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碧娜鮑許 Pina

644_box_348x490_original

 

皮娜 Pina (2011)
導演: 維姆·文德斯
編劇: 維姆·文德斯
主演: 雷吉娜·阿德文托 / 瑪洛·艾勞多 / 露特·阿馬蘭特 / 豪爾赫·普埃爾塔 / 皮娜·鮑什 / 更多...
類型: 紀錄片 / 歌舞
官方網站: www.pina-film.de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 法國 / 英國
語言: 德語 / 法語 / 英語 / 西班牙語 / 意大利語 / 韓語 / 克羅地亞語 / 葡萄牙語 / 俄語
上映日期: 2011-02-13(柏林電影節) / 2011-02-24(德國)
片長: 106分鐘
又名: 翩娜(港) / 皮娜·鮑什 / 碧娜·鮑許
IMDb鏈接: tt1440266

 

拍攝花絮
·影片入圍第61屆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
·影片在柏林電影節首映禮引來了德國總理默克爾、德國總統伍爾夫、文化部長諾伊曼等人的親自到場,可謂聲勢浩大。
·溫德斯的新片在亮相第61屆柏林電影節的三部3D片中贏得最多讚賞,其中一大部分要歸功於皮娜·鮑什舞蹈自身的力量。

fx_fpde21440266_0005

幕後製作

文溫德斯很早就想與皮娜·鮑什合作,但苦於找不到合適的表現媒介,而近年3D電影技術的發展為溫德斯提供了恰當的條件,他認為3D可以“讓觀眾直接身處舞台”。他表示:“無論是在情緒上還是從美學上,二維的電影銀幕無法捕捉到皮娜·鮑什的舞蹈精髓。當我25年前第一次看見她的舞蹈時,深深地被感動了。我從這全新的藝術形式裡感受到了人類運動、姿勢的美感。而當年那種美妙的魅力正是我想通過銀幕表達給觀眾的感覺。”

《皮娜》是一部歌舞片,該片收錄三段皮娜的舞蹈:《穆勒咖啡館》(1978)、《春之祭》(1975)和《月圓》(2006)。 2009年去世的皮娜·鮑什是當今世界舞壇最富創意的舞蹈家之一。她開創了“舞蹈劇場”的演出形式,擅長在作品中融合悲傷與幽默,她的作品常以男人女人間的相互作用為主題。溫德斯曾表示:“無論是在情緒上還是從美學上,二維的電影銀幕無法捕捉到皮娜·鮑什的舞蹈精髓。當我25年前第一次看見她的舞蹈時,深深地被感動了。我從這全新的藝術形式裡感受到了人類運動、姿勢的美感。而當年那種美妙的魅力正是我想通過銀幕表達給觀眾的感覺。”

fx_fpde21440266_0004

【舞蹈的力量】
《皮娜》是大師對大師的追思曲,溫德斯在著名現代舞先驅皮娜·鮑什去世後,重整二人最初的合作理念,用3D技術把皮娜生前在烏塔帕爾舞蹈劇團創作的四部經典舞劇重現於銀幕;它在第61屆柏林電影節的三部3D片中贏得最多讚賞,其中一大部分要歸功於皮娜·鮑什舞蹈自身的力量。即使這股力量強大到只能追隨,溫德斯仍然在服從之下,以銀幕視作舞台和窗口,在空間上塑造現場觀看的氛圍,但觀眾又能突破舞台的距離,任意接近舞蹈現場或者跳脫到室外。 06年U2的3D版演唱會電影在坎城上映,讓溫德斯找到了把皮娜·鮑什的舞蹈搬上銀幕的最佳手段,“3D技術確實拓寬了視覺空間。”溫德斯在採訪中如是說。

fx_fpde21440266_0001

【歐洲第一部3D電影】

《皮娜》嚴格意義上是歐洲的第一部3D電影,同樣也是影史上首部藝術電影,製片人Gian-Piero Ringel 為這些記錄接受了很大的挑戰:“不管是3D技術還是舞蹈題材,我們都走進了一個未知的領域,連找有經驗的技術人員都非常困難……很多導演現在仍不敢接受這種新的手段,因為過去沒有成功的同類作品可以藉鑑。”

溫德斯06年得到了拍攝技術上的靈感,但直到09年才宣布會用3D來為皮娜·鮑什立傳。 [詹姆斯·卡梅隆]為3D技術成熟等了十二年,溫德斯在這兩年裡做著差不多的事情,“早前的3D技術沒​​辦法與這個題材匹配,“第一次試拍的結果很可怕,我們意識到2D拍攝會出現的問題會在3D版裡放大,比如,如果攝像機對著運動中的舞者,畫面會出現奇怪的重影,用2D拍攝的話我們只需要慢點搖鏡頭;但用3D機拍攝這種辦法就沒用了。舞者做任何動作都讓他們在畫面裡變成三頭六臂的怪物。 ”而目前3D格式並不允許用50或60那樣的高幀速拍攝。

《阿凡達》變成了溫德斯的教材,但《皮娜》是完全的實景拍攝,加上舞蹈本身對速度和走位的特殊要求,溫德斯和他的製作團隊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去打通讓技術與藝術共存的通道。而“溫德斯+皮娜·鮑什”這種級別的組合併不常見,名氣不大或者題材陌生的電影在融資時就會撞上冰山。米歇爾·歐斯洛對此表示“3D電影會讓融資變得更困難,無論對製片人還是觀眾來說,它都太貴了。”

fx_fpde21440266_0006

導演的話

Pina她不只是主角,她是這部片誕生的原因。我們計畫2009年秋季開始拍攝,前置作業時期,舞者與拍攝團隊於伍珀塔爾即將進行第一次3D試拍時,我們得知Pina Bausch突然的病逝消息,我們馬上停止所有動作,覺得當下拍這部電影就變得沒有意義。畢竟這部電影是為她寫的、為她拍的,我和Pina作了二十年的夢,渴望拍這部片!我們本來要看的是她彩排的過程、跟隨著她以及她的舞團去巡迴演出,而Pina也會介紹她自己和她的秘密王國基地給我們。

80年代中期,我很隨意地向Pina建議說我們應該合作拍一部電影,Pina問說:「不如我們現在來拍?」我說:「我還是不知道怎麼拍啊!」Pina Bausch的Tanztheater自由無束、充滿生命力,我研究過許多舞蹈影片,但是還是不知道該怎麼拍。直到2007年,我第一次看到新的數位3D技術,我馬上從電影院打給Pina說:「Pina,我知道怎麼拍了。」

Pina過世後幾週,原本我和Pina一起選出來要餐與拍攝的舞者們即將按既定行程,開始彩排,且他們說:「在接下來數月我們會表演所有你們想拍的舞,你們不能放棄!你必須要拍!」因此,我們重拾這項計畫,目標是在十月我們可以完成3D記錄"Cafe Muller", "Le Sacre du Printemps" 和 "Vollmond"三支舞;整個概念從頭到尾都調整過,從一個原本計畫合導的作品,轉換成一個完全不同的東西。我們終於在2010年的四月和六月的第二次和第三次拍攝中,找到這部片的感覺和定調。

經過第一次試拍後,我們發現現有的技術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進步,所有在2D下的錯誤在3D鏡頭下,瞬間被放大,顯得更加倍明顯。因為Pina已經不在了,我更有責任要讓這部3D電影拍得像我答應她說得那樣精彩。自然的記錄和舞台空間的感受是一定要有的,讓觀眾可以身歷其境的體會到。

我重複看了幾遍《阿凡達》,發現雖然這些電腦動畫製作出來的阿凡達動起來優雅,就像我想要我們的舞者呈現出來的一樣;但在阿凡達旁跑來跑去的其他的真實人物,畫面看起來就有些不流暢。 我們想要拍攝百分之百的真實畫面,沒有任何電腦合成的影像輔助。於是,我們得盡量避免鏡頭更換,以及使用兩種焦距來拍攝此片;像是我們自然的視角一樣,廣角的、且最貼近人類的視覺感知。

2009年10月,我們在戲院正中間佔了一半的觀眾席,設置了一支可以承載攝影設備的「電子懸臂」,穿過舞台升抬至高處。 靠緊的兩支鏡頭,模擬視覺的空間感受 。現在的技術還沒有發展到一台攝影機上有兩種鏡頭,所以需要有兩台攝影機,以及五個人來操控它。

Film_644_Pina_b_original  

The boundless imagination and physical marvels of the work of the German modern-dance pioneer Pina Bausch leap off the screen in this exuberant tribute by Wim Wenders. A long-planned film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director and the choreographer was in preproduction when Bausch died in 2009. Two years later, Wenders decided to go ahead with the project, reconceiving it as an homage to his late friend. The result, shot in stunning 3D, is a remarkable visual experience and a vivid representation of Bausch’s art, enacted by a group of staggeringly talented dancers from her company, the 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 Pina is an adventurous work of cinema that highlights the bold legacy of one of the world’s true creative visionarie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盆栽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