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顫慄空間  The Panic Room
p1588036648

拍攝花絮
·妮可·基曼本來是要出演女主角梅格·阿特曼的,海登·潘妮提爾(Hayden Panettiere)出演女兒莎拉。在電影開拍前,潘妮提爾換成了克莉絲汀·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開機前18天,妮可又因為2001年受的膝傷復發,也退出了。導演大衛·芬奇建議乾脆關閉拍攝,直接拿保險費算了。不過工作室決定還是要繼續開拍。朱迪·福斯特成了主角人選。為了跟芬奇合作本片,她推掉了擔任戛納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的工作。朱迪·福斯特早在芬奇於1997年拍攝的The Game時就是他的角色人選,後來那個角色由肖恩·潘出演。朱迪接受本片角色時,距離開拍只剩下9天的時間。
·Daveigh Chase參加了女兒角色莎拉的試鏡,但最後她輸給了克莉絲汀·斯圖爾特。
·朱迪·福斯特在拍攝本片時已經懷上了她第二個孩子,因此,本片中超出原計劃時間的重拍鏡頭,只能等到她在2001年的秋天生產以後再補。
·安德魯·凱文·沃克(那個瞌睡兮兮的鄰居)是導演大衛·芬奇1995年《火線追緝令》的編劇。
·片頭字幕由兩家公司合力製作了足足一年才完成,它們是題花設計公司The Picture Mill和特效製作公司ComputerCafe。仔細看的話,能看見“面對你的恐懼”這句話在鏡頭上一閃而過。
·編劇大衛·凱普(David K​​oepp)得到本片故事的靈感來源於《紐約時代》的一篇關於“安全屋”的文章。他本人也曾有受困於自己的褐石大屋電梯中的經歷。他寫出本劇的初稿只花了6天時間。
·大衛·芬奇說,克莉絲汀·斯圖爾特在本片拍攝期間內身高增加了3英寸還多。她本來比朱迪·福斯特要矮些,結果最後的鏡頭拍完後,已經高過了她。
·所有的室內鏡頭都是像它們在電影裡呈現出來的順序一樣依次拍攝出來的。
·朱迪·福斯特在本片中使用的手機型號是NOKIA8890。這款銀色滑蓋手機常被誤認為是《駭客帝國》(1999)裡的那一款。
·戰栗屋的整個裝置是預先按照妮可·基曼為設想主角製作的,結果換角以後,朱迪·福斯特常常在進出戰栗屋時,被門上的綠色安全激光刺激得看不見東西。因為她們倆的身高實在是太懸殊了。妮可那麼高,而朱迪那麼矮。
·福里斯特·惠特克(Forest Whitaker)在劇中的角色,編劇大衛·凱普最初設定為一個鬱悶的白領賭徒。用凱普自己的話說,就是像是亨弗萊·鮑嘉飾演的某個十分不快的角色那樣。
幕後製作
大衛·芬奇這回把精力全放在鏡頭的運用上,有點走火入魔。為了說明整棟住宅的結構,鏡頭多次在樓層之間上下移動,如同電子遊戲中的虛擬空間。喜歡芬奇的影迷一定會從中挖掘出一些值得咀嚼的內涵,如人類的避風港同時也是人類的陷阱。但芬奇的人性黑暗理論及虛無主義並沒有滲透到這部影片的銅牆鐵壁,而能在影片里里外外“飛簷走壁”的,只有那些三維跟踪鏡頭。

p794555668

【關於電影】
如果片名直譯的話,應該叫做“戰栗之屋”,其實它該叫做“不戰栗之屋”才對,因為它本來是一個高科技的防盜密室,如果經濟條件許可而又必須如此的話,可能每個美國家庭都會給自己配備這麼一間寶貝屋子。在裡面呆著,理所應當是安全的,起碼比歹徒破門而入的客廳安全得多。
但是,如果剛好有人很想得到你在這密室裡的某種寶貝,而你又把自己關在裡面的話,你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就好像把所有人放置在一個危險情境下要你自己去想辦法逃出生天。如果觀眾不願意自己想辦法,那沒關係,至少,會有很多人有興趣看別人怎麼想辦法,或者想了什麼辦法來逃生,從而學它兩招吧。
這就是本片的心理設定。要是你不想跟著主角去體驗危險讓自己心髒病發,那還是不看的好。
可以說,戰慄空間做到了那些最好的懸疑片通常所做的:它讓我們在108分鐘內心懸懸。芬奇用那種難以忍受的張力很快把我們帶入情境當中。其中有沒有邏輯漏洞?毫無疑問是有的,但是很不明顯,直到影院的燈光亮起把我們帶回現實之前,我們不會有精神去想到那些。
【關於鏡頭】
一個技藝嫻熟的導演也許會覺得,整部電影的全部鏡頭都在一幢房子裡拍攝的話,難免不受到限制。但是導演大衛·芬奇恰恰讓本片的全部場景都在紐約的褐石豪宅里展開,同時,本片大多數場景也以暗夜為主,他用令人眼花繚亂的視覺表現才能挑戰了自己和觀眾。他的鏡頭巡游過樓梯,滑過牆壁,在驚人的電腦特技的幫助下,甚至跟著歹徒的視線,從屋子的內部檢視著那些容易攻破的薄弱環節。如此精彩的拍攝來自於芬奇的攝影師團隊:康拉德·W·霍爾(Conrad W Hall)和大流士·孔德基(Darius Khondji)。本片鏡頭的拍攝讓人不禁想起大流士在法國電影《黑店狂想曲》(Delicatessen 1991)和《童夢失魂夜》(la cité des enfants perdus /City of Lost Children 1995)裡的出色工作。那兩部片子的攝影風格與大衛·芬奇的一貫黑色詭異有異曲同工之妙。鏡頭又一氣呵成,又晃動不穩,常常突然上下移動,遊走遍整個建築物每個角落,逼真模擬了人眼的視覺體驗,完全令觀眾身臨其境。

【關於創作靈感】
片子的主角是母女二人,母親有幽閉恐怖症,女兒是糖尿病患者,這又給觀眾製造了弱者是否能逃生的心理懸念。可以想見,她們倆是最不適合被關進密室的人選,因為母親顯然很容易在密室中發瘋,女兒則會因為空氣和藥品的缺乏而犯病。配角是歹徒三名,不僅為了錢財鋌而走險,而且根本就是密室的設計者,機關重重對他們來說不在話下。片子一開始就清楚交代了雙方的條件,讓大家好在兩個小時的黑暗中看看好人如何跟時間賽跑,如何和壞人一起來進行這個驚心動魄的貓鼠遊戲。本片的手法令人不禁想到,這是部向希區柯克的偉大懸疑驚悚致敬之作。大衛·芬奇本人說,他拍攝本片,很是受到《後窗》的啟發。這個劇本確實是非同尋常:主角和對手都十分聰明,並不是靠誰的愚蠢,而是靠哪一方思考得更深入來取勝。而且,在結尾處,有個漂亮的逆轉,而且,這個非傳統的結尾,讓人感覺起來是“對”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盆栽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