davies: 怎麼來?
JM Barrie: 相信,Peter,相信它就能來。
-------------------------------------------------- ------------------------------
Peter Llewelyn Davies: That golden scepter is just an old hunk of wood.
JM Barrie: Yes, well, we dream on a budget here, don't we?
Peter Llewelyn Davies: 金手杖不過是一塊舊木頭。
JM Barrie: 是的,我們的夢想是有預算的,不是麼?
-------------------------------------------------- ------------------------------
JM Barrie: Young boys should never be sent to bed... they always wake up a day older.
JM Barrie:永遠不該讓男孩子們去睡覺……他們醒來的時候又老了一天。
-------------------------------------------------- ------------------------------
JM Barrie: You find a glimmer of happiness in this world, there's always someone who wants to destroy it.
JM Barrie:當你在這世上找到轉瞬即逝的快樂時,總有人想來破壞它。
Goofs
穿幫鏡頭
·當彼得打翻戲劇佈景時,玻璃窗上映出了一位劇組人員。
Story
幕後製作
【詹姆斯·巴里小傳】
1904年,《彼得·潘》第一次席捲倫敦舞台,所有觀眾都被其傾倒,紛紛陶醉在前所未有的奇幻和暢想中。 《彼得·潘》成為了社會如何改變對童年看法的重要像徵,即使時至今日,彼得·潘的故事依然在提醒世人,不管世事如何,都要保留一顆未泯的童心。
詹姆斯·巴里一直在渴望一個充滿童趣和奇思怪想的世界,這直接源於他不如意的童年。 1860年,巴里出生在一個蘇格蘭的織布工人家庭,6歲時,他13歲的哥哥在一次溜冰意外中不幸喪生,這件事深深震撼了年幼的巴里,為了安慰極度悲傷的母親,巴里希望能夠取代死去的哥哥,他模仿哥哥的姿勢和習慣,甚至穿上他的衣服。小巴里曾宣布,當自己長到13歲時,將停止成長。
巴里自幼酷愛寫作,在1882年從愛丁堡大學畢業之後,便重拾寫作,從事了兩年的新聞工作。 1915年移居倫敦之後,成為自由撰稿人的巴里開始創作反應蘇格蘭人生活的劇本和小說。 1919年巴里擔任聖安德魯斯大學校長,1928年當選為英國作家協會主席,1930年成為愛丁堡大學名譽校長。巴里的作品偏向田園派,浸染幽默和溫情的筆觸經常深入蘇格蘭農村,除了這部令他家喻戶曉的《彼得·潘》之外,社會喜劇和幻想元素也經常出現在巴里的作品當中。 《彼得·潘》這部兒童讀物大獲成功之後,改編的同名舞台劇在倫敦引起巨大反響。這部著作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流傳於全世界兒童中間,以小飛俠為原型的連環畫、紀念冊和郵票等風行各國。
【彼得·潘的深遠影響】
·儘管在《彼得·潘》誕生之前兒童文學具有著悠久淵源,但這本小說發起了兒童文學變革,從《彼得·潘》開始,出版商終於意識到兒童讀者的巨大潛力,兒童文學自此成為流行書刊中的重要門類。
·“Neverland”一詞被收錄進《美國傳統詞典》,意為“虛幻而美妙的地方,夢幻之地”。
·溫迪的名字源於詹姆斯·巴里合作夥伴的女兒瑪格麗特的發音習慣,雖然瑪格麗特6歲就夭折於人世,但溫迪這個人物卻一直流傳下來,而且很多父母都給女兒取名溫迪。
·時尚界將大圓領稱為“彼得·潘領”。
·《彼得·潘》在舞台上上演了數千次,還被改編為百老匯音樂劇、多部電影和電視劇,成為動畫經典,並出現在迪斯尼主題公園,彼得·潘的雕像被設在倫敦的肯辛頓公園。
·詹姆斯·巴里將《彼得·潘》的版權遺贈給英國大奧蒙街兒童醫院,由此獲利的數百萬美元用於救助貧困兒童。
【重塑傳奇】
當製片人理查德·格萊德斯坦(Richard Gladstein)將出自大衛·馬吉(David Magee)之手的《尋找夢幻島》的劇本拿給導演馬克·福斯特時,福斯特正苦於無法找到頗具魔力的劇本。可想而知,福斯特很快被故事深深吸引了,他開始情不自禁的想像創作《彼得·潘》時的境況和情緒,那是曾打動全世界上百萬人的故事。
“我將影片看成是講述一個人用非凡的創造力將人們帶到另外一個世界的故事,從而體現出人類對幻想、夢想和信仰的深切需要,這些足以賦予我們坦然面對悲劇的力量, ”福斯特說,“對我來說,這種創造力是想像產生的變形力,會讓你脫胎換骨,即使沒人相信你。”
在製片人理查德·格萊德斯坦看來,影片將個體和情感同意想不到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結合在一起,這是次獨特的機會。
本片劇本改編自獲獎劇作家艾倫·尼(Allan Knee)的舞台劇劇本《The Man Who Was Peter Pan》,製片人奈莉·貝爾弗勞爾(Nellie Bellflower)在當地劇院的工作間裡發現了這個劇本,當即選中,並將劇本交給大衛·馬吉改編。貝爾弗勞爾說:“艾倫·尼創作出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個男子變成了這群孩子們的父親式的人物,引導他們從悲劇中走出來。”
“其實,我完成的劇本並非是詹姆斯·巴里在創作《彼得·潘》時經歷的真實再現,長大意味著什麼?要對你周圍的人擔負起責任,這就是我所要講述的故事。我希望觀眾將影片當作對巴里創造天賦的致敬,”馬吉是如此闡釋創作劇本的定位。在創作劇本的同時,馬吉的個人生活也正處在特殊時期:“在我開始動筆時,我的第一個孩子即將出生,而我身患癌症的父親在同病魔抗爭多年之後也將不久於人世,我開始思考成長的意味,感慨時光的飛逝。”作為一個作者,馬吉也非常想探索生活如何啟發藝術、藝術又如何反作用於生活。許多富有創造力的天才都比我們大多數人更長久的保有童年的天性,而被日常生活銷蝕殆盡的我們需要通過故事和藝術來回味。巴里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在表現出童年快樂的同時,也表達出我們遠離之後的遺憾。
劇本經過進一步加工後,尋找導演的工作也隨即展開。此時米拉麥克斯的執行製片米歇爾恰好看了《死囚之舞》,深受打動的他理所當然的選擇了馬克·福斯特。他們在改進劇本和尋找演員時,從詹姆斯·巴里本人的一句話中發現了靈感,巴里在指導他的演員時曾寫過:“所有角色無論成人還是孩子,都必須以孩子式外觀為唯一標準,”這項要求也成為影片製作的指南。主創人員甚至將這句話作為序言,每次改寫劇本都放在開頭,好讓演員和劇組明白意圖。
可以說約翰尼·德普是扮演巴里的最佳人選,因為他本身所帶有的孩子氣的氣質是角色必備的特質。為了練就地道的蘇格蘭口音,德普還特地向語音教練請教。而他之所以對巴里的角色情有獨鍾,是因為《彼得·潘》的魔力深深感染了他,“這是天才的作品,是想像力的傑作,”德普盛讚道。
在影片拍攝期間,德普和四個小演員的親密關係不僅僅是在鏡頭前,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經成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常陪他們玩耍,有時還會邀請他們去他的房車做客,似乎已經成了一家人。凱特溫絲蕾幾乎每天都會帶著自己2歲的女兒出現在片場,她不但驚訝於德普純正的蘇格蘭口音,還被德普頑皮淘氣的一面感染不少。在拍攝一段晚餐的場景時,德普偷偷帶了一個會發出放屁聲音的小玩意,然後出其不意的發出聲響,讓拍攝現場輕鬆了起來,同時也達到了導演的拍攝要求。
【打造幻境】
《尋找夢幻島》的獨特設計帶來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世紀之初的倫敦和奇異瑰麗的夢幻國度。通過美術、服裝、攝影和照明,兩個世界此消彼長又相互依存。美術設計吉瑪·傑克森認為,這個故事糅合了多種元素,但是幻想的主題畢竟超越現實。馬克·福斯特不想執著於歷史細節,因此他們更著力打造現實之外的世界。
能夠挑戰與以往不同的工作,對於曾經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服裝設計師亞歷山大·拜恩來說是件十分過癮的事情。在服裝設計上要求想像和現實結合的情況很罕見,電影人通常只針對其中一種作出選擇,因此拜恩開始到博物館參觀展品和畫作以蒐集資料。但是設計孩子們夢幻中的服裝就不那麼輕鬆了,還需要基於時代的特點體現出幻想的魅力。
拜恩從當時的穿著時尚中汲取靈感,為凱特溫絲蕾和拉達·米切爾設計出緊身外套和休閒家庭裝,還為孩子們提供了輕鬆活潑的帽子和燈籠褲。在片中重要的演出時間裡,拜恩則明顯輕現實重想像,神奇的仙女翅膀、海盜馬褲、印第安頭巾紛紛亮相。在和攝影指導羅伯托·薩弗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出一個充滿無窮幻想魅力的世界。
實際上,羅伯托和特效設計師凱文·托德·漢的合作更密切。他們一起努力把彼得·潘之父眼中的世界呈現給觀眾,將巴里周遭的事物都表現得與眾不同。在這些幻想中的場景中,他們結合了動畫、電腦特效和真人表演,同時攝影機的移動方式也明顯不同,這樣一來所有的幻想戲便顯得非常生動。
影片在英國拍攝完成,外景地包括倫敦市中心的肯辛頓公園、歷史上著名的賽維爾俱樂部和建於19世紀的布羅姆頓墓地,杜約克劇院則由位於薩里郡的里士滿劇院代替,里士滿大劇院極盡豪華,建於1899年,90年代被翻修一新。而最令人興奮的景觀,莫過於故事中神奇的夢幻島。
夢幻島只存在於每個人的想像中,它的草木山水無不讓人陶醉其中。這個重要的地點在賽普頓攝影棚搭建,起初製作者只考慮到它是巴里腦中的仙島,但後來他們放開了思路,力圖打破“眾口難調”的慣例,讓每個人都會認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劇組人員動用了所有關於童年的記憶和想像。
2004 王牌冤家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 Clementine Kruczynski
1在金·凱瑞對喬爾這個角色表示感興趣之前,尼古拉斯·凱奇是該角色的人選。
2·“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這個名字出自英國18世紀大詩人亞歷山大·蒲柏的一首詩,而這首詩又是根據法國12世紀時的一個愛情悲劇創作的。這首詩曾經用在查理·考夫曼早期的一部電影《傀儡人生》中。
3影片所有在火車上的場景,的確是在一輛真實的、運行中的火車上拍攝的。
4克萊門泰和喬爾在Montauk 海灘的房子裡發現一個信封上面寫著大衛和盧斯·拉斯金。大衛和盧斯分別是凱特·溫絲萊特和金·凱瑞的助理的姓。
5開始的演職員字幕表在電影中持續了18分鐘。
6在拍攝斯坦(馬克·魯法洛飾)嚇唬瑪麗(克爾斯滕·鄧斯特飾)的時候,導演米歇爾·岡瑞要魯法洛每次都躲在不同的地方,來真的嚇唬她。
7馬克·魯法洛和克爾斯滕·鄧斯特之間有一場床戲,由於影片長度而被剪掉了。
2003 鐵案疑雲 The Life of David Gale .... Bitsey Bloom
Alan Parker 導
幕後製作
這是一部令人緊張的懸念片,兩獲奧斯卡影帝稱號的凱文·斯帕西和曾獲奧斯卡提名的凱特溫絲蕾分別擔任劇中男女主角。本片一主題是反對死刑,使得影片在上映時掀起了一次反死刑風暴。導演艾倫·帕克希望通過此片能提醒一些人不要輕而易舉判處被告死刑。據一些西方媒體報導,此片是在表達對美國總統布什支持死刑的不滿。導演艾倫·帕克憑此片獲得柏林金熊獎提名。
2003 身陷愛情 Plunge: The Movie .... Clare
2001 長路將盡 Iris .... Young Iris Murdoch
Richard Eyre 導
拍攝花絮
·本片的兩位女主角凱特溫絲蕾和朱迪·丹奇都拿到了奧斯卡的提名。這是第二部扮演同一角色的兩個演員同獲奧斯卡提名的影片,第一部是《泰坦尼克號》。在這兩部電影裡,凱特溫絲蕾都扮演了青年時代的主角。
·扮演老年毛瑞斯的提摩西·韋斯特和扮演青年毛瑞斯的薩繆爾·韋斯特在現實生活裡是父子。
·本片從約翰·貝雷的回憶錄《獻給艾麗斯的輓歌》(Elegy for Iris)改編而來。
精彩對白
Iris Murdoch: I... wrote?
John Bayley: Yes, my darling, clever cat! You wrote books.
Iris Murdoch: Books... I wrote?
John Bayley: You wrote novels. Wonderful novels.
Iris Murdoch: I... wrote...
John Bayley: Such things you wrote. Special things. Secret things.
艾麗斯·默多克:我寫的?
約翰·貝雷:是的,親愛的,這書是你寫的。
艾麗斯·默多克:我寫的書?
約翰·貝雷:你的小說,非同尋常的小說。
艾麗斯·默多克:我是寫什麼的?
約翰·貝雷:你是寫特別的小說的,那些秘密。
Young John Bayley: I could get in trouble, having women in my room.
Young Iris Murdoch: I wouldn't say you'd had me, just yet.
年輕的約翰·貝雷:因為有年輕的女性在我的房間,我可能有麻煩了。
年輕的艾麗斯·默多克:我不會說我們之間發生了什麼的。
穿幫鏡頭
·艾麗斯·默多克的最後的歲月是在牛津南部的Vale House裡度過的。可是電影裡,她所居住的療養院門口卻出現了牛津東部的麥格塔倫橋(Magdalene Bridge)。
幕後製作
老導演的“處女作”
如果按照年齡來排資論輩的話,出生於1943年的理查德·艾爾絕對應該算是國際影壇的“老”導演了。可是,如果按照拍片數量來衡量的話,他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新導演。 40歲才出道的他拍過兩部不知名的小電影之後就被淹沒在了年輕導演的大浪中。在電視電影界摸爬滾打了十來年後,他拿出了這部講述傳奇作家艾麗斯·默多克一生故事的影片《攜手人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理查德·艾爾的大銀幕回歸之作,可以算得上是他的“第二部處女作”了
理查德·艾爾說:“我一直沒有機會指導自己想拍的電影,不過我一直沒有放棄尋找機會。這些年裡我從事了不少戲劇方面的工作,當我看到約翰·貝雷的回憶錄的時候,我明白自己的機會來了。我一直很喜歡艾麗斯的小說,尤其是她對兩性關係的描寫,尤其令我著迷。不過很少有人能知曉她的私生活,不知道她曾有過什麼樣的生活經歷才會寫出那樣的震懾人心的小說,為什麼她會選擇不善言辭的約翰·貝雷做她的丈夫,這些都是我想去了解的。看完回憶錄之後,我便開始編寫劇本。我覺得她的生命裡最打動人的部分就是艾麗斯失去記憶和聰慧的頭腦之後,貝雷的不棄不離。所以我決定從他們相識開始寫這個劇本,因為只有從這裡開始寫,才能讓所有人體會到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貝雷的做法的偉大和感人。”
兩朵英倫玫瑰
除了作家的傳奇一生的故事,這部電影裡最吸引人的還是朱迪·丹奇和凱特溫絲蕾的聯袂出演。 2001年的時候,溫斯萊特還是電影界裡的新丁,雖然只出演了《泰坦尼克號》。但是她依然被認為是電影界的未來之星。而扮演老年艾麗斯的朱迪·丹奇則是英國最著名的女演員之一。
溫斯萊特說:“當我得知能和朱迪合作的時候,我驚呆了。我從來沒有想過我能和這麼大牌的明星合作,雖然我和她沒有面對面的戲份,但是她在表演上還是給我和很多指導。我在這個電影裡演的是一個年輕的作家,我有年齡上的優勢,我可以很張揚、甚至是很放肆。可是朱迪演的是一個上了年紀的'我',而且還有失憶和老年癡呆。所以,這個角色對於她而言要難得多。她用自己的獨特的克制和內斂的演技將這個角色塑造得完美無缺。我實在是很佩服她。”
對於和溫斯萊特合作,朱迪也表現出了極大的驚喜。她說:“能和這些年輕的演員合作對於我來說也是一件幸事,因為我能從她們的身上找到那些我已經沒有的活力和熱情。而且像是溫斯萊特這麼優秀的演員肯定會有燦爛的前途。”
2001 聖誕禮讚 Christmas Carol: The Movie(voice) .... Belle
2001 攔截密碼戰 Enigma .... Hester Wallace
幕後製作
《攔截密碼戰》是一個浪漫的驚悚故事,它將破解德軍的密碼和解開神秘女郎之謎這兩個故事主軸巧妙地交織纏繞在一起。由塞芙隆·畢若斯飾演的謎樣女子克萊爾,她的倩影不時出現在片中。她的美麗和沈靜,讓跟她演對手戲的演員都黯然無光。一看到克萊爾出現,我們就會很想知道她到底是誰。雖然她的戲份不多,但是到處都有她的影子——既耀眼又令人過目難忘,片中的男性和銀幕前的觀眾都會情不自禁地愛上她,甘心被她誘惑,上她的當。女主角海斯特這個角色在故事剛開始的時候,並不引人注意。但她的美貌、魅力和性感,卻在不知不覺中將觀眾俘虜。凱特·沃利斯像一隻變色龍,她可以讓人目眩神迷,也可以毫不起眼。而後者是能引起觀眾認同的特質,一個越來越勇敢的平凡女子。導演艾普泰德這樣評價道:“這是一部聰明又感性的電影,說的是一群年輕人的英勇故事。對於想看不一樣的驚悚片的人來說,《攔截密碼戰》絕對是一大挑戰。本片除了浪漫有趣之外,還會讓你對人和歷史有新的看法,而且你無法在前90秒就預知結局。”
2001 War Game (voice) .... Mum/Annie
2000 鵝毛筆 Quills .... Madeleine 'Maddy' LeClerc
拍攝花絮
·為研究薩德的角色,杰弗裡·拉什曾與一位心理學顧問一起研究薩德另類嗜好的成因。
·薩德在片中反复哼唱的旋律是法國兒歌《Au Clair de la Lune》,其中的第二句歌詞與本片非常貼近,意為“把你的鵝毛筆借給我讓我寫下文字”。
·杰弗裡·拉什的妻子簡·梅尼羅斯在片中扮演了薩德的妻子。
·杰弗裡·拉什執導了精神病院中上演的戲劇。
·影片道具部門曾努力尋求薩德的精確食譜,以打造出最後場景中的“墨水”。
·在片中扮演精神病院患者的演員確實都患有精神病。
Story
幕後製作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每當有人提出質疑傳統價值觀和突破道德底線的奇談怪論時,總會被人視為大逆不道的社會毒瘤。 18世紀,隨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法國小說家薩德侯爵成為了亂世之中的眾矢之的,薩德主張為了性自由而不惜違背道德、信仰和法律,他的作品中充斥著姦淫、獸交和戀屍,而“性虐待”(Sadism)一詞就直接由他的名字演變而成。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他的狂放言論仍讓我們震驚不已。 《鵝毛筆》正是以熱辣的黑色喜劇手法展現出薩德的最後歲月,從而大膽的重提爭議話題,並向嚴酷的審查制度發起挑戰。
本片根據道格·懷特的舞台劇劇本改編而成,懷特旨在將薩德褻瀆信仰和有悖道德的色情觀融入到一個瘋狂的愛情故事當中,而菲利普·考夫曼更希望將其拍成電影。曾編導過《太空英雄》、《布拉格之戀》和《情迷六月花》的考夫曼一直對薩德很感興趣,他說:“我總會被過激的文學作品吸引,因為它擴充了常人的觀念,而薩德似乎在用極端的行為撕碎那些偽君子道貌岸然的嘴臉。”
懷特對薩德最初的了解源於友人贈送的一本傳記,從此他開始了長達10年的研究。 “我被薩德侯爵狂亂的人生脈絡深深吸引了,”懷特回憶說,“我開始如飢似渴的閱讀他的所有作品,我從未看過如此激盪和極端的文學作品,薩德的不羈言辭足以在任何時代都登峰造極。我們早已對性和暴力習以為常,可薩德卻讓我們領教了震驚的極限。”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懷特發現了受拿破崙指派為薩德提供治療的羅耶爾·科拉爾醫生,並決定以此為起點展開劇本。
在懷特的精心打造下,舞台劇《鵝毛筆》不但贏得了廣泛好評,還一舉摘得了當年的奧比獎(Obie),而獨立電影製作人朱莉婭·蔡斯曼和尼克·維切斯勒也立即發覺了《鵝毛筆》的電影潛力。 “對我們來說,這部戲劇很有感染力,”查斯曼說,“雖然主人公在很多方面令人震驚和反感,但他的故事會在當今的世界引起強烈共鳴。憑藉筆觸優美的故事,我們可以講述藝術語言的自由,以及思想原本就應該無拘無束,不管你怎樣束縛,思想都不會停止。”當得知菲利普·考夫曼有意執導本片時,查斯曼和維切斯勒驚喜萬分,“我們需要一位非常特別的導演,因為影片素材危險而復雜,只有高智商、高水準的導演才能掌控,”維切斯勒說。與考夫曼的密切協作讓親自改編劇本的懷特感觸頗深:“菲利普對我作品的風格和幽默瞭如指掌,而且很快成為了一名薩德專家。他能看透我的靈魂,在他的推動下,我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超常境界。”
1999 聖煙 Holy Smoke .... Ruth
1999 Faeries (voice) .... Brigid
1998 北非情人 Hideous Kinky .... Julia
1997 鐵達尼號 Titanic .... Rose DeWitt Bukater
1凱特溫絲蕾一次次不厭其煩地向卡梅隆寄上自薦書,信中還夾有玫瑰花,附上"我就是你要找的Rose"這樣的話,最終獲得了這部世紀之作中的羅絲一角。
2製片方想讓馬修·麥康納演男主角,但是卡梅隆堅持啟用年輕的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3卡梅隆決定讓愛情故事其中一方主角依然活著,這就意味著電影得趕快拍,因為再拖延的話,女主人公的年齡是個大問題,最終片中老年露絲是101歲。
4在拍攝完進餐一場戲之後,卡梅隆意識到餐具上應該有白星公司的標識,於是全部服裝、道具、臨時演員……全部重來一遍。這場戲重拍花掉了200萬美元。
5因為船模只有一邊的緣故,導演特地想出了用相反文字的道具來拍攝,再將影片左右顛倒放映,所以包括行李便簽在內的需要文字的道具,都要做正反兩套。
6片中露絲畫像是出自導演卡梅隆之手,是根據溫絲萊特的照片臨摹而成,當然溫絲萊特在照片中是穿著比基尼的,沒有展示出來的部分由導演想像完成。
7卡梅隆寫劇本後才發現泰坦尼克號的真實遇難者中有一位J·道森(約瑟夫·道森),與傑克·道森的縮寫相同。如今有很多影迷在這位J·道森的墓碑前流連。
8泰坦尼克號在海底的殘骸鏡頭有一部分是真實的,一部分是利用模型拍攝的,區分辦法是鏡頭中有兩艘潛艇時是模型,只有一艘潛艇時則是真的泰坦尼克號。
9為了補充海底實拍鏡頭的不足,劇組製作了一個比例為1/20的模型,至於金屬部分被腐蝕的效果,團隊試用了多種材料,最後發現用薯片的效果是最好的……
10片中傑克與露絲在走廊中拼命奔跑著,被突如其來的水浪吞沒了。實際上這兩人都是特技演員扮演的,在後期製作時將兩位主演的臉合成到他們的臉上。
11傑克站在泰坦尼克號的船頭高呼隨後鏡頭緩緩後拉俯瞰整個泰坦尼克號,這短短的10餘秒運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電腦製作技術,花了100萬美元才得以完成,
12當片中船長說"全速前進"時,有人也跟著喊"全速前進!"。這喊聲來自導演卡梅隆。
13傑克的台詞"I'm the king of the world!"("我是世界之王!")被美國電影學院評為100年來100句最經典的電影台詞之一。
1996 哈姆雷特 Hamlet .... Ophelia
拍攝花絮
·為了扮演格特魯德,已經退休的朱莉·克里斯蒂決定復出。
·凱特·溫絲萊特沒參加試鏡就得到了奧菲莉婭的角色,因為她曾經出演肯尼思·布拉納於1994年執導的《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她的表演給布拉納留下了深刻印象。
·為了感謝杰拉爾·德帕迪約對發行《戰神亨利五世》的幫助,肯尼思·布拉納請他在片中扮演了一個小角色,德帕迪約不但曾是《戰神亨利五世》的發行人,還在法語版中為布拉納配音。
幕後製作
【溯源】
哈姆雷特的故事可最早追溯到十二世紀丹麥歷史學家薩克索·格拉瑪提庫斯(Saxo Grammaticus)撰寫的《丹麥史》。他的故事來源很多,其中包括羅馬史學家李維(Livy)編寫的羅馬傳說。 400年後,薩克索筆下的哈姆雷特被法國人弗朗索瓦·德·貝爾福萊斯特(Fran?ois de Belleforest)重寫,出現在其所著的《悲劇故事集》(Histoires tragiques)當中。
在於1599年完成劇本《尤里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之後,熟知這些史料的莎士比亞開始著手創作《哈姆雷特》劇本。最初,莎士比亞是從一部已經失傳的伊麗莎白一世時代戲劇《Ur-Hamlet》中第一次得知哈姆雷特傳奇的,《Ur-Hamlet》的作者正是創作復仇戲劇經典之作《西班牙悲劇》的托馬斯·基德,不難發現,莎士比亞與基德的悲劇作品中存在著相似之處。
眾所周知,很多劇作家都曾經將復仇作為戲劇的結構設置,因為複仇心理會對主人公產生強烈影響,由此引發對多變殘酷的命運、存在的意義、生命的價值等諸多問題的深切思考。 《哈姆雷特》堪稱莎士比亞戲劇生涯中的突破之作,因為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人們都能從丹麥王子的悲劇中發覺自我,以及體味到做人的種種苦痛。
在本片之前,已經有5部根據《哈姆雷特》改編的電影問世,可謂全都不同凡響。其中1948年由勞倫斯·奧利弗執導的《哈姆雷特》曾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男演員獎,1964年前蘇聯導演格列高里·柯靜采夫(Grigori Kozintsev)拍攝的《哈姆雷特》將年代改在文藝復興時期,強烈影射了當時的俄國。
【關於影片】
謀殺與暴力、復仇與陰謀、性與慾望、妄想與瘋狂,這些洶湧的激情和情感讓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歷久彌新。從15歲時第一次看到《哈姆雷特》開始,肯尼思·布拉納就深深迷醉於這經典悲劇中的多重元素,後來布拉納逐漸出落成演員、製片人、編劇和導演,並於1989年自編自導自演了莎翁的經典之作《戰神亨利五世》,從那時起,布拉納就希望將自己眼中的《哈姆雷特》搬上銀幕,7年之後,他終償所願。
“我完全被《哈姆雷特》打動了,”布拉納回憶說,“甚至身體都有反應,我發現自己在顫抖,我難以抑制的思考它,被劇本的驚悚所震驚,《哈姆雷特》裡有謀殺、暴力、陰謀、情慾和鬼魂,實在太吸引人了。”
憑藉著成功演繹莎翁作品贏得的國際聲譽,布拉納得以網羅一大批實力派演員加盟《哈姆雷特》的拍攝,其中包括一些傑出的莎劇演員,如德里克·雅格比、理查德·布賴爾斯、邁克爾·馬羅尼、約翰·吉爾古德、朱迪·丹奇、羅斯瑪麗·哈里斯和查爾登·海斯頓,以及從未出演過莎劇的凱特·溫絲萊特、朱莉·克里斯蒂、傑克·萊蒙和羅賓·威廉斯等。
製片人大衛·拜倫(David Barron)說:“雖然這是一個全明星陣容,但他們獲得的片酬明顯要比以往低得多,因為我們的拍攝經費並不充裕,根本無法像傳統好萊塢電影那樣揮金如土,而他們之所以熱切的希望加盟,也許是因為他們認為本片是演繹《哈姆雷特》的權威版本。肯尼思在選角方面獨具慧眼,他很清楚誰最適合哪個角色。”
影片的幕後也齊聚了英國影壇的各路奇才,包括曾獲奧斯卡提名的攝影師亞力克斯·湯姆森(Alex Thomson)、製作設計師蒂姆·哈維(Tim Harvey)、服裝設計師亞歷山德拉·拜尼(Alexandra Byrne)、剪輯師尼爾·法雷爾(Neil Farrell)和電影配樂大師帕特里克·杜爾(Patrick Doyle)。
本片是英國25年來第一部用70mm寬銀幕膠片拍攝的電影,在謝伯頓製片廠的五個攝影棚中拍攝完成,外景則完全取自牛津郡的布倫海姆莊園。
《哈姆雷特》的拍攝籌備最初於1994年9月拉開序幕,肯尼思·布拉納和製片搭檔大衛·拜倫及製作設計師蒂姆·哈維開始正式醞釀影片的拍攝計劃,一年前,布拉納剛剛出演了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舞台劇。不到一年之後,他們得到了城堡石娛樂公司(Castle Rock Entertainment)的投資,該公司決定發行影片的兩種版本,一種是未刪剪的70mm版本(242分鐘),一種是被縮短的35mm版本(150分鐘)。
在談到為何將影片拍成片長不同的兩個版本時,布拉納說:“我不想讓觀眾僅僅得到驚恐的觀感,因為莎劇中有很多激動人心的元素可以利用,比如說,《哈姆雷特》是最詼諧的戲劇之一,其間的幽默陰冷而大膽,這些幽默元素可以成為劇中情感需要的必要補充。不管片長有多長,劇情本身的力量都是讓人無法抗拒的,不會影響影片的整體表現力。”
【關於拍攝】
影片於1996年1月在倫敦開拍,前皇家戲劇藝術學院院長休·克魯特維爾(Hugh Cruttwell)全程擔當顧問,隨時在片場為演員解惑,而莎士比亞學院的副院長傑克遜也與布拉納一道協助拍攝,幫助演員解讀台詞的文學內涵,建議正確的表達方式和糾正錯誤。
在主要演員完成了兩週的排練之後,布拉納指導了一次劇本通讀,事實證明,這對規劃每個角色的情感圖譜很有幫助。
影片的拍攝計劃非常緊張,製片人大衛·拜倫說:“在10週之內我們必須完成影片的拍攝,而經費只有區區1800萬美元。”按照拍攝慣例,即使是拍攝90分鐘片長的電影,10週時間也很緊湊。不過好在全體演職人員準備充分,甚至每天可以完成5頁劇本。
對於製作設計師蒂姆·哈維來說,影片的佈景設計和製作充滿挑戰,因為經費只有總預算的十分之一。影片的內景設計源於十九世紀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肯尼思希望影片佈景遠離中世紀的粗糙和陰暗,”哈維解釋說,“於是我打算讓房間看起來明亮而輕快。”
建造埃爾西諾城堡的主要內景共耗時3個月,佔用了謝伯頓製片廠的兩個攝影棚,全長超過了250英尺,成為英國最大的單一佈景。由於兩個攝影棚被連在了一起,所以布拉納可以跟隨人物的走動自由而連貫的拍攝,攝影棚的地板非常平整,這樣攝影機就可以流暢的移動而不受顛簸的干擾。
華麗的State Hall是影片中最大的室內佈景,在單獨的攝影棚中搭建完成,金壁輝煌,光彩奪目,其中鋪在地面的黑白相間的瓷磚全由手工製成,牆體上共鑲嵌了30面鏡子,為了便於拍攝,這些鏡子都被裝在可以隨時調節的鉸鏈上,以防在拍攝過程中映出攝影機和劇組人員。
劇組在布倫海姆莊園拍攝時,共動用了200噸人造雪,45位工人鋪設的人造雪總面積180英畝。這些人造雪有12種之多,對當地環境絕對沒有污染。曾有報紙報導稱這些人造雪是造成布倫海姆湖中數百條魚離奇死亡的罪魁禍首,後來經過專家調查,這些魚其實是死於病毒,與人造雪無關。當拍攝完成之後,僅清除這些人造雪就用了3週時間,其中第一周就運走了100多噸。
服裝設計師亞歷山德拉·拜尼希望服裝能為影片錦上添花,她精心查閱了十九世紀史籍、繪畫和博物館藏品。她說:“肯尼思想讓服裝性感一些,可裙襯根本毫無性感可言,於是我開始著眼於外形和輪廓。在男裝方面,我研究了大量軍裝。影片服裝的整體風格從當時的北歐一直延伸到俄國。”
1996 絕戀 Jude .... Sue Bridehead
幕後製作
電影《無名的裘德》改編自英國著名小說家托馬斯·哈代的同名小說,並由名導演邁克爾·溫特伯頓執導。原小說一經問世,就在當時的社會引起很大的反響,書中人物的歷程頗受爭議。現在把小說改編成電影,加入電影新元素使之更加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人性動人一面。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一位下層青年對事業以及理想追求,而不得以導致毀滅的悲劇。影片從個人背景、社會環境以及人物行為等方面展開,刻畫了這段浪漫的悲劇,展現了當時社會的不平與當時青年奮發追求的悲哀。同時,這部影片也是凱特溫絲蕾在演出《泰坦尼克號》走紅之前主演的著名文藝片,其在片中的高超演技,更使影片所要表達的感情內容得到完美的發揮。本片曾獲得2006年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水晶球獎的提名。
《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 1995 | 美英 | 李安 40歲 | 柏林金熊獎 | 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
1995 薩拉公主 A Kid in King Arthur's Court .... Princess Sarah
1994 夢幻天堂 Heavenly Creatures .... Juliet Hulme
彼得傑克森 導
拍攝花絮
·影片中掛在波林臥室中的照片是真實的朱麗葉·休默本人的照片。
·導演彼得·傑克森本人也在片中小露了一把:他扮演的是在電影院外被朱麗葉親吻的那個無家可歸的人。
·有175名女孩應試朱麗葉·休默一角,凱特·溫絲萊特僅僅是其中的一名。
·編劇之一弗蘭·威爾士遍尋當地高中以找到同波林·帕克本人相像的人,直到影片開拍的前兩週才發現了梅蘭妮·林斯基。
·影片中畫外音所念的日記片段都摘自波林·帕克真實的日記。
·影片中出現的幾乎所有場景都是事件發生的真實場景。據導演彼得·傑克森所說,當攝製組到達謀殺發生的那條泥路上時,現場瀰漫著一種怪誕森冷的寂靜:鳥停止了唱歌,似乎一切都不對勁兒。因此他們移動了大概兩百碼來拍攝這場戲。
·事件發生時,波林15歲,朱麗葉17歲。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這是一部充分發揮幻想力和映像魅力的奇情片。當時33歲的彼得·傑克遜拍過《宇宙怪客》和《群屍玩過界》,是玩弄高級喜劇的行家,他的片中包含著不同尋常的滑稽因素和對於人生的有趣看法。傑克森以高明的手法處理兩個少女攜手作樂時的鏡頭有如行雲流水,表現她們沉迷在公主王子的幻想世界時卻又充滿詭異的前衛氣氛。 《夢幻天堂》的問世被影評界評為:標示著電影進入前未來主義的時代。
彼得·傑克森參閱了那一時期大量的庭審報告,會見了一些關鍵的證人,以及帕克家保留的波林的日記,採用了從女孩幻想的角度作為切入點。傑克森自己聲稱影片是講述一個關於愛的謀殺故事,一個沒有壞人的謀殺故事。他在電影中以一種公平的審視來察看兩個女孩如何走上了錯誤的道路。使電影的每一部分都大膽而充滿想像。或許有成千上百部電影都涉及到了女孩子的友誼及其她們牢不可分的關係,但沒有一部電影的主題像這部電影一樣探討得這麼深入坦白。
當時十幾歲的波林·帕克(Pauline Rieper)和朱麗葉·休默(Juliet Hulme)建立起了一種緊密而備受爭議病態友誼。她們密不可分,當朱麗葉因肺結核而被隔離時,她們互通了大量的信件,寫下了關於她們自己和她們所創造的夢幻角色。在這兩個結為一體的女孩中間,一切事物都具有一種可怕的浪漫魅力。她們沉迷於這種關係,以及她們所創造的私密世界。幻想,或白日夢在影片中起著重要作用。導演以一種個人的觀點看待兩個女孩的心理狀況(她們想像出的第四世界,住著泥人的沒有基督的天堂),她們的王國不同於常人的世界,是由幸福和浪漫所統治。傑克森用大量豐富的影像構造了幻想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的主人公無邊的創造力得以釋放。電影裡,無論是花園裡朱麗葉的起舞還是詭異的城堡,都能看到異常逼真的幻想效果,已經有了後來《指環王》的魔幻氣質。而這個脆弱多變的幻想世界同其後可怕的事件產生了強烈的對比,這是影片的開始,也是結束。
兩個女孩同各自父母的關係十分鬆散,特別是朱麗的母親,作為一個心理學家,她更關係她自己日漸衰退的性慾,而不是同女兒進行交流。成年人被這兩個女孩的親密關係所困擾;而懷疑她們是同性戀的卻又很難將這個詞說出口。最後,她們的父母都開始關注這種自發的友誼(同性戀在20世紀50年代被認為是一種非常消極的“情況”),並試圖阻止她們見面。最終發生的悲劇即是兩個女孩採取行動的分枝,並且被波林記到了她的日記裡,這些日記的片斷被導演在影片中所引用。
影片對人物的刻畫十分出色,波林·帕克和朱麗葉·休默具有如此豐滿堅實的性格,以至於觀眾被她們的關係所深深地迷醉。導演和他的編劇Frances Walsh對人物性格進行了令人信服的刻畫,他們沒有將人物處理成怪物,而是致力於展示出人物人性的一面,同時對弱點進行了剖析,它揭示出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埋藏著一個陰影。在同性戀問題上,影片以一種曖昧的態度進行了處理。她們的關係讓人無法歸類,既不是天真無邪、被人誤會的友誼,也不是公認的女同性戀關係。傑克森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即這個世界上存在所謂的純粹的愛或同性之間這種心心相印的關係嗎?女孩們存在過錯或該遭受道德譴責嗎?因為這種愛最終終結於謀殺,這即暗示著這段浪漫史多少受到了玷污。這部有力而發人深省的電影將這些問題留給了觀者去思考。
本片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銀獅獎,引起頗多爭議。影片的成功為其隨後的史詩大片《指環王》系列打下了基礎。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本片根據50年代新西蘭基督堂市的真實事件改編。在1954年6月22日下午的散步中,波林·帕克(Pauline Rieper)和朱麗葉·休默(Juliet Hulme)將裹在尼龍長襪中的磚頭猛擊波林母親的頭部,致使其死亡。現場的一名警察說:“死者遭到了動物一般兇猛的攻擊,即使在最殘忍的謀殺裡也十分少見。”彼得·傑克森在《罪孽天使》裡重構了這一謀殺和當時的環境,展現了兩名女孩當時的心理歷程和謀殺動機。
彼得·傑克森在拍攝此片的時候表示“我尊重她們的私生活,不打算擾亂她們的平靜”。但當電影在新西蘭放映時卻攪起了一陣旋風,促使人們對這個埋葬已久的故事又發生了興趣。新聞記者飢餓地撲向有利可圖的帕克/休默事件中,急著挖掘這兩個婦女現在的消息。結果他們發現朱麗葉已成為英國暢銷的犯罪小說家,即是現在擁有百万讀者的知名新西蘭藉作家安·佩里(Anne Perry),曾出版歌德式神秘小說《海倫公園劊子手》、《獸醫法則》等作品。 1994年,英國小說家安·佩里在《今天》的節目訪談裡直率地談到40年前發生的事件時,對於那些有思想的女性來說,外人是永遠無法理解謀殺的。
但所有企圖找到波林·帕克的努力都失敗了。 1997年,終於追踪到波林·帕克的踪跡:她在英格蘭肯特郡靠近Strood的一座農場上辦了一所教授孩子學騎馬術的學校,她改名為希拉里·內森(Hilary Nathan),仍然單身,並且成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教徒,致力幫助殘疾兒童。
關於演員
要講好這麼一個故事精彩的表演是必不可少的。彼得·傑克森找到了兩個合適的人選:梅蘭妮·林斯基和凱特·溫絲萊特。她們的表演細膩動人,令人信服。凱特·溫絲萊特以這樣的角色完成了漂亮的登場,獲新西蘭影視獎最佳外國女演員獎和多倫多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這使得評論家將她譽為“英國最耀眼的新星” ,而她隨後獲奧斯卡提名的《理智與情感》和《泰坦尼克號》都證明了她的天才。
此外,扮演成人的一干演員也十分出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