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52167137 

社交網絡 The Social Network (2010)
導演: 大衛·芬奇
編劇: 艾倫·索金 / 本·麥茲里奇
主演: 傑西·艾森伯格 / 安德魯·加菲爾德 / 賈斯汀·汀布萊克 / 魯妮·瑪拉 / 約瑟夫·梅澤羅 / 更多...
類型: 劇情 / 傳記
官方網站: www.thesocialnetwork-movie.com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 法語
上映日期: 2010-09-24(紐約電影節) / 2010-10-01(美國)
片長: 120 分鐘
又名: 社群網戰(台) / Facebook的故事 / 臉書狂潮
IMDb鏈接: tt1285016

91mnmnRLQ1L._SL1500_  

劇情簡介

2003年秋,哈佛大學。恃才放曠的天才學生馬克·扎克伯格(Jesse Eisenberg 飾)被女友甩掉,憤怒之際,馬克利用黑客手段入侵了學校的系統,盜取了校內所有漂亮女生的資料,並製作名為“Facemash”的網站供同學們對辣妹評分。他的舉動引起了轟動,一度致令哈佛服 務器幾近崩潰,馬克因此遭到校方的懲罰。正所謂因禍得福,馬克的舉動引起了溫克萊沃斯兄弟的注意,他們邀請馬克加入團隊,共同建立一個社交網站。與此同時,馬克也建立了日後名聲大噪的“Facebook”。

經過一番努力,Facebook的名氣越來越大,馬克的財富與日俱增。然而各種麻煩與是非接踵而來,昔日的好友也反目成仇…

本片獲得2011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接獎項,改編自班.梅立克小說「Facebook:性愛與金錢、天才與背叛交織的祕辛」,大衛芬奇導演,全美首周票房冠軍。敘述全球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站「facebook」成立緣由、西恩派克和艾德華多薩瓦林的發跡史,及後來他們為經濟利益分道揚鑣的故事。

p679444960

拍攝花絮

·《社交網絡》根據本·麥茲里奇的小說《意外的億萬富翁:Facebook的創立,一個關於性、金錢、天才和背叛的故事》改編而成。

·影片的故事原型來源於網站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和埃德華多·薩瓦林。

·本片投資5000萬美元。

1280x720-LH8  

幕後製作

“非主流”傳記電影

作為全球排名第二、訪問量僅次於google的網站,facebook擁有超過5億的用戶和上百億美元的品牌價值,而這個網站的創始人,卻是一位從大學輟學的80後。年紀輕輕的億萬富翁,誰都想知道他在成功背後的那些傳奇故事,於是,名為《社交網絡》的電影也就應運而生了。這部電影根據暢銷小說改編而成,原著作者是曾經寫過《決勝21點》小說的本·麥茲里奇,對於這本講述以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為主角小說以及改編而成的電影《社交網絡》,本·麥茲里奇談及到他創作故事的由來:“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並不想是簡單的寫一個跟成功有關的故事,因為如果按照這個思路,那麼其實和市面上其他講述成功商人的勵志書籍並沒有什麼區別,包括我自己,也寫過類似的故事。我很好奇的一點是,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如何把握那麼巨大的財富,他在這條成功的大路上,究竟遇到了一些什麼樣的的阻礙?我是抱著這樣的視點在寫作,我希望給大家展示一個與你預想裡不一樣的億萬富翁的成長經歷,而在馬克·扎克伯格身上,的確具備這些元素。他是一個天才,他也經歷過一些人生的危機,而他自己又非常了解心理學,他經常剖析自己,會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裡自我掙扎,我在採訪他的時候深刻的感受到這一點,他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所以我希望把他內心的這種矛盾刻畫出來。而電影版本會更加戲劇化,在《社交網絡》裡的馬克,更像一個只存在於虛擬世界的人物,沒有人會相信這樣的人真正活在我們的世界裡,所以讓我們知道這是一個真正億萬富翁的時候,大家會驚嘆的。”

關於人物傳記電影,如何取捨真實經歷,又如何虛構製造戲劇效果,則成為改編的重點。對於這一點,擔任《社交網絡》編劇一職的阿倫·索爾金說道:“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容易改編成電影的故事,因為馬克·扎克伯格本身的經歷就足夠傳奇。他改編了年輕一代人的生活,我們身邊的人幾乎都在使用他所創立的網站,我要做的,就是告訴使用網站的大家,這個網站是如何被馬克所建造出來的。這期間會發生很多故事,他在網站的建立過程裡遇到的各種麻煩和危機,素材非常多,我們雖然在一些情節上進行了虛構,但做得併不過分,畢竟大家都知道馬克,他不是一個虛構的人,有很多媒體都曾經訪問過他,做過報導,大家都在關注馬克,電影著重的,是挖掘那些有可能不被發現的故事。有時候,看起來不相關的兩件事,其實內在有著微妙的聯繫,本·梅立克敏銳的捕捉到了這一點,利用這種似是而非的可能性來寫出了故事,而我們在這個故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強化,最終形成了這部不那麼主流的傳記電影。”

對於《社交網絡》那“非主流”的傳記方向,本·麥茲里奇也深表贊同:“沒有多少觀眾願意在電影院看到那種不需要思考就能明白故事是什麼樣的傳記電影。 《社交網絡》不是紀錄片,也不是單純的讓傑西·艾森伯格把馬克現實生活裡的經歷重新在大銀幕上複製一遍。我在真實的基礎上加進一些自己的看法,也許在某些事情的潛在聯繫上,不那麼容易被人發現,但如果我把這種聯繫挑出來,然後展現給觀眾,觀眾會覺得,原來還有這樣一層想像不到的故事面。所以《社交網絡》即是傳記電影,觀眾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和現實有所聯繫的劇情片。”

p640591365

一個天才的吸金之路

《社交網絡》整部電影的核心,全在於男主角傑西·艾森伯格所扮演的哈佛輟學生、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身上。對於首次拍攝傳記電影的大導演大衛·芬奇而言,他過去的作品有著太多輝煌的履歷,《火線追緝令》《鬥陣俱樂部》《班傑明的奇幻旅程》都是影迷耳熟能詳的經典,這次選擇這樣一部描述當代年輕人創業的故事來拍成電影,大衛·芬奇談起了他的創作動機:“我認為如今的年輕人大多都比較迷茫,這種迷茫我曾經在《鬥陣俱樂部》裡有過一些探討,但沒有深入下去,在這段時間裡,我反复的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才能讓如今的年輕人體會到自己在世界裡的地位,他們又如何才能在社會上創造讓別人認可的價值?而這個時候我看到了關於馬克·扎克伯格的書,我覺得他非常有代表性,他能夠成為這一代年輕人的榜樣,通過他的故事,我想可以為年輕人們提供一些人生道路上的參考。退一步講,即便觀眾厭煩說教,這也是一部有趣的、關於青春的電影。”

扮演男主人公的是與馬克·扎克伯格同是80後的傑西·艾森伯格,他曾經出演了《神秘村》《魷魚和鯨》《冒險樂園》等電影,尤其是去年在被譽為最好看的殭屍片的《殭屍之地》裡擔任男主角,讓他獲得了不小的關注度。談及這次在《社交網絡》裡飾演年輕富豪馬克的經歷,傑西·艾森伯格說道:“這個故事很吸引年輕人,因為我每天都會使用facebook,和朋友們交流著生活,而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facebook的故事,所以我是懷著崇敬與好奇在拍攝這部電影。它完全超乎了我的想像,電影裡所揭露的許多秘密會讓facebook的粉絲感到十分意外,看了《社交網絡》你會知道,原來很多驚人的決定,其實往往就在一念之間。當然,影迷們大可也不必太當真,電影始終是電影,裡面有一些或真或假的情節,這完全沒必要代入到我們的現實世界裡。大家只需要看著一個天才是如何成功的就可以了。”

p679469474

導演理念

我知道如果我們公平的處理這個故事,那牽涉在其中的人有可能會出面否認

將索金的腳本拍成電影的是導演大衛芬奇,這位拍過《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索命黃道帶》、《鬥陣俱樂部》等片的大導,這次將故事焦點放在一群現實生活中,曾攜手合作創造臉書傳奇,最後卻反目成仇的好友的人性面。一開始,大衛芬奇並不確定自己是否對故事會感興趣,直到他看了索金的腳本後,他立刻改觀。「製片史考特盧汀和索尼影業的總裁艾美派斯寇不斷的跟我說,你一定要看看這個腳本,這是一個很棒的故事。當我開始閱讀後,我特別喜歡這個才發生幾年的故事題材,這是我最感興趣的地方。」

大衛芬奇接著說:「從某些方面來看,《社群網戰》的故事題材其實很老舊,爭論一個新發明背後,到底誰的貢獻應該獲得肯定。但讓它有趣的是,它不惜一切去避免選邊站。你不需要去把一些細節拿出來娛樂化,你只需要從做錯事和獲得勝利兩邊不同觀點去看這些事件,整個羅生門對我而言是非常有趣的部分。重要的是,電影是描述一群人分頭著手去做一件他們覺得對的事,但最後他們卻面臨無法合作達成目標的故事。我們的工作就是從事實中找出真相,或者說是找出三個真相。」

MV5BODI4MjM2OTMyOF5BMl5BanBnXkFtZTcwMjczNTE5Mw@@._V1_SY1000_CR0,0,1505,10  

如同編劇索金,大衛芬奇也認同將電影設定在灰色地帶來操作,一群年輕、稚嫩的大學生在一夕間變成全球關注的改革者後,他們之間誰是英雄、誰是對立者的關係不斷在改變。大衛芬奇說,當你要面對許多分歧的記憶、狡詐的動機和強烈的自我意識時,事實不過是狡猾的概念。

「我不知道,所謂的事實是否可知,但我知道有些人太超過的表達他們自己的觀點,而這些人在索金腳本裡的行為和反應讓我覺得很真實。」 大衛芬奇知道,涉及爭議領域會帶來什麼結果。「我知道如果我們公平的處理這個故事,那牽涉在其中的人有可能會出面否認。」導演補充說。

大衛芬奇利用馬克佐克柏、艾德華多、西恩帕克和溫克勒佛斯兄弟在長春藤聯盟和矽谷兩地做為故事基礎,勾勒出臉書早期剛上線到當今稱霸網路王國電影的樣貌。「時間和地點必須是很清楚的,關於馬克在哈佛宿舍寫下臉書程式編碼,和造成流行部分都特別真實。哈佛是個很奇妙的世界,一個小孩可能帶著一瓶紅牛走進去,隨後幾天他就寫了什麼東西在500台電腦上流傳,幾年之後,他甚至影響了五億人。我知道我需要去塑造出這環境的相關東西,包括這些人待的地方、他們的穿著,所有的細節必須符合哈佛學生和他們智識的樣貌。有趣的是,拍攝過程不只是要找一群賞心悅目的演員來演而已,還要打造一個環境,讓這些小夥子看起來像是會說這些東西的傢伙。」

雖然不是出身在哈佛那樣的環境,但大衛芬奇本身卻能感同身受,了解這些角色間相異的態度和年輕的抱負。「我能理解這些充滿創意的小團體,從親密夥伴到分道揚鑣的過程,我也能理解20或21歲的年輕人,要如何將自己的理念賣給金主,還有因為自己的年輕,必須低聲下氣獲得大人核准的來為自己實現可能目標的沮喪。在某些方面,馬克做的事和導一部電影沒什麼兩樣,你構思出一些東西,然後你的工作就是要將它執行好,確認它持續發展並看好它。這就是電影的主題,如果你為了保護自己的東西而傷害了別人的感情,那你就必須出手這麼做,因為那是一種責任。我同時也認同馬克從不因身分而去迎合任何人,支持這些角色的不敬和他們對特權的不屑,因為要是沒有這些,我們就無法拍出這個故事。」

sn  

大衛芬奇繼續說:「在我生命中,作風曾像馬克佐克柏一樣。我也曾像艾德華多一樣亂事,事後非常後悔,覺得自己太情緒化和愚蠢。我也曾經很自以為是的表現著。」

大衛芬奇知道,要在大銀幕表現出這些戲劇張力,需要找到一群合適的卡司,傳神真切的表現出劇中人物的合作和衝突。「我希望能找到同時表現角色雙面性格,同時也能真實表現出人物關係的演員,每個人都得像撞球檯上的球,才能平均的激出這樣的火花,這些演員要有自己的獨特性,同時又能很有默契的合作著。我希望能拍出每個角色平凡的一面,就我看來,不論是馬克、西恩或溫克勒佛斯兄弟都不是壞人,我也不覺得艾德華多缺乏創意的作為是不好的一面。我看著這些角色會想著,他們只是群小孩,他們會犯錯,他們會因為對的理由做了對得事,也會因錯誤的理由做了壞事。所以我要做的是找一群勇於實驗的人,我希望能把他們逼到極點,驅使他們在先入為主的角色定義外找出其他東西。」

導演試鏡的過程相當緊湊。「首先,我們提供台詞,然後請演員透過電話或影片來試鏡。之後,我們安排演員談論他們的個人背景,每個參與試鏡的演員必須不斷的念著台詞,我們希望整體效果能最好,每個部分都必須互相支援協調。」

開拍前,大衛芬奇花了好幾週的時間,透過小組方式進行彩排,希望讓演員熟悉每個角色獨特的說話速度和方式,之後才能更自然的表現出角色之間的關係。導演同時也要求演員必須不斷的配合重拍,一場戲有可能重複拍200次,以便激出不同的火花,同時也能讓剪接師有更多畫面選擇。大衛芬奇不斷的重拍,拍到讓索金機智銳利的對白自然從演員口中說出。

對於導演的拍攝風格,編劇索金說道:「不斷的重拍逼使演員利用直覺拍戲,重拍讓對白更自然容易的被演員說出來。透過許多鏡頭的捕捉,大衛芬奇最後得到很棒的成果,他完全明瞭腳本是連珠砲式的對話,加上他讓人難忘的視覺風格,不是一般導演能拍出這樣的功力。導演同時也知道如何拍出每個演員最棒的一面,我欣賞他幾乎每場戲會拍70到90次之多,好讓演員自然的說出台詞。例如馬克和艾德華多在加州的一場戲,當中艾德華多在半夜突然現身的那一幕是從晚上七點開始拍,但導演對演出一直很不滿意,最後是在傑西和安德魯兩人都快累掛時,這一場爭執戲突然就演活了起來。」

the-social-network-garfield  

大衛芬奇補充說:「我希望演員能像真實生活中的角色一樣,不論在說話速度或漫不經心的動作上。同時我認為角色的激昂、正義感和憤怒需要一個速度和節奏。在電影的第一幕裡,馬克的女友就對他說道:要跟上他談話的內容,讓她感到非常不舒服。這意味著馬克講話非常快,不然我們不會對這個女生刮目相看。而我們的確很佩服這個女孩子,因為她點出了故事的重點。

為了保持戲中的緊繃,大衛芬奇會故意製造內部緊張。在開拍前,他會將演員拉到一旁,告訴他說:「你就是那個坐在那裡的人。」大衛芬奇解釋說:「例如在執導法庭對質戲時,我會跟談判桌上的某一邊說,這個傢伙敲詐你,並坐在應該屬於你的位子,沒有你他什麼都不是。接著,我會跟另一邊的人說,如果你創造了哈佛社交網,你認為它值250億嗎?看看那些沒用的人,如果沒有馬克辛勞的工作和才華,會有任何利益可以瓜分嗎?接著你就會看到演員們穿著Brooks Brothers的西裝,自信得意的要上桌談判。」

雖然演員相當清楚他們是在扮演當代的真實人物,但大衛芬奇並不希望他們用模仿的方式來演出。「每次的演出都必須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而不是靠模仿。要在Youtube上看到馬克佐克柏的片段是很容易的事,但那不是去戲劇化表現出發生在這些人身上,和捕捉他們的精神和關係最好的方式。如果你希望一部電影裡有出色的角色,那你不能勉強,必須讓它有真實粗糙的一面。」

這些真實尖銳的面相構成電影錯縱複雜的人性關係。「多面向透視是描述這個故事必要的做法,並沒有其他方式能拍攝這齣電影,我和艾倫索金有個共識,沒有一個人是單純的一個東西,而整部電影架構就是在說這件事。」大衛芬奇說。

Screen_Shot_2017_03_16_at_11.53.09_AM.0  

獲獎情況

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1)

最佳影片(提名) 邁克·德·魯卡 / 斯科特·魯丁 / 切安·查芬 / 達納·布努內蒂

最佳導演(提名) 大衛·芬奇

最佳男主角(提名) 傑西·艾森伯格

最佳改編劇本 艾倫·索金

最佳攝影(提名) 傑夫·克隆威斯

最佳剪輯 柯克·巴克斯特 / 安格斯·瓦爾

最佳混音(提名) 倫·克斯 / 馬克·溫加滕 / 大衛·帕克 / 邁克爾·斯曼內科

最佳原創配樂 特倫特·雷諾 / 阿提喀斯·羅斯

第68屆金球獎 (2011)

電影類 最佳劇情片

電影類 最佳導演 大衛·芬奇

電影類 劇情片最佳男主角(提名) 傑西·艾森伯格

電影類 最佳男配角(提名) 安德魯·加菲爾德

電影類 最佳編劇 艾倫·索金

電影類 最佳原創配樂 特倫特·雷諾 / 阿提喀斯·羅斯

第35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2012)

最佳外語片(提名)

第55屆意大利大衛獎 (2011)

最佳外語片(提名) 大衛·芬奇

Social-Network-Real-People-From-Facebook-Characters-Based  

馬克薩克柏小檔案

學歷:哈佛大學肄業(因創立張貼大學學生照片讓網友評分的網站,被校方指控侵入學校資料庫而退學)

facebook創辦人小檔案

姓名:馬克薩克柏(Mark Zuckerberg)

年齡:1984/05/14生

出生地:美國紐約州白原市

學歷:哈佛大學肄業(因創立張貼大學學生照片讓網友評分的網站,被校方指控侵入學校資料庫而退學)

經歷:2004年2月創立臉書facebook網站,現為臉書執行長

資產:69億美元,名列《富比士》雜誌2010年美國400大富豪榜 

Mark Zuckerberg em setembro de 2014.jpg

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 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白原市,是知名的社交網站Facebook的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同時也是一名軟件設計師。 Facebook是由他和哈佛大學的同學達斯汀·莫斯科維茲、愛德華多·薩維林、克里斯·休斯於2004年共同創立,被譽爲Facebook教主。

Eduardo Saverin CHINICT.JPG

愛德華多·薩維林,是一名巴西企業家。他與馬克·朱克伯格等人一同創辦了facebook。截至2011年1月4日,他擁有百分之5,價值12億美金的股份。

Sean Parker 2011.jpg

西恩·帕克 出生於美國弗吉尼亞州,是一名美国互聯網創業家,曾創立Napster,Plaxo,是知名的社交網站Facebook的首任總裁。

p2171359995the-social-network-landscape201411200000113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盆栽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