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2298998767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A Brighter Summer Day (1991)

導演: 楊德昌
編劇: 楊德昌/ 賴銘堂/ 楊順清/ 鴻鴻
主演: 張震/ 楊靜怡/ 張國柱/ 王啟贊/ 林鴻銘/ 更多...
類型: 劇情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台灣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海話/ 閩南語/ 粵語
上映日期: 1991-07-27(台灣)
片長: 237分鐘(導演剪輯版) / Germany:185​​ min (Berlin Film Festival) / Japan:188 min

劇情簡介

這是楊德昌導演的代表作之一,有四小時和三小時片長的兩個版本,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原著劇本、1991亞太影展最佳影片、1991東京影展評審團特別大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1991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1991法國南特三洲影展最佳導演獎、1992新加坡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1992柏林影展競賽單元。

故事背景是60年代的臺北,父子檔明星張國柱和張震分別飾演循規蹈矩的公務員,和正在念建國中學夜間部的初二學生小四。小四和他那一群十多歲的朋友組成小幫​​派,跟其他小太保的幫派時常搏殺。小四喜歡上老大HONEY 的女友小明,不料她並非自己所想的那樣可愛,遂在種種因素影響下於牯嶺街上誤殺了小明。

本片野心勃勃地透過一件真人真事來刻劃整個轉型期的臺灣社會面貌,自大陸撤退來臺灣的上一代在臺灣土生土長的下一代各有難念的經,本片只是一個深具時代氣息和人文關懷的小縮影。

彈子房、小公園、冰果室、貓王的音樂和收音機裡聯考放榜的唱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再現的不只是當年震驚社會的真實殺人事件,也重現了五零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肅殺氣氛。眷村少年派系鬥毆、爭風吃醋;張震飾演的小四,太早耗磨的純真理想,太快早熟早逝的青春,一如暗夜裡明滅的燈火,只剩對那個時代的追憶與嘆息。

p463381468

幕後製作

青春殘酷物語

自“台灣新電影”始,一些年輕的創作者可說是用影像註解了台灣,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如此,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亦然。前者以一個家族的興衰,敦厚舒緩地刻畫出台灣人歷史宿命的悲哀;而後者則是藉由一件社會案件,精確冷靜地呈現出蒼白壓抑的上世紀60年代的台灣。楊德昌從個人經驗的角度創造了一個真實的時代,人人得以回到從前,並且深刻地咀嚼“光陰”和“記憶”的味道,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作為失敗成長的祭禮,正是獻給難以忘懷的殘酷青春。

p2278580597

早歲孤寂感影響其電影觀念

楊德昌生於1947年的上海,一歲多隨父母到台。楊德昌經常提到他父母親這一代外省人皆因戰亂而離開家鄉,毫無祖產,楊德昌認為他們“都有非常獨立的性格”。

楊德昌認為他們是“中國傳統社會中非常特殊的一代。”其實不單只歷經戰亂,性格獨立,更重要的是這些來台的家庭,“基本上是沒有親戚,完全沒​​有中國人最嚴密的組織,所以跟社會的關係一直很獨立,沒有中國傳統社會那些結構,當然也沒有那種束縛;所以我現在和別人交往,基本上保持著一種很簡單的關係;譬如應對,我到現在還是沒辦法很熟練地和長輩應對;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因為家庭組織太簡單。”楊德昌的電影對於現代社會的疏離經驗,或許與其簡單得近乎孤寂的早歲人際關係有較大關係。

160142.99713823_1000X1000

電影經驗源自漫畫經驗

楊德昌最初的電影經驗和靈感應該源自漫畫經驗。他曾表示“電影永遠是最花錢的,漫畫就省多了,打球是和呼吸空氣一樣免費。當時老師、父母總以為這是些打發時間的消遣,我到今天還是不能贊同這種看法,因為,這和打麻將之類的消遣最不同的是,這些行為里永遠都存在著一個夢、一種嚮往,一種對另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存在的信心。”這段話印證於《指望》或《牯嶺街》的少年們,落寞與不被了解的私隱世界,夾雜著對某些嗜好的鍾情、入迷,有著同樣的單純夢想存在。他表示自己在後來創作漫畫時,“覺得對故事感動的地方都跟以前不一樣了,會以比較悲劇的角度去做,生活上碰到一些比較想不通的事情,會傾向於感傷,都是些較不公開的感情。”

160142.41367246_1000X1000

用電影憑弔青春

楊德昌堅信“年輕是一種品質,而不是數量,一旦擁有就不會失去”。 “小四”的故事根據楊德昌學生時代的校友茅武的真實事件改編,茅武是建國中學夜間部初二的學生,因女友拒絕他,在1961年6月15日晚上與女友來到牯嶺街談判,談判不成,他將她連刺七刀,致使女友當場斃命。事件發生後,轟動台灣,報刊以“不良少年行凶情殺”來概括這件事件。

與茅武同校的楊德昌對這一概括“耿耿於懷”,多年後當他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憑弔”那起案件時表示:“對我來講最有趣的反而不是茅武的生平或他為什麼殺人,而是那個環境很可能發生這種事,我的出發點基本上還是那段時間,它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講非常重要。我們這一代在那個時候念初中,命中注定到現在就是社會中流砥柱,五十年的環境也許會增強你的個性,也許會削弱你的志氣,那個年代有很多線索可以讓我們看清楚現在這個時代,這是我做這個片子的最大動力。 ”在楊德昌看來1960年代的台灣是一個“奇異”的時候,也是一個“一直被刻意忽略的時代”(引自該片宣傳資料),所以殺人事件不單是孤立的暴力案例,而成為集體的悲劇了。

p2040447165

以虔誠心支撐巨片拍攝

從之前的《海灘的一天》(1983)、《青梅竹馬》(1985)、《恐怖分子》(1986)“現代都會三部曲”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楊德昌停了五年的時間,對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樣切身的素材,楊德昌有一層特殊的慎重,影片中烙印著比以前作品更複雜的情感關係,全片92個需要修改、重建的場景,片中定妝的演員有90人,資金預算從1300萬擴充到2700萬。
在楊德昌的創作生涯中,鮮有如此龐大的製作架構,尤其是對年代寫實性的努力加工,應該說沒有創作者們自身的成長經驗以及虔誠的感情是無法完成的。

影片拍竣後參展28屆台灣“金馬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力克當年香港的兩部同樣優秀的影片《阮玲玉》和《阿飛正傳》脫穎而出,奪走​​最佳影片大獎。

Film_804_BrighterSummerDay_original  

Among the most praised and sought-after titles in all contemporary film, this singular masterpiece of Taiwanese cinema, directed by Edward Yang, finally comes to home video in the United States. Set in the early sixties in Taiwan, A Brighter Summer Day is based on the true story of a crime that rocked the nation. A film of both sprawling scope and tender intimacy, this novelistic, patiently observed epic centers on the gradual, inexorable fall of a young teenager (Chen Chang, in his first role) from innocence to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is set against a simmering backdrop of restless youth, rock and roll, and political turmoil.

Img250854597

獎項

第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 (1991)

主競賽單元 最佳影片(提名) 楊德昌
主競賽單元 評委會大獎 楊德昌
費比西獎 楊德昌

photos_10005_1405931316p1347102113p2121127072  

p2160640566p2160640576p2160640619p2278580661p2278580711p2278580742p2278580782p2278580810p2278580838p227858086620001542628660_23430572871542628792_ba1cf5bd17  p1304351792p2181753514p16387270491541764339_2ca4e881d2

p2182252673p658936456  content_womany_02_00__yang_de_chang_1433545481-22258-2323

arrow
arrow

    盆栽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