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Mood for Love

花樣年華 In the Mood for Love (2000)

導演: 王家衛
編劇: 王家衛
主演: 梁朝偉 / 張曼玉 / 潘迪華 / 蕭炳林 / 張耀揚 / 更多...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 法國
語言: 粵語 / 上海話 / 法語
上映日期: 2000-05-20(坎城電影節) / 2000-09-29(香港)
片長: 98 分鐘

be0f53ecf0de3e4d3e92baf0ac0a0255.jpeg

香港,1962年:週茉婉(梁朝偉)和蘇麗珍(張曼玉)於同一天搬進相鄰的公寓。 他們的相遇是正式而禮貌的,直到對配偶的發現在他們之間建立了親密的紐帶。 黃家衛的《花樣年華》一度舉止優雅,在視覺上顯得奢侈,是對浪漫的渴望和短暫瞬間的精妙喚起。 憑藉令人痛苦的音樂配樂和克里斯托弗·多伊爾(Christopher Doyle)和馬克·李·平賓(Mark Lee Ping-bin)精美的抽象電影,這部電影在電影經典中佔有一席之地,並且是黃氏可悲事業的里程碑。

Hong Kong, 1962: Chow Mo-wan (Tony Leung Chiu-wai) and Su Li-zhen (Maggie Cheung Man-yuk) move into neighboring apartments on the same day. Their encounters are formal and polite—until a discovery about their spouses creates an intimate bond between them. At once delicately mannered and visually extravagant, Wong Kar-wai’s In the Mood for Love is a masterful evocation of romantic longing and fleeting moments. With its aching musical soundtrack and exquisitely abstract cinematography by Christopher Doyle and Mark Lee Ping-bin, this film has been a major stylistic influence on the past decade of cinema, and is a milestone in Wong’s redoubtable career.

劇情簡介

身處遙遠的異國,周慕雲仍無法忘記過去與蘇麗珍之間的種種。如果當天她真的答應跟他走,他們現在會不會還在一起?抑或註定分離,各分東西?

也許有人會說,自從他們在同一天搬進同一層樓房,成為門戶比鄰的鄰居,命運已將他們放在一起了。而當他們發現彼此的配偶間竟發生了不可告人的關係的時候,在他們之間更像是牽連著無形的線,要割也割不斷。

至今他還能看見那一群漂盪的身影,剎那的相聚。房東夫婦們、自己的妻子周太太、陳先生、陳太太---蘇麗珍。樓梯間,走廊上,與她擦肩而過,或微笑寒暄,又何曾想過她那素靜的面容,明媚的體態,竟會成為他日深刻的思念。

他們在配偶背叛的陰影下,各懷心事地靠近。那是個一切變得飄搖不定、難堪的所在。有時她彷彿倚賴,又突然叛離。他想要佔據,但缺乏勇氣。想要忤逆,但是面對著她那莊重的神色,他感到說不出來的情怯。
見不著時,愈來愈想。那些背著人偷來的、幽室相守的時光,是多麼和煦而平靜。那些久候不至的苦等,明知是她卻聽不見聲音的電話,又是多麼的熾熱和辛烈。直到他作出了遠行的決定,才向她道出真心的說話。此時此刻,他不禁想到他真正背叛了的人,也許是她。

一切都退去了,香港、1962年、那個陳舊的秘密......
不管當初是為了報復或色誘,抑或單純的慰藉,到最後,只剩下眷顧。

幕後花絮

導演自述

電影是用不著語言也能明白的

我之所以入電影圈,最大的原因是地域的問題,我在上海出生,但在五歲時,父母便遷到香港來。香港人說的方言跟上海不一樣,因此我不能跟本地人談話;我未能交上朋友。我母親也面對同一景況,她常帶我看電影去,因為電影裡有些東西是用不著語言也能明白的。那是基於影像的共通語言。

跟許多我那一輩人一樣,我是從電影,其後是電視來認識世界的。要是我早生20年,我可能會選擇借音樂表達自己。要是早生50年,那可能是寫作。但我是影像伴隨著長大的,那我選擇研讀影像是自然不過的事。 《花樣年華》雖已是我第七部作品,但是要是你問我,我還是未以導演自居的。我還自視為觀眾———跑到攝影機後的觀眾。拍片時,我總希望重塑我還是影迷時所得到的最初的震撼。我相信自己拍電影首要是為觀眾,但除此之外,還得有其他的原因。

 d0262a7ffb18fbf9329fb77f6fad5369.jpeg

《花樣年華》更像一部懸疑片

我是自己寫劇本的,但那不是自大,也不是什麼電影“作者”的問題,坦白說,我最大的夢想,就是一覺醒來,床頭有一份完完整整的劇本等著我。但在美夢成真前,我想還得要自己寫劇本。我曾經跟其他編劇合作過,但我總覺得編劇跟同時也編故事的導演合作時很彆扭。我不曉得為什麼,但我們總是鬧意見,因而到最後,我決定既然自己可以寫劇本,那就無須另找編劇了。但我得聲明,我編寫劇本的方法跟其他人不同,我是從導演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編劇的角度,因此,我是以影像為本的。

在電影開始時我一定要先弄清楚的一件事,就是那會是什麼類型的電影。我小時候是看類型片長大的,我對各種類型片都很著迷,像西部片、鬼片、劍俠片……因此,我希望我所拍的片每部都屬不同類型。例如《花樣年華》,那是個關於兩個人的電影,很容易便會變得沉悶,但我不把它作為愛情片拍,而決定採用驚悚片的手法,像部懸疑片。片中男女主角開始時同是受害者,跟著他們展開調查,要找出姦情是怎樣發生的。每一幕都很短,藉以維持張力,這可能是電影令觀眾出乎意料的原因,他們原以為會看到一部經典愛情片。

音樂要跟影像產生化學作用

音樂在我的電影中很重要。然而我絕少找人為我的電影配樂,因為我跟音樂人難以溝通。他們用的是音樂語言,而我用的是影像語言。然而電影音樂一定要是影像的。它要跟影像產生化學作用。我的辦法是但凡我聽到能令我產生影像的音樂,我便錄下它,留起來,知道日後可能會用得著。

我整個拍攝過程都會有音樂,我特別喜歡在時裝片中用上古老音樂。我認為跟影像不同時代的音樂會產生一種曖昧感,令事物顯得複雜起來。我在片場也放音樂———不是為營造氣氛,而是帶出節奏。要是我希望攝影師用某個速度拍攝,一段音樂就可以說得明白,勝過千言萬語。

我靠直覺來做決定

我對技術那些東西不是太感興趣,對我而言,攝影機不過是將眼看的東西轉到膠片上的工具。但攝影機的放置應當有某種邏輯可依,儘管除你以外沒有人曉得。一如作詩,詩人用字遣詞都別有用意,有時候是因為語調鏗鏘,有時候是因為意義特殊等。

我很多時是靠直覺做決定。我對於對錯選擇有很強的感覺,就是這麼簡單。電影很難用語言分析的,電影很像食物,你吃後齒頰留香,卻很難用語言將那種味道準確地向他人形容出來。那是很抽象的,電影也一樣。事實上,我拍戲的方法自入行以來未有改變過,這是不對的,因為我認為我的工作方法並不妥當。不幸的是,這是我惟一懂得的方法。我倒一直希望能像希區考克 ,他在開拍前已將一切決定妥當。但我就是不能那樣拍攝,那也沒有法子。

口述:王家衛  整理:記者張悅(根據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潘國靈、李照興主編《王家衛的映畫世界》整理) 來源:新京報

p1205845828

班底談

演員梁朝偉:拍《阿飛》NG27次

我跟王家衛比較熟稔,和他相識十多年,中間不只拍他的戲,有時聊天也不談拍戲,我看到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很聰明的,不單是拍戲或者寫劇本好。

拍《阿飛正傳》我用了很長時間進入角色,天天都有NG,次次NG的都是我,張曼玉就天天陪我NG.我拍了27次,我問家衛,我有什麼問題,沒理由的,我又不是第一次拍戲,怎麼說都成了名,公認為一個不錯的演員。每天回家都很傷心,情緒低落,那時我好大壓力!王家衛覺得我演戲太多功夫,總用三十七個方式去演,他說:“我不要了,你可否給我最直接的!”

p1789096450

·美指張叔平:我要的是一種俗氣

《花樣年華》是《阿飛正傳》之後對於60年代的再演繹,《阿飛》我認為美術很規矩、很講究,《花樣年華》就要試試不規矩,做得free(自由)些。你了解一個年代後,便可以“發癲”啦! 《阿飛》的環境寫實,但人物非常開放,愛慕或者痛苦,什麼話都會說出來;《花樣年華》卻恰恰相反,需要“空”一些情節,許多事不可明言。旗袍是《花樣年華》中的重要元素,我要的是一種俗氣難耐的不漂亮,結果人人卻說漂亮。

攝影杜可風:攝影就像自我治療

我想,要是我沒有拍過《東邪西毒》,我就不會有再到沙漠拍片的能耐,而至今我依然以《春光乍洩》為榮,因為它如此簡單但又如此詩意而易明。 《花樣年華》則是他最容易懂的電影,這就是進步,因為他的作品愈來愈單純。電影是我的舞場,我可以接觸很多我喜歡的人,跟他們對談或一起跳舞。而攝影,就像是自我治療。我想王家衛有朝一日會成為千萬富翁,因為他拍下的材料足夠他出多套DVD.可能十年前他已先知先覺。

精彩對白

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一起走?
  我陪你。
  一個人做的好就夠了。但是當兩個人在一起,只有自己做得好是不夠的。
那些消失了的歲月,彷彿隔著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看得到,抓不著。
  他一直在懷念著過去的一切。
如果他能衝破那塊積著灰塵的玻璃,他會走回早已消失的歲月。

p1789099884

Sight & Sound Poll 2012: In the Mood for Love

Every ten years since 1952, the world-renowned film magazine Sight & Sound has polled a wide international selection of film critics and directors about what they consider to be the ten greatest works of cinema ever made, and then compiled the results. The top fifty movies in the 2012 critics' list, unveiled August 1, include twenty-five Criterion titles. In this series, we highlight those classic films.

A simple plot description does nothing to prepare prospective viewers of Wong Kar-wai's In the Mood for Love. Yes, there's a story: set in early 1960s Hong Kong, the film charts a long-lasting, unconsummated flirtation between two neighbors—Su Li -zhen (Maggie Cheung Man-yuk) and Chow Mo-wan (Tony Leung Chiu-wai)—married to others. But it's a purely visual work, an evocation of ro​​mantic and sexual longing that plays out as an abstract emotional poem. “ This film is not verbal,” said Wong in 2000. “Everything is expressed through the body, through the people, how they walk, how they move.” In the clip below, like many scenes in the film wordless and shot in slow motion , you can see precisely what he means. As the ever polite Su Li-zhen and Chow Mo-wan briefly pass each other in the narrow staircase of a noodle bar, they exchange little more than a glance, yet their subtle eye contact and the way their bodies move in their exquisitely tailored clothes express an undeniable eroticism. Meanwhile, the waltz on the soundtrack (borrowed from Shigeru Umebayashi's score for Seijun Suzuki's 1991 Yumeji) makes their movements seem romantically choreographed. Wong said he felt the theme, which recurs throughout the film, was integral to the overall design, as he saw In the Mood for Love as being about “two people dancing together slowly.”

p1974772440

◎獲獎記錄

第2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男主角(梁朝偉)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 最佳剪接(張叔平) 最佳美術指導(張叔平)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張叔平)

第37屆台灣金馬獎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 最佳攝影(杜可風、李屏賓) 最佳造型設計(張叔平)

2000年度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
最佳導演(王家衛)

第6屆香港金紫荊獎
最佳攝影(杜可風、李屏賓)

香港特區十週年電影選舉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

2000年度歐洲電影大獎
最佳非歐洲電影

2000年加拿大蒙特婁電影節
最佳電影

2001年英國獨立電影大獎
最佳外語片

2001年法國凱撒電影獎
最佳外語片

2001年德國電影節頒獎禮
最佳外語片

第53屆坎城影展
最佳男主角(梁朝偉) 最佳藝術成就大獎(張叔平、杜可風、李屏賓)

2001年紐約影評人協會電影獎
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杜可風、李屏賓)

2002年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電影獎
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杜可風、李屏賓)

2009年初被美國有線新聞網(CNN)選為史上最佳18部亞洲電影之首位
提名
第3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男主角提名 (梁朝偉)

第6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最佳男主角提名 (梁朝偉)

2002年美國Chlotrudis Awards
最佳男主角提名 (梁朝偉)

p1715371478

p462553127p523751222p523751291p1715373376p1715377786p2246974902p2271494547p2322683953

p478110239p478112489p975350262p1205846373p1715393080p1789098760p1789100258In_the_Mood_Ess16_large10_large011-in-the-mood11_largeb531eb7e2e33cfcin_the_mood (1)In-the-Mood-forb531eb7e2e33cfctumblr_m7u4fuCJtumblr_mnjia6fdIn_the_Mood_for  p2277299978p2322683512p2322683522p2322683548p2322683569p2322683826p2246975964p2246975970p2246975979p2246975981

p2322683547p2186387471p1852114909

部分轉載

arrow
arrow

    盆栽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