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rRIAAheuyWM6HBWRb7REgx4Op7kWi8_original

fr 路易馬盧 LOUIS MALLE

作品表

1994 泛雅在42街口
1992 烈火情人 Damage
1990 五月傻瓜
《童年再見》| 1987 | 法國/義大利/西德 | 路易·馬盧 
1986 追逐快樂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1986 上帝的國度 God's Country
1985 阿拉莫灣
1984 兩光大笨賊 Crackers
1981 與安德烈晚餐
1980 大西洋城
1978 艷娃傳
1977 多米尼克·桑達還是白日夢
1976 關閉
1975 黑月
1974 拉孔布·呂西安
1974 人性,太人性 Humain, trop humain
1974 共和廣場 Place de la République
1971 好奇心 Le souffle au coeur
1969 印度魅影 L'Inde fantôme
1969 加爾各答 Calcutta
1968 勾魂懾魄

1967 巴黎大盜
1965 瑪麗婭萬歲
1964 曼谷的友好之吻
1963 鬼火
1962 環法萬歲 Vive le tour

1962 野貓癡情
1960 地下鐵裡的莎琪 Zazie in the Subway
1958 戀人們
《往死刑台的電梯》| 1958 | 法國 | 路易·馬盧 
1956 寂靜的世界
1954 307站
1953 狂熱學

094609.20685772_1000X1000  

路易馬盧LOUIS MALLE 基本資料

性別: 男
星座: 天蠍座
出生日期:1932-10-30(法國蒂姆裡)
去世日期:1995-11-24(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USA. (lymphoma))

職業: 導演 / 編劇 / 演員 / 製片
更多中文名: 路易士·馬爾 / 路易·馬勒
家庭成員: Candice Bergen(妻)

094609.51596062_1000X1000  

法國導演,新浪潮重要影人之一,擅長開拓新路子。作品具有濃厚的個人特徵,主題常常涉及社會邊緣化問題,對性的描寫曾引起指責,但評論界認為背後具有更深刻的內涵。畢業於巴黎政治學院和法國高等電影學院。 1957年開始獨立導演故事片,處女作《死刑台與電梯》獲路易·德呂克獎,躋身新浪潮導演的行列。接著的《戀人們》載譽威尼斯電影節。 1973年的《迷惘少年》把他的才華髮揮得淋漓盡致。

094609.76404608_1000X1000  

那年他28歲,電影才華正瘋狂的外溢。他已經拍了5部電影了拿了6個獎(含奧斯卡)了並早早就獲得了追隨他一生的“電影詩人”稱號。和那些一開始飽受懷疑,後來用不同風格的優秀作品證明自己的導演不同,路易馬盧一出手就拍了《通往絞刑架的電梯》,拍了紀錄片《沉默的世界》,拍了《莎西在地鐵》,用自己的嫻熟的電影技藝封住所有評論家的嘴。

然後,他開始拍自己喜歡拍的作品:意識流般的《鬼火》,離經叛道的《好奇心》,還有講叛徒的《拉孔布·呂西安》;引起沙龍熱潮的《與安德烈共進晚餐》;以自己童年記憶為基礎的《孩子們,再見》;與兒媳亂倫導致兒子跌落樓梯慘死的《烈火情人》;以易卜生《萬尼亞舅舅》為藍本的《汎亞在42街口》……,還有紀錄片《人性,太人性的》《快樂的追逐》《上帝的國度》……,每一部都能光照電影史。路易馬盧是富家子第,殷實的家境為他追逐藝術提供了便利條件,但同時也養成了他對道德、倫理的放任與懷疑。路易馬盧優雅而智慧,尖銳又幽默。用兼備記錄性和戲劇性的故事探討情慾、倫理,他的幾乎每部作品都在向人類的道德觀挑戰。

spotlight_765_164_original

路易馬盧(Louis Malle)出生於1932年,從小生長在法國鄉村的一個富裕家庭,家裡曾阻撓他對電影的興趣,​​1950年終於讓他在巴黎的電影學院(IDHEC)就讀。馬盧曾任法國導演布列鬆的攝影助理,​​1956年,仍在就學的他替聞名全球的潛水家Jacques-Yves Cousteau做潛水攝影,隨即被提拔為《沈默的世界, Le Monde du silence》紀錄片導演,這部片不僅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也讓他與Cousteau共同拿下坎城金棕櫚大獎。

1958年,路易馬盧電影處女作《死刑台與電梯》拍攝完畢。當時他年僅廿五歲,以小成本及年輕獨特的手法打破法國電影的傳統規限,使馬盧成為新浪潮先鋒。下部電影,他找來原先合作的知性女星珍妮摩露主演《孽戀》,因尺度過於大膽,美國俄亥俄州戲院經理還被告妨礙風化,直到1968年最高法院才判定無罪開釋。這項判決打破當時情慾電影禁忌,成為著名的審案參考案例。

路易馬盧曾前往美國發展,並發掘多位著名好萊塢演員。 1978年的《漂亮寶貝》讓布魯克雪德絲成為家喻戶曉的國際巨星,女配角則成為下部片《大西洋城》的女主角,這位當時默默無聞的女演員就是日後奪下數座影展后冠的蘇珊莎蘭登。

路易馬盧最為人稱讚的作品還有《童年再見》。依據真實經歷勾勒,藉以洗滌幼年時期的心靈愴傷。當年二次大戰德軍侵法,年僅12歲的馬盧被送往天主教寄宿學校避難。他和猶太孩童成為朋友,卻眼睜睜看著對方被送往集中營。孩子們純真的眼神,對戰爭作了最有力的控訴。這部電影替他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和劇本提名,並抱走威尼斯金獅,橫掃法國七座凱薩獎、英國影藝學院最佳導演、金球獎入圍等殊榮。達到個人生涯顛峰。

路易馬盧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他電影一再重現畸戀,亂倫和戰亂等主題。 《烈火情人》是他倒數第二部電影,便是從亂倫角度探索人類心靈的黑暗面。男主角是深具名望的醫生和政治家,在家人的期許中成為好丈夫和好父親,未曾感受強烈的愛。他兒子的未婚妻在童年時期經歷慘痛遭遇,使她無法敞開心靈,永遠帶著危險與神秘氣息。兩人相遇後,生命蟄伏已久的激情終於甦醒,也揭露了男主角的幸福假象。熊熊烈火使他重生,卻也逼使他邁向毀滅與沈淪的悲劇。

馬盧曾說:「每部電影都是一段生命和冒險。它表達我當下關注的事物,就像談了一場戀愛。無論電影或愛情,我是相信一見鍾情的人。」也是這種吸引力讓他拾起《烈火情人》的小說無法放下。電影裡,他替每一角色加入更多的人性,使得整個故事更加真實具說服力。
馬盧的最後一部電影《42街的凡尼亞, Vanya On 42nd Street》改編自劇作家契訶夫作品,描述凡尼亞和外甥女相依為命,平靜的生活卻因突如其來的訪客而被攪亂。這部電影於1994年拍攝完畢,隔年馬盧便因淋巴癌逝於比佛利山莊的家中,享年六十三歲,一生共拍攝了三十二部電影作品。

路易馬盧是60-70年代法國新浪潮導演代表,《死刑台與電梯》、《孽戀》、《地下鐵的莎姬》等片都在新浪潮運動佔有重要地位,他更獲得國際肯定,曾被美國《娛樂週報》列為最偉大的四十名導演。

一生有許多爭議性作品,《孽戀》、《好奇心》、《通敵少年》、《烈火情人》等片都曾遭受輿論指責,但他從不放棄替自己作品辯護。曾為《烈火情人》一一致函各國電檢局,必要的刪減畫面也都堅持本人處理。從娛樂性十足的喜劇到引人深思的劇情片,馬盧的電影永遠變化多端,大膽探索獨特主題並避免重複。 「只有當回憶經由想像力渲染,電影才能達到它應得的深度。」路易馬盧要傳達的美學表現,或許可從他說過的這句名言裡窺知一二。

20071029114258.5429677_1000X1000  

Louis Malle

Crime dramas, comedies, romances, tragedies, fantasies, documentaries, and, of course, coming-of-age stories­—director Louis Malle did it all. This most unpredictable and eclectic of filmmakers enriched cinema over a nearly forty-year career that took him from Jacques Cousteau’s watery depths (his first film was the Cousteau-codirected Oscar winner The Silent World) to the peripheries of the French New Wave (Zazie dans le métro, The Fire Within) to the vanguard of American moviemaking (My Dinner with André). Malle had an intellectually curious nature that led him to approach film from a variety of angles; he was as comfortable making minimalist works like the wordless Humain trop humain and the talky André as phantasmagorical ones like Black Moon. He is probably best known, though, for his deeply personal films about the terrors and confusions of childhood, such as Murmur of the Heart and Au revoir les enfants. Perhaps not as well-known is his parallel career as a master of the nonfiction form—one of his many documentary achievements was the seven-part Phantom India, which would be a stunning career centerpiece for anyone else; for this director, it was simply a fascinating side project. Malle died in 1995, shortly after directing his final film, the typically experimental Vanya on 42nd Street.

20071029114339.2134351_1000X1000  

獎項

坎城電影節 獲獎:2 提名:3

獲獎
·第31屆(1978) - 技術大獎 艷娃傳 Pretty Baby (1978)
·第9屆(1956) - 金棕櫚獎 寂靜的世界 Le Monde du Silence (1956)
提名
·第31屆(1978) -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艷娃傳 Pretty Baby (1978)
·第24屆(1971) - 金棕櫚獎 心臟雜音 Le Souffle au coeur (1971)
·第22屆(1969) - 金棕櫚獎 加爾各答 Calcutta (1969)

威尼斯電影節 獲獎:9 提名:2

獲獎
·第44屆(1987) - 金獅獎 童年再見 Au rev​​oir, les enfants (1987)
·第44屆(1987) - 西阿克特別獎 童年再見 Au rev​​oir, les enfants (1987)
·第44屆(1987) - 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獎 童年再見 Au rev​​oir, les enfants (1987)
·第44屆(1987)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獎 童年再見 Au rev​​oir, les enfants (1987)
·第44屆(1987) - 瑟吉奧·特拉薩蒂獎 童年再見 Au rev​​oir, les enfants (1987)
·第37屆(1980) - 金獅獎 大西洋城 Atlantic City (1980)
·第28屆(1963) - 評審團特別獎 鬼火 Le Feu follet (1963)
·第28屆(1963) - 意大利影評人獎 鬼火 Le Feu follet (1963)
·第23屆(1958) - 評審團特別獎 戀人們 Les Amants (1958)
提名
·第28屆(1963) - 金獅獎 鬼火 Le Feu follet (1963)
·第23屆(1958) - 金獅獎 戀人們 Les Amants (1958)

柏林國際電影節 提名:1

提名
·第34屆(1984) - 金熊獎 兩光大笨賊 Crackers (1984)

奧斯卡金像獎 提名:5

提名
·第60屆(1988) - 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 童年再見 Au rev​​oir, les enfants (1987)
·第60屆(1988) - 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 童年再見 Au rev​​oir, les enfants (1987)
·第54屆(1982) - 奧斯卡獎-最佳導演 大西洋城 Atlantic City (1980)
·第47屆(1975) - 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 拉孔布·呂西安 Lacombe Lucien (1974)
·第45屆(1973) - 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 心臟雜音 Le Souffle au coeur (1971)

 

紀錄片

Eclipse Series 2: The Documentaries of Louis Malle

ES02_Malle_original

Over the course of a nearly forty-year career, Louis Malle forged a reputation a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versatile cinematic storytellers, with such widely acclaimed, and wide-ranging, masterpieces as Elevator to the Gallows, My Dinner with Andre, and Au revoir les enfants.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with less fanfare, Malle was creating a parallel, even more personal body of work as a documentary filmmaker. With the discerning eye of a true artist and the investigatory skills of a great journalist, Malle takes us from a street corner in Paris to America’s heartland to the expanses of India in his astonishing epic Phantom India. These are some of the most engaging and fascinating nonfiction films ever made.

eclipseweb_2000200_original  

作品介紹

1994 泛雅在42街口

p1558609100    

導演: 路易馬盧
編劇: Andre Gregory / 大衛·馬梅
主演: 朱麗安·摩爾/ 林恩·科恩/ George Gaynes / Jerry Mayer / Phoebe Brand 
類型: 劇情 / 喜劇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94-10-19
片長: 119 分鐘
又名: 泛雅在42街口 / 萬雅在42號街口

法國大導演路易馬盧的最後遺作,採用頗為複雜的戲中戲方式來探討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微妙交錯關係。片中多名演員時而是自己,時而變成戲中的角色,在真假虛實的人生互動中詮釋他們之間糾纏不清的感情關係。全片的影像感較單調,但演技相當精彩,被美聯社選為90年代十大最佳影片之一。

Film_599w_VanyayOn42_original  

In the early nineties, theater director André Gregory mounted a series of spare, private performances of Anton Chekhov’s Uncle Vanya in a crumbling Manhattan playhouse. This experiment in pure theater—featuring a remarkable cast of actors, including Wallace Shawn, Julianne Moore, Brooke Smith, and George Gaynes—would have been lost to time had it not been captured on film, with subtle cinematic brilliance, by Louis Malle. Vanya on 42nd Street is as memorable and emotional a screen version of Chekhov’s masterpiece as one could ever hope to see. This film, which turned out to be Malle’s last, is a tribute to the playwright’s devastating work as well as to the creative process itself.

GregoryShawn3Films_box_348x490_original  

When André Gregory and Wallace Shawn—theater directors, writers, actors, and longtime friends—sat down for a stimulating meal in 1981’s My Dinner with André, they not only ended up with one of cinema’s unlikeliest iconic scenarios but launched a film collaboration that would continue to pay creative dividends for decades. The subsequent projects they made together for the screen—1994’s Vanya on 42nd Street, a passionate read-through of Anton Chekhov’s Uncle Vanya, and 2014’s striking Henrik Ibsen interpretation A Master Builder—are penetrating works that exist on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ater and film, and that both emerged out of many years of rehearsals with loyal troupes of actors. Gregory and Shawn’s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the cinematic landscape are shape-shifting, challenging, and entertaining works about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Film_xxx_WallaceShawn3_original  

1992 烈火情人 Damage

p1326969470  

導演: 路易馬盧
編劇: 戴維·黑爾 / 約瑟芬·哈特
主演: 傑瑞米·艾恩斯/ 朱麗葉·比諾什/ 米蘭達·理查森/ 魯珀特·格雷夫斯/ 伊安·邦納/ 更多...
類型: 劇情 / 愛情 / 情色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法國
語言: 英語 / 法語 / 德語 / 意大利語
上映日期: 1992-12-02
片長: 111 分鐘
又名: 愛情重傷/ 毀滅/ 命中註定/ Fatale

情慾之事是無法說清的,往往因為一個極其簡單的偶然導致了後面一系列難以抗拒的甜蜜和災難,也許只有“命中註定”一詞可以註釋。安娜的扮演者是謎一般神秘的法國女演員朱麗葉特?比諾什,一口流利但仍帶著口音的英語非常符合劇本的要求,導演馬勒認為比諾什“在銀幕上是一個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神秘人物”。影片有五個性愛場面,大多避開了床而是在地板上、牆角、門邊和椅子上做愛。馬勒為此看了許多有性愛場面的影片和錄像,最後坦言處理這類場面沒有更多的新方法。

1990 五月傻瓜

s3509567  

導演: 路易馬盧
編劇: 路易馬盧 / 讓-克勞德·卡瑞爾
主演: 繆繆/ 米歇爾·皮寇利/ 米歇爾·迪紹蘇瓦/ Bruno Carette / 波萊特·杜博斯特
類型: 喜劇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意大利
語言: 法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1990-01-24
片長: Germany: 107 分鐘
又名: May Fools

馬勒的後期文藝片,蘊涵社會像徵意義。導演借助一個在五月風暴下的家庭紛擾,來象徵外部社會變革時普通人的反應和心理變化,主角隱喻代表法國傳統文化的中產階級,雖然面對革命時熱情十足,但激情過後還是一如既往,沒有變化。印象主義畫派的優美自然風光和法式的溫情家庭笑料、爵士樂的閒適庸懶,都是這部典型法國小資喜劇作品吸引人的元素。

1987 童年再見 Goodbye Children

p2261044608  

1986 追逐快樂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s2965516  

導演: 路易馬盧
主演: Louis Malle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86-09-11
又名: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 Poursuite du bonheur, La

1986年路易馬盧受邀拍攝自由女神像建立百年慶祝的紀錄片,影片的開始首先是路易馬盧坦誠他作為一個新美國人(他80年代在美國生活了近10年並且討了美國女人做老婆)的一些想法看法,接下來也訪問了一些新移民,他們有的來自亞洲、拉美等等,路易馬盧探索所謂美國夢的真實。

pursuit_02_original  

In 1986, Louis Malle, himself a transplant to the United States, set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ver-widening range of immigrant experience in America. Interviewing a variety of newcomers (from teachers to astronauts to doctors) in middle- and working-class communities from coast to coast, Malle paints a generous, humane portrait of their individual struggles in an increasingly polyglot nation.

1986 上帝的國度 God's Country

p2201815381  

導演: 路易馬盧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又名: God's Country / Pays de Dieu, Le

1985年路易馬盧受美國PBS電視台之邀拍攝一系列紀錄片,這部紀錄片記錄了離明尼阿波利斯西邊60裡的一個鄉村公社的日常生活,那裡有保持得很完整的農場、教堂。

godscountry_01_original  

In 1979, Louis Malle traveled into the heart of Minnesota to capture the everyday lives of the men and women in a prosperous farming community. Six years later, during Ronald Reagan’s second term, he returned to find drastic economic decline. Free of stereotypes about America’s “heartland,” God’s Country, commissioned for American public television, is a stunning work of emotional and political clarity.

1984 兩光大笨賊 Crackers

013159.60407941_270X405X4  

導演: 路易馬盧
編劇: Jeffrey Alan Fiske
主演: 唐納德·薩瑟蘭/ Jack Warden / Sean Penn
類型: 喜劇 / 驚悚 / 犯罪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84-02-17
片長: 91 分鐘

法國導演路易馬盧以本片入圍柏林影展銀熊獎。

1981 與安德烈晚餐

p2260739720  

導演: 路易馬盧
編劇: Andre Gregory / 華萊士·肖恩
主演: 華萊士·肖恩/ Andre Gregory / Jean Lenauer / Roy Butler
類型: 劇情 / 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81-10-11
片長: 110 分鐘
又名: 與安德雷共進晚餐/ 與安德雷吃晚餐/ My Dinner with André

整部影片講的就是一個演員兼編劇跟一個導演在餐桌上討論各種人生話題,有很強的思辨性。片中的兩個男人,“我”和安德烈。一個是心比天高,另一個則安於現狀。兩人在一頓晚飯的時間裡談了各自對生活、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和迷惘。說起來,這兩個人無限的平凡,不僅貌不驚人,甚至你回過身就會忘了...

1957年,年僅25歲的路易馬盧執導了《通往絞刑架的電梯》而一舉成名,影片蓄意的打破了傳統法國電影的敘事習慣,偷師於好萊塢四五十年代的黑色電影的風格化敘事,奠定了個人風格的基礎,甚至被譽為是新浪潮的先驅。而這部《與安德烈的晚餐》是導演移居美國後製作的影片,其以兩個知識分子在一家餐館的心靈交流為主線,但採取的是將劇情片與紀錄片融合一起的敘事方式,而富有探索精神及實驗色彩(後來徐靜蕾的《夢想照亮現實》便是明顯的借鑒於本片)。標準公司即將發行的版本不但重新修復了畫面,還收錄了全新錄製的兩位主角(即華萊士·肖恩與安德烈·格利高里)的訪談、BBC公司製作的相關電視節目“與路易的晚餐”等。

拍攝花絮
•這部低成本的電影是在弗吉尼亞的一家廢棄的旅館中拍攝的,時間是冬天。有個製片人回憶當時說:“由於我們沒有錢給旅館供暖,(製片人伯弗利•貝利斯•卡普)時不時給我來一點白蘭地酒”。工作人員都穿著厚重的滑雪服來保暖。演員們都要表演出暖和的天氣,只好在燈光和長內褲中取暖了。

幕後製作
一部大膽的實驗之作,但你若對文化界人士侃大山沒興趣的話,這可能是最乏味的影片之一。

Film_479_MyDinnerAndre_original  

In this captivating and philosophical film directed by Louis Malle, actor and playwright Wallace Shawn sits down with his friend the theater director André Gregory at a restaurant on New York’s Upper West Side, and the pair proceed through an alternately whimsical and despairing confessional about love, death, money, and all the superstition in between. Playing variations on their own New York–honed personas, Shawn and Gregory, who also cowrote the screenplay, dive in with introspective intellectual gusto, and Malle captures it all with a delicate, artful detachment. A fascinating freeze-frame of cosmopolitan culture, My Dinner with André remains a unique work in cinema history.

1980 大西洋城

p2257152941  

導演: 路易馬盧
編劇: 約翰·格爾
主演: 伯特·蘭卡斯特/ 蘇珊·薩蘭登/ 凱特·瑞德/ 米歇爾·皮寇利/ Hollis McLaren
類型: 劇情 / 愛情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加拿大 / 法國
語言: 英語 / 法語
上映日期: 1980-09-03
片長: 104 分鐘
又名: Atlantic City, USA

1980年在威尼斯影展獲金獅獎的兩部美國片之一,是法國新浪潮名將路易馬盧前往美國拍攝的英文片。全片對角色的塑造十分深刻有力,伯特·蘭卡斯特的精彩表演更是為本片添色不少,把整個大西洋城的沒落氣息烘托得淋漓盡致,叫人神傷,是一部由優秀的歐洲電影創作者結合美國高水準的電影技術拍成的雅俗共賞佳作。

1978 艷娃傳

p1487762535  

導演: 路易馬盧
編劇: Polly Platt
主演: 基思·卡拉丹/ 波姬·小絲/ 蘇珊·薩蘭登/ Frances Faye / Antonio Fargas
類型: 劇情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78-04-05
片長: 110 分鐘
又名: 漂亮寶貝 / 雛妓

p2243844927  

這是法國著名導演在拍攝了有爭議的電影《拉布孔·呂西安》之後,因受到國內各方的指責之後,遠赴美國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雛妓的成長故事,對於剛剛受到非議的馬勒來說,選擇這樣的題材無疑是一種挑釁,有明顯對自己的狀況的隱喻。一個並不以自己在眾人眼中不潔的身份為恥的人物的成長,無疑是對自己面對法國國內對《拉布孔·呂西安》中的有損法國人形象和國體的情節的自比。影片讓年輕的波姬·西爾斯一炮而紅,而影星蘇珊·薩蘭登扮演的母親形像也十分豐滿真實。影片曾獲得當年奧斯卡獎的多項提名。

1975 黑月

p2261038551  

導演: 路易馬盧
編劇: 路易馬盧 / Joyce Bunuel
主演: Cathryn Harrison / Therese Giehse / 亞歷山德拉·斯圖爾特/ 喬·達里桑德羅
類型: 科幻 / 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西德
語言: 英語 / 法語
上映日期: 1975-09-24
片長: 100 分鐘 / 95 分鐘

這是一部寓意不明的神秘主義色彩的影片,彷彿是在描述另一個世界上發生的故事。這樣的電影創作手段來自超現實主義的“自動書寫”,就如同當年布努埃爾和達利創作《一條叫安達魯的狗》一樣。馬勒雖然自己把這部影片的創作過程視為愉快的回憶,但他也很難把它稱為自己的“佳作”。同樣,各路影評家也對這部難以歸類,難以判斷高下的影片諱莫如深,很少進行深入探討,也不願輕易予以否定。

Film_571w_BlackMoon_original  

Louis Malle meets Lewis Carroll in this bizarre and bewitching trip down the rabbit hole. After skirting the horrors of a mysterious war being waged in the countryside, beautiful young Lily (Cathryn Harrison) takes refuge in a remote farmhouse, where she becomes embroiled in the surreal domestic life of an extremely unconventional family. Evocatively shot by cinematographer Sven Nykvist, Black Moon is a Freudian tale of adolescent sexuality set in a postapocalyptic world of shifting identities and talking animals. It is one of Malle’s most experimental films and a cinematic daydream like no other.

1974 拉孔布·呂西安

p2205691267  

導演: 路易馬盧
編劇: 路易馬盧/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主演: 皮埃爾·布萊士/ 奧蘿爾·克萊芒/ 霍爾格·洛文納德勒/ 特蕾澤·吉澤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原西德/ 意大利
語言: 法語 / 德語 / 英語
上映日期: 1974-01-30
片長: 138 分鐘
又名: 迷惘少年/ 呂西安·拉貢布​​/ Lacombe, Lucien

影片成功塑造了一個道德上模棱兩可的形象,他沒有強烈的正義感,但骨子裡一點也不壞,只是對政治缺乏敏感。這個形象象徵著納粹佔領時期的法國國民。戰後大家都把自己說成天天偷聽戴高樂演講的苦大仇深者,但事實上多數老百姓都隨大流。男主角幾年後死於車禍。法國觀眾曾將本片稱為“法姦”電影,對本片的聲討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馬勒失望而移居美國。

Film_329w_LacombeLucien_original  

One of the first French films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collaboration during the German occupation, Louis Malle’s brave and controversial Lacombe, Lucien traces a young peasant’s journey from potential Resistance member to Gestapo recruit. At once the story of a nation and one troubled boy, the film is a disquieting portrait of lost innocence and guilt.

LINE

1974 人性,太人性 Humain, trop humain

placedelarepubique_01_original  

紀錄雷恩雪鐵龍工廠的內部情況,剛開始,影片似乎為了這種集體群體合作式的生產表示讚賞,但逐漸,影片基調急轉直下,轉而批判起這種單調毫無活力的生產方式。

Louis Malle presents his entertaining snapshot of the comings and goings on one street corner in Paris. This, Vive le Tour, and Humain, trop humain, Malle’s three French-set documentaries, reveal, in an eclectic array of ways, the director’s eternal fascination with, and respect for, the everyday lives of everyday people.

1974 共和廣場 Place de la République

s2965519  

路易馬盧似乎總是個旁觀者,他從不急於追趕電影潮流,反而不斷重複和回望過去。 《協和廣場》可以說是對讓·魯什(Jean Rouch)的《夏日紀事》以及克利斯·馬克(Chris Marker)的《美好的五月》(Le Joli Mai)的回應,這些電影裡,導演走上大街,不斷向陌生的過客問一系列問題,電影製作者和受訪對象的交互性被放至最極限。路易馬盧在《協和廣場》也選擇了這種風格,他躲在攝影機和麥克風背...

humaintrothumain_01_original  

Louis Malle presents his med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ner workings of a French automotive plant. This, Vive le Tour, and Place de la République, Malle’s three French-set documentaries, reveal, in an eclectic array of ways, the director’s eternal fascination with, and respect for, the everyday lives of everyday people.

1971 好奇心 Le souffle au coeur

328_box_348x490_original  

導演: 路易馬盧
編劇: 路易馬盧
主演: 貝努阿·費雷/ 蕾雅·馬薩利/ 丹尼爾·蓋林/ 邁克爾·朗斯代爾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意大利 / 西德
語言: 法語 / 意大利語
上映日期: 1971-08-16
片長: USA: 118 分鐘
又名: 心音/ 心臟雜音/ 那個少男不懷春/ Murmur of the Heart / Dearest Love

路易馬盧喜歡用非常爭議的題材來製造社會效應,在這部名作裡,他更涉及了相當敏感的母子亂倫,當年引起爭議。這樣的情節可以說驚世駭俗,但導演在這部帶有性啟蒙的作品裡並沒有去刻意堆砌性愛的刺激鏡頭,卻以優雅清新的方式來敘述這段不倫之戀。對應外部的戰火連綿,這個小城裡的青春氣息卻在悄然展開。導演以舒緩的運鏡和自然的氣氛處理來描述這個本來非常敏感的題材,刻意揚棄煽情,盡量自然地流露出導演的態度,希望能給觀眾留下思考的餘地。

Film_328w_MurmurOfHeart_original  

Louis Malle’s critically acclaimed Murmur of the Heart gracefully combines elements of comedy, drama, and autobiography in a candid portrait of a precocious adolescent boy’s sexual maturation. Both shocking and deeply poignant, this is one of the finest coming-of-age films ever made.

1969 印度魅影 L'Inde fantôme

phantomindia_01_original  

導演: 路易馬盧
編劇: 路易馬盧
主演: 路易馬盧 / Thomas Frederick Howard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France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1969-07-25
片長: 362分鐘
又名: 印度精靈

Louis Malle called his gorgeous and groundbreaking Phantom India the most personal film of his career. And this extraordinary journey to India, originally shown as a miniseries on European television, is infused with his sense of discovery, as well as occasional outrage, intrigue, and joy.

1969 加爾各答 Calcutta

s2867984  

導演: 路易馬盧
編劇: 路易馬盧
主演: 路易馬盧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1969-04-16
片長: 105 分鐘

馬勒1968年又對紀錄片重新燃起興趣,在赴印度參加法國電影展以後,帶著便攜式攝影機開赴印度,以即時紀錄的方式,拍攝了《印度印象》系列片。影片站在一個外國人角度,以“直接電影”理念,向觀眾展示出攝影機前真實的印度。這一套影片在英國電視台和其他國家播放時,在全球引起廣泛的興趣,印度政府向電視台發出嚴重抗議,甚至採用外交手段驅逐BBC的印度員工。但無論如何,這一套影片已經是紀錄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此前,馬勒還以同樣手法剪輯了紀錄片《加爾各答》。

Calcutta_02_original  

When he was cutting Phantom India, Louis Malle found that the footage shot in Calcutta was so diverse, intense, and unforgettable that it deserved its own film. The result, released theatrically, is at times shocking—a chaotic portrait of a city engulfed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turmoil, edging ever closer to oblivion.

1968 勾魂懾魄

p1190623834  

導演: 費里尼(水瓶座)/ 路易馬盧/ 羅傑·瓦迪姆
編劇: 貝納迪諾·則伯尼/ Clement Biddle Wood
主演: 阿蘭·德龍/ 簡·方達/ 碧姬·芭鐸/ 特倫斯·斯坦普/ 彼得·方達
類型: 懸疑 / 恐怖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意大利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1968-05-17
片長: 121 分鐘
又名: 面對死亡/ 死亡精靈/ 死亡精神/ Spirits of the Dead

從題材到風格都偏變態,總的說來有點名大於實。
法國三位電影大師費里尼(《大路》)、路易馬盧(《與安德烈晚餐》)、羅傑·瓦迪姆(《上帝創造女人》)聯手打造的集恐怖、宗教、兇殺、變態於一體的異色之作。主演:碧姬·芭鐸、阿蘭·德隆、簡·方達。

電影《面對死亡》的意大利原名叫做《瘋狂三部曲》,法語名字為《奇異故事》,其它也有乾脆就點明主題翻譯成《愛倫·坡驚悚故事集》的,相比較,同樣取自愛倫·坡一首詩歌的英文名字翻譯為《死亡的精神》(或者叫《亡靈》更合適),似乎著重強調電影的內在涵義。我更喜歡意大利的名字,因為這三個故事固然是在講死亡,卻也同樣是在講三個人的自我崩潰。

三個故事一個關於愛情,一個關於良知,最後一個關於命運,也算是把人生基本主題概括齊全了。

電影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開端飛機著陸的部分,費里尼用了一片奪目的金紅色表現機場,表現各色人等,充滿了怪異的美麗。達米特是一個一直過氣可是後來就莫名其妙又發跡了的演員,酗酒成性,拿著皮球的詭異白女孩經常出現在他的面前。後來當他把頒獎典禮搞得一團糟跑掉迷路時,她再次出現,把他引向死亡之路。和小說中類似的結果:儘管一直有人試圖勸阻,但達米特根本不聽,當他試圖過橋的時候,頭被鐵板意外削掉,魔鬼把他的頭顱帶走——女孩揀起他的頭,就像之前揀起的皮球。

1967 巴黎大盜

s1400300  

導演: 路易馬盧
編劇: Daniel Boulanger / Georges Darien / 讓-克勞德·卡瑞爾
主演: 讓-保羅·貝爾蒙多/ 詹妮薇芙·布卓/ 瑪麗·杜布瓦/ 弗蘭西絲·法比安/ 瑪蓮妮·喬伯特
類型: 劇情 / 喜劇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意大利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1967-02-22
片長: 120 分鐘
又名: 大盜賊/ 賊中賊 / The thief of Paris

路易馬盧與美國電影公司合作,企圖拍出一部美國風味的娛樂片。這一次他壓低個人風格,讓動作明星貝爾蒙多挑大樑。全片以流暢手法拍出動作喜劇的趣味,在追求好萊塢式商業效果之餘,也帶有一點法國片慣見的社會批判性,其中黑色幽默的味道很重。

1965 瑪麗婭萬歲

002540.67983034_270X405X4  

導演: 路易馬盧
編劇: 讓-克勞德·卡瑞爾 / 路易馬盧
主演: 碧姬·芭鐸/ 讓娜·莫羅/ 喬治·漢密爾頓
類型: 喜劇 / 愛情 / 西部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意大利
語言: 英語 / 西班牙語 / 法語 / 德語
上映日期: 1965-11-22
片長: 122 分鐘(阿根廷) / 120 分鐘(法國) / 119 分鐘(美國)
又名: 萬歲瑪利亞 / 瑪麗婭萬歲

影片並沒有在美國出彩,因為它強調的是一種革命精神,與西部片的拓荒精神背道而馳。但導演用圓熟的喜劇手段來豐富這個女強盜的俠義故事,兼具冒險動作片的娛樂元素,得到肯定,其中兩個瑪麗婭共舞的片段被視作經典場景。本片對後來的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有啟蒙作用,甚至在美國90年代的公路英雄片《末路狂花》中投下影子。

1963 鬼火

430_box_348x490_original  

導演: 路易馬盧
編劇: 路易馬盧
主演: 莫里斯·榮內特/ 讓娜·莫羅/ Léna Skerla / Yvonne Clech / 於貝爾·德尚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1963-10-15
片長: 108 分鐘
又名: 無法到達/ The Fire Within / A Time to Live and a Time to Die

馬勒格調最陰沉的一部作品,改編自作家皮耶爾·德希厄·拉·侯歇勒的小說,原著背景是20年代,但馬勒則改為1963年的法國。本片表達死亡的主題,塑造出一個酒鬼形象,比起美國的《相見時難別亦難》和《失去的周末》等同類題材,其社會意義更為深刻。主人公必鬚麵對生存與死亡的兩難選擇,而最終的悲劇也是他回應痛苦人生和卑劣社會的惟一結局。主演羅奈特在這部相當依賴演技的獨角戲中,表現出色。本片贏得威尼斯影展的評審團大獎。

Film_430w_FiresWithin_original  

After garnering international acclaim for such seminal crowd-pleasers as The Lovers and Zazie dans le métro, Louis Malle gave his fans a shock with The Fire Within (Le feu follet), a penetrating study of individual and social inertia. Maurice Ronet (Elevator to the Gallows), in an implosive, haunted performance, plays Alain Leroy, a self-destructive writer who resolves to kill himself and spends the next twenty-four hours trying to reconnect with a host of wayward friends. Unsparing in its portrait of Alain's inner turmoil and shot with remarkable clarity, The Fire Within is one of Malle's darkest and most personal films.

1962 環法萬歲 Vive le tour

p2104617992  

導演: 路易馬盧
編劇: 路易馬盧
主演: Jean Bobet
類型: 紀錄片 / 短片 / 運動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2015-01-08
片長: 18 分鐘

紀錄1962年的環法自行車賽,路易馬盧最喜歡的休閒活動就是騎自行車,這部紀錄片就是向環法致敬。

In his short documentary Vive le Tour, Louis Malle presents his energetic evocation of the Tour de France. This, Humain, trop humain, and Place de la République, Louis Malle's three French-set documentaries, reveal, in an eclectic array of ways, the director's eternal fascination with, and respect for, the everyday lives of everyday people.

1962 野貓癡情

p1999912513  

導演: 路易馬盧
編劇: 讓-保羅·拉佩紐 / 路易馬盧
主演: 碧姬·芭鐸/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 Nicolas Bataille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意大利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1962-01-31
片長: 103 分鐘 / 104 分鐘(德國)
又名: 私人生活

影片並沒有真正揭示電影業的本質,而是像追星族似的只關注該行業最膚淺的一面。攝影不錯,以斯波萊托節作為背景的結局也非常炫。本片對於馬勒屬於比較失敗的作品,但在芭鐸作品中還算過得去。

1960 地下鐵裡的莎琪 Zazie in the Subway

p2163745088  

導演: 路易馬盧
編劇: 路易馬盧 / 讓-保羅·拉佩紐
主演: 凱瑟琳·德蒙吉奧/ 菲利浦·諾瓦雷/ 於貝爾·德尚
類型: 喜劇 / 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意大利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1960-10-28
片長: 89分鐘 / 93分鐘(CC標準版)
又名: 扎齊在地鐵/ 莎西在地下鐵/ 扎奇在地下鐵/ 地下鐵的莎芝/ 地鐵中的紮奇/ Zazie in the Subway / Zazie in the Underground / Zazie in der Metro

馬勒通過一個鄉下小孩不慎誤闖成人世界,審視成人世界的腐化、墮落、欺騙等醜陋現實。本片的表現手法之多和雜亦屬罕見,導演用了包括高速攝影、低速攝影、慢動作、跳切、閃回等大量紛繁的技法來敘事,讓人眼花繚亂,有60年代歐洲電影特有的迷幻和明快風格,特別是帶有厚重的新浪潮色彩。

Film_570w_ZazieDansMetro_original  

A brash and precocious ten-year-old (Catherine Demongeot) comes to Paris for a whirlwind weekend with her rakish uncle (Philippe Noiret); he and the viewer get more than they bargained for, however, in this anarchic comedy from Louis Malle, which rides roughshod over the City of Light. Based on a popular novel by Raymond Queneau that had been considered unadaptable, Malle's audacious Zazie dans le métro, made with flair on the cusp of the French New Wave, is a bit of stream-of- consciousness slapstick, wall-to-wall with visual gags, editing tricks, and effects.

1958 戀人們

429_box_348x490_original  

導演: 路易馬盧
編劇: Louise de Vilmorin
主演: 讓娜·莫羅/ 阿蘭·蓋音/ Jean-Marc Bory / Judith Magre / 約瑟·路易斯·德·維拉龍卡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1958-11-05
片長: Argentina: 90 分鐘
又名: 移情記/ 戀人們/ 孽戀/ The Lovers

本片充分錶達了中年夫妻的情感冷漠,和男女之間突然熱烈升起的情慾高揚,並用夢幻性的美麗畫面​​將它表露無遺,在50年代可以代表一種女性追求情慾解放的呼聲。本片曾在威尼斯電影節獲得評審團特別獎

Film_429w_Lovers_original  

Louis Malle unveiled the natural beauty of Jeanne Moreau in his breakthrough, Elevator to the Gallows. With his follow-up, the scandalous smash The Lovers (Les amants), he made her a star once and for all. A deeply felt and luxuriously filmed fairy tale for grown-ups, perched on the edge between classical and New Wave cinemas, The Lovers presents Moreau as a restless bourgeois wife whose eye wanders from both her husband and her lover to an attractive passing stranger (Jean-Marc Bory). Thanks to its frank sexuality, The Lovers caused quite a stir, being censored and attacked for obscenity around the world. If today its shock has worn off, its glistening sensuality and seductive storytelling haven't aged a day.

1958 死刑台與電梯 Elevator to the Gallows

335_box_348x490_original  

1956 寂靜的世界

p1381708269  

導演: 雅克·伊夫斯·科斯托/ 路易馬盧
編劇: 雅克·伊夫斯·科斯托
主演: Frédéric Dumas / Albert Falco / 雅克·伊夫斯·科斯托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意大利
語言: 法語
上映日期: 1956-08-15
片長: 86 分鐘
又名: 七海獵奇/ 寂靜的世界/ The Silent World

大導演路易馬盧早期執導的一部紀錄片,當年用最先進的攝影機捕捉海底世界的五光十色,如今看來已經有點過時,尤其是殺死鯊魚的場景跟現在的環保思想格格不入。影片的推出非常轟動,滿足50年代人們的獵奇心理,其時一些風光片和實地探險紀錄片大行其道。本片因深入海底,而且是彩色片剛剛開始盛行的時候,顯得彌足珍貴。影片奪得坎城影展的金棕櫚大獎,是2004年邁克爾·摩爾《​​華氏911》前惟一一部獲此殊榮的紀錄片,可見當時影評界和影迷對它的推崇。合作者科斯泰從此經常深入海底拍攝類似的彩色海洋紀錄片,在電視上播放時亦受歡迎,一直堅持了數十年。

arrow
arrow

    盆栽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