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160035951

紐約哈哈哈  Frances Ha (2012)
導演: 諾亞包姆巴赫
編劇: 諾亞包姆巴赫  葛莉塔潔薇
演員: 葛莉塔潔薇  Mickey Sumner  亞當崔佛
類型: 劇情 / 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2-09-01(特柳賴德電影節) / 2013-05-17(美國)
片長: 86分鐘
又名: 弗蘭西絲·哈 / 凡事哈(港) / 紐約娃哈哈(港) / 弗蘭西絲·夏 / 弗蘭西斯·哈 / 芭蕾女漢子

A New York woman (who doesn't really have an apartment) apprentices for a dance company (though she's not really a dancer) and throws herself headlong into her dreams, even as the possibility of realizing them dwindles.

《2013台北電影節》參展影片。《愛上草食男》導演諾亞包姆巴赫執導,《愛上草食男》葛莉塔潔薇主演。

怪咖女孩法蘭絲與閨蜜蘇菲同住曼哈頓老公寓,年近三十的她仍在舞團打零工,不願拋下青春的尾巴,選擇過著恣意的紐約文青人生。但當蘇菲決意與男友同居,踏入婚姻與家庭的正軌時,法蘭絲也面臨一場與現實斡旋的「分居風暴」。

本片以迷人的黑白攝影、明快的輕喜劇節奏,遙向伍迪艾倫《曼哈頓》致敬,另帶有幾分法國新浪潮的靈動神采,輕盈揮灑出七年級生的後青春成長紀事。

fx_ffen52347569_0015

關於電影

《紐約哈哈哈》是導演諾亞包姆巴赫(Noah Baumbach)與片中女主角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的第二次合作作品。

2010年在諾亞包姆巴赫執導《愛上草食男》時,葛莉塔潔薇擔任該片的女主角。當時同為紐約人的兩人一拍即合,著手開始了關於《紐約哈哈哈》的劇本創作。

1983年出生的葛莉塔潔薇,認為每個人在年近30歲左右是對於未來與所在處最容易產生徬徨的年紀。遇上了同樣擅長捕捉人際關係那微妙無法輕易跨越某種私領域的諾亞包姆巴赫,兩人交出了如此一部看似建立於紐約當地卻又可跨越任一城市處境的《紐約哈哈哈》。企圖用這樣一部電影來讓同樣身在接近而立之年時期那步入成年卻又似乎渴望轉向的某種缺乏。

p2166936909配樂是David Bowie的歌

導演和編劇

我認為在紐約市中,像《紐約哈哈哈》片中法蘭絲這樣的女孩其實隨處可見。這樣看起來古怪或是格格不入個性的女孩在紐約超越了一般人特定的人口。

p1997338868

導演介紹

諾亞包姆巴赫(Noah Baumbach),1969年生於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Brooklyn)區,美國編劇兼電影導演,2005年:首部作品《親情難捨》(The Squid and the Whale )便技驚四座,橫掃各獨立影展獎項,並且提名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其他代表作品有2010年的《愛上草食男》(Greenberg) 。

fx_ffen52347569_0005

編劇&女主角的話:

「我認為在紐約市中,像《紐約哈哈哈》片中法蘭絲這樣的女孩其實隨處可見。這樣看起來古怪或是格格不入個性的女孩在紐約超越了一般人特定的人口。我很喜歡這樣的紐約,因為它可以輕易喚起生活的特異性。在紐約,它的目的並不是要妳跟大家一樣,這句話甚至可以是我們這一代人通用於全球的一種語句。但《紐約哈哈哈》也不全然只強化特異,因為這也只是某一群人會關心的事。《紐約哈哈哈》透過一種以特異性為出發的劇情,來讓觀眾得以從中發現到一些普遍的東西,這才是《紐約哈哈哈》所期待能帶給大家的。」 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

p1997337586

拍攝花絮

·繼《愛上草食男》之後,葛莉塔潔薇與諾亞包姆巴赫合作的第二部電影,兩人當時在現實中也是一對情侶檔。

·影片借用了多部新浪潮影片的配樂,包括《四百擊》、《輕蔑》、《紅桃K》、《婚姻生活》、《美女如我》等等,還出現了致敬《零用錢》 、《壞血》的段落。

·影片在紐約的瓦莎學院取景,這裡是導演包姆巴赫的母校。

·影片的主人公全名是Frances Halliday,在郵箱的名牌上簡寫為“Frances Ha”,也就是影片片名。

·導演諾亞包姆巴赫將影片拍攝成黑白畫面來追求一種“過去”和“鄉愁”之感。

fx_ffen52347569_0010

幕後製作
主創訪談

問:您的所有電影除了《Frances Ha》,其它電影裡面的主角給人印像都不是很討喜,這是為什麼呢?

諾亞包姆巴赫:我從來沒有認為那些角色不討人喜歡。像是《愛上草食男》,我一直以來對這樣一個角色很感興趣,事情似乎從來都不會如他所願,而且他還不願意承認,應該是不好意思承認。我越是打磨這個角色,這個角色好像變得更加多刺了,但是我還是對他充滿好感。所以某種程度上,我理解人們為什麼覺得我的角色不討人喜歡,雖然如此我還是不能贊同這一點。

問:你和你的現任女友格蕾塔一起合作了過去的兩部電影,還有以前你和你的前妻詹妮弗·傑森·李也合作過幾次。我很好奇為什麼你喜歡和你現實生活中親密的人合作?

諾亞包姆巴赫:她們兩個人恰好都是很優秀的演員,而且也是我非常想與之合作的演員。很多一起工作的演職員都是我的熟人,我們總是在一起工作。我總是選擇熟悉的親友合作,因為我知道他們很適合這些角色。我喜歡把對我來說很重要,很有意思的東西帶到我的電影裡。

我愛在紐約拍電影是因為我對這個城市有種特別的情感,在這有很多回憶。即使不是在《親情難捨》這種帶有明顯自傳性的影片當中,我也喜歡用我熟悉的地方作為外景地。像《Frances》中的瓦莎學院就是我過去的母校,雖然現在這些地方和我映像中的已經不再一樣,但它還是我的拍攝帶來許多靈感。至於詹妮弗和格蕾塔,我想她們是我身邊的​​最好的兩個女演員。

問:您的父母都是電影評論家(父親喬納森·包姆巴赫是一名小說家和電影影評人,母親是《村聲》雜誌評論員)。電影《親情難捨》中有一段戲是傑夫·丹尼爾斯堅持帶著傑西·艾森伯格和其女友去看《藍絲絨》而不是《霹靂五號》,我猜想這也是來自於你的親身經歷。所以你是如何成為一個導演,你的父母對你的電影品味有什麼樣的影響?

諾亞包姆巴赫:一旦開始製作電影我就會失去看電影的理智。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對父母灌輸給我的那些外國電影某種程度上有些地址,因為我只有十歲,這不是我的興趣所在。但是我知道那些都是很好的電影,後來我開始沉迷於史蒂夫·馬丁、比爾·默瑞和切維·切斯的電影,到現在我還是很喜歡他們。上大學以後,就開始感激父母當年的做法了,後來我開始研究歐洲電影和一些特別的美國電影。到了我自己製作電影的時候,想法又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方法比以前更感性。我的哥哥尼科·包姆巴赫是哥倫比亞的電影學教授,我們都喜愛電影也愛聊電影,但是他對待電影單從理論上進行研究的方法讓我很難接受,雖然我尊重他,但是我真的不想再參與那樣的對話了。

問電影的視覺風格非常楚浮式,你們是如何突發奇想“該把這部電影做成新浪潮電影”?

葛莉塔潔薇:我覺得更多是臨時出現的靈感,但楚浮電影對他(諾亞包姆巴赫)的影響一直都在那兒。有一場我和Benji以及Lev第二天一起走進公寓的戲,我想他在拍的時候忽然意識到了與《不法之徒》的某一場景很相像。好吧,我們就照那樣來拍吧。實際上我們事先沒有討論過要藉鑑楚浮,也沒有想好該用什麼樣的音樂。只是拍著拍著就出現了很多致敬的地方。


Greta Gerwig is radiant as Frances, a woman in her late twenties in contemporary New York trying to sort out her ambitions, her finances, and, above all, her intimate but shifting bond with her best friend, Sophie (Mickey Sumner). Meticulously directed by Noah Baumbach with a free-and-easy vibe reminiscent of the French New Wave’s most spirited films, and written by Baumbach and Gerwig with an effortless combination of sweetness and wit, Frances Ha gets at both the frustrations and the joys of being young and unsure of where to go next. This wry and sparkling city romance is a testament to the ongoing vitality of independent American cinema.


The Look of Frances Ha

Of the many qualities that distinguish Noah Baumbach's Frances Ha, one that immediately stands out is the glistening black-and-white cinematography. By choosing to shoot in monochrome, Baumbach, with the help of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Sam Levy, makes New York City— and in one memorable visit, Paris—both romantic and gritty, vibrant and melancholy. In this excerpt from an interview on our new special edition of the film, filmmaker and author Peter Bogdanovich and Baumbach discuss the artistic and practical advantages of black and white, and Baumbach talks about shooting digitally for the first time.

p2162471600Frances_Ha_Supp_Current_large

fx_ffen52347569_0001fx_ffen52347569_0013fx_ffen52347569_0018fx_ffen52347569_0002fx_ffen52347569_0003fx_ffen52347569_0007fx_ffen52347569_0008fx_ffen52347569_0011p1997337183p1997337397p1997337730p1997338194p1997338373p2194947304  

 

arrow
arrow

    盆栽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