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159855380 

朱爾與吉姆 Jules et Jim (1962)
導演: 法蘭索瓦·楚浮
編劇: 法蘭索瓦·楚浮 / 讓·格呂約爾 / 昂利-皮埃爾·羅歇
主演: 讓娜·莫羅 / 奧斯卡·威內爾 / 亨利·賽爾 / Vanna Urbino / Serge Rezvani / 更多...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語言: 法語 / 德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1962-01-23(法國)
片長: 105分鐘
又名: 祖與占 / 朱爾和吉姆 / 夏日之戀(台) / Jules and Jim
IMDb鏈接: tt0055032

《夏日之戀》展現出楚浮改編文學時的自信與個人特質,他絲毫不被文字拉著鼻子跑,而以彷彿信手捻來的敘述,視覺張力十足的鏡頭,請觀眾進入這個一女兩男長達二十年的愛情與友誼的故事中,每個角色的性格在一點一點堆疊上去的情節塗抹下,越來越完整立體,而時間流逝的影子,和生命磨損的痕跡也漸漸地浮現出來,最後構成這部細緻又感傷的電影全貌。

998ced07f289c248e0e45ee8fa284d93  

楚浮自由大膽地運用各種影像上的可能性,卻完全無傷故事的精髓,他作品中的主人翁性格,在兩位男主角吉姆與朱爾身上透露出來(特別是來自法國的吉姆),而作風自由不羈的女主角,則在珍妮摩露的詮釋下更是閃閃發光,而摩露在本片與馬盧的《孽戀》後,成為了法國影壇的女神之一。

p676113826  

《夏日之戀》是一女兩男的愛情與友誼,十年後楚浮再將原著作家羅歇的另一本一男兩女三角戀情的小說,及其他筆記信件整理出來,改編成《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這部電影充滿了構圖上的美及文字上的美,而兩者糾纏更密。許多方面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都可以與《夏日之戀》形成對照,甚至《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片末男主角所想要寫的小說,似乎就是《夏日之戀》。楚浮曾說過「一個導演所有的電影就是他一生的編年記」,那麼《夏日之戀》和《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這兩部愛情作品,自然也就難免會透露出一點楚浮在感情世界裡的心境。

p1606420692  

拍攝花絮

·本片改編自昂利-皮埃爾·洛齊的自傳體同名小說。洛齊完成這本處女作時已74歲,出版後完全沒有引起過任何注意。楚浮還是影評人時偶然買到小說,驚為天人,並矢志要把它拍成電影。他後來在一篇影評裡借題發揮,盛讚了小說兩句,有人把影評剪給洛齊看了,老先生立刻寫信給楚浮道謝。一老一少自此互通鴻雁。拍《四百擊》時,讓娜·莫羅來探班(還客串了一場戲),楚浮把小說給她看,又把她的照片寄了給老先生看。後者回信,同意她是演凱瑟琳的理想人選。但在影片終於開拍前三天,老先生卻不幸辭世,成了楚浮一生中最大遺憾之一。

p2164407022

幕後製作

原著作者是75歲高齡的法國作家,此為其處女作,將一段三角戀情提升到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度。本片是楚浮作品中最具新浪潮風格又最細膩動人的一部,被許多影評人推舉為他的畢生最佳。整部電影瀰漫著一股舞動青春卻又無可奈何的悲涼絕望氣息。在表現形式方面,本片的處理深具神采,前半段的氣氛輕快歡樂,楚浮借助閃回、跳切、定格等手段,匠心獨具;後半段氣氛急轉直下,變得沉重抑鬱,表明愛情理想的逐漸幻滅。對婚姻制度的質疑和自由愛情理想的追求,是楚浮在他許多影片中一直強調的母題。本片對三角關係的精彩描述和刻畫,成為世界影史上同類型愛情題材的經典教科書。

p1537530658

關於影片:深褐色的愛情

《夏日之戀》是被許多評論家讚為楚浮新浪潮風格的巔峰之作的一部影片。影片中凱瑟琳、朱爾和吉姆,兩男一女組成楚浮式經典的三人組,他們高唱愛情的烏托邦,在綠林莊園,讀書遊戲,談天說地。這是一部典型的“新浪潮”式的電影,是一部否定傳統道德觀念的影片,它力圖戰勝某種禁錮,真誠地描寫男女和愛情,以反觀某種虛偽,它展示了現實中真實層面裡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於建築在“善”與“邪念”的傳統觀念。這種對現實的把握正體現在楚浮的宣稱中:“應當以另一種精神來拍另一種事務,應當拋開昂貴的攝影棚……,應當到街頭甚至真正的住宅中去拍攝… …”。影片對三人之間愛情關係交錯變化的描寫,呈現出每個個體從同一出發點的不同取向,或者從不同出發點的相同歸宿,再或者是交叉分離分離交叉的複雜纏繞的命運狀態,楚浮對這種關係的展示超越了道德判斷,甚至超越了導演自身所處的時代,標示著一個克服了人性狹隘的理想境界,同時隱含了對現存男女關係制度質疑的意味,在他鏡頭中的另類愛情,充滿了對愛的幻覺,對愛的真諦的探索,它雖然不是純淨得無瑕,也不是五彩斑斕般誘人,卻呈現出褐色的厚重的質感。

巴贊作為楚浮一生的恩人和精神之父,他的紀實美學理念和電影觀在楚浮的電影中得到了最徹底的堅持和體現,就像血液中不可缺乏的元素,那是一種哲學和與生俱來的氣質。那些在銀幕上流動的生活片斷,凱瑟琳、朱爾和吉姆飛奔在橋上,他們行走在樹林裡拾撿散落在地上的小東西,自由移動的攝影機,完整空間的展示、日常化的對白,自然的場景,楚浮在技術方法上對紀實美學的堅持都讓我們真實的感受到“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的內涵。同時,作為“作者電影”的初創者和代表人物,“拍電影,就是寫作”這是電影作者們的口號,在《夏日之戀》中我們看到了楚浮頑皮恣意的筆觸,就如同寫作般隨意,他使用早期的電影才會用的畫圈圈、切分畫面,他讓攝影機像眼睛一樣自由滑動,他不憚於在電影里安置一個絮絮叨叨的敘述者,他有時候以解說大段大段復現原著、在電影裡追踪文學的語言魅力,他在後一部影片中引用自己前一部影片的內容……楚浮還電影以最大的自由。

p1537531017

影片的結尾,凱瑟琳載著吉姆沖向斷橋,在朱爾的注目中兩人墜河而死,她以赴死的行動捍衛著自己的信念。那個時候的吉姆已然開始反省他們的年輕時代,反省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否傷害到別人,然而凱瑟琳的舉動卻不肯給吉姆一個動搖的機會,或許她最不能容忍的不是對愛情的背叛,而是對整個生活信念的背叛。這個結尾的畫面和當年《四百擊》結束的定格畫面一樣具有震撼性,這兩段不可名狀充滿理想色彩相互糾葛的愛情,以凱瑟琳安詳坦然的瘋狂舉動斷然而止,她獨自策劃了這個事件,也同時剝奪了吉姆申訴的權利,楚浮拍出了也許是他一生中最好的電影,至少是最理想狀態的電影。

p459512428

關於導演:站在岔路口

1962年,“新浪潮”運動在高漲的熱潮中迅速滑向尾聲,站在“新浪潮”的末尾,《夏日之戀》是楚浮一個關鍵的分岔口。正如影片中的三個人物,凱瑟琳尖銳的堅持、朱爾的溫和包容、吉姆向傳統回歸的傾向,都是一種姿態和選擇,其實這些楚浮都想將之擁入懷中,然而抉擇僅此一種。因此,吉姆的最終的轉變意味著楚浮對其他可能性的放棄,也意味著他電影生涯中一個重要的轉變。從此之後,他繼續拍攝的二十餘部作品中吉姆永遠的缺席了。

朱爾和吉姆命運最終的分歧似乎成為楚浮和他曾經如友隨後如敵的對手高達之間關係的隱喻。對於“電影是什麼”這個命題,高達的答案是:“電影就是每秒二十四畫格的真理。”他總是在電影之外尋找電影,在電影的秩序內不斷瓦解電影。而相對高達,楚浮永遠是另一面富有意味的對照。他不似高達那樣主動向政治投怀送抱,而至死游離於政治之外,這使他的影片雖然不具有高達那種堂吉訶德般的狂熱,卻是雋永深沉,耐人尋味。他們這種顯在的分歧最終導致形同陌路,成為“新浪潮”運動乃至電影史上最具隱喻又令人傷感的一次分離。

1667b51f99cf2f225e99c56c72726fa3

楚浮比新浪潮的任何一個導演都要隨和,他糅合好萊塢類型片、希區柯克的懸疑、法國文學傳統、流行文化等等元素,自信一切都可以溶解於自己堅定的作者風格之中,“我反對認為《處女泉》和《偷自行車的人》高貴且嚴肅,而《驚魂記》和《伯爵夫人的耳環》僅是娛樂的說法。所有這四部作品都高貴且嚴肅,同時它們也都是娛樂”。商業與藝術在楚浮這裡從來不是一對悖論,他消弭了溝壑。楚浮不晦澀,易讀好懂,他是坦率的,一目了然的,他在最具個人性書寫意味的影片裡註入輕鬆詼諧的娛樂成分,又在最通俗的類型片裡印刻下鮮明的個人標記。這些品質都成為後來的呂克·貝松以及斯皮爾伯格的自覺路向。楚浮與好萊塢之間成為有趣的互動:楚浮模仿好萊塢類型片,;斯皮爾伯格對楚浮的敬慕就像當年楚浮對希區柯克的敬慕。

或許正是因為楚浮對經典好萊塢式的單線性、封閉結構的敘事的迷戀,對商業的迎合等等,他的觀念層面和技術上的紀實性成為一個悖論,也成為“新浪潮”左派們攻擊的目標。這個轉變在《夏日之戀》有著明顯的表現,楚浮在這里和吉姆重合了,吉姆的跡象表明他想回到傳統的忠貞愛情、溫暖的家庭生活了,他開始滑向他最初反對的,開始把立場看得不那麼重要,開始考慮那些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要求。 “沒有正確的畫面,正確的只有畫面。”《夏日之戀》這個楚浮電影的分岔口,將他的電影年代劃為革命時期與遠離革命時期。革命性不再,但真誠永存,其中的微妙或許只有楚浮自己最明白。

Hailed as one of the finest films ever made, Jules and Jim charts, over twenty-five yea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friends and the object of their mutual obsession. The legendary François Truffaut directs, and Jeanne Moreau stars as the alluring and willful Catherine, whose enigmatic smile and passionate nature lure Jules (Oskar Werner) and Jim (Henri Serre) into one of cinema’s most captivating romantic triangles. An exuberant and poignant meditation on freedom, loyalty, and the fortitude of love, Jules and Jim was a worldwide smash in 1962 and remains every bit as audacious and entrancing today. 

Jules and Jim (1962) - IMDb

Jules and Jim (1962)

Jules and Jim | POVwinona

Jules_and_Jim-500318065-large.jpg

61gTLXeTMjL._SL1024_.jpg

images.jpg

715REAqJbhL._SL1024_.jpg

image-asset.jpeg

 

arrow
arrow

    盆栽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