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 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 導演 )

p872205884

拍攝花絮

·為了讓扮演巴里的卡里·加菲做出見到外星人的驚訝表情,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讓分別穿著小丑和猩猩服裝的兩名劇組人員藏在攝影機旁的箱子中,在正式開拍時,兩人相繼一躍而出,斯皮爾伯格隨即小聲下令摘掉面具,驚訝不已的加菲於是轉驚為喜。
·片中的雲層特效其實是由注入鹽水池中的白漆打造而成。
·卡里·加菲的表現非常出色,以致斯皮爾伯格特地為他印製了一件寫有“一條過加菲”的T恤衫。
·本片是著名剪輯師邁克爾·卡恩與斯皮爾伯格的首次合作,也是他剪輯的第一部特效電影。
·有11位攝影師參與拍攝本片,《第三類接觸》由此開創出啟用最多攝影師的影壇紀錄。
·斯皮爾伯格曾考慮由史蒂夫·麥奎因、達斯汀·霍夫曼、吉恩·哈克曼或傑克·尼科爾森扮演羅伊·涅瑞。
·斯皮爾伯格看過特瑞·加爾的咖啡廣告後決定讓他出演本片。
·斯皮爾伯格根據約翰·威廉姆斯率先完成的配樂剪輯本片。
·斯皮爾伯格在本片拍攝期間曾反復觀看約翰·福特的《日落狂沙》。

幕後製作

幾經周折的劇本

年少時,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曾和父親一起觀看新澤西的流星雨,從那一刻起,他就產生了創作《第三類接觸》的想法。 1964年,年僅18歲的斯皮爾伯格自編自導了科幻長片《火光》,他在16歲時完成了該片劇本,而拍攝經費只有區區600美元,該片讓斯皮爾伯格第一次取得了商業成功,在一家影院上映之後,斯皮爾伯格淨賺100美元。值得一提的是,《火光》中的很多場景與《第三類接觸》如出一轍。 1970年,斯皮爾伯格完成了一部名為“Experiences”的短篇小說,小說中講述了有關不明飛行物的奇特經歷。 1973年末,正在忙於《橫衝直撞大逃亡》後期製作的斯皮爾伯格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簽約拍攝一部科幻片,製作人是邁克爾·菲利普斯和朱莉婭·菲利普斯。

斯皮爾伯格起初想拍攝一部關於UFO信徒的紀錄片或者小成本電影,但他後來決定拍攝一部依賴於技術水平的電影,並且認為250萬美元的拍攝經費遠遠不夠。他借鑒了《怪人》結尾的一段話,將影片命名為“Watch the Skies”,他重寫了故事起因,讓故事圍繞美國藍皮書計劃展開。斯皮爾伯格找到了威拉德·赫依克和格洛麗亞·卡茨,卡茨回憶說:“飛碟居然降落在西好萊塢的羅伯遜大道,我對他說,'史蒂文,這是我聽過的最糟糕的想法。'”1973年12月,斯皮爾伯格找來保羅·施拉德編寫劇本,併計劃在1974年末開拍,後來因為要籌拍《大白鯊》,斯皮爾伯格推遲了《Watch the Skies》的拍攝。

《大白鯊》不但創下了1億美元的票房紀錄,而且還贏得瞭如潮好評,哥倫比亞公司決定讓斯皮爾伯格放開手腳,任憑他隨心所欲。不過,看到施拉德劇本的斯皮爾伯格抓狂不已,因為負罪感深重的劇本故事與UFO毫無關聯。在施拉德筆下,故事主人公保羅·範·歐文是一名45歲的空軍官員,負責嘲諷和戳穿飛碟的假相,一天,他果真遭遇了飛碟,於是他威脅政府要將真相公諸於世,雙方花費15年時間才達成和解。斯皮爾伯格與施拉德產生分歧,隨即找到約翰·希爾重寫劇本,可希爾的劇本後來也被斯皮爾伯格回絕。哈爾·巴伍德和馬修·羅賓斯提出了綁架兒童的建議,斯皮爾伯格開始親自動筆創作劇本,他的寫作風格深受電影《木偶奇遇記》主題曲《星星祝福歌》(When You Wish upon a Star)的影響。在籌拍階段,影片片名被改為“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曾與美國空軍攜手致力於藍皮書計劃的J·艾倫·海尼克(J.Allen Hynek)博士任本片科學顧問。海尼克認為,儘管本片故事純屬虛構,但其中很多內容都源於確實發生過的神秘事件,勿庸置疑的捕捉到了真實可信的UFO現象。斯皮爾伯格希望《第三類解除》能像《大白鯊》一樣席捲票房,於是在籌備過程中背負了巨大壓力,不過,美國空軍和海軍都拒絕協助影片拍攝。

關於拍攝與上映

本片於1976年5月16日開拍,斯皮爾伯格原本打算放棄實景拍攝,全部採用棚拍,但最終還是一改初衷。影片取景地包括華納兄弟製片廠的15、16號攝影棚、魔鬼塔國家紀念碑、一個廢棄的二戰機庫和一個鐵路倉庫,其中機庫的佔地面積足有世界最大攝影棚的6倍。在影片拍攝期間,斯皮爾伯格遭遇了層出不窮的技術和經費問題,他稱本片的糟糕經歷和拍攝投入都是《大白鯊》的兩倍。在哥倫比亞公司深陷經濟危機之後,影片拍攝更是雪上加霜。斯皮爾伯格在1973年的原定預算是270萬美元,而最終耗資竟高達1940萬。哥倫比亞製片主管約翰·維奇(John Veich)回憶說:“如果我們事先知道影片耗資如此巨大,肯定不會同意拍攝,因為我們根本支付不起。”出演本片的弗朗索瓦·特呂弗稱影片的嚴重超支應該歸咎於製作人朱莉婭·菲利普斯的決策失誤。

在阿拉巴馬州拍攝期間,影片劇組不但飽受颶風天氣折磨,而且攝影棚也被雷擊毀壞過半。曾經拒絕為《大白鯊》掌鏡的攝影師維爾莫斯·齊格蒙德抱怨說:“史蒂文每晚都會觀看電影,那些電影激發出源源不斷的靈感,於是他加拍了很多鏡頭,拍攝週期也就一再延誤。”一位劇組人員曾說道:“史蒂文,如果你願意停止觀看那些可惡的電影,我們肯定會如期殺青。”後來,製作人朱莉婭·菲利普斯在回憶錄《You' ll Never Eat Lunch in This Town Again》中對斯皮爾伯格、齊格蒙德和特呂弗大放厥詞,她將斯皮爾伯格稱作完美主義者。在後期製作期間,朱莉婭因吸食可卡因被製片方解僱。

本片視覺特效耗資330萬美元,這在當時可以再拍一部電影。任視覺特效總監的道格拉斯·特魯姆佈在片中嘗試摸索了運動控制攝影術,由於本片是變形寬銀幕電影,所以為了更好的適應35mm膠片,攝製組選擇用70mm膠片拍攝視覺特效畫面。在拍攝UFO鏡頭時,劇組曾嘗試使用CGI技術,但斯皮爾伯格發現這種70年代的新技術過於昂貴,所以未予採用。片尾場景中身材矮小的外星人由阿拉巴馬莫比爾(Mobile)當地的女童改扮而成,斯皮爾伯格之所以會選擇女童,是因為他覺得女孩比男孩的動作更優雅。劇組曾考慮製作外星人人偶,但後來以失敗告終,只在片尾外星人與拉康姆交流的畫面中使用了人偶。

影片原定在1977年年初上映,但因拍攝受阻而推遲至11月。不過工夫不負有心人,影片的北美票房超過了1億1600萬,海外票房也高達1億7170萬,就當時而言,本片是哥倫比亞公司出品的最成功的電影。儘管如此,影片仍未達到斯皮爾伯格的預期效果,他說:“哥倫比亞公司當時正經歷一場經濟危機,所以他們急於用本片拯救公司挽回敗局。我原打算再用半年時間完善影片,在1978年夏季上映,可他們告訴我急需影片立即上映。在《第三類接觸》取得商業成功之後,我要求哥倫比亞公司讓我完成導演剪輯版,他們同意了,但前提是要我展現出外星人母船的內部畫面,從而謀取賣點。”1979年,哥倫比亞公司支付給斯皮爾伯格250萬美元重新發行《第三類接觸》,斯皮爾伯格隨即添加了7分鐘畫面,但《第三類接觸:特別剪輯版》比最初的影院版縮短了3分鐘。最終,特別剪輯版賺取了1570萬,影片全球票房總額由此超過了3億美元。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史蒂芬·史匹柏
    全站熱搜

    盆栽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